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P5

  ..续本文上一页

  。(四)以正知力成就调伏寂静二心,谓以正知力了解于寻思及随烦恼诸境荡散之

  过患,令于彼等不流散故。(五)以精进力成就最极寂静、专注一趣二心,谓虽生

  微细诸恶寻思随烦恼,亦起功用断灭(七住)绝不忍受。由此其微细沉掉品,不能

  ~P 933

  为害,故一座间,能成无间相续之三摩地(八住),此由具精进力故。(六)以串

  习力成就等持心,谓于前心极串习力,生无功用任运而转之三摩地。此时住定,久

  暂随心,不须用力。此等出于声闻地,余说不如其善美。其中以九住为最殊胜,若

  得第九住心,譬如于极熟教典,自最初起念诵意,在念诵中间,纵心余散,彼念诵

  亦不间断,不加功用而即完成。此亦自最初起念,于所缘一次等住。其次纵不一类

  相续,依念正知,而彼三摩地,亦能无间相续恒常而转。以其不须一类恒常于念知

  功用,故名无行三摩地,或无功用三摩地。再逆溯而上,无功用三摩地之生起,必

  须先以功用,一类依止念及正知,防其沉掉,使不顺品不能障难,生一能长久相续

  之三摩地,彼即第八心是。第八第九心虽同为沉掉等之所不能障难,然第八心则须

  依念正知,故名有行、有功用。总之,第九与第八,其为长久相续三摩地相同,不

  受沉掉障难亦同,惟有功用与无功用略异。第八之生起,必须具有纵微细沉掉将生

  亦不忍受而予以断灭之心力,即第七心是。七与八之不同者,第七微细沉掉将生即

  断,已不能为害;第八则微细沉掉将生之相已没,惟尚须依于正念正知。实则第七

  之微细沉掉,乃指极微细沉掉,即沉掉之胚胎将兆,立即觉察而断灭之。此种微细

  ~P 934

  沉掉,在第七心尚有生起之可能,第八则并生起可能亦无。第七心之生,必须有对

  于寻思及随惑,观察其过患,而令彼等不能流散之具力正知,即第五第六心是。此

  二心已有具力正知而成办故。盖第七已入上界功德,故于其前须断寻思及随惑。(

  此时沉尚不甚,惟掉偏多,须以具力正知摧其粗者,第七乃摧其细。)第五与第六

  之不同者,有力正知,在五住时,用于遮止较粗之寻思随惑,在六住时则用于遮止

  较细之寻思随惑。再细别之,五时有力正知用以遮止细沉,以彼时尚可被细沉驱使

  。六时则用以遮止细掉,以彼时尚可被细掉驱使。故第五第六心,可谓具力正知圆

  满。第七则微掉亦无。再言之,第五时沉掉力均有,六时沉力已消,尚有掉力。七

  时则掉力亦消,八时则二者全无。第五与第六之生起,必须一从所缘散失速忆所缘

  ,及于最初不令散失所缘之念。即须第四、第三二心。彼二心者,是以彼二念所成

  就故。总之,第五可谓具力正知,第六可谓具力正知圆满,此二皆以正知为主。具

  力而圆满之正知,又必由具力而圆满之正念而来。第四可谓具力正念圆满,第三可

  谓具力正念。再第四第五之不同者,第五粗沉掉已无,第四尚有粗沉掉。又第四与

  ~P 935

  第三之不同者,第四不忘失所缘,第三则尚有忘失所缘之时。第三心之生起,又须

  由初于所缘境住心,及不散走而安住所缘之相续而来,即初二心是。盖第三住时虽

  有忘失所缘时,但为时短,忘即知之,仍即摄回。第二住时,忘失所缘时长,久乃

  觉知而后摄回,故第三由于第二来。第二之忘失所缘而能摄回,则又由于初住之从

  外驰中摄心一度住缘而来。

  清净胜观由清净正止而生,清净正止为九住心。第九又递由初住来,故初,当

  随所闻教授,善为住心之规。(初住,住缘半串珠。)次,于如是所缘当数数思惟

  ,由稍相续之门而稍相续。(续住,住缘一二串珠。)次若念坏散逸,当续摄录。

  若忘所缘,当速忆念。(三住)次亦须生有势之念,更生初即不散所缘之念力,成

  就具力之念。(四住)次生由见散失所缘之沉掉过失之门中,能观察之猛利正知。

  (五、六住)次当生起纵极微细之忘念散逸,(即极微随惑)亦无间了知,断其相

  续。(七住)及无彼已,诸不顺品不能障难之流渐令生恒常功用之力。(八住)若

  彼生起,以励力修故,成就修习之自在力已,即当成无功用之第九住心。

  ~P 936

  再从顺次总述之:初、依闻,令心安住所缘。次、依思而修相续。三、心散速

  摄。四、生起不散之念。五、六、生起观察过失之猛利正知。七、见散逸务即了知

  ,断其相续。八、依精进力,令恒常相续。九、无功用,无间相续,平等而转。以

  是之故,未得第九心以前,修瑜伽者须以功用将心住定。若得第九已,纵不作定功

  用,其心亦任运而入定也。然虽得第九心,若未得轻安,仍尚不得名止,更何论于

  观。

  未三、具足四作意

  「如声闻地说,九住心中具足四种作意,谓初二心时,须勤策励,故有力励运

  转作意。次五心时,由有沉掉间断不能长时修定,故有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心时

