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正知力成就調伏寂靜二心,謂以正知力了解于尋思及隨煩惱諸境蕩散之
過患,令于彼等不流散故。(五)以精進力成就最極寂靜、專注一趣二心,謂雖生
微細諸惡尋思隨煩惱,亦起功用斷滅(七住)絕不忍受。由此其微細沈掉品,不能
~P 933
爲害,故一座間,能成無間相續之叁摩地(八住),此由具精進力故。(六)以串
習力成就等持心,謂于前心極串習力,生無功用任運而轉之叁摩地。此時住定,久
暫隨心,不須用力。此等出于聲聞地,余說不如其善美。其中以九住爲最殊勝,若
得第九住心,譬如于極熟教典,自最初起念誦意,在念誦中間,縱心余散,彼念誦
亦不間斷,不加功用而即完成。此亦自最初起念,于所緣一次等住。其次縱不一類
相續,依念正知,而彼叁摩地,亦能無間相續恒常而轉。以其不須一類恒常于念知
功用,故名無行叁摩地,或無功用叁摩地。再逆溯而上,無功用叁摩地之生起,必
須先以功用,一類依止念及正知,防其沈掉,使不順品不能障難,生一能長久相續
之叁摩地,彼即第八心是。第八第九心雖同爲沈掉等之所不能障難,然第八心則須
依念正知,故名有行、有功用。總之,第九與第八,其爲長久相續叁摩地相同,不
受沈掉障難亦同,惟有功用與無功用略異。第八之生起,必須具有縱微細沈掉將生
亦不忍受而予以斷滅之心力,即第七心是。七與八之不同者,第七微細沈掉將生即
斷,已不能爲害;第八則微細沈掉將生之相已沒,惟尚須依于正念正知。實則第七
之微細沈掉,乃指極微細沈掉,即沈掉之胚胎將兆,立即覺察而斷滅之。此種微細
~P 934
沈掉,在第七心尚有生起之可能,第八則並生起可能亦無。第七心之生,必須有對
于尋思及隨惑,觀察其過患,而令彼等不能流散之具力正知,即第五第六心是。此
二心已有具力正知而成辦故。蓋第七已入上界功德,故于其前須斷尋思及隨惑。(
此時沈尚不甚,惟掉偏多,須以具力正知摧其粗者,第七乃摧其細。)第五與第六
之不同者,有力正知,在五住時,用于遮止較粗之尋思隨惑,在六住時則用于遮止
較細之尋思隨惑。再細別之,五時有力正知用以遮止細沈,以彼時尚可被細沈驅使
。六時則用以遮止細掉,以彼時尚可被細掉驅使。故第五第六心,可謂具力正知圓
滿。第七則微掉亦無。再言之,第五時沈掉力均有,六時沈力已消,尚有掉力。七
時則掉力亦消,八時則二者全無。第五與第六之生起,必須一從所緣散失速憶所緣
,及于最初不令散失所緣之念。即須第四、第叁二心。彼二心者,是以彼二念所成
就故。總之,第五可謂具力正知,第六可謂具力正知圓滿,此二皆以正知爲主。具
力而圓滿之正知,又必由具力而圓滿之正念而來。第四可謂具力正念圓滿,第叁可
謂具力正念。再第四第五之不同者,第五粗沈掉已無,第四尚有粗沈掉。又第四與
~P 935
第叁之不同者,第四不忘失所緣,第叁則尚有忘失所緣之時。第叁心之生起,又須
由初于所緣境住心,及不散走而安住所緣之相續而來,即初二心是。蓋第叁住時雖
有忘失所緣時,但爲時短,忘即知之,仍即攝回。第二住時,忘失所緣時長,久乃
覺知而後攝回,故第叁由于第二來。第二之忘失所緣而能攝回,則又由于初住之從
外馳中攝心一度住緣而來。
清淨勝觀由清淨正止而生,清淨正止爲九住心。第九又遞由初住來,故初,當
隨所聞教授,善爲住心之規。(初住,住緣半串珠。)次,于如是所緣當數數思惟
,由稍相續之門而稍相續。(續住,住緣一二串珠。)次若念壞散逸,當續攝錄。
若忘所緣,當速憶念。(叁住)次亦須生有勢之念,更生初即不散所緣之念力,成
就具力之念。(四住)次生由見散失所緣之沈掉過失之門中,能觀察之猛利正知。
(五、六住)次當生起縱極微細之忘念散逸,(即極微隨惑)亦無間了知,斷其相
續。(七住)及無彼已,諸不順品不能障難之流漸令生恒常功用之力。(八住)若
彼生起,以勵力修故,成就修習之自在力已,即當成無功用之第九住心。
~P 936
再從順次總述之:初、依聞,令心安住所緣。次、依思而修相續。叁、心散速
攝。四、生起不散之念。五、六、生起觀察過失之猛利正知。七、見散逸務即了知
,斷其相續。八、依精進力,令恒常相續。九、無功用,無間相續,平等而轉。以
是之故,未得第九心以前,修瑜伽者須以功用將心住定。若得第九已,縱不作定功
用,其心亦任運而入定也。然雖得第九心,若未得輕安,仍尚不得名止,更何論于
觀。
未叁、具足四作意
「如聲聞地說,九住心中具足四種作意,謂初二心時,須勤策勵,故有力勵運
轉作意。次五心時,由有沈掉間斷不能長時修定,故有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八心時
