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

  卷之十四

  未叁、心住所緣後應如何行分二 申一、有沈掉時應如何修 申二、離沈掉時應如

  何修。

  申一、又分二 酉一、明不知沈掉之對治 酉二、明已知不勤斷之對治

  酉一又分二 戌一、抉擇沈掉之相 戌二、于修行時生覺沈掉之正知

  戌一、抉擇沈掉之相

  「掉舉,如集論雲:『雲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相,障止爲業

  。』此中有叁:一、所緣,謂可愛淨境。二、行相,謂心不寂靜,向外流散,是貪

  分中愛著境相。叁、作用,謂能障心安住所緣,即心安住內所緣時,由貪著色聲等

  之掉舉牽引內心,于境散亂而無自在,如悔贊雲:『如緣奢摩他,令心于彼住,惑

  索令離彼,貪繩牽趣境。』沈沒,亦雲退沒。有謂住境不散心不明澄之□沈,爲沈

  沒者,實不應理。修次中篇與解深密經說:從□沈生沈沒故。集論亦說,沈沒爲隨

  煩惱中之散亂。但集論所說之散亂,亦通善性,非決定染汙。□沈,如集論與俱舍

  說,是疑分攝,身心粗重,無堪能性。沈沒,謂心于所緣執持力緩,不能明了取所

  ~P 904

  緣境,故心縱澄淨,若取所緣不甚明了,即是沈沒。如修次中篇雲:若時如盲,或

  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閉目,其心不能明見所緣,應知爾時已成沈沒。余大論中,

  未見明說沈沒之相。故沈沒有善與無記之二。□沈則屬不善及有覆無記,唯是疑分

  。諸大論中,說除沈沒,修佛像等諸可愛境及光明相,令心策舉。故心不明了如入

  黑暗,及心力低劣,皆當滅除,要使所緣明顯與心力開張也。掉舉易知,唯沈沒相

  ,諸大經論皆未明說,故難了解。然極重要,以易于此誤爲無過叁摩地故。應照修

  次論所說,于修驗上審詳觀察,而求認識也。」

  沈掉之相,如未經研究,則生起時不能認識。掉者,如集論雲:「于所愛相隨

  轉之貪一分攝,心不寂靜相,障止爲業。」此中有叁:(一)所緣,即可愛靜相。

  (二)行相,謂不寂靜而外流蕩,是心貪之一分,于境以愛著相而轉。(叁)作業

  ,謂障心住所緣。其生起之相如何,于心內住所緣時,而以曾經串習之貪著色聲等

  之掉舉,令住緣之心不能自在,向彼等境,引心令散。如月居士雲:「如如緣奢摩

  他時,(如如者,緣如所有、盡所有,以修奢摩他。或如師教,或如經教以修。)

