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二十 攝道之總義

  卷二十

  「今者于攝道之總義,略爲說之,最初道之根本,于依止善知識之理趣,當淨

  治之。次于閑暇生起無僞。欲取精實,以是修習,由內懲誡,爲生此故,宜修暇滿

  諸法。次若未反求現世之心,則于後世不生猛利之希求,故于身不久住之無常,及

  死後飄流惡趣之理,應勵力修習。爾時以生真實怖畏之念,于叁寶功德,心生至誠

  之決定,而住共同皈依之律儀,于共學處而勤修學。次于一切白法根本之業果,由

  多門中生起深忍之信,令其堅固,以致力于善不善之行止,而當恒住于四力之道。

  如是若將下士諸法類貫入其心,更多思惟生死總別之過患,從總生死,遮止其心。

  次知生死從何而起之因,是爲惑業,而生起真實欲斷之心,總于能脫生死叁學之道

  ,別于自所受之別解脫戒,當努力焉。如是若將中士諸法類貫入其心,如自墮于海

  ,有情諸母亦皆同爾,而爲作意,修習慈悲爲本之菩提心,如何能生,須當勵力。

  此若無者,則六波羅密及二種次第等,皆如無基而建樓閣。若于彼稍生一二領受之

  行相,則以儀軌受戒,于其學處而爲努力,以堅固願心,應聽聞諸廣大行,了知行

  止之諸界限,于彼而生希求。彼若生者,即以儀軌而受行戒,于成熟自身之六度,

  及成熟他身之四攝等而修習之。別于根本墮罪,當舍命守護,中下品纏及諸惡作,

  ~P 1344

  亦勵力而毋令染,設或有犯,當于還淨而精勤焉。次于後二度特須修學,于修靜慮

  法善巧已,則修叁摩地而于清淨之二無我見,當如何能于身心生起而得之,須知住

  于見上修習之規,而爲修習耳。于如是之靜慮及慧,施設止觀之名,除于此二更無

  余者,是變菩薩律儀已,從彼學處中而出也。此亦須修下下道時,于上道愈起欲得

  ,若聽聞上時,于下愈起欲修也。修彼等時,亦須斷除分別,使心平等,如是若于

  引導之善知識敬信微薄,是則斷善妙資糧之本,故于依止法須應努力。若于修行勇

  銳微弱,當修暇滿法類,倘于此世耽著若甚,當修地常及惡趣過患以爲主要。若見

  于所受製之界限緩慢,則修業果爲主。若于生死厭患微小,則求解脫惟成虛語,當

  思生死過患。若任何所作于爲利有情之心不猛,是斷大乘之根本,故須修習願心。

  若受菩薩律儀,于行修學,其執相之系縛若過堅利,宜用理智破壞執相之所緣,于

  如空如幻之空性而修習。心若不住所緣而作散亂之仆使,則當修心一境性而爲主要

  ,是諸前賢之所說。由此爲例,諸未說者,如應了知。總之莫成一品,須令身心于

  一切善品而能安住也。辛二、別于金剛乘修學之法者,如是于諸顯密共道淨修之後

  ~P 1345

  ,不應猶豫當入密乘,此道較余法特爲寶貴,以能速疾圓滿二資糧故。若入彼者,

  當如道炬論所說,于初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須增上,此亦須于彼中所說最下之性

  相全者,而如是作也。次應先以密部根據所說之灌頂,成熟自己之身心,次于爾時

  聽聞所受之叁昧耶及律儀等了知守護。若犯本罪雖可重受,然道之功德,于身心生

  起極爲留難,故當勵力毋令染汙。粗罪不犯,亦當致力,設有所犯,亦當作諸還淨

  之方便,此乃修道之根本。彼等若無,如基礎損壞,則樓閣必倒塌也。文殊根本教

  王經雲:『能仁于壞戒,不說咒成就。』如是所說等之叁種成就,任何亦無也。于

  無上瑜伽之經中,亦說不護叁昧耶及灌項下劣、不了真性,以此叁者,雖行修習,

  任何亦無成就。若不守護叁昧耶及律儀而言修道者,是飄流于密法之外。如是能守

  護叁昧耶及律儀于密道而修者,若于下叁部,則于有相無相之二種瑜伽以次修學,

  如于上部則于二種次第瑜伽依次而學焉。以上是唯名言略示轉入密咒之方隅,廣者

  須于真言道次第中而知也。若如是學,即是于攝一切顯密扼要之圓滿道體而修學,

  能于所得有暇具足義利,將佛聖教于自他之身心增廣也。」

  ~P 1346

  茲當略說道之總義,(見廣論))欲得最後果位,皆與前前有關。佛所說一切

  成佛法門,不外叁士道所攝。上士道以發菩提心爲入大乘之門,然欲菩提心生起,

  須有出離心。欲生出離心,須先了知下士道。欲知下士道,須先依止善知識,故于

  依止善知識法,心中須相應生起。于依止功德、不依止過患,依教依理,善爲抉擇

  修習,以斷疑慮。依止善知識者,以已得暇身爲攝取心要故。故須先具真實(非假

  )取心要欲。吾人造無謂業,空過此生者,皆無取心要之欲故。此欲若真實生起,

  則不待他勸,自能內策。亦不致口頭說修或推延後日再修。古德雲:「暇滿生起,

  離無義。」吾等于暇滿大義,心中皆未生起。若生起時,則于一刹那時皆不令空過

  。必須取得代價,較惜萬金或如意牟尼寶尤甚。人身萬劫難得之理,稍有智者,本

  易了解,惟不易生起與此大義相應之心。古德雲:若生起暇滿大義之心,則于無義

