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九▪P10

  ..續本文上一頁

  有分別影像。若時彼心無間無缺作意相續,雙證二品,爾時說名止觀雙運轉道。止

  觀爲雙,運,謂具足,即互系而轉也。』言無間缺,謂不須放置觀修,別修無分別

  住,即由觀修便能引生無分別住。雙證二品,謂證緣無分別影像之奢摩他,與緣有

  分別影像之□缽舍那。言相續者,謂觀察之觀與觀後安住之止,二非同時。然以觀

  力引生真實奢摩他時,則緣如所有性擇法之觀,與專住如所有性之叁摩地止,相應

  俱轉。爾時止觀和合,即所謂平等俱轉。然此要得修所成慧後始有。若僅不壞無分

  別止,兼能觀無我空義,猶如小魚遊靜水中,只可說是止觀隨順,全無真實止觀雙

  運之義也。如是止觀雙運之理,當知如彼清淨教典所說。余增益說不可憑信。菩提

  道次第之正理抉擇、教證、修法俱如廣論應知。」自宗說,未成止前觀察修,可作

  ~P 1336

  止障。已成止者,反成助伴。不同余宗說凡觀修皆爲止障。宗喀大師嘗言:「不唯

  修止,咀能以智慧作觀察修,由是而得止觀雙運者,甚爲希有。」此謂得真實合量

  勝觀時,即得雙運。非止觀成後,別修止觀雙運也。「若未獲得如前成就止觀量時

  ,所說之止觀,則無雙運可言。故雙運時,必須先已得止觀二法。此複初得□缽舍

  那時,即得雙運。此中道理,謂依先得正奢摩他力修觀,若獲得如修止時所說之不

  作行任運運轉作意,即成雙運。」前講止時所說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

  、間缺運轉作意,叁、無間缺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止修時有此四種作

  意,觀修亦然。已得止而作觀修者,其初因久習止修故,于觀修不甚串習,故須勵

  力觀察。次則以正知正念速除沈掉,雖能觀察,而有時間缺。再次其力愈強,無有

  間缺,最後不須勵力,而明住分皆具,即稱不作行任運運轉作意。若緣空性境之勝

  觀,至此位時,則已將入聖流。此處所說,乃由觀修而成之四種作意。真得勝觀時

  ,住分明分皆具。其住分即止之體,明分即能觀之智慧,故稱止觀雙運。「聲聞地

  雲:『齊何,當言奢摩他□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若獲得九相心住中之第

  九相住心,謂叁摩□多。─雙運轉道。』」得第九相住心,由此而入圓滿叁摩地,

  ~P 1337

  爲所依止而修勝觀。此時所修之觀,較前爲勝,故稱增上慧。勝與增上,在藏文皆

  爲「拉」字。如是依止勤修,觀修至純熟時,如誦熟書,不由念知之力,如順水推

  舟,沈掉不生,亦如得止時無功用運轉者然。此時之觀,清淨而無沈掉,調柔而極

  聽命,不失所緣,亦不緣余境,與止隨順,以輕安樂感,攝受慧分,齊此明分住分

  ,不畸輕畸重,名爲止觀和合,一體平等,同時俱轉。總之,依九住心得輕安之殊

  勝止後,即勤行修觀。修至于思擇境純熟,不須用力,即于境轉,亦如修止成時,

  不須用力,即無沈掉,身心調柔,具大堪能者然,如是即名止觀雙運。「修次下篇

  雲:『修觀之時,若能遠離沈掉,平等俱轉,即于真實心最明了。當緩功用而修等

  舍,當知爾時,是名成就奢摩他□缽舍那雙運轉道。』此是從得真實□缽舍那之界

  限而立。」此謂能遠離沈掉,即能平等俱轉,即能自然流入于所緣境。此時心最明

  了,爲免沈掉反再起故,當緩勤修功用而修等舍。以此時心已純熟,若再加功用,

  反令沈掉生起故,彼時即成止觀雙運。「般若教授論雲:『其後即緣有分別影像,

  若時彼心無間無缺,作意相續,雙證二品。爾時名止觀雙運運轉道。止觀爲雙運謂

  ~P 1338

  具足,即互系而轉也。』止所緣境,稱無分別影像。觀所緣境,稱有分別影像,觀

  修之力,無間無缺,于所緣境作意相續,謂止中有觀,觀中有止,互相連系而轉。

  言無間缺,謂不須放置觀修,別修無分別住,即由觀修便能引生無分別住。雙證二

  品,謂證緣無分別影像之奢摩他,及緣有分別影像之□缽舍那。言相續者,謂觀察

  之觀,與觀後安住之止,二非同時。然以觀力引生真實奢摩他時,則緣如所有性擇

  法之觀,與專注如所有性叁摩地之止,相應俱轉。爾時止觀和合,即所謂平等俱轉

  。然此要得修所成慧始有。若僅不壞無分別止,兼能觀察無我空義,猶如小魚遊靜

  水中,只可說止觀隨順,尚無真實止觀雙運之義也。」依總說,止觀二者同時。若

  細微說,實非同時,觀察之觀,與勝觀不同,此段乃甚難解處。文殊親向宗喀雲:

