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辨中邊論釋雲:『言念不能忘境者,謂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修念,是爲遮止
忘所緣之散亂。故不忘所緣,即數數作意所緣,名所緣意言,如恐忘失已知之義,
數數憶念,即不易忘失也。」
自本宗言,則立無過規。就他宗觀,則立有過規。他宗有謂,心固須住所緣,
但不宜緊而宜松,愈能放松者,其修愈善。此種修法,在常人中亦多自謂:心能住
緣不散者一鍾二鍾,但心雖住緣不散,是否再以正知觀察,見其能明與否,縱使能
明,有精堅之力否,則未計也。他宗又計,如果令心高舉,堅緊住于所緣,雖可破
沈,但掉又起,對于住分不免有失。如略將明分放低,力緩則住分速生,是善方便
。故雲用力愈緩者,其修愈上。此類說法甚多,要之,未將沈與修,善爲分別所致
。不知用力緩者,定分雖可易得,而無精之一分,不知不覺入于沈中,久之則難生
智慧。周利盤陀伽學習掃地偈,而不能記憶,即緣過去生中多修住分定故。故無過
叁摩地,定須具足二種殊勝,非得其一,心不分別而安住,即爲滿足。過去藏中行
者有二類:一類以心住緣之一分爲止,明顯了達之一分爲觀。一類以沈爲止,以明
~P 893
爲觀。故彼之意,謂心能住緣,雖稍放緩而所緣仍有明顯之分,昏蓋覆心之弊無有
,如何爲有過叁摩地耶。此由彼輩將身心昏重包入沈內,而以心能住所緣明顯澄澈
,即爲無過叁摩地。本宗則以爲彼所謂無過者,並非無過,以其不知昏與沈之別故
。又不僅不知昏與沈別者有此失,即不知沈與修別者亦有此失。常人以身心昏重即
目爲沈者甚多。自宗亦謂用力過緊,易使掉舉增上,所緣難住。但用力太緩,雖有
住分,又易使沈增上。沈一增上,便無精明之分。須以不緩不急而得中道爲宜,但
此甚難。月居士亦雲:「若精進修生掉舉,離彼心緩則退沒。(印度語爲遜巴,即
退。與沈同義)。此界等轉極難得,我心擾亂雲何修。」勤修,意謂太策舉則生掉
。若舍策勵,太緩慢者,心住其內複起退沒。求其俱離沈掉,心于此界平等而轉,
實難。今若他宗但以一緩爲得,則有何難。是乃以沈修定,故不離過。自宗主張,
如何使此界平等,則須自己用功時,常常觀察,測驗自心如何適度。若覺較比稍高
則生掉,即視此度而稍緩其力。若覺于此安住則生沈,即視此度稍高而住。凡修定
,求得所緣之後,先求此心能住所緣,于住中漸漸稍加明顯。若覺不能住緣,則放
其心,迨心能住緣之後,再照上文以行,重輕緩急之功,初修尚不及此。無著菩薩
~P 894
謂:「住及等住,有勵力運轉作意。」修次亦說:「應于所緣緊持。」故若不知修
念之規,即以愈緩愈上爲理由,則修愈多者忘念愈甚,擇法之慧愈鈍。故修行得失
利害所關甚大。倘如前述,專以心能住緣一分爲足,或全以不分別爲是,多分以全
體人生在細沈中過去,甚或連細沈境界亦未做到,而在重昏沈中度日。經教認爲枉
費人生,或種畜生之因,而反自以爲是,生起驕慢等過。修得正路者,固可直得清
淨正止,不得正路,其過失乃有如此者。然則于心住緣時,須用正知觀察,是否沈
掉,或善執與不善執。答:此定須作。如修定一經住緣,便放緩其心,悉不分別,
如是不但不是修觀,即修止亦說不上。以修止,定須以正知時時觀照故。又問:以
正知觀照,抑于心離所緣後觀照。答:非于離緣後,乃于正住緣中,分心之一分,
觀察此心是否如前住緣。如其未住,是爲沈生,或爲掉生。亦非于住定太久或太促
中如是觀察,乃于心住所緣略爲高舉,提起正念有力之勢,于將盡未盡之時,即用
正知觀察。覺所緣將失,便將正念力提撕一度。如是數數而作,則正念力常不退減
,由此使心恒常有明了精識存在。此明了精識,即正知作用,掉一生即知,沈一生
~P 895
即知。若不用正知如是觀察,單用住分,雖亦能覺察沈掉,但不如前敏捷。在叁摩
地中,不太久太促,惟視前心勢力將散未散之間,能用觀察時憶念所緣,亦爲使念
生起有力恒轉之因。念以不忘爲作用,所謂不忘者,即不忘失所緣教授,即是于所
緣滅除忘念,即須明記所緣。明記所緣者,謂所緣意言,即是數數作意所緣,譬如
有所少知之義,數數憶念,即難忘失。問:初尋覓所緣,住心其上。次觀其心,是
