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P9

  ..续本文上一页非说任何亦不作意之修法也

  。「当知此等是破支那堪布说:『虽不以教理抉择真实,求得正见,只要全不作意

  而住,便能通达真实。』最为切要。」此明莲花戒论师此段(修次第三篇)之说,

  系为破斥曾至西藏之大乘和尚所说。若与修次各篇所破,详细对照,方于中观之正

  ~P 1328

  途与险路,可明白认识。修次各篇,广破大乘和尚之见,此仅举其粗细,以遮修习

  胜观歧途。本论之于此反复详说者,亦为针对当时惑于支即堪布之恶习而言,非破

  一切汉僧。至于汉地切要与否。余则不知。就藏地论,则最为切要。藏中人士,虽

  亦闻思抉择,然修时则舍其所闻思者,而另用任何亦不作意之修法,丁此五浊恶世

  之末,见浊、烦恼浊,最为识盛。彼等口虽堕负,而心中犹不能放弃成见,此即见

  浊之力所致。若不追随宗喀大师之后,善事明师,依教依理善为抉择,仅恃恶慧寡

  闻,纵毕生辛勤,言修空见,决入中观歧途。于我执丝毫无损。又大乘和尚,一面

  主张任于何境均不分别,然一面又说,善男子,我当传汝心印。以此,则其师弟间

  ,皆有传法心印之作意,故是自语相违。师既主张任何境全不作意,其弟子即不应

  于其任何境全不作意之教授而起作意,如是则其教授即成无义,即不可依,应成为

  不须教授而修。」「如是修法,昔诸道次教授中,亦有说者,如博朵瓦碑崩论云:

  『有于闻思之时,以理抉择,修时惟修无分别。如是,非真对治,以别修无关空故

  。』─觉窝亦云:『由谁得证空,如来记龙猛。现见法性谛,弟子名月称。依彼传

  教授,能证法性谛。』」「此引导法,如觉窝中观教授所说,与莲花戒论师意趣相

  ~P 1329

  同,惟稍广而已。」此段为宗喀大师明其所说止观间杂修习之法,系根据于文殊、

  弥勒、龙树、无著、寂天、阿底峡大菩萨而来之教授。云「如是修法,昔诸道次教

  授中亦有说者」句,此道次,指阿底峡尊者所造,及噶当格西所阐扬之道次。「碑

  崩」乃摘录一种教授纲要之小册,犹今之手册然。如文殊、度母等法,皆各有其碑

  崩。汉译为犊瓶集。此处所述,乃单就博多瓦之碑崩所记者而言。云「别修无关空

  」者,谓不能真正对治我执。盖欲显正义,必先破邪执。由闻思而抉择所得之意义

  ,修时即当依之而修。故有「初务广大求多闻」之赞颂。于修一切法门皆然,而中

  观尤甚。故又有「寡闻为修中观之障」之语。若未经闻思而修,则修时如理与否?

  如量与否?合体与否?均无从自知也。云「修时以缘起,或一异等,即当观察,亦

  略无分别住」者,谓无论依缘起,或离一异法,任修何种,皆须观察,由此闻思所

  得之决定知,即慧之一分,亦称为见,所谓空见之见者即此。由此依寂静地而修,

  得大通达,即称为修所成慧。宗喀大师尝云:「应依所闻,而后依理智抉择思惟,

  最后乃依清静地而专修。」此即修三慧之次第。修空观即当依此次第,先由多闻,

  ~P 1330

  次依理智抉择,增减执得决定知,最后即依缘起因相之理而修,或依离一异之理而

  修,最后于缘起或一异中皆无自性之理上,即安住于此,不缘于余,即称略住,觉

  窝二字指阿底峡。此为当时弟子辈尊重上师,称之为觉窝尊者,或简称觉窝。云「

  亦云」者,此指阿底峡所造之中观二谛论中所云。颂中首句乃设问,谓由谁能证空

  性。下答:如来授记龙猛,能得佛密意,现证法性胜义谛。弟子月称有二说:一说

  龙猛寿高,月称为其晚年及门弟子,因月称自说亲承龙猛教,得五要义及中观见。

  一说为承传弟子,乃异世私淑龙猛者也。博多瓦为阿底峡再传弟子,亲承仲登巴之

  教。大乘见分二:一依龙猛所说之规,一依无著所说之规。阿底峡尊者乃依于前者

  ,尤以月称为主,宗喀大师亦然。「如是修观时,所有六加行法、正行、结行、中

  间所应作事,皆如前所说应知。」此明修观加行等法,亦如前所说。加行,谓陈设

  身语意所依等。正行,谓寻觅所缘安住而修。如是反复以止修观修,间杂而修。结

  行谓发愿回向。中间所作,谓下座后调节眠食等。

  修观加行,于初业有情尤为重要。颇公云:「如欲美食,须先选购材料,用意

  ~P 1331

  烹调,而后正食时,方得享受。又如种田,须先深耕易耨,然后方得丰收。故须先

  积资忏净以为加行,然后方能得胜观之果。修正行时,先将所缘决定,令我执所缘

  境现起。或依缘起因相,或依一异之理,先抉择获得决定知后,然后止修观修,间

  杂而修,如前所说。完结行时,不外以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余俟讲马车时详说。于

  所缘不明,即入于沉。由贪欲境引生作意,即入于掉。于沉掉相,须认识清楚。尤

  其入于微细沉掉,须能认识,然后如前讲止时所说方法,以除去之。

  

