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P4

  ..续本文上一页忍,当知世间学业,尚须勤苦,何况出世胜法,岂有不稍受苦即能

  成就者。一作行苦,如端坐不欹等。二、决定苦,如于法抉择生起定见。此二种苦

  ,随修一切法门皆有,须能忍受。当知世间俗人,为此生些微利乐,尚不惜风雨跋

  涉,忍受剧苦。我今为消除多生之业,成就无上之果,些微之苦,有何不能忍受之

  理。又当知过去成就者,孰不经遇苦行,如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之类,以自策励。

  次修精进,以乐善不疲为其体性。一、初甲精进,谓被心强之甲。菩萨为利一

  切有情故,纵经长劫,须住地狱,亦所甘愿。吾人于菩提道次生起怯懦,以为如是

  法门多种如何能修,此即未生起被甲精进之过。二、摄善法精进,即于六度等善法

  意乐不厌。二、饶益有情精进,于利益有情,下至送医药,一援手,皆乐作不倦。

  常人亦有被甲精进,不过颠倒使用。如昔汉人发誓「不高车驷马,宁饿他方,不还

  ~P 1366

  过此桥。」此即不如理之精进。于精进作障者:有三种怠惰:(一)推诿怠惰,(

  二)耽著恶行怠惰。(三)怯弱怠惰。应以念死无常一法,以对治(一)不及时为

  善之推诿。以念此生作为皆无意义,且不决定,不久即当舍弃,以对治(二)耽著

  恶行怠惰。以佛说蚊虫蚤□皆可成佛,以策举其心,以对治(三)怯弱怠惰。座间

  启请如前,惟求加持我,能令一切怠惰有情皆使精进。我为圆满正觉,纵经长劫剧

  苦,终不退转。甘露加持如前。

  以上四度,总为佛子学行法中之一。其余二与三,即后二度各别学行法。兹先

  说修止法,分六:(一)止所依资粮,(二)正修止,(三)依于止而修九住心,

  (四)六力,(五)四作意,(六)真实成止之量。初又分六:(1)顺境,(2

  )知足,(3)寡欲,(4)离务,(5)净戒,(6)离粗重烦恼。(1)顺境

  中又具有五相,即衣食易得、住处善适、环境清净、伴侣贤良、自于瑜伽法先融汇

  贯通。此五,即习定时所依之境,具此方易得定。非谓从依止善知识起,直至胜观

  ,修诸法门,皆须此顺境也。其余无论茶房酒肆,行住坐卧,无不可修。又平常人

  多误认须闭目趺坐,方可称修。不知所谓修者,谓内心转变,而不在乎外形。如修

  心要诀云:「外表隐微内真实。」昔寂天修行,即甚隐微,朋辈讥其只知三想:谓

  ~P 1367

  眠、食、便也。一日朋辈戏敷高座,广集听众,请其说法,寂天允之。临时以手向

  地作压伏印,其座即自降低,随登座讲所著入行论,众皆叹服。故修行切不可矫饰

  威仪,故作已有修证之相。此于修行极易生碍,不可不知。云衣食易得者,谓须善

  取,不应诈取劫夺。但非五种邪命,即可受用。云住处善适者:住处,指居室而言

  ;须古德上师曾经卓锡,或接近善知识所住地,方易得加持。他如毁师破戒,或曾

  破和合僧等地,为戾气所锺,即不易得定。云环境清净者,谓无水声市声,与气候

  善良、水土相合、无瘴无毒、不寒不热。云伴侣贤良者,谓见行相合,即去恶修善

  之志趣相合。非谓我为应成见,彼为唯识见,即不相合。五世达赖云:「须有性情

  契合,如影随形之良伴。」此良伴,指畏友而言。即己有过而愧对之良友,取其能

  有益于己之身心也。初业有情,不可无伴。依噶当规矩,须三人以上、五人以下方

  合。云何瑜伽法须先融会贯通,谓学者先应将所学法门,诸次第了然于心,不可临

  时尚蓄有疑问,以上总为顺境之五相。(2)知足,即于衣食起居,不计美恶多寡

  ,摒除奢念。(3)寡欲,即远离一切贪欲。上二,一则防于外境之生起散乱,一

  则防于内心不能安住,(4)离务,谓离世间一切闲杂事务,如书算、星卜、文艺

  ~P 1368

  、仕宦、商贾等,皆足扰乱心思。古德进修,悉本菩提道次第以修为主,断无舍本

  而逐末者。无论夙长文艺与否,一至修心,即应尽弃,尤以修定时为其。昔噶当派

  大德布登仁波卿及萨迦梭朗降A,皆以文学擅长,为白哈甲波(非人中之最极厉者

  ,称为明王。)所乘,屡供精制铁笔,以助其考究音律之用。二人坐是虚费光阴,

  未能即身证得双运身位(布登曾用铁笔千枝,后人为之造像千尊。)即此可为前监

  。(5)净戒,戒为修定之基。戒律清净,止即易生。戒如器皿,能盛各种三摩地

  功德。有戒以防护身语意轨外作业,令身心清净,方易得定。否则纵修千年,亦不

  易得。因止乃上界功德,故须以戒律为基础。外道修定,尚各有其禁戒,何况修内

  道清净三摩地,故净护戒律,极为重要。(6)离粗重烦恼,烦恼未离,即无从修

  定。

  以上六者,皆修止之资粮。依此资粮而趣入修止法。修止之法,另无逾于广略

