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P6

  ..续本文上一页在心

  受用此法与否。望大众闻法而修,获得受用,乃为不辜负人身,具足大义。

  三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壬午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公元一九四二年四月七日。

  今日因有新来听众,故先将学佛听法大要重说,吾人一次得难得暇满人身,应

  成大义。提婆尊者四百颁云:「最初离非福,中当断我执,终断诸习气,是则为智

  者。」大抵恒人不知无常,不念死无定期,更不念死后所趣。实则死非断灭,必有

  所趣,厥为业力是视。即福业往乐趣,非福业往恶趣。恶趣极苦,故当先断非福业

  ,远离恶趣。但纵离非福恶趣,生于人天,而人天仍属无常,终归堕于恶趣,仍不

  离苦。此由根本无明我执未断,发生烦恼之贪疑,故恶业不净,不出生死。必须断

  除我执无明,使恶业清净,乃出轮回生死之苦。然,虽出生死,亦不算究竟安乐,

  ~P 941

  以自利未圆,利他更欠,以此仅离生死怖畏,未离寂灭怖畏故。必再断烦恼、所知

  二障习气,为自利利他圆满而进求佛果。于此有问,究竟有佛果可成否?经谓:成

  佛如手中□摩果。意谓决定可成,以成佛之器,即为此暇满大好之人身,而精妙之

  成佛方法,又经佛说法,又经宗喀大师将佛法显密二分精妙者撮集于此。以此大好

  之人身,具大意义,由成佛之精妙显密二法而修,成佛固如掌中之果。以上说应当

  发心,有佛可成。但仅为利益有情发心,即足以成佛否?答:尚须求成佛之法。成

  佛须断我执及二障习气。断我执及习气,须用空慧,以空慧为断粗重之根本我执利

  器。空慧,又非先就空慧求之,须先于空慧之支分求之。若闻说空慧,即求其慧,

  不但不能断根本我执,即生死之我执亦不能断。空慧须具止观双运,因此,亦须求

  止以前之法。因根本我执最重,譬如去垢,须先用小法洗去粗垢,渐次以大法去细

  垢,乃能尽净,学法亦然。先以业果去恶趣重垢,次以断我执去生死轮回垢,最终

  乃去二障细垢,去二障细垢,须止观双运之大法。此大法又须先学止。学止由离五

  过修八断,直至无过轻安之三摩地,前已说讫。即初说止观胜利,次说止观具一切

  三摩地,次说止观之自性,次说须修二之相,次说次第决定之理,次说各各修学方

  ~P 942

  法。修法,从依顺缘,靠著五离八断,以至得等持之九住心,得九住心,能常住定

  ,又离沉掉,是否即已得止?其界限如何?今当复说。若不先知止之界限,容易误

  铜为金。不但自谓得定,更自谓得大乐。以此辗转授人,误人误己。故辨别得定与

  否之界限,极为重要。

  卯三、修已成止分三 辰一、明奢摩他成未成之界限 辰二、明依奢摩他趣总道

  辰三、明别趣世间道。

  辰一、明奢摩他成未成之界限分二 巳一、显示正义 巳二、明有作意相及断疑。

  巳一、显示正义分二 午一、明得未得圆满轻安即得未得奢摩他 午二、明得圆满

  轻安即得奢摩他。

  午一、明得未得圆满轻安即得未得奢摩他

  「若得前说第九住心,尽离微细沉掉,能长时修,复不须恒依念知,起大功用

  ,而三摩地能任运转,是否已得奢摩他耶?曰:得此三摩地者,有得未得轻安之二

  种,若未得轻安,是随顺奢摩他,非真奢摩他。如解深密经云:『世尊,若诸菩萨

  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此中间所有作意,当名何等?慈氏,非

  ~P 943

  奢摩他,是名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庄严经论亦云:『由习无作行,次获得

  圆满,身心妙轻安,名为有作意。』其有作意,即是此中所说之奢摩他。修次中篇

  亦云:『如是修习奢摩他者,若时生起身心轻安,心于所缘如欲自在,当知尔时成

  就正奢摩他。』般若教授论亦云:『如是菩萨独处空闲,如所思议作意思惟,于心

  所现,舍离意言,多次思惟,若时未生身心轻安,是奢摩他随顺作意。若时生起,

  即奢摩他。』若尔,未生轻安以前之三摩地,为何地摄耶?曰:欲地所摄。虽有如

  是心一境性,然本地分说是非等引地,而不立为等引地摄,以非无悔、欢喜、妙乐

  、轻安之所引故。如是未得轻安之前,虽三摩地不须相续依止正念,亦能任运无分

  别转,复能融合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然是欲界心一境性,非奢摩他。」

  由获得未得圆满轻安之门,为得未得止。圆满轻安,指不动轻安,此根据佛说

  而来。在第九住时,不但能恒常任运住定,且有轻安分,此时易起狂乱我慢,谓已

  经得定,或谓已得空乐。过去大师及佛故加圆满轻安以简别之。意即指九住之轻安

  尚非圆满。修止三大纲:一、修止资粮,二、修止方法,三、成止之量。资粮已具

  ~P 944

  ,依法而修,法,又须依无著、龙树二大车轨,亦即由离五断八,对治沉掉,使内

  心住缘渐次延长,渐次清净,是为九次第。依九次第至离作行过失,而得不作行,

  此时已否得止?答:此时已入于止成量之范围。止成之后,依止而入于道。在辨止

  成与否时,又须示何者为真正之止,何者为非真正之止,如是分辨,完全根据解深

  密经、庄严经论、修次中编、以及波罗密教授等。

  初、示正义,先设问以明之。问:若得第九住心,已离微细沉掉,已能常久修

  习,又不须具足恒常依念正知之功力(第八住须依念正知),如是任运运转之三摩

  地,为已得奢摩他耶?再简括之,谓若已得不须依念正知任运俱生之三摩地,是否

  得止?若谓已经得止,则第九住心即当是止。若第九住心不得为止,则何者为止?

