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P4

  ..续本文上一页心源,依过去大德,则认

  为多是种畜生因。但云多者,可见其中亦间有少数不然。其不由离五修八而得正定

  者,此由过去生中修定已熟,此生身心威仪已甚清净,但一缘念,与修定正行加行

  相契,即能得止,此名心三摩地。在中边论中,有欲三摩地、(谓有以欲而得三摩

  地者)进三摩地、观三摩地、心三摩地,此即其一。亦如过去修空性已入而未证者

  ,今生继续其习气,即令修缘心定,亦能证空。此类有情,不必教令识心,即闻心

  经一遍,亦能证空。如非此类根器,过去修空已到八九浓厚习气,而又不依修空正

  轨,便求证空,则为错误。修止亦然,非心三摩地有情,而不依修止正轨,欲求得

  止,无有是处。

  ~P 926

  午二、引生住心之次第分三 未一、正生住心次第 未二、六力成办住心 未三、

  具足四种作意。

  未一、正生住心次第

  「初有九住心:一、内住心,谓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如庄严经论云:『

  心住内所缘。』二、续住心,谓前住心令不散乱,于内所缘相续安住。如前论云:

  『相续令不散。』三、安住心,谓由忘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如云:『散乱速了知,还安住所缘。』四、近住心,般若教授论说,于广大境数

  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与庄严经论义同,如云:『具慧上上转,于内摄其

  心。』五、调伏心,谓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如云:『次见功德

  故,心于定调伏。』六、寂静心,谓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如云:

  『由见散乱过,于定灭不喜。』七、最寂静心,谓贪欲、忧戚、□沉、睡眠等,生

  时寂灭令息。如云:『贪忧等心起,应如是寂灭。』八、专注一趣,谓得任运转故

  ,精进修习。如云:『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运转。』九、等持心,修

  次论说,心等住时,应当修舍。般若教授说,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

  ~P 927

  。庄严经论云:『由修习不行。』此九心之名,是如修次初编所引。如云:『此奢

  摩他道是般若波罗蜜多等说』。」

  正生住心次第有九,凡修法者,对于科目,如九住心之类,须先通观,领会于

  心,非修时始观书对照而修。(一)内住者,从外一切可乐可悦之境,收回其心而

  内住于已经抉择决定之所缘上,是名内住。此不过摄录外驰之心暂住所缘,其势不

  久。庄严经论云:「心住内所缘是也。」(二)续住者,即初所住心,莫于余散,

  于彼所缘相续而住。论云:「彼相续莫散。」依上师口诀,初住时,一座中心有十

  分之一在所缘上,余散者有十分之九。二住时,将初住能住之时刻延长,可至一串

  珠之久,不于余散。(三)安住者,若因忘念于外散逸,了知彼已,仍还住彼所缘

  。论云:「散乱速觉已,仍当安于彼。」上师口诀,二住虽能住缘一串珠之久,但

  散乱起已,须间时方觉。三住时,则当时散乱当时即觉,仍住所缘。(四)近住者

  ,依寂静菩萨说,是为以心自性从广大中数数收摄,令其微细上上而住,与论云:

