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二十 攝道之總義▪P4

  ..續本文上一頁忍,當知世間學業,尚須勤苦,何況出世勝法,豈有不稍受苦即能

  成就者。一作行苦,如端坐不欹等。二、決定苦,如于法抉擇生起定見。此二種苦

  ,隨修一切法門皆有,須能忍受。當知世間俗人,爲此生些微利樂,尚不惜風雨跋

  涉,忍受劇苦。我今爲消除多生之業,成就無上之果,些微之苦,有何不能忍受之

  理。又當知過去成就者,孰不經遇苦行,如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之類,以自策勵。

  次修精進,以樂善不疲爲其體性。一、初甲精進,謂被心強之甲。菩薩爲利一

  切有情故,縱經長劫,須住地獄,亦所甘願。吾人于菩提道次生起怯懦,以爲如是

  法門多種如何能修,此即未生起被甲精進之過。二、攝善法精進,即于六度等善法

  意樂不厭。二、饒益有情精進,于利益有情,下至送醫藥,一援手,皆樂作不倦。

  常人亦有被甲精進,不過顛倒使用。如昔漢人發誓「不高車驷馬,甯餓他方,不還

  ~P 1366

  過此橋。」此即不如理之精進。于精進作障者:有叁種怠惰:(一)推诿怠惰,(

  二)耽著惡行怠惰。(叁)怯弱怠惰。應以念死無常一法,以對治(一)不及時爲

  善之推诿。以念此生作爲皆無意義,且不決定,不久即當舍棄,以對治(二)耽著

  惡行怠惰。以佛說蚊蟲蚤□皆可成佛,以策舉其心,以對治(叁)怯弱怠惰。座間

  啓請如前,惟求加持我,能令一切怠惰有情皆使精進。我爲圓滿正覺,縱經長劫劇

  苦,終不退轉。甘露加持如前。

  以上四度,總爲佛子學行法中之一。其余二與叁,即後二度各別學行法。茲先

  說修止法,分六:(一)止所依資糧,(二)正修止,(叁)依于止而修九住心,

  (四)六力,(五)四作意,(六)真實成止之量。初又分六:(1)順境,(2

  )知足,(3)寡欲,(4)離務,(5)淨戒,(6)離粗重煩惱。(1)順境

  中又具有五相,即衣食易得、住處善適、環境清淨、伴侶賢良、自于瑜伽法先融彙

  貫通。此五,即習定時所依之境,具此方易得定。非謂從依止善知識起,直至勝觀

  ,修諸法門,皆須此順境也。其余無論茶房酒肆,行住坐臥,無不可修。又平常人

  多誤認須閉目趺坐,方可稱修。不知所謂修者,謂內心轉變,而不在乎外形。如修

  心要訣雲:「外表隱微內真實。」昔寂天修行,即甚隱微,朋輩譏其只知叁想:謂

  ~P 1367

  眠、食、便也。一日朋輩戲敷高座,廣集聽衆,請其說法,寂天允之。臨時以手向

  地作壓伏印,其座即自降低,隨登座講所著入行論,衆皆歎服。故修行切不可矯飾

  威儀,故作已有修證之相。此于修行極易生礙,不可不知。雲衣食易得者,謂須善

  取,不應詐取劫奪。但非五種邪命,即可受用。雲住處善適者:住處,指居室而言

  ;須古德上師曾經卓錫,或接近善知識所住地,方易得加持。他如毀師破戒,或曾

  破和合僧等地,爲戾氣所锺,即不易得定。雲環境清淨者,謂無水聲市聲,與氣候

  善良、水土相合、無瘴無毒、不寒不熱。雲伴侶賢良者,謂見行相合,即去惡修善

  之志趣相合。非謂我爲應成見,彼爲唯識見,即不相合。五世達賴雲:「須有性情

  契合,如影隨形之良伴。」此良伴,指畏友而言。即己有過而愧對之良友,取其能

  有益于己之身心也。初業有情,不可無伴。依噶當規矩,須叁人以上、五人以下方

  合。雲何瑜伽法須先融會貫通,謂學者先應將所學法門,諸次第了然于心,不可臨

  時尚蓄有疑問,以上總爲順境之五相。(2)知足,即于衣食起居,不計美惡多寡

  ,摒除奢念。(3)寡欲,即遠離一切貪欲。上二,一則防于外境之生起散亂,一

  則防于內心不能安住,(4)離務,謂離世間一切閑雜事務,如書算、星蔔、文藝

  ~P 1368

  、仕宦、商賈等,皆足擾亂心思。古德進修,悉本菩提道次第以修爲主,斷無舍本

  而逐末者。無論夙長文藝與否,一至修心,即應盡棄,尤以修定時爲其。昔噶當派

  大德布登仁波卿及薩迦梭朗降A,皆以文學擅長,爲白哈甲波(非人中之最極厲者

  ,稱爲明王。)所乘,屢供精製鐵筆,以助其考究音律之用。二人坐是虛費光陰,

  未能即身證得雙運身位(布登曾用鐵筆千枝,後人爲之造像千尊。)即此可爲前監

  。(5)淨戒,戒爲修定之基。戒律清淨,止即易生。戒如器皿,能盛各種叁摩地

  功德。有戒以防護身語意軌外作業,令身心清淨,方易得定。否則縱修千年,亦不

  易得。因止乃上界功德,故須以戒律爲基礎。外道修定,尚各有其禁戒,何況修內

  道清淨叁摩地,故淨護戒律,極爲重要。(6)離粗重煩惱,煩惱未離,即無從修

  定。

  以上六者,皆修止之資糧。依此資糧而趣入修止法。修止之法,另無逾于廣略

  二道次更妙之教授。宗喀大師要據彌勒莊嚴經論,及辨中邊論、無著之聲聞地、蓮

