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P9

  ..续本文上一页,辨中边论释云:『言念不能忘境者,谓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修念,是为遮止

  忘所缘之散乱。故不忘所缘,即数数作意所缘,名所缘意言,如恐忘失已知之义,

  数数忆念,即不易忘失也。」

  自本宗言,则立无过规。就他宗观,则立有过规。他宗有谓,心固须住所缘,

  但不宜紧而宜松,愈能放松者,其修愈善。此种修法,在常人中亦多自谓:心能住

  缘不散者一钟二钟,但心虽住缘不散,是否再以正知观察,见其能明与否,纵使能

  明,有精坚之力否,则未计也。他宗又计,如果令心高举,坚紧住于所缘,虽可破

  沉,但掉又起,对于住分不免有失。如略将明分放低,力缓则住分速生,是善方便

  。故云用力愈缓者,其修愈上。此类说法甚多,要之,未将沉与修,善为分别所致

  。不知用力缓者,定分虽可易得,而无精之一分,不知不觉入于沉中,久之则难生

  智慧。周利盘陀伽学习扫地偈,而不能记忆,即缘过去生中多修住分定故。故无过

  三摩地,定须具足二种殊胜,非得其一,心不分别而安住,即为满足。过去藏中行

  者有二类:一类以心住缘之一分为止,明显了达之一分为观。一类以沉为止,以明

  ~P 893

  为观。故彼之意,谓心能住缘,虽稍放缓而所缘仍有明显之分,昏盖覆心之弊无有

  ,如何为有过三摩地耶。此由彼辈将身心昏重包入沉内,而以心能住所缘明显澄澈

  ,即为无过三摩地。本宗则以为彼所谓无过者,并非无过,以其不知昏与沉之别故

  。又不仅不知昏与沉别者有此失,即不知沉与修别者亦有此失。常人以身心昏重即

  目为沉者甚多。自宗亦谓用力过紧,易使掉举增上,所缘难住。但用力太缓,虽有

  住分,又易使沉增上。沉一增上,便无精明之分。须以不缓不急而得中道为宜,但

  此甚难。月居士亦云:「若精进修生掉举,离彼心缓则退没。(印度语为逊巴,即

  退。与沉同义)。此界等转极难得,我心扰乱云何修。」勤修,意谓太策举则生掉

  。若舍策励,太缓慢者,心住其内复起退没。求其俱离沉掉,心于此界平等而转,

  实难。今若他宗但以一缓为得,则有何难。是乃以沉修定,故不离过。自宗主张,

  如何使此界平等,则须自己用功时,常常观察,测验自心如何适度。若觉较比稍高

  则生掉,即视此度而稍缓其力。若觉于此安住则生沉,即视此度稍高而住。凡修定

  ,求得所缘之后,先求此心能住所缘,于住中渐渐稍加明显。若觉不能住缘,则放

  其心,迨心能住缘之后,再照上文以行,重轻缓急之功,初修尚不及此。无著菩萨

  ~P 894

  谓:「住及等住,有励力运转作意。」修次亦说:「应于所缘紧持。」故若不知修

  念之规,即以愈缓愈上为理由,则修愈多者忘念愈甚,择法之慧愈钝。故修行得失

  利害所关甚大。倘如前述,专以心能住缘一分为足,或全以不分别为是,多分以全

  体人生在细沉中过去,甚或连细沉境界亦未做到,而在重昏沉中度日。经教认为枉

  费人生,或种畜生之因,而反自以为是,生起骄慢等过。修得正路者,固可直得清

  净正止,不得正路,其过失乃有如此者。然则于心住缘时,须用正知观察,是否沉

  掉,或善执与不善执。答:此定须作。如修定一经住缘,便放缓其心,悉不分别,

  如是不但不是修观,即修止亦说不上。以修止,定须以正知时时观照故。又问:以

  正知观照,抑于心离所缘后观照。答:非于离缘后,乃于正住缘中,分心之一分,

  观察此心是否如前住缘。如其未住,是为沉生,或为掉生。亦非于住定太久或太促

  中如是观察,乃于心住所缘略为高举,提起正念有力之势,于将尽未尽之时,即用

  正知观察。觉所缘将失,便将正念力提撕一度。如是数数而作,则正念力常不退减

  ,由此使心恒常有明了精识存在。此明了精识,即正知作用,掉一生即知,沉一生

  ~P 895

  即知。若不用正知如是观察,单用住分,虽亦能觉察沉掉,但不如前敏捷。在三摩

  地中,不太久太促,惟视前心势力将散未散之间,能用观察时忆念所缘,亦为使念

  生起有力恒转之因。念以不忘为作用,所谓不忘者,即不忘失所缘教授,即是于所

  缘灭除忘念,即须明记所缘。明记所缘者,谓所缘意言,即是数数作意所缘,譬如

  有所少知之义,数数忆念,即难忘失。问:初寻觅所缘,住心其上。次观其心,是

  否能摄持所缘,如未摄持,即提正念。但初学者亦不宜太鼓劲,若不能住时,须稍

  放其心。放已稍间,又复提念住缘。久之渐熟,即不提亦能自住。如是观察,见住

  所缘已,则作是念,我心已住所缘。稍间,又察此住缘之心是否有精坚之力。如觉

  无力,则将所缘紧摄一度。如是时时观察所缘,为念摄与未摄,但有时心似住所缘

  ,而同时又有一分之心驰于所缘之外,此时则将心稍为放松。

  酉三、时量(明所修量)