  「一切難處,汝應向末世衆生明晰而說。」青海有降央謝巴,其著述中有雲:「止

  觀同時,爲一大難處。」亦即指此。止修有二:(一)有分別止修,如緣佛像,分

  別其形量顔色。(二)無分別止修。此中又叁應知:一、由觀能引生止。須已得止

  後修觀純熟方能。二、將得勝觀時,由輕安樂方能令止增長,故說由觀生止。須將

  時間辨清,非謂一切時也。叁、于自所緣境一心不亂,無沈無掉,專注一境,不余

  ~P 1339

  散亂,即稱爲止。非如余宗所說一心死住于黃色上,方稱爲止。故以觀慧觀空性境

  ,但心不亂亦稱爲止。以勝義空性爲所緣,擇法之觀與專注之止,所緣及時間二俱

  相應,其時之觀,已極純熟,不動不亂,觀中有止。勝觀中亦有住分止修,即前說

  觀之叁門類中。(一)有相□缽舍那,即有住分止修。惟于自所緣境相,念知而住

  ,不別尋求伺察。第九住心時,其定力亦如水靜無波,此時若兼觀察無我義,如靜

  水中有小魚遊行,雖不妨于水之澄靜,然不能稱爲止觀雙運。以尚無止觀一體之義

  故。「如是止觀雙運之理,當知如彼清淨教典所說,余增益說不可憑信。菩提道次

  第之正理抉擇,教證修法,俱如廣論應知。」總說修法,先依菩提心教授,令心真

  實生起,下至相似生起。次乃選擇與自相應之所緣而修止。得止後,乘定力未退之

  時,認識勝義之應破分,即所執實我。乃以分別觀察智抉擇其有無。最後得實我無

  有之決定知,即行安住。又再以觀察智抉擇,得決定知,又行安住。如是反複觀修

  止修,間雜而修,最後已能明察秋毫之末,乃得止觀雙運。講止觀竟。

  

  

  卷二十

  「今者于攝道之總義,略爲說之,最初道之根本,于依止善知識之理趣,當淨

  治之。次于閑暇生起無僞。欲取精實,以是修習,由內懲誡,爲生此故,宜修暇滿

  諸法。次若未反求現世之心,則于後世不生猛利之希求,故于身不久住之無常,及

  死後飄流惡趣之理,應勵力修習。爾時以生真實怖畏之念,于叁寶功德,心生至誠

  之決定,而住共同皈依之律儀,于共學處而勤修學。次于一切白法根本之業果,由

  多門中生起深忍之信,令其堅固,以致力于善不善之行止,而當恒住于四力之道。

  如是若將下士諸法類貫入其心,更多思惟生死總別之過患,從總生死,遮止其心。

  次知生死從何而起之因,是爲惑業,而生起真實欲斷之心,總于能脫生死叁學之道

  ,別于自所受之別解脫戒,當努力焉。如是若將中士諸法類貫入其心,如自墮于海

  ,有情諸母亦皆同爾,而爲作意,修習慈悲爲本之菩提心,如何能生,須當勵力。

  此若無者,則六波羅密及二種次第等,皆如無基而建樓閣。若于彼稍生一二領受之

  行相,則以儀軌受戒,于其學處而爲努力,以堅固願心,應聽聞諸廣大行,了知行

  止之諸界限,于彼而生希求。彼若生者,即以儀軌而受行戒,于成熟自身之六度,

  及成熟他身之四攝等而修習之。別于根本墮罪,當舍命守護,中下品纏及諸惡作,

  ~P 1344

  亦勵力而毋令染,設或有犯,當于還淨而精勤焉。次于後二度特須修學,于修靜慮

  法善巧已,則修叁摩地而于清淨之二無我見,當如何能于身心生起而得之,須知住

  于見上修習之規,而爲修習耳。于如是之靜慮及慧,施設止觀之名,除于此二更無

  余者,是變菩薩律儀已,從彼學處中而出也。此亦須修下下道時,于上道愈起欲得

  ,若聽聞上時,于下愈起欲修也。修彼等時,亦須斷除分別,使心平等,如是若于

  引導之善知識敬信微薄,是則斷善妙資糧之本,故于依止法須應努力。若于修行勇

  銳微弱,當修暇滿法類,倘于此世耽著若甚,當修地常及惡趣過患以爲主要。若見

  于所受製之界限緩慢,則修業果爲主。若于生死厭患微小,則求解脫惟成虛語,當

  思生死過患。若任何所作于爲利有情之心不猛,是斷大乘之根本,故須修習願心。

  若受菩薩律儀,于行修學,其執相之系縛若過堅利,宜用理智破壞執相之所緣,于

  如空如幻之空性而修習。心若不住所緣而作散亂之仆使,則當修心一境性而爲主要

  ,是諸前賢之所說。由此爲例,諸未說者,如應了知。總之莫成一品,須令身心于

  一切善品而能安住也。辛二、別于金剛乘修學之法者,如是于諸顯密共道淨修之後

  ~P 1345

  ,不應猶豫當入密乘,此道較余法特爲寶貴,以能速疾圓滿二資糧故。若入彼者,

  當如道炬論所說,于初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須增上,此亦須于彼中所說最下之性

  相全者,而如是作也。次應先以密部根據所說之灌頂,成熟自己之身心,次于爾時

  聽聞所受之叁昧耶及律儀等了知守護。若犯本罪雖可重受,然道之功德,于身心生

  起極爲留難,故當勵力毋令染汙。粗罪不犯,亦當致力,設有所犯,亦當作諸還淨

  之方便,此乃修道之根本。彼等若無,如基礎損壞,則樓閣必倒塌也。文殊根本教

  王經雲:『能仁于壞戒,不說咒成就。』如是所說等之叁種成就,任何亦無也。于

  無上瑜伽之經中,亦說不護叁昧耶及灌項下劣、不了真性,以此叁者,雖行修習,

  任何亦無成就。若不守護叁昧耶及律儀而言修道者,是飄流于密法之外。如是能守

  護叁昧耶及律儀于密道而修者,…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