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九▪P9

  ..續本文上一頁非說任何亦不作意之修法也

  。「當知此等是破支那堪布說:『雖不以教理抉擇真實,求得正見,只要全不作意

  而住,便能通達真實。』最爲切要。」此明蓮花戒論師此段(修次第叁篇)之說,

  系爲破斥曾至西藏之大乘和尚所說。若與修次各篇所破,詳細對照,方于中觀之正

  ~P 1328

  途與險路,可明白認識。修次各篇,廣破大乘和尚之見,此僅舉其粗細,以遮修習

  勝觀歧途。本論之于此反複詳說者,亦爲針對當時惑于支即堪布之惡習而言,非破

  一切漢僧。至于漢地切要與否。余則不知。就藏地論,則最爲切要。藏中人士,雖

  亦聞思抉擇,然修時則舍其所聞思者,而另用任何亦不作意之修法,丁此五濁惡世

  之末,見濁、煩惱濁,最爲識盛。彼等口雖墮負,而心中猶不能放棄成見,此即見

  濁之力所致。若不追隨宗喀大師之後,善事明師,依教依理善爲抉擇,僅恃惡慧寡

  聞,縱畢生辛勤,言修空見,決入中觀歧途。于我執絲毫無損。又大乘和尚,一面

  主張任于何境均不分別,然一面又說,善男子,我當傳汝心印。以此,則其師弟間

  ,皆有傳法心印之作意,故是自語相違。師既主張任何境全不作意,其弟子即不應

  于其任何境全不作意之教授而起作意,如是則其教授即成無義,即不可依,應成爲

  不須教授而修。」「如是修法,昔諸道次教授中,亦有說者,如博朵瓦碑崩論雲:

  『有于聞思之時,以理抉擇,修時惟修無分別。如是,非真對治,以別修無關空故

  。』─覺窩亦雲:『由誰得證空,如來記龍猛。現見法性谛,弟子名月稱。依彼傳

  教授,能證法性谛。』」「此引導法,如覺窩中觀教授所說,與蓮花戒論師意趣相

  ~P 1329

  同,惟稍廣而已。」此段爲宗喀大師明其所說止觀間雜修習之法,系根據于文殊、

  彌勒、龍樹、無著、寂天、阿底峽大菩薩而來之教授。雲「如是修法,昔諸道次教

  授中亦有說者」句,此道次,指阿底峽尊者所造,及噶當格西所闡揚之道次。「碑

  崩」乃摘錄一種教授綱要之小冊,猶今之手冊然。如文殊、度母等法,皆各有其碑

  崩。漢譯爲犢瓶集。此處所述,乃單就博多瓦之碑崩所記者而言。雲「別修無關空

  」者,謂不能真正對治我執。蓋欲顯正義,必先破邪執。由聞思而抉擇所得之意義

  ,修時即當依之而修。故有「初務廣大求多聞」之贊頌。于修一切法門皆然,而中

  觀尤甚。故又有「寡聞爲修中觀之障」之語。若未經聞思而修,則修時如理與否?

  如量與否?合體與否?均無從自知也。雲「修時以緣起,或一異等,即當觀察,亦

  略無分別住」者,謂無論依緣起,或離一異法,任修何種,皆須觀察,由此聞思所

  得之決定知,即慧之一分,亦稱爲見,所謂空見之見者即此。由此依寂靜地而修,

  得大通達,即稱爲修所成慧。宗喀大師嘗雲:「應依所聞,而後依理智抉擇思惟,

  最後乃依清靜地而專修。」此即修叁慧之次第。修空觀即當依此次第,先由多聞,

  ~P 1330

  次依理智抉擇,增減執得決定知,最後即依緣起因相之理而修,或依離一異之理而

  修,最後于緣起或一異中皆無自性之理上,即安住于此,不緣于余,即稱略住,覺

  窩二字指阿底峽。此爲當時弟子輩尊重上師,稱之爲覺窩尊者,或簡稱覺窩。雲「

  亦雲」者,此指阿底峽所造之中觀二谛論中所雲。頌中首句乃設問,謂由誰能證空

  性。下答:如來授記龍猛,能得佛密意,現證法性勝義谛。弟子月稱有二說:一說

  龍猛壽高,月稱爲其晚年及門弟子,因月稱自說親承龍猛教,得五要義及中觀見。

  一說爲承傳弟子,乃異世私淑龍猛者也。博多瓦爲阿底峽再傳弟子,親承仲登巴之

  教。大乘見分二:一依龍猛所說之規,一依無著所說之規。阿底峽尊者乃依于前者

  ,尤以月稱爲主,宗喀大師亦然。「如是修觀時,所有六加行法、正行、結行、中

  間所應作事,皆如前所說應知。」此明修觀加行等法,亦如前所說。加行,謂陳設

  身語意所依等。正行,謂尋覓所緣安住而修。如是反複以止修觀修,間雜而修。結

  行謂發願回向。中間所作,謂下座後調節眠食等。

  修觀加行,于初業有情尤爲重要。頗公雲:「如欲美食,須先選購材料,用意

  ~P 1331

  烹調,而後正食時,方得享受。又如種田,須先深耕易耨,然後方得豐收。故須先

  積資忏淨以爲加行,然後方能得勝觀之果。修正行時,先將所緣決定,令我執所緣

  境現起。或依緣起因相,或依一異之理,先抉擇獲得決定知後,然後止修觀修,間

  雜而修,如前所說。完結行時,不外以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余俟講馬車時詳說。于

  所緣不明,即入于沈。由貪欲境引生作意,即入于掉。于沈掉相,須認識清楚。尤

  其入于微細沈掉,須能認識,然後如前講止時所說方法,以除去之。

  

