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今者于摄道之总义,略为说之,最初道之根本,于依止善知识之理趣,当净
治之。次于闲暇生起无伪。欲取精实,以是修习,由内惩诫,为生此故,宜修暇满
诸法。次若未反求现世之心,则于后世不生猛利之希求,故于身不久住之无常,及
死后飘流恶趣之理,应励力修习。尔时以生真实怖畏之念,于三宝功德,心生至诚
之决定,而住共同皈依之律仪,于共学处而勤修学。次于一切白法根本之业果,由
多门中生起深忍之信,令其坚固,以致力于善不善之行止,而当恒住于四力之道。
如是若将下士诸法类贯入其心,更多思惟生死总别之过患,从总生死,遮止其心。
次知生死从何而起之因,是为惑业,而生起真实欲断之心,总于能脱生死三学之道
,别于自所受之别解脱戒,当努力焉。如是若将中士诸法类贯入其心,如自堕于海
,有情诸母亦皆同尔,而为作意,修习慈悲为本之菩提心,如何能生,须当励力。
此若无者,则六波罗密及二种次第等,皆如无基而建楼阁。若于彼稍生一二领受之
行相,则以仪轨受戒,于其学处而为努力,以坚固愿心,应听闻诸广大行,了知行
止之诸界限,于彼而生希求。彼若生者,即以仪轨而受行戒,于成熟自身之六度,
及成熟他身之四摄等而修习之。别于根本堕罪,当舍命守护,中下品缠及诸恶作,
~P 1344
亦励力而毋令染,设或有犯,当于还净而精勤焉。次于后二度特须修学,于修静虑
法善巧已,则修三摩地而于清净之二无我见,当如何能于身心生起而得之,须知住
于见上修习之规,而为修习耳。于如是之静虑及慧,施设止观之名,除于此二更无
余者,是变菩萨律仪已,从彼学处中而出也。此亦须修下下道时,于上道愈起欲得
,若听闻上时,于下愈起欲修也。修彼等时,亦须断除分别,使心平等,如是若于
引导之善知识敬信微薄,是则断善妙资粮之本,故于依止法须应努力。若于修行勇
锐微弱,当修暇满法类,倘于此世耽著若甚,当修地常及恶趣过患以为主要。若见
于所受制之界限缓慢,则修业果为主。若于生死厌患微小,则求解脱惟成虚语,当
思生死过患。若任何所作于为利有情之心不猛,是断大乘之根本,故须修习愿心。
若受菩萨律仪,于行修学,其执相之系缚若过坚利,宜用理智破坏执相之所缘,于
如空如幻之空性而修习。心若不住所缘而作散乱之仆使,则当修心一境性而为主要
,是诸前贤之所说。由此为例,诸未说者,如应了知。总之莫成一品,须令身心于
一切善品而能安住也。辛二、别于金刚乘修学之法者,如是于诸显密共道净修之后
~P 1345
,不应犹豫当入密乘,此道较余法特为宝贵,以能速疾圆满二资粮故。若入彼者,
当如道炬论所说,于初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须增上,此亦须于彼中所说最下之性
相全者,而如是作也。次应先以密部根据所说之灌顶,成熟自己之身心,次于尔时
听闻所受之三昧耶及律仪等了知守护。若犯本罪虽可重受,然道之功德,于身心生
起极为留难,故当励力毋令染污。粗罪不犯,亦当致力,设有所犯,亦当作诸还净
之方便,此乃修道之根本。彼等若无,如基础损坏,则楼阁必倒塌也。文殊根本教
王经云:『能仁于坏戒,不说咒成就。』如是所说等之三种成就,任何亦无也。于
无上瑜伽之经中,亦说不护三昧耶及灌项下劣、不了真性,以此三者,虽行修习,
任何亦无成就。若不守护三昧耶及律仪而言修道者,是飘流于密法之外。如是能守
护三昧耶及律仪于密道而修者,若于下三部,则于有相无相之二种瑜伽以次修学,
如于上部则于二种次第瑜伽依次而学焉。以上是唯名言略示转入密咒之方隅,广者
须于真言道次第中而知也。若如是学,即是于摄一切显密扼要之圆满道体而修学,
能于所得有暇具足义利,将佛圣教于自他之身心增广也。」
~P 1346
兹当略说道之总义,(见广论))欲得最后果位,皆与前前有关。佛所说一切
成佛法门,不外三士道所摄。上士道以发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然欲菩提心生起,
须有出离心。欲生出离心,须先了知下士道。欲知下士道,须先依止善知识,故于
依止善知识法,心中须相应生起。于依止功德、不依止过患,依教依理,善为抉择
修习,以断疑虑。依止善知识者,以已得暇身为摄取心要故。故须先具真实(非假
)取心要欲。吾人造无谓业,空过此生者,皆无取心要之欲故。此欲若真实生起,
则不待他劝,自能内策。亦不致口头说修或推延后日再修。古德云:「暇满生起,
离无义。」吾等于暇满大义,心中皆未生起。若生起时,则于一刹那时皆不令空过
。必须取得代价,较惜万金或如意牟尼宝尤甚。人身万劫难得之理,稍有智者,本
易了解,惟不易生起与此大义相应之心。古德云:若生起暇满大义之心,则于无义
