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P2

  ..续本文上一页

  ,有十八重,四十六轻。具足四缠,则舍根本。云何四缠?即无惭愧、不观染过、

  不追悔(尚思更作))、嬉戏放逸(谓犯后尚自鸣得意)。四者之中,仅犯其一,

  尚不入于根本罪。守戒当如□牛护尾,虽舍命不渝(雪山□牛,极爱护其尾,一毛

  挂树,必解脱方行,虽猎者持枪在前,亦所不顾。)行者须当如是。初业有情,由

  不恭敬门及放逸门易犯诸戒,应勤还出。否则即成不观过失、无追悔、惭愧及嬉戏

  放逸而将轻罪转成根本罪。忏净有仪轨,用总忏悔文亦可。次当修最后二度,否则

  不能进修以完成菩萨功德。庄严经论、声闻地、解深密经、修次各篇,皆修定之重

  要典籍,已知道之概要,真实修时,修下欲得上,闻上欲修下,方入于道之切要。

  ~P 1351

  若修下不乐向上,或闻上法而思躐等,反以修下为迂回者即入道之切要。圆次由于

  生次,生次及大乘法,须由菩提心生。菩提心由慈悲生。慈悲由知母、念恩、报恩

  生。慈悲乃缘他有情苦而生,若尚不能缘自己生死之苦,如何能缘他有情之苦,而

  生起悲心,此入行论所说。故须先生起自己于轮回不能忍受之出离心。但三有轮回

  为微细苦,欲认识此苦,又须先认识下士道所说三途粗猛剧苦。欲生此三途剧苦怖

  畏,又须先观待念死无常及速取心要之心。中士道细分出离心,关系下士道远离恶

  趣之粗分出离心。念死无常不能久住之心,即缘念于后世,而后世以恶趣易集故,

  又多入于三恶道,由是即生起怖畏三途苦之心。又若无思惟暇满大义,速取心要之

  心,不能生起念死无常之心。而此诸义,又须由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起。故知圆

  满双运身,穷究根源,皆从依止善知识而来。颇公讲授生圆二次第时,常开示应由

  最初根本法门修起。故欲得胜观,应郑重勤修正定。欲得正定,应郑重勤修菩提心

  ,乃至欲得中士道,应修下士道。所谓切要,如人身有病,于其窍六施以针灸者然

  。于诸次第法门用力应平均,不可强于此法而弱于彼法,应以聪慧观察于诸法门,

  皆能强力而修。修暇满时,若不能如修依止时之有力,则应励力勤修,令其力增上

  ~P 1352

  ,亦如前修依止时之量。此乃就已修之人而言,若尚未修者,则于一切法门力皆微

  细,更不待言。已修而未至者,须以聪慧观察,于何法门尚有弱,即于此点致力以

  补足之,总之凡不愿利他者,即为自利心太强之象徵。若著相布施,则当以理智破

  其执相心。入座观空,后得观如幻(此为上师所开示之要义。)菩萨行六度时,若

  犹执相,则如净饭掺毒。若于善缘,心不安住,此心为散乱所役使,则当修止。以

  上乃噶当格西所说者。最要之义,为从依止善知识起,乃至胜观诸法门,专修一种

  ,不能成佛。故说唯修空见,或唯修定,即能成佛者,皆不应理。以须有具一切断

  证功德,方能成就色法二身故。而一切道次,又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慧、三为津

  梁,就中又以菩提心为主。以前一切法门,皆为成熟菩提心之方便,不可或缺。乍

  视颇似繁难,此因未修之故。若勤串习,亦不甚难。例如一部机器,常人见之,茫

  无头绪,若在工程师,曾加串习者,则能得其枢纽,不难控制而得其用。如于前所

  说学行法之次第进修已,最后别于金刚乘修学法分三:一、堪学密乘法器。颇康二

  公皆云:密乘固为成佛大法,最堪赞叹。然如狮子乳,土钵不堪承受。惟丁此末世

  ,以劫浊见浊之故,一般学人欲修无上密乘,而忽略菩提心及空慧,一若其前生已

  ~P 1353

  修成者然。推究其动机,无非欲迅速得成。以一平庸之人,数年之间,立获了不得

  之大成就。如此动机,无非为虚荣心而发。所学虽属妙法,亦断无成就之理,此不

  过劫浊之象徵而已。菩提心乃显密共道,依经教说,若能真实生起,固为最上。依

  口诀说,即能相似生起,亦能入密。经云:「一佛出世,如优昙波罗花,暂时得见

  。」此谓值佛出世为极难事。但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尤为难得,故古佛赞为贤劫。

  吾等生当此世,固属幸运。然亲得值遇者,亦属不易,昙花之喻,即比其逝之速也

  。过去如光音佛、迦叶佛,皆未转金刚乘*轮。虽不能说彼无密法,然若存若亡。

  千佛最后一佛为默巴朗遮如来,曾发愿,凡过去诸佛一切诸法门,我皆应有尽有,

  故此佛中具足大小三乘,显密诸教。除此而外,余佛不全转一切*轮。吾等值此贤

  善因缘,极为不易,勿令良机坐失,以其速能圆满二资粮故。但真入密道,须具菩

  提心,安住密乘。否则虽得灌顶,不得称为入密,不过略染习气而已,然此亦属难

  得。密相续云:「菩提心生已,方能达密道。」此明入密之不易也。

  ~P 1354

  第一次第,如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学显尤甚。师应具谨护三门