   卯四,成观之量

  「由如是善观察慧观察修习,乃至未生如前轻安,是为随顺□钵舍那,已生轻

  安,即是真实□钵舍那。轻安体性与生起之理,俱如前说。此复已成正奢摩他,未

  尝退失,亦有由彼所生轻安,故非略有轻安便足,要由观修自力能引轻安,方成□

  钵舍那。缘尽所有性与缘如所有性之二种□钵舍那,此理相同。如解深密经云:『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

  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慈氏,彼非□钵舍那,是随顺□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P 1332

  』般若教授论亦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即于如所善思惟义内三摩地

  所行影像胜解观察,乃至未生身心轻安,是名随顺□钵舍那所有作意。若生轻安,

  即名□钵舍那。』若能自力引生轻安,亦能引生心一境性。故由观修自力引奢摩他

  ,是先已得奢摩他之功德。如是善成奢摩他者,即观察修亦能助成胜奢摩他。故不

  应执凡观察修便令住分减少。」

  行者不知修观歧途,与成观之量,往往易生我慢,妄谓自己已修成。此亦与前

  讲止时相同,有随顺及真实之二种。「由如是善观察慧,观察修习,乃至未生如前

  轻安,是为随顺□钵舍那,已生轻安,即是真实□钵舍那。轻安体性与生起之理,

  俱如前说。」所谓如前轻安者,非谓前得止之轨安,须由各别观察之力,别引轻安

  ,方是胜观之轻安。前说止观间杂修法,即观后稍住于止。令已得之止不退。止以

  定为体性,观以慧为体性。由胜观所引轻安摄持之智慧,即是胜观体性。身心之粗

  重皆得调伏除去,于善事业具有堪能,不生劳倦,此即胜观轻体相。先由心轻安引

  生身轻安,次由身轻安引生身轻安乐,复由身轻安乐引生心轻安乐。胜观之轻安,

  虽非止之轻安,然其体相与生起之次第,则与止轻安同。由止修纯净所引生之乐,

  ~P 1333

  即止轻安。观修纯净所生之乐,即观轻安。「此复已成正奢摩他,未尝退失。亦有

  由彼所生轻安,故非略有轻安便足,要由观修自力能引之轻安,方成□钵舍那。缘

  尽所有性与缘如所有性之二种□钵舍那,此理相同。」此明观之轻安,别于止之轻

  安。观修纯净,如诵度母赞至数十年者,但一缘念,即能任运背诵,不假励力思索

  。以串习纯熟,其心清净,故亦能引生轻安之乐。观轻安生起后,不唯不使止轻安

  退失,反令止轻安辗转增上。观成之量,非由少数行者自己修习经验而说,乃根据

  佛说。如下引经文,「解深密经云:『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

  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慈氏,彼非□钵

  舍那,是随顺□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此经,由慈氏问佛,若未得胜观引生轻

  安,于所闻法如是善为思惟,即以此等法为定所缘,此种作意,可否称为胜观?佛

  答:只可称随顺胜观。阿□黎先登把「般若教授论亦云:『彼由获得止之身心轻安

  ,为所依止,即于如所善思惟义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胜解观察─即名□钵舍那。』

  」此谓随顺须先已获得止轻安,修胜观时,内三摩地所行影像,即空性境。此境即

  初现空性之痕迹。于空性义(即空性影像)胜解观察。若未由观察修引生胜观轻安

  ~P 1334

  ,但名随顺□钵舍那所有作意。「若能自力引生轻安,亦能引生心一境性,─故不

  应执凡观察修,便令住分减少。」初业有情,未得止者,多用观修固不易得止。然

  既得止后,观修之力,不惟不妨碍止,且能令定分增长。一般人于住分及心一境性

  有所误解,以为一心缘黄,不能稍移一点,方是心一境性。不知止乃住分,观乃明

  分。由观纯熟,与住相应,成为一体。此时明住二分俱有,故不能说观即妨碍止,

  以明住二分成一体故。

  

  寅三,止观双运法

  「若未获得如前成就止观量时所说之止观,则无可双运。故双运时,必须先已

  得止观二法。此复初得□钵舍那时,即得双运。其中道理,谓依先得正奢摩他修观

  之力,若时获得如前奢摩他时,所说不作行,任运运转作意,即成双运。声闻地云

  :『齐何当言奢摩他□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明双运转道。答:若有

  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住心,谓三摩□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观法

  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观法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钵

  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

  ~P 1335

  转,由此名为奢摩他□钵舍那双运转道。』修次下篇云:『若时远离沉掉,平等俱

  转,任运转故,于真实义心最明了,当缓功用而修等舍。当知尔时是名成就奢摩他

  □钵舍那双运转。』是从得真实□钵舍那之界限而立。般若教授论云:『其后即缘…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