之事,必生追悔。如商人血本不能生息,彼即痛悔不堪矣。
已修暇满大义,而生起取心要之欲乐,则应进修次一法门,即轻现世、重后世
。取心要欲乐,乃入一切道次之门。吾人若为现世微少安乐所萦绕,则不仅关闭此
~P 1347
入道之门,亦且如旅行在中途有所留恋,不复作再前往胜处之准备。为对治此,当
修此生无常,决定是死。死后识性不灭,随业力流转,不得自在。而诸业中,吾等
又以恶业为多,故修死无常及流转之苦,而取中士道心要。但此犹未为足,须取上
士心要。上士心要,即发菩提心、六度、四摄,直至成佛等是。此若不能,则取中
士解脱心要。再次则取下士人天增上果。然此三者,皆不限于此世,而在后生。故
对治重现世之法门,惟一以念死无常及三恶趣苦为前提。藏中大德云:知此者虽多
,然能亲生感触者少,大都挂在口耳之间。一、若修决定死至合量时,必如凡夫真
临死时,身心为之战栗。二、修死来无定期合量者,须如众多怨敌,以诸枪械将自
围逼,命在须臾,无可幸免之情形。修临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至合量者,
觉除佛法外,世间诸余一切皆味同嚼蜡。此三者为念死法切要根本。开之为九相。
约之三决定。博多瓦格西云:「余能于暇满大义不致空过,稍得进益者,皆无常加
持我之功德。」吾人平时每多浅易视此。先哲亦多了解此理,不待佛说。须知此门
,极关重要。地上菩萨,亦念死无常为一铁槛,不易越过,何况凡夫。金刚乘中,
以髑髅为饰者,亦无非取触目惊心,提起行者念死无常之心,幸勿视同寻常。知死
~P 1348
无常,随诸不善堕入恶趣之理;修此时,当修自己甚易堕入,生起决定心,不可如
隔岸观火。如怖畏心真实生起,则必寝馈为之不安矣。藏谚有云:「怖畏愈甚,则
求救愈切。」即此谓也。归依原文有:(一)一心归向,(二)诚信,(三)求救
护三义。故怖畏求救,为归依之一种条件。应于三宝功德有决定知,生起诚信。于
恶趣生起真实猛利怖畏。具此二者,方得归依之体,入于学佛者行列。今世多有妄
称通达空性成就生圆二次者,若细观察,彼等是否已得归依,尚属疑问。应知佛为
能求护者,法为正救护者,僧为救护助伴,故应信佛、修法、敬僧。法不外舍恶取
善二种。然业果法门,最不易信解。故应依多门而修。依佛圣言,佛为不诳语者。
须于贤愚因缘经等详观,再以现见因果为之参证。若生起坚固深忍胜解,虽于微细
之善,亦令缘起不空而勤行之。虽于微细之恶,亦生怖畏而不取作。此为下士法之
基础。然仅此亦不能解脱生死,故应于生死过患,若总若别,审谛思惟。如冤亲不
定等诸苦,蕴萃于心。知贪著轮回,等于锢疾。应多方对治,乃能除去。如何对治
?当思无始轮回,无异辗转久羁牢狱,须生起一种刻不容缓急欲脱离之心。复思此
苦,无非由烦恼业力所致。佛初说法,即示四谛,说此是苦谛,此是集谛。知生死
~P 1349
剧苦,皆由烦恼业力而来,乃说灭苦断集之道,即戒定慧三学。而戒又为定慧之基
础。以具戒然后定慧方能稳固。次当进修上士道,由知母、念恩、报恩方能生起慈
悲。然此又不能无因而生,当思一一有情,不唯曾作我母,且屡作我母,如是方能
将漠不相关之一切有情转成亲爱,生起爱乐之心。此心生起,再思彼等无不欲避苦
趋乐,而彼等以颠倒故,不能识认,所求适得其反,如是取舍,诚为可悯。由是而
生起慈心悲心,而为之拔苦予乐。亦如自己微苦亦不愿受,大乐亦不厌多之心,由
是生起我愿为之负责之增上心,由是引生大菩提心。又当思我虽具有恳切负责之心
,然仅一种心愿,而无现实功能。且一己尚未得拔,何能救护他人,乃思惟具足此
功能者唯佛、佛之三业功德、悲智功德、事业功德,皆具救护一切有情功能。由是
生起为利有情自愿成佛之心,此即菩提心。一切善法,若无此心以为坚固地基,则
无异于沙滩上建庄严楼阁,不旋踵即倾圯矣。故说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又成佛最
速方便,无过无上瑜伽。然若无菩提心,则以非大乘之人,而修大乘之法,如何能
得成就。故菩提道次,乃宗喀大师令吾等速得成就之悲心教授;若吾人能视如衣食
~P 1350
之不可缺,辛勤修学,自依止善知识至生起菩提心,亦不久即能成就。
由七支教授,略能生起菩提心已,当如仪受勤行学处:(一)思惟发心胜利,
(二)昼夜六时勤行发心,(三)不舍有情,(四)勤积二资粮。次当坚固愿心,
令后世不退。远离四黑业,勤行四白业。次听闻菩萨广大行经论,如入行论、宝云
经及诸方广。密乘戒,先受后学。菩萨戒,则先了知行止分际已,方受。行心律仪…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