  花戒師之修次叁篇,及印度諸大德之著述,總攝其精要,而著爲最明白、最有次序

  ~P 1369

  之修定教授。除此更無其他若等若增之教授。非依此教授,不易得真實清淨叁摩地

  。修定方法,不越此軌,學者何用他求。但末世寡慧,即此亦不易受持。倘能依馬

  車所略舉之離五過、修八斷行而修,得定亦實匪難。雲何五過:即(一)懈怠,(

  二)忘念,(叁)沈掉,(四)不勵力,(五)勵力。雲何八斷:即信、欲、勤、

  安、正念、正知、作行、舍、是。以信欲勤安對治懈怠,以正念對治妄念,以正知

  對治沈掉,以作行對治不勵力,以舍對治勵力。(一)懈怠者,即令心不樂修定,

  或爲世間邪作牽纏,或爲定不易得而生怯弱。故應以信、欲、勤、安之精進四因果

  而爲對治。然真能對治懈怠者,厥爲輕安。以輕安生起,則欲罷不能,決不致生懈

  怠故。但輕安須得定後方起,未得定者如何對治懈怠,當依于信。謂思惟得定之勝

  利:一、能令身心獲得柔和堪能,如修菩提道次,未得定者修一月,不及得定者修

  一日之功德。二、叁摩地中能生神變作用,于度生事業,極爲有利。然非謂隨時顯

  現神通,及以他心通力能應機說法,故能迅速圓滿福慧資糧。叁、速能成就生圓二

  次第,以密乘修定,亦須離五過修八斷行,與此相同故。四、有定方能如無風之燭

  ,乃能明照無我空性,方能解脫生死。如是隨時思惟,得定勝利,即能對治懈怠,

  ~P 1370

  心中時時浮現欲修之想。(二)忘念者,謂忘失教授。即忘失所緣。但此之所謂忘

  者,謂正念不住所緣,非謂如忘書不能憶記也。如以佛像爲所緣,若遇人問,能說

  其形量顔色,此非所謂不忘念。須修時心能安住所緣不失,方稱不忘所緣。論中雖

  說有四種所緣,此間所說乃以佛像爲最勝之所緣,以常不離佛,故能得佛叁種加持

  :一、易于得定,二、易于積資忏淨,叁、速能成就密乘法器。然有一類有情緣佛

  像反不易得定者,又有一類有情緣有形相之佛像反不易得定者,如是,則宜修緣心

  定,或貪盛則易修不淨觀。故初修時宜自選擇,以各種所緣試修。觀察何種較爲明

  顯,一經選定,即不可隨時改易。茲就以佛像爲所緣舉例,如系象然,以佛像爲樁

  。或繪或鑄皆可,先置面前熟觀。修時將像請開,由心現起一如目睹者然,清楚明

  顯。若不能繼續,即是忘失所緣,即以正念把持所緣而爲對治。久住所緣,則沈掉

  自生,應以正知觀察。然須先于精細沈掉有所認識。如何認識?如修時,雖所緣境

  未嘗□淡,而能住所緣之心已生□淡之相,即是昏沈粗相。能住所緣之心,明分住

  分皆具,而其明分無有精力,即爲昏沈細相。此非紙上空談,乃頗公自修經驗之語

  。如用筆然,初提筆時手未用力,即爲昏沈細相。次一刹那間,將作書時,手微用

  ~P 1371

  力,即如細沈已去,心有精力之相亦如是。對治忘念之正念,應具叁法。即:一、

  念與所緣黏合,二、把握所緣堅固,叁、不令散亂放逸,是也。(叁)沈掉者,謂

  昏沈掉舉。正知雖非沈掉之正對治,然如守望巡邏者然。于粗細沈之相,應當明辨

  ,粗沈分昏與沈之二分:昏者,身心重滯,如將入睡;沈,謂心于所緣不能清明。

  細沈,謂明住二分皆具,惟無精力。行者每易以細沈誤認爲定,虛度一生。實則屬

  愚疑相,故多感畜生道報。頗公雲:此中不易言說,須行者自行領略省察。例如見

  一平常之物,眼雖見,心雖想,尚無力量。若乍見一新奇之物,則興趣勃發,具精

  力者亦如是。又如敬信叁寶,在平時習爲故常,尚無多精力。若偶然猛憶叁寶功德

  ,至于悲涕不已,具精力者亦如是。何謂粗掉,此中掉舉與散亂之二。掉舉以貪爲

  性;而散亂則多緣可憎境,或緣他善法,不如掉舉之易起。雖五過中不列散亂,然

  散亂亦修定之障,不可不知。散亂之相,如初修所緣,久而生厭,欲另易所緣而修

  ,即厭故喜新,此即散亂攝。又于初所緣久之覺其形量顔色有所轉變,亦散亂攝。

  至掉舉,則純粹馳心于所緣之外,而逐其所貪欲之境,即是粗掉。雲何細掉,謂心

  ~P 1372

  未忘所緣,而分一分心于他可貪欲之境。例如在定中偶思食糖之類,此較昏沈爲易

  知。總之,入座修時,爲防沈掉生起,先提一念正知,昏沈來時,攝念令稍緊,一

  有精力,有時即可對治。若尚不能對治,當思暇滿大義。以昏沈乃心情低下,如火

  勢稍殺,思暇滿大義,難得幸得,令心提起興奮,則沈自去,再住于所緣。仍以正

  知,從旁觀察,昏沈去否。若尚未能對治,應用強治法。依經說方法,想自臍間有

  紅色光明圓點,自心即住其中。觀其上升至頂門時,如往生法,呼一拍字,此圓點

  自頂門飛出,合于虛空,無量無邊。稍住後,如是反複再修多次,再住于所緣。若

  尚不能對…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二十 攝道之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