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卷之十四

  未三、心住所缘后应如何行分二 申一、有沉掉时应如何修 申二、离沉掉时应如

  何修。

  申一、又分二 酉一、明不知沉掉之对治 酉二、明已知不勤断之对治

  酉一又分二 戌一、抉择沉掉之相 戌二、于修行时生觉沉掉之正知

  戌一、抉择沉掉之相

  「掉举,如集论云:『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相,障止为业

  。』此中有三:一、所缘,谓可爱净境。二、行相,谓心不寂静,向外流散,是贪

  分中爱著境相。三、作用,谓能障心安住所缘,即心安住内所缘时,由贪著色声等

  之掉举牵引内心,于境散乱而无自在,如悔赞云:『如缘奢摩他,令心于彼住,惑

  索令离彼,贪绳牵趣境。』沉没,亦云退没。有谓住境不散心不明澄之□沉,为沉

  没者,实不应理。修次中篇与解深密经说:从□沉生沉没故。集论亦说,沉没为随

  烦恼中之散乱。但集论所说之散乱,亦通善性,非决定染污。□沉,如集论与俱舍

  说,是疑分摄,身心粗重,无堪能性。沉没,谓心于所缘执持力缓,不能明了取所

  ~P 904

  缘境,故心纵澄净,若取所缘不甚明了,即是沉没。如修次中篇云:若时如盲,或

  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闭目,其心不能明见所缘,应知尔时已成沉没。余大论中,

  未见明说沉没之相。故沉没有善与无记之二。□沉则属不善及有覆无记,唯是疑分

  。诸大论中,说除沉没,修佛像等诸可爱境及光明相,令心策举。故心不明了如入

  黑暗,及心力低劣,皆当灭除,要使所缘明显与心力开张也。掉举易知,唯沉没相

  ,诸大经论皆未明说,故难了解。然极重要,以易于此误为无过三摩地故。应照修

  次论所说,于修验上审详观察,而求认识也。」

  沉掉之相,如未经研究,则生起时不能认识。掉者,如集论云:「于所爱相随

  转之贪一分摄,心不寂静相,障止为业。」此中有三:(一)所缘,即可爱静相。

  (二)行相,谓不寂静而外流荡,是心贪之一分,于境以爱著相而转。(三)作业

  ,谓障心住所缘。其生起之相如何,于心内住所缘时,而以曾经串习之贪著色声等

  之掉举,令住缘之心不能自在,向彼等境,引心令散。如月居士云:「如如缘奢摩

  他时,(如如者,缘如所有、尽所有,以修奢摩他。或如师教,或如经教以修。)

