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汝爲何類?答雲:從天而降,衆
獸尊之,乘象而遊,遇狐群,群驚鳴,染狐不覺應聲而嗥,爲群獸所覺,傾而斃之
。故欲令前五度清淨,如其次第直趨佛位,則當以智慧目光爲導,否則如盲千百,
無導豈能引至涅槃之城,由是知生慧爲要。生慧之因,如世間醫者亦可以藥物使人
生慧,但非正因。正因爲清淨經論(外道典籍,不爲清淨),與自己能力相稱者(
不相稱則不能消融得其受用),依而聞思。藏中每于一法皆有廣、中、略之分。如
朗忍窮瓦(道次略論)爲中,能受固善,不能則有功德四十頌,又加略焉,可以依
~P 818
之而聞。聞而取修,則又有朗忍馬扯,最易在心受持。于受持馬扯與四十頌後,心
有輪廓,再聞窮瓦。如欲更加廣求,再聞欽波(廣論)。由是推而廣參帕青、伍馬
(中論),乃至諸大經論。故己力相稱一語,是藏中古德相傳教授法,此就劣慧鈍
根言。設遇上慧利根,則以宗喀大師爲准,所謂先務廣大求多聞。關于聽聞,不問
利根鈍根,皆所必須。大德開示,聞,爲入法之門。淺言之,能分別何者應取,何
者應舍,皆由多聞。由聞生起聞慧,以所聞慧而深思磨練,乃生思慧。以所得思慧
而修,乃生修慧。故聞多則思廣,其修亦廣,聞少者反是。如修菩提心,倘對于其
性、其因、其量,皆無所知,如何能修。蓋所謂淨修者,依于思後決定不錯之理趣
,不聞不思,如何得此。故雲:「寡聞生盲不知修,無聞彼當何所思,故應精勤求
多聞,因此思修慧廣生。」慈尊雲:「叁輪諸分別,是名所知障,悭等諸分別,是
名煩惱障。除慧無余因,能除此二障。聞爲勝慧本,故聞爲第一。」以叁輪分別執
實,許爲所知障,是中觀自續派說。應成派則以二相習氣亦歸入煩惱障。至悭等爲
煩惱障,各派皆同。總之,不問何障,均須無我勝慧始能破除。而聞爲慧因,故聞
~P 819
第一。由此可知,成佛之事,非任便就坐閉目而修即可得者。世間一切妄說可不煩
言而破矣。集學論雲:「應忍求多聞,次當住林薮,精勤修等引。」意謂凡學法皆
應忍耐諸苦,而忍耐中應先求多聞,次乃依所聞而住林薮以修思慧。由思慧得決定
後,乃勤修等引,一心而修。故欲所修無倒,即應先求所思無倒。欲所思無倒,即
應先求所聞無倒。世人或不聞即住林薮,甚至即修等引,與上述程序相反。佛經亦
有多聞住林薮,次修決定義。宗喀大師此論,依教依理以爲證成。複引諸先德(噶
丹派)修學成規。如先覺雲:「先所聞法,令心總現,數數思惟,稱量觀察。若忘
其法,專學持心,則無補益。」(若將所聞之法擱置一邊,而欲觀心之本來面目,
是爲忘其法執心)。上修者聞上(上修包明師、廣聞二者。),中修者聞中,僅緣
心修定者,即舍教持心派。薩迦大德恭嘎绛波謂:持心者,下等生畜生道,中等生
聲聞險處(劉衡如筆記,謂爲化城),上等生無色界,故無補益。獅子問經雲:「
善男子,汝欲伏四魔,應修慧度。欲慧發生,以聞爲本。」宗喀大師關于聞與慧所
引教義,根本即在此經。末法有情,幾將聞思修分而爲叁。故噶當大德如前所說,
以所聞明記于心,稱量觀察爲修。霞惹瓦雲:「吾人未成佛以前,均以聞思爲主。
~P 820
必成佛已,乃舍此藥。」如不需聞思而唯取修之一分,則犯棄舍佛語過,且犯佛說
法四十九年皆無益于有情,即有不利有情之佛,乃至輕法等過。又應當于所聞幾許
,即思修幾許,聞思增大,修亦增大,乃爲善學。若舍聞思而修,則所修愈小。且
愈修而慧愈減。故古德觀人,見其愈修而慧愈減者,即知其未得修之扼要,是之謂
下修。若能依所聞而思,則愈思愈獲決定。了知必先有聞思而後有增慧。如是生起