  答:得此三摩地,尚应分有得、未得轻安之二种。若未得轻安,是为奢摩他之随顺

  (相似),非正奢摩他。于此有问,得任运俱生之三摩地者,是否有轻安在内?答

  :依教,若无轻安在内,则必不能耐久而住。可见任运俱生之三摩地定有轻安在内

  。宗喀大师于此谓须辨得轻安与否者,乃指得殊胜轻安与否而言。若普通轻安,则

  任运三摩地固已有之。又所以称之为奢摩他之随顺者,以此时已离细沉细掉,又能

  ~P 945

  久住,又不须依念知励力任运而转,此等皆为定相,只是未得殊胜轻安,故只能为

  奢摩他之随顺。解深密经弥勒问品(弥勒非不知定,特设问耳。)问:世尊,若诸

  菩萨缘心为境(摄外散之心),内思惟心(安住内缘),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

  作意(即心住所缘之作意),当名何等?佛答:慈氏,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

  他胜解相应作意。(即言所缘与心相合,除所缘外,心不旁溢,是为胜解相应作意

  。)即引轻安已,再以弥勒庄严经论证之:「由修无作行,(指从修八住专注一趣

  起,至无作行之等舍第九住心。)次彼身及心,得大轻安已,应名有作意。」此处

  言作意者,即指真正奢摩他。再引印度阿□黎嘎马那西那修次中编:「如是修止,

  彼之身心,若于何时成就轻安:一、如其所欲,心于所缘成就自在。二、(任意入

  定出定)尔时,当知是成止。」此比上文,谓须具轻安与自在之二,乃得为止,在

  第九住心时,既非殊胜轻安,且不能自在住定,故不得为止。再引寂静菩萨般若波

  罗密多教授论,「于此菩萨独居闲静,(修顺缘)如所思义所缘教授作意思惟,(

  作意住于所缘不忘),舍离意言,(除上师教授所缘外,外缘一切舍离,一心不乱

  。)于心所现(心现所缘),多数思惟,(依九次第多次修习),乃至未生身心轻

  ~P 946

  安,是奢摩他随顺作意。何时生起,尔时即是奢摩他。」意谓如法修得第九住,若

  未得殊胜轻安,不名得定。得殊胜轻安,乃名得定。若尔,彼未生殊胜轻安以前之

  三摩地,是否有功德?其功德属于何地摄?(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

  )曰:欲地所摄(下界功德)。欲地中虽有如是之心一境性(无沉掉之平等性,相

  似等引地),然非是等引地(等引地为上界功德)。所以不立彼为等引地者,以其

  未成就无悔(一因相)、喜乐(二因相)、轻安(三因相)之因相(等引必具三因

  相),此仅能名欲心专注一趣之三摩地。如是之三摩地何故不具三因相?须知三因

  相中,言无悔者,非作恶不悔,乃言无疲厌。欲心定尚未至此,不能无疲厌,必如

  修次所说,如其所欲,心于所缘成就自在,乃称无悔。言喜乐者,谓心分之喜、身

  分之乐,第九住心亦不具足。因真得殊胜轻安之止时,有极坚固之住分(喜乐与轻

  安不同),又有心喜身乐二分,仅九住心未能如是故。故凡未得真正殊胜轻安以前

  ,虽不常依于念,其心亦不散于所缘之外,任运而转,现似行住坐卧一切威仪,均

  和杂有三摩地在内,但得如是三摩地,仍当说为欲界心一境性,非正奢摩他也。此

  ~P 947

  处行住坐卧一切威仪均和杂有定分在内,乃是现似之相,而或者遽误认为正修与后

  得已成一片,便谓已等于佛。以正修后得合而为一,是佛境界故。现藏中亦常有自

  谓,我无他长,惟修与未修无异者即此类慢心所致。故宗喀大师特别提明,此是欲

  界心一境性,意谓定尚未得,何况成佛。(佛常在空慧定中而以妙观察遍缘一切诸

  行,此则不过于行住坐卧中尚有定境,若令彼于定中化身往他方,示现说法涅槃等

  相,则彼不能。)

  午二、明得圆满轻安即成就奢摩他

  「若尔,云何能得轻安?得轻安已,云何成就奢摩他?曰:轻安如集论云:『

  云何轻安?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堪能性,遣除一切障碍为业。』身心粗重,谓于

  善事身心不能随欲而转。此之对治,身心轻安,谓由远离身心粗重,于诸善事,身

  心极有堪能力也。又烦恼品摄内身粗重,能障乐断烦恼。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已离

  身沉重等不堪能性,得身轻利,是身堪能。如是烦恼品摄内心粗重,能障乐断烦恼

  ,若勤…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