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P6

  ..續本文上一頁在心

  受用此法與否。望大衆聞法而修,獲得受用,乃爲不辜負人身,具足大義。

  叁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壬午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公元一九四二年四月七日。

  今日因有新來聽衆,故先將學佛聽法大要重說,吾人一次得難得暇滿人身,應

  成大義。提婆尊者四百頒雲:「最初離非福,中當斷我執,終斷諸習氣,是則爲智

  者。」大抵恒人不知無常,不念死無定期,更不念死後所趣。實則死非斷滅,必有

  所趣,厥爲業力是視。即福業往樂趣,非福業往惡趣。惡趣極苦,故當先斷非福業

  ,遠離惡趣。但縱離非福惡趣,生于人天,而人天仍屬無常,終歸墮于惡趣,仍不

  離苦。此由根本無明我執未斷,發生煩惱之貪疑,故惡業不淨,不出生死。必須斷

  除我執無明,使惡業清淨,乃出輪回生死之苦。然,雖出生死,亦不算究竟安樂,

  ~P 941

  以自利未圓,利他更欠,以此僅離生死怖畏,未離寂滅怖畏故。必再斷煩惱、所知

  二障習氣,爲自利利他圓滿而進求佛果。于此有問,究竟有佛果可成否?經謂:成

  佛如手中□摩果。意謂決定可成,以成佛之器,即爲此暇滿大好之人身,而精妙之

  成佛方法,又經佛說法,又經宗喀大師將佛法顯密二分精妙者撮集于此。以此大好

  之人身,具大意義,由成佛之精妙顯密二法而修,成佛固如掌中之果。以上說應當

  發心,有佛可成。但僅爲利益有情發心,即足以成佛否?答:尚須求成佛之法。成

  佛須斷我執及二障習氣。斷我執及習氣,須用空慧,以空慧爲斷粗重之根本我執利

  器。空慧,又非先就空慧求之,須先于空慧之支分求之。若聞說空慧,即求其慧,

  不但不能斷根本我執,即生死之我執亦不能斷。空慧須具止觀雙運,因此,亦須求

  止以前之法。因根本我執最重,譬如去垢,須先用小法洗去粗垢,漸次以大法去細

  垢,乃能盡淨,學法亦然。先以業果去惡趣重垢,次以斷我執去生死輪回垢,最終

  乃去二障細垢,去二障細垢,須止觀雙運之大法。此大法又須先學止。學止由離五

  過修八斷,直至無過輕安之叁摩地,前已說訖。即初說止觀勝利,次說止觀具一切

  叁摩地,次說止觀之自性,次說須修二之相,次說次第決定之理,次說各各修學方

  ~P 942

  法。修法,從依順緣,靠著五離八斷,以至得等持之九住心,得九住心,能常住定

  ,又離沈掉,是否即已得止?其界限如何?今當複說。若不先知止之界限,容易誤

  銅爲金。不但自謂得定,更自謂得大樂。以此輾轉授人,誤人誤己。故辨別得定與

  否之界限,極爲重要。

  卯叁、修已成止分叁 辰一、明奢摩他成未成之界限 辰二、明依奢摩他趣總道

  辰叁、明別趣世間道。

  辰一、明奢摩他成未成之界限分二 巳一、顯示正義 巳二、明有作意相及斷疑。

  巳一、顯示正義分二 午一、明得未得圓滿輕安即得未得奢摩他 午二、明得圓滿

  輕安即得奢摩他。

  午一、明得未得圓滿輕安即得未得奢摩他

  「若得前說第九住心,盡離微細沈掉,能長時修,複不須恒依念知,起大功用

  ,而叁摩地能任運轉,是否已得奢摩他耶?曰:得此叁摩地者,有得未得輕安之二

  種,若未得輕安,是隨順奢摩他,非真奢摩他。如解深密經雲:『世尊,若諸菩薩

  緣心爲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于此中間所有作意,當名何等?慈氏,非

  ~P 943

  奢摩他,是名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莊嚴經論亦雲:『由習無作行,次獲得

  圓滿,身心妙輕安,名爲有作意。』其有作意,即是此中所說之奢摩他。修次中篇

  亦雲:『如是修習奢摩他者,若時生起身心輕安,心于所緣如欲自在,當知爾時成

  就正奢摩他。』般若教授論亦雲:『如是菩薩獨處空閑,如所思議作意思惟,于心

  所現,舍離意言,多次思惟,若時未生身心輕安,是奢摩他隨順作意。若時生起,

  即奢摩他。』若爾,未生輕安以前之叁摩地,爲何地攝耶?曰:欲地所攝。雖有如

  是心一境性,然本地分說是非等引地,而不立爲等引地攝,以非無悔、歡喜、妙樂

  、輕安之所引故。如是未得輕安之前,雖叁摩地不須相續依止正念,亦能任運無分

  別轉,複能融合行住坐臥一切威儀,然是欲界心一境性,非奢摩他。」

  由獲得未得圓滿輕安之門,爲得未得止。圓滿輕安,指不動輕安,此根據佛說

  而來。在第九住時,不但能恒常任運住定,且有輕安分,此時易起狂亂我慢,謂已

  經得定,或謂已得空樂。過去大師及佛故加圓滿輕安以簡別之。意即指九住之輕安

  尚非圓滿。修止叁大綱:一、修止資糧,二、修止方法,叁、成止之量。資糧已具

  ~P 944

  ,依法而修,法,又須依無著、龍樹二大車軌,亦即由離五斷八,對治沈掉,使內

  心住緣漸次延長,漸次清淨,是爲九次第。依九次第至離作行過失,而得不作行,

  此時已否得止?答:此時已入于止成量之範圍。止成之後,依止而入于道。在辨止

  成與否時,又須示何者爲真正之止,何者爲非真正之止,如是分辨,完全根據解深

  密經、莊嚴經論、修次中編、以及波羅密教授等。

  初、示正義,先設問以明之。問:若得第九住心,已離微細沈掉,已能常久修

  習,又不須具足恒常依念正知之功力(第八住須依念正知),如是任運運轉之叁摩

  地,爲已得奢摩他耶?再簡括之,謂若已得不須依念正知任運俱生之叁摩地,是否

  得止?若謂已經得止,則第九住心即當是止。若第九住心不得爲止,則何者爲止?

