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二十 攝道之總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地吉祥,即佛昔授記止公與德頓之間

  將建大蘭若,即今噶登寺。著作者吉祥,大師乃叁界法王。著作之論吉祥,乃利益

  衆生,令得解脫之正法。以上釋略論竟。

  ~P 1358

  次講「馬車」,此乃提綱挈領之科判,爲切要中之最切要(乃座上自修之科判

  也)。即發心已,學行法分二:一、修學能成熟自相續之六度,二、修學能成熟他

  相續之四攝。初又分叁:一、總修佛子學行法,二、別修後二度學行法,叁、修學

  金剛乘學行法。初即六度四攝。所謂發心已者,謂發起菩提心已;此指真實菩提心

  而言。道之根本爲依止善知識;依止之意,乃爲明暇滿大義後,欲取心要,故須輕

  視現世、重視後世。然僅此猶不足,故須轉入中士道,生起真實出離心。此仍未足

  ,尚須轉入上士道,發菩提心。菩提心爲入大乘之根本法門。依七因果言教,及自

  他相換教授,須令自心,一見有情即油然生起,爲利彼之故,願速成佛之心,亦如

  具惑凡夫,乍見可欲可恨之境,油然生起貪鎮者然。但能如是,亦不可即爲滿足。

  因僅此願心,尚不能成佛。經雲:「叁世佛語,皆不外令一切有情發菩提心已,入

  佛子行,而成正等正覺。」故發心已,應速:(一)取受行菩提心律儀及菩薩戒;