  于彼彼数数令意安住。(彼彼,指彼彼所缘。)纵彼彼有烦恼索者,尤其是贪著之

  ~P 905

  绳,令无自在而牵引也。」彼彼烦恼,包括贪、镇、疑、慢、疑等。此虽皆能令心

  不自在安住所缘,而在三摩地中一心专注所缘时,令心不自在而散乱流荡于外者,

  以贪一分为最多。但流荡与掉举不同,流荡不分善恶,如观佛像为所缘,而又念到

  供养等,流荡即随烦恼之散乱。掉举,则专属贪之一分。镇疑等虽亦令心流荡,但

  不常起,非三摩地最大障碍。因贪烦恼流荡为掉举,不因贪烦恼流荡为散乱。掉举

  分粗细,均贪所摄,如缘佛像而流荡于色声香味触等可爱境,久之乃觉,是粗分。

  若心住缘而又分一分,以缘可贪可乐境,是细分。沉者,从多种译本看,有释为退

  弱者,此之退弱与丧心志退弱不同。丧心志退弱是对善所缘退弱,近于懈怠。此处

  退弱,单指沉之现相,藏中过去大德许心虽住缘而无澄明之昏为沉,是不应理。以

  经教明明分昏与沉为二,如昏即沉,何必分二。由其不识昏沉,不知昏昧为昏沉之

  因,沉为其果。藏中多犯二病:(一)不能分流散与掉举,不分善与不善。一切流

  荡谓即是掉举,故主张无念,任何亦不分别。以为如此,即可不生掉举,而不知所

  见仅为散乱。(二)不能分昏与沉,以昏昧为沉。迨一入细沉,心仍住缘,便以为

  已经得定,终身在细沉中过日而不自觉。因细沉之相,在声闻地等均未明言,经修

  ~P 906

  次、解深密等,乃明言之。故过去大德均不能识。修次及深密中说,由昏生沉。集

  论中虽将沉说为散乱,然彼中所说散乱,异门甚多。列沉为散乱者,非指随烦恼之

  散乱,以散乱有时亦由于善所缘而生,不定成染。例如眼耳等五根亦可生散乱,但

  不属烦恼。集论列沉为散乱,乃外散乱,由散乱之散乱,非随烦恼之散乱。彼明明

  说,随烦恼之散乱相,为随贪镇疑而生,心于余流荡为相。如果随三毒转之散乱即

  沉,则用一心专注所缘法,即可对治,而沉实须明显精识方可对治。如仅用一心专

  注即可治沉,则修止何必定具住与明二殊胜,惟取住分足矣。故沉之为散乱,不属

  随烦恼。然则掉举是否随烦恼之散乱摄。当知三摩地掉举虽由著于可爱色声等境而

  流荡,但以曾经串习境为限。随烦恼之散乱,则总可爱可贪之境,不问串习与未,

  是为不同。

  昏与沉别。昏者,集论及俱舍说是疑分,身心重而无堪能。沉者,谓心于所缘

  ,执持之力缓,或见所缘不明。故若虽有澄分,而无所缘明了之紧执力,即成为沉

  。由身心粗重无有堪能为因,渐使心暗不明,即沉。此时所缘仍从对面显现过来,

  而能观之心不能精明看过去。此须以心安住所缘,有经验者方能体会。修次中编云

  ~P 907

  :「若于一时或如生盲,或如入暗,或如闭目,心不明见所缘,尔时当知即为沉也

  。」宗喀大师谓:喻沉,无过此论。而过去读者,仅注意如盲如暗如闭目三喻,以

  为与昏昧无别,而不注意后文心不明见所缘一句。非心不见所缘,乃不见明了精确

  之所缘,是为沉相。诸广大教典中,未见有明示沉相者。沉分粗、中、细。细沉与

  真三摩地极相似。因三摩地有住明二分,而细沉亦有此相似之二分,其分辨惟在明

  了精实之力上。此力初住缘时虽具足,稍久,其力稍退,不能如初,即入细沉。中

  沉,心亦住缘,亦明而澄,惟明分乏精实具力。粗沉,心亦住缘,而不能紧持,且

  不明显,如闭目然。明,谓所缘;澄,谓能缘。沉有善与无记之二。沉大半属于无

  记,亦有属于善者,例如修不净观,心亦能住,亦能澄,惟明显之力稍缓,因分一

  分缘慈无量等故,此时则亦属于沉,亦属于善。又如缘空性修止,住缘不散,亦觉

  澄澈,惟明分力弱。此时所缘为空性,属善。明分力弱,属沉无记者,于善所缘不

  明是昏,则有染及有覆无记,即有盖覆体性转变无记。凡上界天之无记,均属有覆

  无记,故昏是疑所摄。诸经典中,除沉之法,为缘佛像及人身难得,或日月光明等

  ,令心高举,遮止心□。沉由昏重而生,由所缘力缓,或向收摄太甚所致。□境为

  ~P 908

  由昏重而生一类,令心高举,为对治所缘力缓。盖修止必双具明显与策举之力。故

  心一沉□,应立用光明与策举二种方便。若心不□,仅所缘稍缓,则但策举一法亦

  足。掉举不论粗细,均属易知,以随贪而转即掉举故。惟沉难知,以经典少明其相

  。且细分之沉,住分、明分、澄分,均已具备,惟无精识之力一点。而精识力之有

  无,最为难辨,故往往误细沉为无过之止。须从修练中仔细领纳体会乃知,非从言

  说中可识。颇邦喀大师谓:「修止中有无精识之力,譬如随意皈依三宝求加持,即

  等于沉相。若真见三宝功德而后皈依求加持,即等于具精识之力。」又「譬如有奇

  物,欲以示人,初故吝不出,最后要求迫切,乃出而示之。彼时突见,惊奇之心,

  即为具力,精识之力亦等于此。」

  戌二、于修行时生觉沉掉之正知

  「唯能了知沉掉,犹非完足,要修行时生未生沉掉而有如实能知之正知。复当

  渐生有力正知,沉掉起已,无间能知,固不待言,即未生而将生者,亦须正知预为

  觉了。如修次后二篇云:『见心沉没,或恐沉没。』又云:『见心掉举,或恐掉举

  ~P 909

  。』即是此义。若未能生如是正知,纵自断言,始从某时,终至某时,全无沉掉,

  所修无过,亦不定然;以发生沉掉亦不尽能知故,未生有力之正知故。如辨中边论

  云:『觉沉掉。』觉了沉掉要正知故。若未能生凡沉掉起决定了知之正知,纵长时

  修,沉掉生已不能了知,徒以微细沉掉虚度时日。若尔,云何生正知耶?曰:前修

  念法,即修正知一重要因。谓若能生相续正念,即能遮止忘失所缘之散乱,亦能遮

  止沉掉生已久而不知,故沉掉起易于觉了。又觉已失念时之沉掉与觉未失念时之沉

  掉,二时迟速(久暂),自观内心极为明显。故入行论密意说云:『若时住正念,

  守护于意门,尔时生正知。』辨中边论疏亦说,念为正知之因?其另一因,谓心缘

  佛像等境,或缘领受明了等心相时,住前说之念中,侦察内心散未散乱,摄持其心

  。此是修习正知最切要处。入行论云:『数数审观察,身心诸分位,当知彼即是,

  守护正知相。』由此能引(生)沉掉将生便预了知之正知。前修念法,能遮散后所

  起之忘念,故当善分别。」

  通达正知之方便,仅察知沉掉,尚为不足。须于修中能知沉掉生与未生。彼正

  知者,若渐生起具力,不仅沉掉已生无间能知之正知可生,即沉掉实尚未起而将起

  ~P 910

  之时,能知之正知亦可生起。修次后二中说:「若见心沉,或将沉。心掉,或将掉

  。」故仅见沉掉犹为未足。因正知为慧之一分,慧之作用,在能于身、语、意业别

  别观察。故正知亦在能知身、语、意业为正不正,故云正知。正知由念生,有念即

  有正知。假使正知未到能知沉掉已生、未生、将生程度,而云自某刻至某刻无沉掉

  ,无过失,则此种决定,必不能成。以沉掉虽生,亦不能决定,无具力正知故。必

  须于已生知其已生,将生知其将生,有此程度,刻时久坐,乃能无过。辨中边论云

  :「觉沉掉。」即说通达沉掉须正知。故若沉掉一起,而无不了知之正知尚未生起

  ,则纵经久修,亦不过以微…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