  二道次更妙之教授。宗喀大师要据弥勒庄严经论,及辨中边论、无著之声闻地、莲

  花戒师之修次三篇,及印度诸大德之著述,总摄其精要,而著为最明白、最有次序

  ~P 1369

  之修定教授。除此更无其他若等若增之教授。非依此教授,不易得真实清净三摩地

  。修定方法,不越此轨,学者何用他求。但末世寡慧,即此亦不易受持。倘能依马

  车所略举之离五过、修八断行而修,得定亦实匪难。云何五过:即(一)懈怠,(

  二)忘念,(三)沉掉,(四)不励力,(五)励力。云何八断:即信、欲、勤、

  安、正念、正知、作行、舍、是。以信欲勤安对治懈怠,以正念对治妄念,以正知

  对治沉掉,以作行对治不励力,以舍对治励力。(一)懈怠者,即令心不乐修定,

  或为世间邪作牵缠,或为定不易得而生怯弱。故应以信、欲、勤、安之精进四因果

  而为对治。然真能对治懈怠者,厥为轻安。以轻安生起,则欲罢不能,决不致生懈

  怠故。但轻安须得定后方起,未得定者如何对治懈怠,当依于信。谓思惟得定之胜

  利:一、能令身心获得柔和堪能,如修菩提道次,未得定者修一月,不及得定者修

  一日之功德。二、三摩地中能生神变作用,于度生事业,极为有利。然非谓随时显

  现神通,及以他心通力能应机说法,故能迅速圆满福慧资粮。三、速能成就生圆二

  次第,以密乘修定,亦须离五过修八断行,与此相同故。四、有定方能如无风之烛

  ,乃能明照无我空性,方能解脱生死。如是随时思惟,得定胜利,即能对治懈怠,

  ~P 1370

  心中时时浮现欲修之想。(二)忘念者,谓忘失教授。即忘失所缘。但此之所谓忘

  者,谓正念不住所缘,非谓如忘书不能忆记也。如以佛像为所缘,若遇人问,能说

  其形量颜色,此非所谓不忘念。须修时心能安住所缘不失,方称不忘所缘。论中虽

  说有四种所缘,此间所说乃以佛像为最胜之所缘,以常不离佛,故能得佛三种加持

  :一、易于得定,二、易于积资忏净,三、速能成就密乘法器。然有一类有情缘佛

  像反不易得定者,又有一类有情缘有形相之佛像反不易得定者,如是,则宜修缘心

  定,或贪盛则易修不净观。故初修时宜自选择,以各种所缘试修。观察何种较为明

  显,一经选定,即不可随时改易。兹就以佛像为所缘举例,如系象然,以佛像为桩

  。或绘或铸皆可,先置面前熟观。修时将像请开,由心现起一如目睹者然,清楚明

  显。若不能继续,即是忘失所缘,即以正念把持所缘而为对治。久住所缘,则沉掉

  自生,应以正知观察。然须先于精细沉掉有所认识。如何认识?如修时,虽所缘境

  未尝□淡,而能住所缘之心已生□淡之相,即是昏沉粗相。能住所缘之心,明分住

  分皆具,而其明分无有精力,即为昏沉细相。此非纸上空谈,乃颇公自修经验之语

  。如用笔然,初提笔时手未用力,即为昏沉细相。次一刹那间,将作书时,手微用

  ~P 1371

  力,即如细沉已去,心有精力之相亦如是。对治忘念之正念,应具三法。即:一、

  念与所缘黏合,二、把握所缘坚固,三、不令散乱放逸,是也。(三)沉掉者,谓

  昏沉掉举。正知虽非沉掉之正对治,然如守望巡逻者然。于粗细沉之相,应当明辨

  ,粗沉分昏与沉之二分:昏者,身心重滞,如将入睡;沉,谓心于所缘不能清明。

  细沉,谓明住二分皆具,惟无精力。行者每易以细沉误认为定,虚度一生。实则属

  愚疑相,故多感畜生道报。颇公云:此中不易言说,须行者自行领略省察。例如见

  一平常之物,眼虽见,心虽想,尚无力量。若乍见一新奇之物,则兴趣勃发,具精

  力者亦如是。又如敬信三宝,在平时习为故常,尚无多精力。若偶然猛忆三宝功德

  ,至于悲涕不已,具精力者亦如是。何谓粗掉,此中掉举与散乱之二。掉举以贪为

  性;而散乱则多缘可憎境,或缘他善法,不如掉举之易起。虽五过中不列散乱,然

  散乱亦修定之障,不可不知。散乱之相,如初修所缘,久而生厌,欲另易所缘而修

  ,即厌故喜新,此即散乱摄。又于初所缘久之觉其形量颜色有所转变,亦散乱摄。

  至掉举,则纯粹驰心于所缘之外,而逐其所贪欲之境,即是粗掉。云何细掉,谓心

  ~P 1372

  未忘所缘,而分一分心于他可贪欲之境。例如在定中偶思食糖之类,此较昏沉为易

  知。总之,入座修时,为防沉掉生起,先提一念正知,昏沉来时,摄念令稍紧,一

  有精力,有时即可对治。若尚不能对治,当思暇满大义。以昏沉乃心情低下,如火

  势稍杀,思暇满大义,难得幸得,令心提起兴奋,则沉自去,再住于所缘。仍以正

  知,从旁观察,昏沉去否。若尚未能对治,应用强治法。依经说方法,想自脐间有

  红色光明圆点,自心即住其中。观其上升至顶门时,如往生法,呼一拍字,此圆点

  自顶门飞出,合于虚空,无量无边。稍住后,如是反复再修多次,再住于所缘。若

  尚不能对…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