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源,依過去大德,則認
爲多是種畜生因。但雲多者,可見其中亦間有少數不然。其不由離五修八而得正定
者,此由過去生中修定已熟,此生身心威儀已甚清淨,但一緣念,與修定正行加行
相契,即能得止,此名心叁摩地。在中邊論中,有欲叁摩地、(謂有以欲而得叁摩
地者)進叁摩地、觀叁摩地、心叁摩地,此即其一。亦如過去修空性已入而未證者
,今生繼續其習氣,即令修緣心定,亦能證空。此類有情,不必教令識心,即聞心
經一遍,亦能證空。如非此類根器,過去修空已到八九濃厚習氣,而又不依修空正
軌,便求證空,則爲錯誤。修止亦然,非心叁摩地有情,而不依修止正軌,欲求得
止,無有是處。
~P 926
午二、引生住心之次第分叁 未一、正生住心次第 未二、六力成辦住心 未叁、
具足四種作意。
未一、正生住心次第
「初有九住心:一、內住心,謂于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如莊嚴經論雲:『
心住內所緣。』二、續住心,謂前住心令不散亂,于內所緣相續安住。如前論雲:
『相續令不散。』叁、安住心,謂由忘念向外散亂,速當了知,還令安住前所緣境
。如雲:『散亂速了知,還安住所緣。』四、近住心,般若教授論說,于廣大境數
數攝心,令心漸細,上上而住。與莊嚴經論義同,如雲:『具慧上上轉,于內攝其
心。』五、調伏心,謂由思惟叁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如雲:『次見功德
故,心于定調伏。』六、寂靜心,謂觀散亂過失,于叁摩地寂滅不喜之心。如雲:
『由見散亂過,于定滅不喜。』七、最寂靜心,謂貪欲、憂戚、□沈、睡眠等,生
時寂滅令息。如雲:『貪憂等心起,應如是寂滅。』八、專注一趣,謂得任運轉故
,精進修習。如雲:『次勤律儀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運轉。』九、等持心,修
次論說,心等住時,應當修舍。般若教授說,由修專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運而轉
~P 927
。莊嚴經論雲:『由修習不行。』此九心之名,是如修次初編所引。如雲:『此奢
摩他道是般若波羅蜜多等說』。」
正生住心次第有九,凡修法者,對于科目,如九住心之類,須先通觀,領會于
心,非修時始觀書對照而修。(一)內住者,從外一切可樂可悅之境,收回其心而
內住于已經抉擇決定之所緣上,是名內住。此不過攝錄外馳之心暫住所緣,其勢不
久。莊嚴經論雲:「心住內所緣是也。」(二)續住者,即初所住心,莫于余散,
于彼所緣相續而住。論雲:「彼相續莫散。」依上師口訣,初住時,一座中心有十
分之一在所緣上,余散者有十分之九。二住時,將初住能住之時刻延長,可至一串
珠之久,不于余散。(叁)安住者,若因忘念于外散逸,了知彼已,仍還住彼所緣
。論雲:「散亂速覺已,仍當安于彼。」上師口訣,二住雖能住緣一串珠之久,但
散亂起已,須間時方覺。叁住時,則當時散亂當時即覺,仍住所緣。(四)近住者
,依寂靜菩薩說,是爲以心自性從廣大中數數收攝,令其微細上上而住,與論雲:
「應慧于上上,應內攝其心」相順。上師口訣謂,叁住時之余散,是爲忘失所緣之
余散。四住時雖有余散,而不忘失所緣,攝心之力已成自性時時恐其心過廣大,失
~P 928
之余散,而數數收攝,使之微細向上而住。從廣大中,亦有思惟散逸種種過失,因
而收攝其心之意。(五)調伏者,謂思惟叁摩地功德已,歡喜叁摩地是。論雲:「
次見功德故,于定調伏心。」上師口訣:謂見定功德,歡喜于定,因此樂于滅除定
障。此由四住時念力已強,數數收攝,漸入細微,則易生沈。故于五住,思惟叁摩
地功德,使心情高舉。此種高舉之力,即能除去四住時所有之沈,故稱爲調伏叁摩
地。在四住時有粗沈。五住時已無粗沈,僅有細沈。五住以上粗沈粗掉悉無。(六
)寂靜,謂于散亂觀其過失,于叁摩地寂其不喜。論雲:「見散亂過後,當寂其不
喜。」此處散亂,指叁摩地相違品之隨煩惱。見此違品過患既遮止已,對于叁摩地
不喜之心亦戢止。凡住心前後有關,叁住心雖不忘所緣,而有外散之虞。故五住即
向內收,不使稍有外散。既不外散,住分已穩,而有生沈之虞,故五住使心高舉,
斷除微沈,然仍有一分貪等微掉,故六住心又防微細散亂。此種微細散亂,或稱爲
叁摩地不順方,或稱不喜叁摩地。在五住六住時,絕無忘失所緣之事,但仍有一分
貪、鎮、慢、疑、害等細微散亂。六住則並此細微散亂而戢止,一心專注于叁摩地
,不使于叁摩地有絲毫不喜之心。五住與六住之別者,五住斷微沈,六住斷微掉。