否能攝持所緣,如未攝持,即提正念。但初學者亦不宜太鼓勁,若不能住時,須稍
放其心。放已稍間,又複提念住緣。久之漸熟,即不提亦能自住。如是觀察,見住
所緣已,則作是念,我心已住所緣。稍間,又察此住緣之心是否有精堅之力。如覺
無力,則將所緣緊攝一度。如是時時觀察所緣,爲念攝與未攝,但有時心似住所緣
,而同時又有一分之心馳于所緣之外,此時則將心稍爲放松。
酉叁、時量(明所修量)
~E「由念系心安住所緣,應住幾久,有無定量。答:聲聞地等大論中,未見明說時
量,雖修次下篇雲:由是次第,或于一時,或半修時,或一修時,隨力而住。此是
~P 896
成就奢摩他已,于修觀時所說時量。則前修止時量亦應爾。又若能如前說修念知之
法,時憶念所緣,時時偵察內心,則時間稍久,亦無過失。然初發業者,若時長久
多生忘念,起散亂心,心生沈掉,時久方知,不能速知。即未忘念,亦易隨逐沈掉
而轉,沈掉生已,不能速知也。前者障礙有力記念,後者障礙有力正知,是則沈掉
極難斷除。其忘失所緣起沈掉而不覺知,較未忘失所緣起沈掉而不知者,過爲尤重
。故爲對治忘念,修前所說之護念法,最爲重要。若忘念重易于散亂,及正知力弱
,沈掉生起不能速知者,修時宜短,若少忘念,及沈掉起速能了知者,時間稍長亦
無過失。故密意說雲:『或于一時』等,未說決定時間。總應隨順自心能力,故曰
『隨力而住』也。又若身心未生病患即可安住,若生病患,不可勉力安住,當先治
療諸界病患再修,是諸智者所許。當知此亦是修時之支分也。」
問:以念將心住緣已,應住幾許時,有定量否。答:聲聞地等諸大經典,雖無
明示,但修次下篇則說,或于一時,或于多時,或半座一座。所謂一時者,即印度
漏刻,晝夜分六十時(水滴銅壺,滿一壺爲一時,則鳴鑼示衆,晝夜六十壺。按:
一時,合今時二十四分鍾)晝爲兩座,夜爲兩座。即上午、下午、初夜、後夜是也
~P 897
。一上午爲全座,一半爲半座。一釋半座爲麥擇之誤,麥擇,義爲望哨,意謂正知
,于觀察時間中無沈掉生起,即爲一麥擇。此指久修人言,自能預定其正知之力,
于一座中能使無沈掉,或半座中能使無沈掉。隨有幾許耐力,即隨幾許而轉。如不
能耐,則宜放座,稍休重修。此種時量,是爲止後修觀時量。但初修止者,亦應如
是。假使能如前述修念之規,時時中憶念所緣,時時中又加觀察。縱時間稍久,固
亦無害。但新修定者,多數經時稍久,即易生忘念散亂,或沈掉起,久乃覺知,或
雖未忘念而爲沈掉所轉,故宜分爲多次,有每日多至二十一次者。彼二之初者爲忘
念,忘念爲隨煩惱攝。念者,非謂常義之念,乃指于善所緣不散亂之謂。忘念恰爲
散亂于不善法障生具力之念。其後者爲沈掉所轉。如何爲沈掉所轉,由于不具正知
,雖未忘念,然沈掉起而不覺,故隨之而轉,恰障能生具力之正知。前者爲忘念後
而生起沈掉,後者爲不忘念而生起沈掉。如正念正知有力,則沈掉不生。正知有似
正念之果,如正念有力,正知即有力。正念無力,正知亦無由生起。故久住忘失所
緣,沈掉生而不覺,比之不忘所緣沈掉生而不覺者,尤爲不善。前者爲粗重沈掉,
後者爲輕微沈掉。故若欲滅除沈掉散亂,則前說修念之法最要,即(一)、時時觀
~P 898
察,正念住于所緣否。(二)、于正念住所緣將散未散時,用力提念,緊住所緣。
故修心住所緣者,若忘念甚重,正知力小,則修時宜短。若忘念難生能速知沈掉,
則修時稍長,亦屬無過。故密意雲:「一時等不定之量。」(護法經文內,有晝叁
夜叁,請莅臨而防護我。一座二座,巡護沈掉。晝夜六時之一爲一麥擇。按,即四
小時)。總之,視心力之堪能。有幾許堪能,即修幾許時間而修,爲一座。複次,
若身心對定力不起損害,則可等住。若身重濁,心沈掉,即爲對定起損害,則勿勉
強而修。依善知識密授,宜于恰好時修習,即謂趁身心未有損害時修,次座便有興
會。又前雲多次修者,亦須善解。頗師寺內有息列喇嘛,執著此項教授,于石上修
定,時上時下,以爲多次者當如是,徒苦辛勞,訖不得定。不知即就座上稍稍放心
異緣,亦爲多次,不必上下勞擾。前文已言對治五過之懈怠,用精進四因果。對治
忘失緣教授,用正念。下文專言對治沈掉用正知。修前之過爲懈怠,正住所緣之過
爲忘念,已住所緣後之過爲沈掉。
卷十叁終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