  ,由沉掉等不能间断能长时修,故有无间缺运转作意。第九心时,既无间断,又不

  须恒依功用,故有无功用运转作用。若尔初二心时亦有间缺,中间五心时亦须策励

  ,云何初二心时,不说有间缺运转作意,中间五心时不说力励运转作意耶?曰:初

  二心时,心入定与不入定二者之中,不入定时极长。中间五心,则住定时长。故后

  者就三摩地障碍立名,前者不尔。故彼二时,虽俱须力励运转,然有间缺运转作意

  有无不同,故中间五心不名力励运转作意。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由无间瑜伽,精

  ~P 937

  勤修静虑,若数数休息,钻木不出火,修瑜伽亦然,未得定勿舍』。」

  (一)励力运转作意,(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四

  )无功用运转作意。如声闻地说,初二住时,须励力运转作意,由于念不住缘,须

  励力运转其念,使住所缘。次五住中,(三、四、五、六、七)以有沉掉在三摩地

  相续流中时作障碍,使相续之流有所间缺,不能恒久,故用有间缺运转作意。于此

  有稍生疑问者,自三住至六住,固于一座中不能使定力无有间缺,第七住颇能住心

  ,似无间缺,似能恒久,立有间缺,则如何释?答:第七之我间缺,乃无粗沉掉之

  间缺,而细沉掉间缺,则尚有之。又第七住之恒久相续,亦不能如第八第九之恒久

  相续。第八第九微细沉掉均无,为清净之恒久。第七有细沉掉作间缺,不得为清净

  恒久。第八沉掉不能作障,而能恒常修习,故立无间缺运转作意。此即指无细沉掉

  为障而言。第九住,中间既无间缺,亦不须恒依功用,故立无功用运转作意。又问

  :若尔,初二心时亦有间缺运转,中五心时亦须励力,而于初二不说为有间缺运转

  作意,于中五心不说为励力运转作意,何故?答:初二心者,其心于成定与不成定

  ~P 938

  之二者中,不成定者最久(即心不住所缘时最长)。对住定言,乃有间缺,既尚不

  能住定,有何间缺可名。中五心者,住定极常,故于其中立三摩地留难之名,曰有

  间缺作意。譬如阴云四布,不曰云雾作障,不见日光,则简其词曰有云作障。又如

  有大功德人,偶有过失,可叹为美中不足,若在常行恶者,偶尔有一二善行,则不

  能叹为美中不足也。又如藏习,赐茶臣下,如是一人,则直谓彼已得茶。若又一人

  于茶外加赐糌巴,则不说茶与糌巴,而简称之为得二色。若又一人,于二者外,加

  赐酥油,则简说得三色。故初二仅能予以励力之名,三住至七住虽亦含有励力在内

  ,而易其名曰有间缺。摄度论云:「相续无间瑜伽者,应当精进修静虑。如若数数

  止息者,当如钻木火不出。」于瑜伽法亦如是。未得殊胜不应舍。此总摄修止法。

  凡瑜伽者,应先具修止资粮,依离五断八方法而修,再加精进不息,则六月可

  得止。若依无上瑜伽,则或更速。若不得静地等资粮,每日能稍习住心,但不间断

  ,则修死无常、菩提心,任何法门,亦比不习住心者为速。依密教,则得第三四住

  ,对生起次第粗分功德马上可得。若不精进,数数休辍,则如钻木不能出火,故未

  ~P 939

  得殊胜即不应舍。再者,后二度先修止,后修观,次修双运。在修止中,先备资粮

  ,次知方法,依之而修,则第三当明成止之量。今已岁寒,暂告一段落,待明年再

  说。兹略言其概,以示圆满。如何为止成之量,自备资,依法而修,从初住到九住

  ,再加恒勤,不断而修,则必生轻安。轻安将生之兆,头觉重稳生热,热后即感快

  觉。此相现后,先得心轻安。心轻安者,常人心恒不能听命,现则对于善法特别发

  生堪能之性,(柔和听命之性)此性生起后,由心轻安之力引生轻安,身内有新生

  之堪能风,充满全身,身如兜罗绵之轻快,全身充满快乐,此即身轻安之乐。此乐

  生后,此时仍在所缘定中,即觉身与所缘相合,不知有身而唯有所缘。(如以佛像

  为所缘,即身与像合一。)此时心中欢喜极甚,不可抑勒,觉所缘有不能把握之势

  。此时尚未得止,不过九住后段而已。又俟不可抑勒之喜心稍退,所缘坚固,得不

  动轻安,是为得初禅加行道,乃合于得止之量。得是量已,仅此定力尚不能断惑,

  即当转修胜观。此处胜观即无我空慧之胜观。如何为空慧,待慧度中说。在三士道

  中,在上士道从发心、六度、四摄,以至止观,已略言其概,善学已足。但通常学

  者,或闻而不能记,或思而不能择,或修而不能入。颇公开示:有是病者,当依于

  ~P 940

  田。去何为田?即以三宝为田,依止而修忏积,则身心日变,即能闻而能记,思而

  能决,修而能入。若不依此,但以多闻供谈说为事,则属无利。盖学法为受用,须

  使心与法合。释迦云:「我为众生说解脱法。」解脱与否,不在法与解脱,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