  于彼彼數數令意安住。(彼彼,指彼彼所緣。)縱彼彼有煩惱索者,尤其是貪著之

  ~P 905

  繩,令無自在而牽引也。」彼彼煩惱,包括貪、鎮、疑、慢、疑等。此雖皆能令心

  不自在安住所緣,而在叁摩地中一心專注所緣時,令心不自在而散亂流蕩于外者,

  以貪一分爲最多。但流蕩與掉舉不同,流蕩不分善惡,如觀佛像爲所緣,而又念到

  供養等,流蕩即隨煩惱之散亂。掉舉,則專屬貪之一分。鎮疑等雖亦令心流蕩,但

  不常起,非叁摩地最大障礙。因貪煩惱流蕩爲掉舉,不因貪煩惱流蕩爲散亂。掉舉

  分粗細,均貪所攝,如緣佛像而流蕩于色聲香味觸等可愛境,久之乃覺,是粗分。

  若心住緣而又分一分,以緣可貪可樂境,是細分。沈者,從多種譯本看,有釋爲退

  弱者,此之退弱與喪心志退弱不同。喪心志退弱是對善所緣退弱,近于懈怠。此處

  退弱,單指沈之現相,藏中過去大德許心雖住緣而無澄明之昏爲沈,是不應理。以

  經教明明分昏與沈爲二,如昏即沈,何必分二。由其不識昏沈,不知昏昧爲昏沈之

  因,沈爲其果。藏中多犯二病:(一)不能分流散與掉舉,不分善與不善。一切流

  蕩謂即是掉舉,故主張無念,任何亦不分別。以爲如此,即可不生掉舉,而不知所

  見僅爲散亂。(二)不能分昏與沈,以昏昧爲沈。迨一入細沈,心仍住緣,便以爲

  已經得定,終身在細沈中過日而不自覺。因細沈之相,在聲聞地等均未明言,經修

  ~P 906

  次、解深密等,乃明言之。故過去大德均不能識。修次及深密中說,由昏生沈。集

  論中雖將沈說爲散亂,然彼中所說散亂,異門甚多。列沈爲散亂者,非指隨煩惱之

  散亂,以散亂有時亦由于善所緣而生,不定成染。例如眼耳等五根亦可生散亂,但

  不屬煩惱。集論列沈爲散亂,乃外散亂,由散亂之散亂,非隨煩惱之散亂。彼明明

  說,隨煩惱之散亂相,爲隨貪鎮疑而生,心于余流蕩爲相。如果隨叁毒轉之散亂即

  沈,則用一心專注所緣法,即可對治,而沈實須明顯精識方可對治。如僅用一心專

  注即可治沈,則修止何必定具住與明二殊勝,惟取住分足矣。故沈之爲散亂,不屬

  隨煩惱。然則掉舉是否隨煩惱之散亂攝。當知叁摩地掉舉雖由著于可愛色聲等境而

  流蕩,但以曾經串習境爲限。隨煩惱之散亂,則總可愛可貪之境,不問串習與未,

  是爲不同。

  昏與沈別。昏者,集論及俱舍說是疑分,身心重而無堪能。沈者,謂心于所緣

  ,執持之力緩,或見所緣不明。故若雖有澄分,而無所緣明了之緊執力,即成爲沈

  。由身心粗重無有堪能爲因,漸使心暗不明,即沈。此時所緣仍從對面顯現過來,

  而能觀之心不能精明看過去。此須以心安住所緣,有經驗者方能體會。修次中編雲

  ~P 907

  :「若于一時或如生盲,或如入暗,或如閉目,心不明見所緣,爾時當知即爲沈也

  。」宗喀大師謂:喻沈,無過此論。而過去讀者,僅注意如盲如暗如閉目叁喻,以

  爲與昏昧無別,而不注意後文心不明見所緣一句。非心不見所緣,乃不見明了精確

  之所緣,是爲沈相。諸廣大教典中,未見有明示沈相者。沈分粗、中、細。細沈與

  真叁摩地極相似。因叁摩地有住明二分,而細沈亦有此相似之二分,其分辨惟在明

  了精實之力上。此力初住緣時雖具足,稍久,其力稍退,不能如初,即入細沈。中

  沈,心亦住緣,亦明而澄,惟明分乏精實具力。粗沈,心亦住緣,而不能緊持,且

  不明顯,如閉目然。明,謂所緣;澄,謂能緣。沈有善與無記之二。沈大半屬于無

  記,亦有屬于善者,例如修不淨觀,心亦能住,亦能澄,惟明顯之力稍緩,因分一

  分緣慈無量等故,此時則亦屬于沈,亦屬于善。又如緣空性修止,住緣不散,亦覺