~P 929
(七)七住最極寂靜,謂于諸貪、憂、昏沈、睡眠等生起,而寂之靜之。論雲:「
貪心憂等起,應如是寂滅。」在七住時,本已無貪憂等生起,而有最極微細貪憂將
起之勢。此時心力,並此將起之勢,亦能立覺而使之寂滅。七與五六差別者:五六
住時,時有戒備沈掉之心,以五住細沈尚有力,六住細掉尚有力故。七住則細沈細
掉已經摧殘,如盜已手足重傷,無有甚力,與貪憂等相狀相同,如來時立能寂滅。
習止,唯五住較難,因五住粗沈已去,惟余細沈。此時心如虛空,最易誤認已經得
止,因此鑄錯者甚多。迨第六七住,則已知彼時止尚有過,而從如空之心透穿而出
,故尚較易修。(八)八住,專注一境,謂爲不勵力運轉而勵力也。論雲:「次精
進戒者,于心具加行,獲得任運生。」所謂勵力運轉者,爲求獲得九住時任運平等
而轉之止,故此時尚須勵力作行,使一座中能一心專注也。七住可謂不受沈掉害,
八住則絕無沈掉,此何故?由勵作行,一心專注故。九住則並此勵力作行,亦不須
用,而惟任運平等而轉。(九)九住等持,修次中編說:「若心平等時,應作舍。
」寂靜菩薩說:「以修專注一趣故,無所發趣,任運而轉,獲得自由。」論雲:「
由修彼不行。」所謂心平等者,謂無沈掉。專注一趣,即第八住之異名。由八住專
~P 930
注一趣,串習已熟,故九住心可不作行即能任運而轉,如讀書已熟,任運脫口而出
,故雲由修彼不行,「彼」即第八住。此九種住心,見于修次中編,彼又根據般若
波羅密多等中所說。
未二、六力成辦住心
「力有六種:謂聽聞、思惟、憶念、正知、精進、串習力。由此成辦住心之理
,謂由聽聞力成辦內住心;從他聽聞住心教授,初于所緣安住其心,非自數數思惟
修習故。由思惟力成辦續住心,前于所緣安住之心,由自數數思惟修習,初得少分
相續住故。由憶念力成辦安住近住二心,散失所緣時,憶先所緣收攝其心及起念力
,初即不令散失所緣故。由正知力成辦調伏寂靜二心,謂以正知力了知于諸惡,尋
思及隨煩惱相流散之過患。觀彼過患,令于彼二不流散故。由精進力成辦最極寂靜
專注一趣二心,謂于微細尋思與隨煩惱皆不忍受,精進斷除。由如是行,其沈掉等
不能障礙妙叁摩地,令叁摩地相續生故。由串習力成辦等持心,謂由善修前諸位心
之力,便能引生無功用轉叁摩地故。此依聲聞地意趣而說。若作余說不可憑信。其
中得第九住心者,喻如讀書至極熟時,初發心誦起,中間縱心散亂,然所讀書任運
~P 931
不斷。如是初起一念令心安住所緣,次縱未能相續,依止念知,然所修定亦能相續
不斷經極長時。由此不須相續依止念知之功用,故名不作行,或無功用也。引生此
心,要先起大功用相續依止正念正知,引生一種妙叁摩地,能住長時,不爲沈掉等
障品之所間斷也,此即第八住心。此與第九住心,雖同不爲沈掉等叁摩地障品之所
間斷,然此須相續依止正念正知,故名有作行或有功用也。引生此心要于微細沈掉
等法才生即滅全不忍受,故須第七住心。引生此心,要于諸惡尋思及隨煩惱了知散
亂之過患,發起有力正知,偵察內心,令不于彼流散,故須第五第六住心,以此二
心是由正知力所成辦故。引生此心,要忘失所緣散亂之時,能速憶念所緣,及從最
初即起正念,令不散亂,故須第叁第四住心,以此二心,是由彼二種念所成辦故。
引生此心,要于所緣先能住心,及令住心相續不散,故須先生初二住心也。如是總
謂先當隨從所聞教授,善令心住。次如所住數數思惟,令稍相續。次若失念起散亂
時,當速攝心速憶所緣。次更當生有力念心,初于所緣便不令散。成就有力念已,
更當引發有力正知,了知散失所緣沈掉等過患,偵察不散。次當發精進力,設由微
~P 932
細忘念起散亂時,亦當無間了知斷除。斷已,使定漸長相續,不爲障品之所間斷。
此心生已,由勤修故,便成串習,即得第九住心無功用。轉妙叁摩地。以是當知,
未得第九住心之前,諸瑜伽師要起功用令心安住妙叁摩地。既得第九住心之後,即
不特起功用令心住定,心亦自然入叁摩地。得此第九住心,若未得輕安,則如後說
仍不立爲得奢摩他,況雲證得毗缽舍那。」
九住心由六力成辦:(一)聽聞,(二)思惟,(叁)憶念,(四)正知,(
五)精進,(六)串習。彼等成就何心?(一)以聽聞力成內住心,以最初嘗聞何
者爲所緣教授,次聞如何住所緣教授,而後收攝外散之心向內,在所緣上作一度安
住,非由自己隨意思想而得。(二)以思惟力成續住心,即彼最初住所緣心之續流
,由數數思惟所緣而修,始能獲得稍能相續之效。(叁)以憶念力成就安住、近住
二心,以于叁住,心散向外,由憶念先所緣攝回,而使其與所緣相安而住。四住時
不但攝回散心,且使心與所緣不離。此種能使心與所緣不離之力,即最初憶念之力…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