  ,严持戒,无谄诳,善巧密道,并绘事等各种功德。最低限度,亦应善巧灌顶诸事

  ,具戒定慧,成熟合量法器,不生疲厌。(一)善得灌顶,护持禁戒。(二)依本

  尊法,专修仪轨,如法完成者。及于修本尊法一切作为不疲厌者。(三)依上师作

  风,不稍失坏,而为弟子灌顶,尤须德胜于过。此乃最低限度,下此即不合为师之

  量。以上说第一次第,具菩提心以成熟身心,令成善堪能法器竟。

  再学第二次第,成熟灌顶因。寻得具德相金刚阿□黎已,须依清净续部能熟灌

  顶,以成熟身心。作部,但有净瓶灌顶(摄有二种)、行部,加五部灌顶。瑜伽部

  ,再加金刚阿□黎灌顶。无上瑜伽部,再加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句义灌顶。四灌

  顶俱全。以上说第二次第,以如法灌顶成熟身心竟。

  再学第三次第,受持三昧耶,以成熟身心。作、行二部,应守愿菩提心之八种

  ,及行菩提戒之十八重、四十六经。瑜伽部,即有金刚乘戒;无上瑜伽,具有十四

  根本及八支分。别解脱戒,不可重受。金刚乘戒依诸方便忏净,如诵百字明百万遍

  之类,虽可重受,然于生起生圆二次功德最为稽留。且再得灌顶,亦只可忏粗罪。

  ~P 1355

  凡犯戒者,均无上中下三品成就。无论作行瑜伽无上瑜伽何部成就,皆不能得。密

  宗下三部无生圆二次。未通达空性者,称有相瑜伽。已通达空性者,称无相瑜伽。

  生起菩提心,令自己已成法器后,即不须依作,行瑜伽之次第顺次而修,可于四部

  中随自根器任选一种;但必须先修生次,以为成熟圆次之生因,然亦非修护轮、坛

  场、本尊,即为生起次第。须于三有合修,方为生起次第。修生次,乃为断凡俗知

  见。圆满次第,谓即就善堪能之身心,依于殊胜方便,而圆满空乐要道。此中有五

  次第:一、身语寂静,二、心寂静,三、幻化身,四、光明身,五双运身。此又分

  二:一、有学双运,二、无学双运。此处所说双运,谓光明与幻化和合,非前所说

  之止观双运也。无学双运,由有学生;而此又须由幻化光明各别修成而来。由意寂

  静而后证光明身。心寂静由身语寂静而成;而此又须由生起次第而来。生次由灌顶

  ,灌顶由生菩提心;而此又须依次乃至从依止善知识而来。如是每日从依止善知识

  起,乃至止观,能串习一遍,然后依自所受本尊法修习,则此日不为空过,而成为

  有代价,有意义。「佛说显密二种道 于中显教诸经论 能生无碍大辩才 速得通

  达为教授 又于密教诸共道 亦能光显净身心 特于内外大小乘 大乘显密及诸续 

  ~P 1356

  二次第等所共须 正修妙三摩地法 如智者论已善说 能除行者诸歧途 为利诸

  求解脱者 重著菩提道略论 如斯甚深广行道 是由弥勒与文殊 龙猛无著寂静天

  辗转传来三法流 汇归阿底峡尊者 揉成殊胜之教授 愿此所得诸善根 回向众

  生利乐本 如来圣教久住世 永离一切诸垢染 谓摄一切佛语之枢要,龙猛无著二

  大派之准绳,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轨,三类士夫修持之次第,宣示一切完全之菩

  提道次第。是听闻阿兰若者,传内邬汝巴及传仅拿瓦相传之二,并从博朵瓦传夏惹

  瓦,及博朵瓦传多巴诸教授义,从广道次中,此复略摄。

  多闻□刍修断者宗喀巴善慧名称,著于具善山也。吉祥圆满。」

  菩提道次,乃三界法王宗喀大师心要,总摄三藏十二分教要义。分四大科,第

  四科中分二:一、依善知识,为道之根本;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二中又分

  二:一、于有暇身劝受心要、二、心要受持之法。由第二中又开出三士道,上士道

  修心之次第,最后为学行法。马车,即学行法中之提要法。兹先将略论后略颂略释

  ~P 1357

  ,次讲马车。略论前五颂:「佛说显密二种道,于中显教诸经论,能生无碍大辩才

  ,速易通达为教授又于密教诸共道,亦能光显净身心,特于内外大小乘,大乘显密

  及诸续。二次第等所共须,正修妙三摩地法,如智者论已善说,能除行者诸歧途。

  为利诸求解脱者,重著菩提道略论。如斯甚深广行道,是由弥勒与文殊、龙猛、无

  著、寂静天,辗转传来之法流。汇归阿底峡尊者,揉成殊胜之教授。」此前五颂也

  。谓佛所说,显密要道中之显教,皆摄于此。最后一颂:「愿此所得诸善根,回向

  众生利乐本,如来圣教久住世,永离一切诸垢染。」菩提道次辗转作教授,不但显

  教,即密乘无上瑜伽与下三部,及生圆二次所依之定,亦于此明显开示。大师先在

  热振寺造广论,恐后学易入止观歧途,复在噶登寺造略论。略论有三种特殊意义:

  一、摄一切佛语为教授,二、显示无余净身心法,三、遮止止观歧途。加持派,由

  文殊、寂天、阿也拉得惹(巴阿多吉)、勇金刚、仁青巴瓦、金洲大师传阿底峡、

  仲登巴、博多瓦、伽喀巴(敬俄巴)。著作之…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