  澄澈,惟明分力弱。此時所緣爲空性,屬善。明分力弱,屬沈無記者,于善所緣不

  明是昏,則有染及有覆無記,即有蓋覆體性轉變無記。凡上界天之無記,均屬有覆

  無記,故昏是疑所攝。諸經典中,除沈之法,爲緣佛像及人身難得,或日月光明等

  ,令心高舉,遮止心□。沈由昏重而生,由所緣力緩,或向收攝太甚所致。□境爲

  ~P 908

  由昏重而生一類,令心高舉,爲對治所緣力緩。蓋修止必雙具明顯與策舉之力。故

  心一沈□,應立用光明與策舉二種方便。若心不□,僅所緣稍緩,則但策舉一法亦

  足。掉舉不論粗細,均屬易知,以隨貪而轉即掉舉故。惟沈難知,以經典少明其相

  。且細分之沈,住分、明分、澄分,均已具備,惟無精識之力一點。而精識力之有

  無,最爲難辨,故往往誤細沈爲無過之止。須從修練中仔細領納體會乃知,非從言

  說中可識。頗邦喀大師謂:「修止中有無精識之力,譬如隨意皈依叁寶求加持,即

  等于沈相。若真見叁寶功德而後皈依求加持,即等于具精識之力。」又「譬如有奇

  物,欲以示人,初故吝不出,最後要求迫切,乃出而示之。彼時突見,驚奇之心,

  即爲具力,精識之力亦等于此。」

  戌二、于修行時生覺沈掉之正知

  「唯能了知沈掉,猶非完足,要修行時生未生沈掉而有如實能知之正知。複當

  漸生有力正知,沈掉起已,無間能知,固不待言,即未生而將生者,亦須正知預爲

  覺了。如修次後二篇雲:『見心沈沒,或恐沈沒。』又雲:『見心掉舉,或恐掉舉

  ~P 909

  。』即是此義。若未能生如是正知,縱自斷言,始從某時,終至某時,全無沈掉,

  所修無過,亦不定然;以發生沈掉亦不盡能知故,未生有力之正知故。如辨中邊論

  雲:『覺沈掉。』覺了沈掉要正知故。若未能生凡沈掉起決定了知之正知,縱長時

  修,沈掉生已不能了知,徒以微細沈掉虛度時日。若爾,雲何生正知耶?曰:前修

  念法,即修正知一重要因。謂若能生相續正念,即能遮止忘失所緣之散亂,亦能遮

  止沈掉生已久而不知,故沈掉起易于覺了。又覺已失念時之沈掉與覺未失念時之沈

  掉,二時遲速(久暫),自觀內心極爲明顯。故入行論密意說雲:『若時住正念,

  守護于意門,爾時生正知。』辨中邊論疏亦說,念爲正知之因?其另一因,謂心緣

  佛像等境,或緣領受明了等心相時,住前說之念中,偵察內心散未散亂,攝持其心

  。此是修習正知最切要處。入行論雲:『數數審觀察,身心諸分位,當知彼即是,

  守護正知相。』由此能引(生)沈掉將生便預了知之正知。前修念法,能遮散後所

  起之忘念,故當善分別。」

  通達正知之方便,僅察知沈掉,尚爲不足。須于修中能知沈掉生與未生。彼正

  知者,若漸生起具力,不僅沈掉已生無間能知之正知可生,即沈掉實尚未起而將起

  ~P 910

  之時,能知之正知亦可生起。修次後二中說:「若見心沈,或將沈。心掉,或將掉

  。」故僅見沈掉猶爲未足。因正知爲慧之一分,慧之作用,在能于身、語、意業別

  別觀察。故正知亦在能知身、語、意業爲正不正,故雲正知。正知由念生,有念即

  有正知。假使正知未到能知沈掉已生、未生、將生程度,而雲自某刻至某刻無沈掉

  ,無過失,則此種決定,必不能成。以沈掉雖生,亦不能決定,無具力正知故。必

  須于已生知其已生,將生知其將生,有此程度,刻時久坐,乃能無過。辨中邊論雲

  :「覺沈掉。」即說通達沈掉須正知。故若沈掉一起,而無不了知之正知尚未生起

  ,則縱經久修,亦不過以微…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