  之事,必生追悔。如商人血本不能生息,彼即痛悔不堪矣。

  已修暇滿大義,而生起取心要之欲樂,則應進修次一法門,即輕現世、重後世

  。取心要欲樂,乃入一切道次之門。吾人若爲現世微少安樂所萦繞,則不僅關閉此

  ~P 1347

  入道之門,亦且如旅行在中途有所留戀,不複作再前往勝處之准備。爲對治此,當

  修此生無常,決定是死。死後識性不滅,隨業力流轉,不得自在。而諸業中,吾等

  又以惡業爲多,故修死無常及流轉之苦,而取中士道心要。但此猶未爲足,須取上

  士心要。上士心要,即發菩提心、六度、四攝,直至成佛等是。此若不能,則取中

  士解脫心要。再次則取下士人天增上果。然此叁者,皆不限于此世,而在後生。故

  對治重現世之法門,惟一以念死無常及叁惡趣苦爲前提。藏中大德雲:知此者雖多

  ,然能親生感觸者少,大都挂在口耳之間。一、若修決定死至合量時,必如凡夫真

  臨死時,身心爲之戰栗。二、修死來無定期合量者,須如衆多怨敵,以諸槍械將自

  圍逼,命在須臾,無可幸免之情形。修臨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至合量者,

  覺除佛法外,世間諸余一切皆味同嚼蠟。此叁者爲念死法切要根本。開之爲九相。

  約之叁決定。博多瓦格西雲:「余能于暇滿大義不致空過,稍得進益者,皆無常加

  持我之功德。」吾人平時每多淺易視此。先哲亦多了解此理,不待佛說。須知此門

  ,極關重要。地上菩薩,亦念死無常爲一鐵檻,不易越過,何況凡夫。金剛乘中,

  以髑髅爲飾者,亦無非取觸目驚心,提起行者念死無常之心,幸勿視同尋常。知死

  ~P 1348

  無常,隨諸不善墮入惡趣之理;修此時,當修自己甚易墮入,生起決定心,不可如

  隔岸觀火。如怖畏心真實生起,則必寢饋爲之不安矣。藏諺有雲:「怖畏愈甚,則

  求救愈切。」即此謂也。歸依原文有:(一)一心歸向,(二)誠信,(叁)求救

  護叁義。故怖畏求救,爲歸依之一種條件。應于叁寶功德有決定知,生起誠信。于

  惡趣生起真實猛利怖畏。具此二者,方得歸依之體,入于學佛者行列。今世多有妄

  稱通達空性成就生圓二次者,若細觀察,彼等是否已得歸依,尚屬疑問。應知佛爲

  能求護者,法爲正救護者,僧爲救護助伴,故應信佛、修法、敬僧。法不外舍惡取

  善二種。然業果法門,最不易信解。故應依多門而修。依佛聖言,佛爲不诳語者。

  須于賢愚因緣經等詳觀,再以現見因果爲之參證。若生起堅固深忍勝解,雖于微細

  之善,亦令緣起不空而勤行之。雖于微細之惡,亦生怖畏而不取作。此爲下士法之

  基礎。然僅此亦不能解脫生死,故應于生死過患,若總若別,審谛思惟。如冤親不

  定等諸苦,蘊萃于心。知貪著輪回,等于锢疾。應多方對治,乃能除去。如何對治

  ?當思無始輪回,無異輾轉久羁牢獄,須生起一種刻不容緩急欲脫離之心。複思此

  苦,無非由煩惱業力所致。佛初說法,即示四谛,說此是苦谛,此是集谛。知生死

  ~P 1349

  劇苦,皆由煩惱業力而來,乃說滅苦斷集之道,即戒定慧叁學。而戒又爲定慧之基

  礎。以具戒然後定慧方能穩固。次當進修上士道,由知母、念恩、報恩方能生起慈

  悲。然此又不能無因而生,當思一一有情,不唯曾作我母,且屢作我母,如是方能

  將漠不相關之一切有情轉成親愛,生起愛樂之心。此心生起,再思彼等無不欲避苦

  趨樂,而彼等以顛倒故,不能識認,所求適得其反,如是取舍,誠爲可憫。由是而

  生起慈心悲心,而爲之拔苦予樂。亦如自己微苦亦不願受,大樂亦不厭多之心,由

  是生起我願爲之負責之增上心,由是引生大菩提心。又當思我雖具有懇切負責之心

  ,然僅一種心願,而無現實功能。且一己尚未得拔,何能救護他人,乃思惟具足此

  功能者唯佛、佛之叁業功德、悲智功德、事業功德,皆具救護一切有情功能。由是

  生起爲利有情自願成佛之心,此即菩提心。一切善法,若無此心以爲堅固地基,則

  無異于沙灘上建莊嚴樓閣,不旋踵即傾圯矣。故說菩提心爲入大乘之門。又成佛最

  速方便,無過無上瑜伽。然若無菩提心,則以非大乘之人,而修大乘之法,如何能

  得成就。故菩提道次,乃宗喀大師令吾等速得成就之悲心教授;若吾人能視如衣食

  ~P 1350

  之不可缺,辛勤修學,自依止善知識至生起菩提心,亦不久即能成就。

  由七支教授,略能生起菩提心已,當如儀受勤行學處:(一)思惟發心勝利,

  (二)晝夜六時勤行發心,(叁)不舍有情,(四)勤積二資糧。次當堅固願心,

  令後世不退。遠離四黑業,勤行四白業。次聽聞菩薩廣大行經論,如入行論、寶雲

  經及諸方廣。密乘戒,先受後學。菩薩戒,則先了知行止分際已,方受。行心律儀…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二十 攝道之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