   卯四,成觀之量

  「由如是善觀察慧觀察修習,乃至未生如前輕安,是爲隨順□缽舍那,已生輕

  安,即是真實□缽舍那。輕安體性與生起之理,俱如前說。此複已成正奢摩他,未

  嘗退失,亦有由彼所生輕安,故非略有輕安便足,要由觀修自力能引輕安,方成□

  缽舍那。緣盡所有性與緣如所有性之二種□缽舍那,此理相同。如解深密經雲:『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于如所思所有諸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

  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慈氏,彼非□缽舍那,是隨順□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P 1332

  』般若教授論亦雲:『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止,即于如所善思惟義內叁摩地

  所行影像勝解觀察,乃至未生身心輕安,是名隨順□缽舍那所有作意。若生輕安,

  即名□缽舍那。』若能自力引生輕安,亦能引生心一境性。故由觀修自力引奢摩他

  ,是先已得奢摩他之功德。如是善成奢摩他者,即觀察修亦能助成勝奢摩他。故不

  應執凡觀察修便令住分減少。」

  行者不知修觀歧途,與成觀之量,往往易生我慢,妄謂自己已修成。此亦與前

  講止時相同,有隨順及真實之二種。「由如是善觀察慧,觀察修習,乃至未生如前

  輕安,是爲隨順□缽舍那,已生輕安,即是真實□缽舍那。輕安體性與生起之理,

  俱如前說。」所謂如前輕安者,非謂前得止之軌安,須由各別觀察之力,別引輕安

  ,方是勝觀之輕安。前說止觀間雜修法,即觀後稍住于止。令已得之止不退。止以

  定爲體性,觀以慧爲體性。由勝觀所引輕安攝持之智慧,即是勝觀體性。身心之粗

  重皆得調伏除去,于善事業具有堪能,不生勞倦,此即勝觀輕體相。先由心輕安引

  生身輕安,次由身輕安引生身輕安樂,複由身輕安樂引生心輕安樂。勝觀之輕安,

  雖非止之輕安,然其體相與生起之次第,則與止輕安同。由止修純淨所引生之樂,

  ~P 1333

  即止輕安。觀修純淨所生之樂,即觀輕安。「此複已成正奢摩他,未嘗退失。亦有

  由彼所生輕安,故非略有輕安便足,要由觀修自力能引之輕安,方成□缽舍那。緣

  盡所有性與緣如所有性之二種□缽舍那,此理相同。」此明觀之輕安,別于止之輕

  安。觀修純淨,如誦度母贊至數十年者,但一緣念,即能任運背誦,不假勵力思索

  。以串習純熟,其心清淨,故亦能引生輕安之樂。觀輕安生起後,不唯不使止輕安

  退失,反令止輕安輾轉增上。觀成之量,非由少數行者自己修習經驗而說,乃根據

  佛說。如下引經文,「解深密經雲:『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于如

  所思所有諸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慈氏,彼非□缽

  舍那,是隨順□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此經,由慈氏問佛,若未得勝觀引生輕

  安,于所聞法如是善爲思惟,即以此等法爲定所緣,此種作意,可否稱爲勝觀?佛

  答:只可稱隨順勝觀。阿□黎先登把「般若教授論亦雲:『彼由獲得止之身心輕安

  ,爲所依止,即于如所善思惟義內叁摩地所行影像,勝解觀察─即名□缽舍那。』

  」此謂隨順須先已獲得止輕安,修勝觀時,內叁摩地所行影像,即空性境。此境即

  初現空性之痕迹。于空性義(即空性影像)勝解觀察。若未由觀察修引生勝觀輕安

  ~P 1334

  ,但名隨順□缽舍那所有作意。「若能自力引生輕安,亦能引生心一境性,─故不

  應執凡觀察修,便令住分減少。」初業有情,未得止者,多用觀修固不易得止。然

  既得止後,觀修之力,不惟不妨礙止,且能令定分增長。一般人于住分及心一境性

  有所誤解,以爲一心緣黃,不能稍移一點,方是心一境性。不知止乃住分,觀乃明

  分。由觀純熟,與住相應,成爲一體。此時明住二分俱有,故不能說觀即妨礙止,

  以明住二分成一體故。

  

  寅叁,止觀雙運法

  「若未獲得如前成就止觀量時所說之止觀,則無可雙運。故雙運時,必須先已

  得止觀二法。此複初得□缽舍那時,即得雙運。其中道理,謂依先得正奢摩他修觀

  之力,若時獲得如前奢摩他時,所說不作行,任運運轉作意,即成雙運。聲聞地雲

  :『齊何當言奢摩他□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明雙運轉道。答:若有

  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住心,謂叁摩□多。彼用如是圓滿叁摩地爲所依止,于觀法

  中修增上慧。彼于爾時由觀法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缽

  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齊此,名爲奢摩他□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

  ~P 1335

  轉,由此名爲奢摩他□缽舍那雙運轉道。』修次下篇雲:『若時遠離沈掉,平等俱

  轉,任運轉故,于真實義心最明了,當緩功用而修等舍。當知爾時是名成就奢摩他

  □缽舍那雙運轉。』是從得真實□缽舍那之界限而立。般若教授論雲:『其後即緣…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