  ~E「由念系心安住所缘,应住几久,有无定量。答:声闻地等大论中,未见明说时

  量,虽修次下篇云:由是次第,或于一时,或半修时,或一修时,随力而住。此是

  ~P 896

  成就奢摩他已,于修观时所说时量。则前修止时量亦应尔。又若能如前说修念知之

  法,时忆念所缘,时时侦察内心,则时间稍久,亦无过失。然初发业者,若时长久

  多生忘念,起散乱心,心生沉掉,时久方知,不能速知。即未忘念,亦易随逐沉掉

  而转,沉掉生已,不能速知也。前者障碍有力记念,后者障碍有力正知,是则沉掉

  极难断除。其忘失所缘起沉掉而不觉知,较未忘失所缘起沉掉而不知者,过为尤重

  。故为对治忘念,修前所说之护念法,最为重要。若忘念重易于散乱,及正知力弱

  ,沉掉生起不能速知者,修时宜短,若少忘念,及沉掉起速能了知者,时间稍长亦

  无过失。故密意说云:『或于一时』等,未说决定时间。总应随顺自心能力,故曰

  『随力而住』也。又若身心未生病患即可安住,若生病患,不可勉力安住,当先治

  疗诸界病患再修,是诸智者所许。当知此亦是修时之支分也。」

  问:以念将心住缘已,应住几许时,有定量否。答:声闻地等诸大经典,虽无

  明示,但修次下篇则说,或于一时,或于多时,或半座一座。所谓一时者,即印度

  漏刻,昼夜分六十时(水滴铜壶,满一壶为一时,则鸣锣示众,昼夜六十壶。按:

  一时,合今时二十四分钟)昼为两座,夜为两座。即上午、下午、初夜、后夜是也

  ~P 897

  。一上午为全座,一半为半座。一释半座为麦择之误,麦择,义为望哨,意谓正知

  ,于观察时间中无沉掉生起,即为一麦择。此指久修人言,自能预定其正知之力,

  于一座中能使无沉掉,或半座中能使无沉掉。随有几许耐力,即随几许而转。如不

  能耐,则宜放座,稍休重修。此种时量,是为止后修观时量。但初修止者,亦应如

  是。假使能如前述修念之规,时时中忆念所缘,时时中又加观察。纵时间稍久,固

  亦无害。但新修定者,多数经时稍久,即易生忘念散乱,或沉掉起,久乃觉知,或

  虽未忘念而为沉掉所转,故宜分为多次,有每日多至二十一次者。彼二之初者为忘

  念,忘念为随烦恼摄。念者,非谓常义之念,乃指于善所缘不散乱之谓。忘念恰为

  散乱于不善法障生具力之念。其后者为沉掉所转。如何为沉掉所转,由于不具正知

  ,虽未忘念,然沉掉起而不觉,故随之而转,恰障能生具力之正知。前者为忘念后

  而生起沉掉,后者为不忘念而生起沉掉。如正念正知有力,则沉掉不生。正知有似

  正念之果,如正念有力,正知即有力。正念无力,正知亦无由生起。故久住忘失所

  缘,沉掉生而不觉,比之不忘所缘沉掉生而不觉者,尤为不善。前者为粗重沉掉,

  后者为轻微沉掉。故若欲灭除沉掉散乱,则前说修念之法最要,即(一)、时时观

  ~P 898

  察,正念住于所缘否。(二)、于正念住所缘将散未散时,用力提念,紧住所缘。

  故修心住所缘者,若忘念甚重,正知力小,则修时宜短。若忘念难生能速知沉掉,

  则修时稍长,亦属无过。故密意云:「一时等不定之量。」(护法经文内,有昼三

  夜三,请莅临而防护我。一座二座,巡护沉掉。昼夜六时之一为一麦择。按,即四

  小时)。总之,视心力之堪能。有几许堪能,即修几许时间而修,为一座。复次,

  若身心对定力不起损害,则可等住。若身重浊,心沉掉,即为对定起损害,则勿勉

  强而修。依善知识密授,宜于恰好时修习,即谓趁身心未有损害时修,次座便有兴

  会。又前云多次修者,亦须善解。颇师寺内有息列喇嘛,执著此项教授,于石上修

  定,时上时下,以为多次者当如是,徒苦辛劳,讫不得定。不知即就座上稍稍放心

  异缘,亦为多次,不必上下劳扰。前文已言对治五过之懈怠,用精进四因果。对治

  忘失缘教授,用正念。下文专言对治沉掉用正知。修前之过为懈怠,正住所缘之过

  为忘念,已住所缘后之过为沉掉。

  卷十三终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