  (二)學修六度,應知布施以舍心爲主,由此動機,發爲叁業,即是布施全相,施

  有叁種:一、財施,下至一針一線、上至身命而爲施舍,皆屬財施。二、法施,如

  ~P 1359

  理宣說清淨正法,即法施。叁、無畏施,于賊難王害,人非人等災殃,能作救護等

  是。但不應疑吾人不能圓滿法施,須知法施非必登座之比丘爲能。如遇親友將作惡

  業,能以方便令其不作。或在家居士于閑談時,能以善巧敷說,引起彼等學法之興

  趣。即自不娴教理者,于每日念誦,高聲朗誦,能令人非人等,心身清涼,亦屬法

  施。叁、無畏施,雖無大力,然如見蟲豸落水,拯之令起,亦屬無畏施。凡布施若

  無菩提心攝持,雖行布施,不名圓滿施度,僅可稱爲作布施行。施度必須心如理、

  行如理。如親愛得取,即心不如理,以具有望報之心故,然此最易犯。財法無畏施

  ,亦莫不皆然。又如施人一縷,須和顔悅色,令受者滿意。不然,即以金寶施人,

  而以呼爾蹴爾予之,令對方雖受而心感不安,即行不如理。又應無怨親、無悭吝、

  無谄诳,由悲心念恩之門,不矜不伐而行布施。應于對方想作善知識,于自想作久

  欲布施,苦無對象。今彼正感空乏怖畏,正如勸我行施者然。得此機緣,何幸如之

  。又須知,施亦有應與不應之分,如釣魚喂貓,或贈居士以上,酒蔥等亂性之物,

  或到惡意贈人刀械等,皆所不應。又如惡人出獄,決定其必爲害鄉裏,則不可行無

  畏施。又如時機未至,不可施以密法,亦所應知。至如何方能圓滿布施,應修舍心

  ~P 1360

  方能圓滿。但圓滿之義,又不應僅憑現實。如僅憑現實,以爲圓滿,則世間尚有窮

  苦,豈佛施亦有未圓滿。又不能僅憑離悭吝,說爲圓滿;若僅憑離悭吝,則小乘人

  亦能離悭,豈阿羅漢之施即達圓滿。故圓滿施度者,具慧者須善爲觀察。又施之加

  行,如前,觀起資糧田,收攝爲釋迦一尊,與頂上上師相合;向頂上上師即佛啓請

  求加持,謂我爲利有情願成佛故,願將財物身命、叁世善根,無些微悭吝,施與一

  切有情。次觀施舍所緣境,想自財物受用充滿虛空,隨衆生欲,一切施予。

  施差別門中,有對人不同之差別,在家以財施爲主,出家以法施爲主,經有明

  文。霞惹瓦雲:六度中,在家以前叁度爲主,出家以後二度爲主。修時如前說,向

  頂上上師即佛,啓請求加持,觀想所緣作財物施已,次作法施。先發起清淨心,向

  上師啓請,願一切有情皆得具足樂及樂因,想自一切善根,一一皆變爲善知識相,

  于一一有情前說法,刹那間,皆令得解脫。次修無畏施,願一切有情皆得離怖畏。

  想自之一切善根,及一切福德,施與一切有情,于大熱地獄化爲甘露,令得清涼。

  大寒地獄化爲日光,令得溫暖。于餓鬼道化爲飲食,令得飽滿。如是類推,以修舍

  ~P 1361

  心。座間想善根福德財用,皆以之施舍,倘有時起不舍障礙,當思布施功德,及悭

  吝過患。又當思釋迦過去修菩薩行,身爲白兔,躍入火中,以施婆羅門。身爲國王

  ,以諸財富及妻子等而且布施。又身化大龜,渡五百商人登岸,並以身施,令皆得

  飽。又爲國王時,以身軀布施藥叉。又爲月光王子時,以身施人。又如經說,曾以

  眼布施。想佛爲得正覺故,曾行如是衆多布施,我今亦願如是作。因現在之財寶受

  用,皆由過去善根而來,即當乘此時用以布施,不然轉瞬死時,亦當無意義而舍。

  修時,當作若有人來求施身命,我亦可舍之想。但寂天雲:「未圓滿大悲之前,不

  能以身命布施。」以留此身修學,較舍此身意義尤大。若大悲心已修成,則舍身命

  等于大樹取一枯枝熟果,毫無困難矣。又布施財用,亦有限度。當:(一)舍,(

  二)護,(叁)淨,(四)增。(一)舍,謂舍心;(二)護,謂保護身命,用以

  修學戒忍等諸度;(叁)淨,謂觀如此布施,是否清淨,是否爲善法;(四)增,

  謂觀是否能增長。此謂已生起舍心者,須不濫施,暫時留作更有意義之用。一切有

  情未生舍心,于財物等固不虞其不能守護也。凡夫于不如理之舍護淨增,亦四者皆

  具。如于妻子即極能舍,其能護更不待言。且有死後變爲蛇□,以守護其財寶者。

  ~P 1362

  又凡夫于得財後,亦甚願其清淨,不遭意外損失,如飛災橫禍等,且極願其財富增

  長。如是之舍護淨增等四,凡夫皆具,而皆不如理。如理之淨,謂不非法取財。以

  財之增長,非由經營而來,實由福業爲因。故智者不斷培福,然亦不存以少弋多之

  心。因積有形之財,用之易盡,積無形之財,取之不竭。宿世善根,方是真正資財

  ,非盜賊所能竊劫,非增福不能增長。

  次、持戒:一、戒之體相。防護身語意叁,斷離惡業之心,即戒。由菩提心攝

  受而有所防護遮止,即戒度。二、戒之差別。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

  益有情戒。經雲:「應守叁聚戒,方能成正覺。」一、律儀戒,即在家出家各別所

  受之別解脫戒。未受此諸戒者,即以十不善爲戒。二、攝善法戒,即學行六度等。

  叁、饒益有情戒,即四攝法。下至送病者以藥,援老人以手,皆此所攝。座間修時

  ,當思持戒之功德。如雲:「以戒淨水洗諸惡,以戒月光除熱惱,持戒巍然如須彌

  ,持戒無軍調伏衆。」宗喀大師之能令康藏悅服,漢土景仰者,皆以戒光遍照之故

  。昔曾有人強求大師授以自在權力之秘法,宗喀無已,答曰:「我無其他秘法,不

  過依法而行而已。」五世達賴亦雲:「我之能有自在權力者,皆由特戒功德使然。

  ~P 1363

  」故吾人欲求權威自在,即當持戒清淨。如是思已。上者當生起願如過去大善知識

  ,護戒如護眼珠之念。次者亦當生起願于十善勤行之心。于自所受之戒,當逐條回

  憶,檢討最近或過去曾犯此否。若曾犯者,當依四力忏悔。若未犯者,當生歡喜。

  啓請上師加持,今後不犯。下座當思犯戒由煩惱起,應加對治,勿令自在。如貪觀

  不淨,鎮觀慈心等。起鎮時觀怨親不決定,如猶不能對治,即觀無常以對治之。座

  間修時,向頂上上師啓請加持,願我于十善,未作能作,已作增長。並願一切有情

  皆能持戒增長。想光明甘露降澍加持。

  第叁忍度,寂天雲:「仇敵遍虛空,不忍終無盡,但生一忍心,衆怨皆消逝。

  」一、忍之體相,于他損害、寒熱痛苦,及于法思擇,皆有堪能堅毅忍受之心。二

  、忍之差別,一、耐怨害忍,修時當知對方有情,境有大小。聖凡難測。經雲:若

  于菩薩生一念鎮,能燒過去千劫功德。菩薩深自韬晦,決非凡眼所能知。若一念生

  鎮,以對境增上故,感得如此過患,豈可不忍。入行論雲:「一切惡業無如鎮,一

  切善業無如忍。」其他惡業,僅自分過患,不壞余善,鎮則並壞余善。凡夫惟于親

  愛能忍,智者則于怨敵能忍。又當作還債消業想。如人以杖撻我,不能怨杖怨人,

  ~P 1364

  以杖乃無知,人非聖者,皆由惑業驅使,故若生恨,應恨其主使之煩惱。

  座間修忍時,先向頂上上師堅固祈禱,我爲利有情願速成佛,請師加持,令我

  于忍速得通達。再想假如有人非人等,對我作損害,初覺彼不應對我如是加害,次

  以理智分析,彼等乃爲魔祟,不得自在,一若行刑之劊子手,受命而作。又複當思

  常人每于煩惱熾盛時不惜自戕,亦無非爲煩惱驅使,于自尚且不惜,彼之加害于我

  ,亦複如是。我若不忍,設若對境中有菩薩衆,一念鎮心,能將我多劫善根一並燒

  毀,如是思已,乃請頂上上師加持,甘露充滿。次思一切痛苦,皆由過去惡業所感

  ,我今正可藉此消業。且由苦之教授,可取作道用,令我生起出離心等。如是思惟

  ,同時啓請頂上上師加持,令我于忍度速得圓滿,降澍甘露,充滿身心。平時未在

  座上,如遇官非口舌,疾病纏繞,饑寒匮乏,當作違緣道用,應知此乃消業。否則

  如複利遞增,將來必成劇苦。此時重罪輕受,如死囚輕罰僅割一耳,彼未有不樂受

  者。故違緣至時,不應憂愁上再加憂愁,煩惱上再加煩惱。以憂愁煩惱不能以再加

  而得解除,且加重憂愁煩惱亦徒苦無益。當知世界之大,受苦等同我者,或甚于我

  ~P 1365

  者,不知凡幾,我當代彼忍受。昔噶當格西遇身上何處痛時,即觀想一切有情痛苦

  ,化爲冰雹,擊其痛處。此有二種功德:一能消一切有情惡業,一能醫治患處,此

  乃修心秘訣之一。

  次修學法苦…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二十 攝道之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