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P8

  ..續本文上一頁,即于如是所緣境相,由所修習不念作意,

  除遣散滅,當令畢竟不現在前。賢首當知,如是所緣甚爲微細,難可通達,汝當發

  起猛利欲樂,爲求通達發勤精進。』此說叁摩地生起之相『寂靜而轉。』以上謂由

  如前修習無相等叁漸次而生。次至『增上力故』,是說雖已得寂止,然由不多修習

  等過,心中仍有相等現起,則當憶念心隨彼轉之過患,務令內心不隨彼轉,都不思

  惟而安住也。次至『不現在前』,謂由如是修習全不思惟之力,相等叁法隨何現起

  ,皆不顧視,是則彼叁(自然息滅),更不現起,故心不爲彼等所奪。余文謂此奢

  摩他甚爲微細,即彼解釋亦難可通達。其中諸相,謂色等五境與叁毒男女共爲十相

  。無相之理,謂最初時,色等境相種種亂現,現起無間自息自滅,最後住定時,則

  色聲等相全不現起,唯現內心明了安樂之相。無尋思之理,謂由如前住不念作意,

  隨起何種尋思,如水中泡不能久住,自然消滅。次更如前修習,則內領納了別安樂

  ~P 956

  等相,不待破除,不堪觀察,起已無間自然脫落,安樂等相轉更微細。爾時安住定

  中,內身等相全不現起覺心與空都無分別。縱定起時,則覺身等忽似新生。至後得

  位,縱起貪等煩惱尋思,然與前不同,勢力微弱,不能久續。此等諸位,即『寂靜

  而轉』之位。內心明了,覺屋柱室壁之極微,都能計數。住分濃厚,即睡眠時亦覺

  與定融和,如未得定前之睡眠不複現起,複見許多清淨夢相。」

  作意二字,在聲聞地中即爲「定」義。第一、了別自他,獲得作意。(依外相

  亦可察知他人內心是否得定。)其相狀者,謂已獲得色地所攝之少分定心,謂:(

  1)身,(2)心,(3)輕安,(4)心一境性之四事,及有堪能以靜(上界功

  德),粗相(下界粗劣)或谛相道(四谛十六相之任一),淨治煩惱。(得定者,

  即有以靜粗相,欣上厭下,或無常等相,淨治煩惱之堪能。)若內等引(入定),

  速能生起身心輕安,得定者如是貪欲睡眠等五蓋,多分不起,(得定者五蓋皆輕,

  即粗尋細察亦少粘滯。)等引起時(出定時)亦且一分身心輕安,以上爲聲聞地所

  引相徵。若已獲得具彼諸相之作意者,則奢摩道易成清淨(輾轉增上)。謂于心一

  境性之奢摩他等引之後,速能生起身心輕安故。(所謂速者,得等引後,即不住所

  ~P 957

  緣,身一入定即生輕安。)輕安與奢摩他相互增長,輕安增長幾許,奢摩他亦增長

  幾許,此亦聲聞地說。總之,若心堪能,風亦堪能,爾時則起勝身輕安。彼若起者

  ,是生轉勝之叁摩地。亦以彼故,更成就殊勝風之堪能,故能引起身心之輕安也。

  (得勝身輕安後之叁摩地,稱勝叁摩地,以視未得前之叁摩地更較堅固故。)複次

  ,聲聞地雲:「爲不趣一切故(遮止外境色聲等),令無散亂故,以初安住(一心

  安住所緣),不念作意(不念其他所緣之作意)。」是謂于初心一境性安住之時,

  余隨何念及作意皆無而住(以上修止輪廓)。應如是修。聲聞地又雲:「使能安住

  一所緣境(最初修止次第),亦能安住內寂止(入定)。(以下成止次第),諸心

  相續(現在心)、諸心流注(過去心),前後一味,無相(無叁世相、男女相、色

  等各別相。)無分別,寂靜而轉(無沈無掉而轉)。以上說成就作意之相。藏文此

  處,爲使汝能安住任何事(七八住至九住之前段),亦能安住內心寂止(九住後段

  ),與漢文稍異。在安住內心寂止後,定有下文無相、無分別、寂止叁相當至。藏

  文結以「應依彼彼心而住」,意謂應依上文安住一所緣,乃至無相無分別寂靜等心

  而住。又若汝心雖得寂止,(得字,指正修時得未得內心寂靜之際。)由忘念故,

  ~P 958

  及串習時短故。(藏文爲不串習,意謂串習定力時間尚短)。上來曾言,七住時現

  沈掉散亂諸過不能爲害,八住時,若加勵力,沈掉散亂不生,九住時不加功用,亦

  不能生,何故此處言,汝雖得寂止,而又有忘念不串習諸過?可見非指真得寂止時

  ,而指正修將得之際。于此際一心安住所緣,對所緣以外之事,一切不念,而後可

  入于無相無分別之寂止,此爲藏文大意。時隨諸相(色等),尋思(思樂思樂),

  隨煩惱而轉,隨其生起,先思惟諸相過失,即于其中更當修習不念作意。即于如是

  所緣境相(諸相尋思等),由所修不念作意除遣散滅,當令畢竟不現在前。賢首當

  知,(賢首,乃造論時,無著對人美稱。)如是所緣(宗喀謂,所緣即是指止。)