  答:得此叁摩地,尚應分有得、未得輕安之二種。若未得輕安,是爲奢摩他之隨順

  (相似),非正奢摩他。于此有問,得任運俱生之叁摩地者,是否有輕安在內?答

  :依教,若無輕安在內,則必不能耐久而住。可見任運俱生之叁摩地定有輕安在內

  。宗喀大師于此謂須辨得輕安與否者,乃指得殊勝輕安與否而言。若普通輕安,則

  任運叁摩地固已有之。又所以稱之爲奢摩他之隨順者,以此時已離細沈細掉,又能

  ~P 945

  久住,又不須依念知勵力任運而轉,此等皆爲定相,只是未得殊勝輕安,故只能爲

  奢摩他之隨順。解深密經彌勒問品(彌勒非不知定,特設問耳。)問:世尊,若諸

  菩薩緣心爲境(攝外散之心),內思惟心(安住內緣),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

  作意(即心住所緣之作意),當名何等?佛答:慈氏,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

  他勝解相應作意。(即言所緣與心相合,除所緣外,心不旁溢,是爲勝解相應作意

  。)即引輕安已,再以彌勒莊嚴經論證之:「由修無作行,(指從修八住專注一趣

  起,至無作行之等舍第九住心。)次彼身及心,得大輕安已,應名有作意。」此處

  言作意者,即指真正奢摩他。再引印度阿□黎嘎馬那西那修次中編:「如是修止,

  彼之身心,若于何時成就輕安:一、如其所欲,心于所緣成就自在。二、(任意入

  定出定)爾時,當知是成止。」此比上文,謂須具輕安與自在之二,乃得爲止,在

  第九住心時,既非殊勝輕安,且不能自在住定,故不得爲止。再引寂靜菩薩般若波

  羅密多教授論,「于此菩薩獨居閑靜,(修順緣)如所思義所緣教授作意思惟,(

  作意住于所緣不忘),舍離意言,(除上師教授所緣外,外緣一切舍離,一心不亂

  。)于心所現(心現所緣),多數思惟,(依九次第多次修習),乃至未生身心輕

  ~P 946

  安,是奢摩他隨順作意。何時生起,爾時即是奢摩他。」意謂如法修得第九住,若

  未得殊勝輕安,不名得定。得殊勝輕安,乃名得定。若爾,彼未生殊勝輕安以前之

  叁摩地,是否有功德?其功德屬于何地攝?(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

  )曰:欲地所攝(下界功德)。欲地中雖有如是之心一境性(無沈掉之平等性,相

  似等引地),然非是等引地(等引地爲上界功德)。所以不立彼爲等引地者,以其

  未成就無悔(一因相)、喜樂(二因相)、輕安(叁因相)之因相(等引必具叁因

  相),此僅能名欲心專注一趣之叁摩地。如是之叁摩地何故不具叁因相?須知叁因

  相中,言無悔者,非作惡不悔,乃言無疲厭。欲心定尚未至此,不能無疲厭,必如

  修次所說,如其所欲,心于所緣成就自在,乃稱無悔。言喜樂者,謂心分之喜、身

  分之樂,第九住心亦不具足。因真得殊勝輕安之止時,有極堅固之住分(喜樂與輕

  安不同),又有心喜身樂二分,僅九住心未能如是故。故凡未得真正殊勝輕安以前

  ,雖不常依于念,其心亦不散于所緣之外,任運而轉,現似行住坐臥一切威儀,均

  和雜有叁摩地在內,但得如是叁摩地,仍當說爲欲界心一境性,非正奢摩他也。此

  ~P 947

  處行住坐臥一切威儀均和雜有定分在內,乃是現似之相,而或者遽誤認爲正修與後

  得已成一片,便謂已等于佛。以正修後得合而爲一,是佛境界故。現藏中亦常有自

  謂,我無他長,惟修與未修無異者即此類慢心所致。故宗喀大師特別提明,此是欲

  界心一境性,意謂定尚未得,何況成佛。(佛常在空慧定中而以妙觀察遍緣一切諸

  行,此則不過于行住坐臥中尚有定境,若令彼于定中化身往他方,示現說法涅槃等

  相,則彼不能。)

  午二、明得圓滿輕安即成就奢摩他

  「若爾,雲何能得輕安?得輕安已,雲何成就奢摩他?曰:輕安如集論雲:『

  雲何輕安?謂止息身心粗重,身心堪能性,遣除一切障礙爲業。』身心粗重,謂于

  善事身心不能隨欲而轉。此之對治,身心輕安,謂由遠離身心粗重,于諸善事,身

  心極有堪能力也。又煩惱品攝內身粗重,能障樂斷煩惱。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已離

  身沈重等不堪能性,得身輕利,是身堪能。如是煩惱品攝內心粗重,能障樂斷煩惱

  ,若勤…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