,由沈掉等不能間斷能長時修,故有無間缺運轉作意。第九心時,既無間斷,又不
須恒依功用,故有無功用運轉作用。若爾初二心時亦有間缺,中間五心時亦須策勵
,雲何初二心時,不說有間缺運轉作意,中間五心時不說力勵運轉作意耶?曰:初
二心時,心入定與不入定二者之中,不入定時極長。中間五心,則住定時長。故後
者就叁摩地障礙立名,前者不爾。故彼二時,雖俱須力勵運轉,然有間缺運轉作意
有無不同,故中間五心不名力勵運轉作意。如攝波羅密多論雲:『由無間瑜伽,精
~P 937
勤修靜慮,若數數休息,鑽木不出火,修瑜伽亦然,未得定勿舍』。」
(一)勵力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叁)無間缺運轉作意,(四
)無功用運轉作意。如聲聞地說,初二住時,須勵力運轉作意,由于念不住緣,須
勵力運轉其念,使住所緣。次五住中,(叁、四、五、六、七)以有沈掉在叁摩地
相續流中時作障礙,使相續之流有所間缺,不能恒久,故用有間缺運轉作意。于此
有稍生疑問者,自叁住至六住,固于一座中不能使定力無有間缺,第七住頗能住心
,似無間缺,似能恒久,立有間缺,則如何釋?答:第七之我間缺,乃無粗沈掉之
間缺,而細沈掉間缺,則尚有之。又第七住之恒久相續,亦不能如第八第九之恒久
相續。第八第九微細沈掉均無,爲清淨之恒久。第七有細沈掉作間缺,不得爲清淨
恒久。第八沈掉不能作障,而能恒常修習,故立無間缺運轉作意。此即指無細沈掉
爲障而言。第九住,中間既無間缺,亦不須恒依功用,故立無功用運轉作意。又問
:若爾,初二心時亦有間缺運轉,中五心時亦須勵力,而于初二不說爲有間缺運轉
作意,于中五心不說爲勵力運轉作意,何故?答:初二心者,其心于成定與不成定
~P 938
之二者中,不成定者最久(即心不住所緣時最長)。對住定言,乃有間缺,既尚不
能住定,有何間缺可名。中五心者,住定極常,故于其中立叁摩地留難之名,曰有
間缺作意。譬如陰雲四布,不曰雲霧作障,不見日光,則簡其詞曰有雲作障。又如
有大功德人,偶有過失,可歎爲美中不足,若在常行惡者,偶爾有一二善行,則不
能歎爲美中不足也。又如藏習,賜茶臣下,如是一人,則直謂彼已得茶。若又一人
于茶外加賜糌巴,則不說茶與糌巴,而簡稱之爲得二色。若又一人,于二者外,加
賜酥油,則簡說得叁色。故初二僅能予以勵力之名,叁住至七住雖亦含有勵力在內
,而易其名曰有間缺。攝度論雲:「相續無間瑜伽者,應當精進修靜慮。如若數數
止息者,當如鑽木火不出。」于瑜伽法亦如是。未得殊勝不應舍。此總攝修止法。
凡瑜伽者,應先具修止資糧,依離五斷八方法而修,再加精進不息,則六月可
得止。若依無上瑜伽,則或更速。若不得靜地等資糧,每日能稍習住心,但不間斷
,則修死無常、菩提心,任何法門,亦比不習住心者爲速。依密教,則得第叁四住
,對生起次第粗分功德馬上可得。若不精進,數數休辍,則如鑽木不能出火,故未
~P 939
得殊勝即不應舍。再者,後二度先修止,後修觀,次修雙運。在修止中,先備資糧
,次知方法,依之而修,則第叁當明成止之量。今已歲寒,暫告一段落,待明年再
說。茲略言其概,以示圓滿。如何爲止成之量,自備資,依法而修,從初住到九住
,再加恒勤,不斷而修,則必生輕安。輕安將生之兆,頭覺重穩生熱,熱後即感快
覺。此相現後,先得心輕安。心輕安者,常人心恒不能聽命,現則對于善法特別發
生堪能之性,(柔和聽命之性)此性生起後,由心輕安之力引生輕安,身內有新生
之堪能風,充滿全身,身如兜羅綿之輕快,全身充滿快樂,此即身輕安之樂。此樂
生後,此時仍在所緣定中,即覺身與所緣相合,不知有身而唯有所緣。(如以佛像
爲所緣,即身與像合一。)此時心中歡喜極甚,不可抑勒,覺所緣有不能把握之勢
。此時尚未得止,不過九住後段而已。又俟不可抑勒之喜心稍退,所緣堅固,得不
動輕安,是爲得初禅加行道,乃合于得止之量。得是量已,僅此定力尚不能斷惑,
即當轉修勝觀。此處勝觀即無我空慧之勝觀。如何爲空慧,待慧度中說。在叁士道
中,在上士道從發心、六度、四攝,以至止觀,已略言其概,善學已足。但通常學
者,或聞而不能記,或思而不能擇,或修而不能入。頗公開示:有是病者,當依于
~P 940
田。去何爲田?即以叁寶爲田,依止而修忏積,則身心日變,即能聞而能記,思而
能決,修而能入。若不依此,但以多聞供談說爲事,則屬無利。蓋學法爲受用,須
使心與法合。釋迦雲:「我爲衆生說解脫法。」解脫與否,不在法與解脫,而…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