  甚爲微細,難可通達(難以言達之意)。汝應發起猛利欲樂,爲求通達,發勤精進

  。上來修止經教(指辨中邊、聲聞地等),文簡意深,沈掉如何生,如何入于止,

  止有何相,如何爲殊勝輕安等,極難通達,非宗喀大師抉擇,不易了知。又一說,

  此爲聲聞地文,指無相、無分別、寂靜之叁,特別是心爲所緣之行人,最能感覺之

  境,此種所緣甚爲微細。

  ~P 959

  以上系說生起叁摩地之法。其中寂靜而轉以上謂說如前修習,其無相等叁漸次

  生起也。次增上力故以上者,謂雖已成止,然由無大修習等爲所依止,故于其心中

  若有相等觀現,則應憶念心于彼等增上隨轉之過患,善隨彼等而轉,任何亦不思而

  住也。次不現前以上者,謂說以如是修故,相等叁者隨何生起,由修不思之力,不

  須特治,彼自滅已,住于彼叁不現,不爲彼等之所奪也。其所余謂彼止甚細,彼之

  诠解,亦難通達。其中相者,謂色等五境之相、叁毒之相,及男女之相爲十。令無

  彼之現者,謂于初時色等境相種種現起,現已無間自寂自淨也(初修時不念作意故

  )。于其後時,若等引者(仍平等不釋定)則不現起色聲等相,唯有內心了別明顯

  及適樂之相而現也。(此指修緣心定者而言,此時即是入于無相。若緣佛像者,此

  時唯有所緣顯現。)次令無分別之現者,謂如前安住,不令作意生諸分別(苦樂善

  惡諸分別),如水起泡,無能恒久,自寂滅也。(泡由水起,仍歸于水。分別由心

  起,消時仍歸于心。)次如前修(不念作意),其現起之領了(領了謂禅味)及快

  樂,彼亦不須特爲滅除;現已,無間觀察,自寂自淨,(不堪觀察,爲不成立之意

  ,喻如竹箨自落。)諸安樂領了,漸成微細,(藏中有一種造紙草,長時舊皮自脫

  ~P 960

  ,新苗脫穎而出。定心亦然,粗分安樂領了,不須對治,而在定中進行中,亦不許

  再觀察對治。自然脫落,新定穎拔而出。)于彼時中,其等引之時,則覺自身等一

  無所現(身心山河等悉皆熔化),心與虛空,無可判別。(有于此時便謂已得空性

  者,實則此時之空明境,非中觀將實有自性遮止後之空明境,而爲一種觸礙覺塵遮

  止後之空明。)若從定起,有身似忽生之感覺現起。(問:此種感覺,爲定中感覺

  ,抑定後感覺?答:此爲定後感覺,在定中一心不亂,不容起此感覺故。此種感覺

  ,指修緣心定者。若緣佛相者,此時身心與佛相合一,除此別無所現。)即于定後

  ,雖有諸煩惱尋思生起,亦與昔時全不相同,其勢微劣,無煩惱相續恒久也。(此

  無相、無分別、寂靜叁種感覺,在第九住將得定時,愈更明顯。)彼諸時者,即寂

  靜轉時是。其明了之心,(即定之明分,昏沈遮止後所得。住分,爲掉舉遮止後所

  得。)甚者,雖室柱牆壁等之諸極微細,亦起能計數之感。又因住分厚故,雖睡眠

  時,亦無如未得定時之睡眠,而生起與叁摩地和合之感,亦生多種清淨之夢相。上

  文皆聲聞地所說作意相。知此,自能知于修定至何境,不致誤爲證得空性矣。

  ~P 961

  午二、斷疑

  「若得如前所說之叁摩地,于五道中立爲何道?曰:前說之定,若是無倒了解

  無我,住彼見上,所修之定,則可立爲異生位之順解脫道。若非爾者,如聲聞地說

  ,即修第一靜慮根本定,觀粗靜相之諸世間道,皆須依止此定而修。外道仙人以世

  間道離無所有地以下貪者,亦依此定而修上道,故此是內外道所共之定。又若由無

  倒通達之無我見,及由善見叁有過患,厭背生死,希求涅槃之出離心所攝持者,是

  解脫道。若由菩提心所攝持者,亦成大乘道。如以一握食布施畜生,及護一戒,若

  有彼心攝持,如其次第,亦成解脫道與一切種智之資糧道。然今非觀察由余道攝持

  ,成不成解脫道與一切種智道,是觀彼定由自性門爲成何道也。以是有于修習無念

  及不作意,名爲心不造作及無執著之樂明無分別者,其中猶有是否住真實義修空性

  之二類,當善分別,最爲切要。以未通達真實義者,亦易誤爲通達,誤處極大故。

  若未能如前分別,則于內外所共之叁摩地,亦可誤爲無上瑜伽圓滿次第最主要者,

  故當觀察也。」

  謂若有念雲,若得如前所說之叁摩地,(離微細沈掉,生起殊勝輕安,乃至定

  ~P 962

  中後得,皆不離殊勝輕安。)于五道中(資糧、加行、見、修、無學)安立于何道

  ?曰:前所說若是將無我見,無倒決定,住彼見上,修習之叁摩地者,雖能安立于

  異生時之解脫道,然若非如是而修者,則于聲聞地中說爲雖修靜慮之根本定,觀察

  靜粗行相之諸世間道,亦須依此而修故。則外道諸仙以世間諸定遠離無所有地以下

  之貪者,亦須依此而修上道,故是內外二道所共之叁摩地。上來所以有疑者,因前

  說定分、明分、輕安樂叁者皆已具足,則易疑爲無上瑜伽之空樂定。爲斷此疑,故

  有此品。以此種定相,不但非大乘空樂定,亦非小乘定。以具出離心而得定,乃爲

  小乘定;具菩提心而得定,乃大乘定。或以空慧而得定,此叁乃入于解脫道。今此

  定相,不過內外道所共。在此定中,諸外道仙人,…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