  「应慧于上上,应内摄其心」相顺。上师口诀谓,三住时之余散,是为忘失所缘之

  余散。四住时虽有余散,而不忘失所缘,摄心之力已成自性时时恐其心过广大,失

  ~P 928

  之余散,而数数收摄,使之微细向上而住。从广大中,亦有思惟散逸种种过失,因

  而收摄其心之意。(五)调伏者,谓思惟三摩地功德已,欢喜三摩地是。论云:「

  次见功德故,于定调伏心。」上师口诀:谓见定功德,欢喜于定,因此乐于灭除定

  障。此由四住时念力已强,数数收摄,渐入细微,则易生沉。故于五住,思惟三摩

  地功德,使心情高举。此种高举之力,即能除去四住时所有之沉,故称为调伏三摩

  地。在四住时有粗沉。五住时已无粗沉,仅有细沉。五住以上粗沉粗掉悉无。(六

  )寂静,谓于散乱观其过失,于三摩地寂其不喜。论云:「见散乱过后,当寂其不

  喜。」此处散乱,指三摩地相违品之随烦恼。见此违品过患既遮止已,对于三摩地

  不喜之心亦戢止。凡住心前后有关,三住心虽不忘所缘,而有外散之虞。故五住即

  向内收,不使稍有外散。既不外散,住分已稳,而有生沉之虞,故五住使心高举,

  断除微沈,然仍有一分贪等微掉,故六住心又防微细散乱。此种微细散乱,或称为

  三摩地不顺方,或称不喜三摩地。在五住六住时,绝无忘失所缘之事,但仍有一分

  贪、镇、慢、疑、害等细微散乱。六住则并此细微散乱而戢止,一心专注于三摩地

  ,不使于三摩地有丝毫不喜之心。五住与六住之别者,五住断微沉,六住断微掉。

  ~P 929

  (七)七住最极寂静,谓于诸贪、忧、昏沉、睡眠等生起,而寂之静之。论云:「

  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灭。」在七住时,本已无贪忧等生起,而有最极微细贪忧将

  起之势。此时心力,并此将起之势,亦能立觉而使之寂灭。七与五六差别者:五六

  住时,时有戒备沉掉之心,以五住细沉尚有力,六住细掉尚有力故。七住则细沉细

  掉已经摧残,如盗已手足重伤,无有甚力,与贪忧等相状相同,如来时立能寂灭。

  习止,唯五住较难,因五住粗沉已去,惟余细沉。此时心如虚空,最易误认已经得

  止,因此铸错者甚多。迨第六七住,则已知彼时止尚有过,而从如空之心透穿而出

  ,故尚较易修。(八)八住,专注一境,谓为不励力运转而励力也。论云:「次精

  进戒者,于心具加行,获得任运生。」所谓励力运转者,为求获得九住时任运平等

  而转之止,故此时尚须励力作行,使一座中能一心专注也。七住可谓不受沉掉害,

  八住则绝无沉掉,此何故?由励作行,一心专注故。九住则并此励力作行,亦不须

  用,而惟任运平等而转。(九)九住等持,修次中编说:「若心平等时,应作舍。

  」寂静菩萨说:「以修专注一趣故,无所发趣,任运而转,获得自由。」论云:「

  由修彼不行。」所谓心平等者,谓无沉掉。专注一趣,即第八住之异名。由八住专

  ~P 930

  注一趣,串习已熟,故九住心可不作行即能任运而转,如读书已熟,任运脱口而出

  ,故云由修彼不行,「彼」即第八住。此九种住心,见于修次中编,彼又根据般若

  波罗密多等中所说。

  未二、六力成办住心

  「力有六种:谓听闻、思惟、忆念、正知、精进、串习力。由此成办住心之理

  ,谓由听闻力成办内住心;从他听闻住心教授,初于所缘安住其心,非自数数思惟

  修习故。由思惟力成办续住心,前于所缘安住之心,由自数数思惟修习,初得少分

  相续住故。由忆念力成办安住近住二心,散失所缘时,忆先所缘收摄其心及起念力

  ,初即不令散失所缘故。由正知力成办调伏寂静二心,谓以正知力了知于诸恶,寻

  思及随烦恼相流散之过患。观彼过患,令于彼二不流散故。由精进力成办最极寂静

  专注一趣二心,谓于微细寻思与随烦恼皆不忍受,精进断除。由如是行,其沉掉等

  不能障碍妙三摩地,令三摩地相续生故。由串习力成办等持心,谓由善修前诸位心

  之力,便能引生无功用转三摩地故。此依声闻地意趣而说。若作余说不可凭信。其

  中得第九住心者,喻如读书至极熟时,初发心诵起,中间纵心散乱,然所读书任运

  ~P 931

  不断。如是初起一念令心安住所缘,次纵未能相续,依止念知,然所修定亦能相续

  不断经极长时。由此不须相续依止念知之功用,故名不作行,或无功用也。引生此

  心,要先起大功用相续依止正念正知,引生一种妙三摩地,能住长时,不为沉掉等

  障品之所间断也,此即第八住心。此与第九住心,虽同不为沉掉等三摩地障品之所

  间断,然此须相续依止正念正知,故名有作行或有功用也。引生此心要于微细沉掉

  等法才生即灭全不忍受,故须第七住心。引生此心,要于诸恶寻思及随烦恼了知散

  乱之过患,发起有力正知,侦察内心,令不于彼流散,故须第五第六住心,以此二

  心是由正知力所成办故。引生此心,要忘失所缘散乱之时,能速忆念所缘,及从最

  初即起正念,令不散乱,故须第三第四住心,以此二心,是由彼二种念所成办故。

  引生此心,要于所缘先能住心,及令住心相续不散,故须先生初二住心也。如是总

  谓先当随从所闻教授,善令心住。次如所住数数思惟,令稍相续。次若失念起散乱

  时,当速摄心速忆所缘。次更当生有力念心,初于所缘便不令散。成就有力念已,

  更当引发有力正知,了知散失所缘沉掉等过患,侦察不散。次当发精进力,设由微

  ~P 932

  细忘念起散乱时,亦当无间了知断除。断已,使定渐长相续,不为障品之所间断。

  此心生已,由勤修故,便成串习,即得第九住心无功用。转妙三摩地。以是当知,

  未得第九住心之前,诸瑜伽师要起功用令心安住妙三摩地。既得第九住心之后,即

  不特起功用令心住定,心亦自然入三摩地。得此第九住心,若未得轻安,则如后说

  仍不立为得奢摩他,况云证得毗钵舍那。」

  九住心由六力成办:(一)听闻,(二)思惟,(三)忆念,(四)正知,(

  五)精进,(六)串习。彼等成就何心?(一)以听闻力成内住心,以最初尝闻何

  者为所缘教授,次闻如何住所缘教授,而后收摄外散之心向内,在所缘上作一度安

  住,非由自己随意思想而得。(二)以思惟力成续住心,即彼最初住所缘心之续流

  ,由数数思惟所缘而修,始能获得稍能相续之效。(三)以忆念力成就安住、近住

  二心,以于三住,心散向外,由忆念先所缘摄回,而使其与所缘相安而住。四住时

  不但摄回散心,且使心与所缘不离。此种能使心与所缘不离之力,即最初忆念之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