思慧已,縱遇邪友,謂善不善思惟,皆是分別,悉應舍棄者,即知佛與善知識絕無
是說而不妄從。藏中有一種記載麻哈雅那故事:謂藏中嘎馬那西那時,麻哈雅那(
即摩诃衍那)亦在迎衆中。嘎馬欲試度麻哈可降服否,辯能勝否?即依印度相傳凡
有理智者均可降伏之測驗法,以仗或謂以缽旋繞叁匝,麻哈拳兩掌作相合狀。嘎馬
以爲此人尚有理智,可依教依理依證而調伏。繞仗叁匝者,示如何尚在叁界。拳合
兩掌者,示有執者乃如是,而我否矣之意。故嘎馬以爲彼有理智可調伏也。如無慧
而僅有信心,見哭則哭,見笑則笑。昔後藏有說法者,說蘿蔔苦,廣說蘿蔔生,如
何長,如何被切被煮,不覺聲淚俱下,聽者亦相隨墮淚,無慧者亦如是。世有歌者
,且歌且笑,聞之者亦隨之而笑,乃至于手舞足蹈,無慧亦如是。康藏有謂,凡從
~P 821
生皆視如佛,各教派皆視如一。此類語表面似合,而在佛經則謂,于我法應善妙觀
察。菩薩地標示四依。于說法者皆生敬固可,而其所說法是否依教依理,則應觀察
。故有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之示。不依語者,不依語文美惡而惟觀其義理如何
,方不致如湍水之東西隨流也。有頌雲:「道之根本應依師,依已如理受屍羅,師
前常常求教授,所聞每日四座修,勤求忏罪與積福,如是成佛如操券。」又登巴助
墨(宗喀承傳者)修行語錄亦雲:「根本應如理依師,師教應當勤修持,除去此世
一切著,此後應于宗喀法,常求心要勤聞修。複以忏積爲助伴,成佛猶如在掌中,
可喜勝此無複有。」此偈確爲修行命脈。依師而不如理,地道諸果不能成。依師不
能守戒,譬如佳壤,複投以沙礫。于此世安樂如不棄舍,任修何法,所得不過世間
名聞利養而不入于道。修之根本,又應依具足大小顯密要義之法,而複以聞思修並
用。若不如此,則成佛之道無能迅速趨入而圓滿。又須以忏積爲靠背,以末法修行
易生魔難故也。學慧而具足六度者,自住于慧,住他于慧,是爲慧施。學存在不爲
自利,是慧戒。學慧而不懼苦,是爲慧忍。學慧增進不已,是爲慧進,一心學慧,
~P 822
是爲慧定。學慧而空叁輪,通達無我,是爲慧慧。
醜二、學行四攝成熟他有情
「學行四攝,成熟他有情:一、布施者,如前說波羅密多學處時所說。二、愛
語者,于所化機,宣說諸波羅密多。叁、利行者,于如是宣說諸義,令其起行,或
令正受。四、同事者,諸余安立于何義利,而自住于彼,與彼相順修學也。莊嚴經
論雲,『施同示彼令受持,自亦隨行之諸義,是即許爲愛悅語,及爲利行並同事。
』何故于四攝而決定耶,爲令徒眷于善修行,故于攝受中,首須令彼歡喜,此亦必
待以財施已,于身饒益而後歡喜。如是喜已,爲令入道,先須令彼知如何行,故亦
須以愛語而爲說法。由棄舍不知及疑惑已,爲令無倒受持義故。若如是知已,以利
行而令受善。苟自不修于他教誡行止,須如是作者。彼即诘雲:汝且未行,何故教
他,汝今猶須爲他所教也,即不受教。若自修者,彼即念雲:令我所行之善,彼自
亦住彼行,若修此者,于我成就利益安樂,以是而新進修。諸已修者亦堅固不退。
故于彼中須同事也。此是諸佛說爲成辦一切所化諸義利之微妙方便,故諸攝受徒眷
者,須依于此。頌曰:『諸攝徒眷者,于此當善依,成辦諸義利,善方便極贊。』
~P 823
彼等于定動中,雲何修習之法者,如阿底峽尊者雲:『菩薩廣大行,六波羅密等,
出定之瑜伽,堅修資糧道。』受菩薩戒之初業菩薩,住資糧道者,無論定動所作,
不越六度,六度有于定中修,有于後得中修習,謂靜慮體奢摩他,及慧體毗缽舍那
,于定中修。前叁度,及靜慮般若之少分,于後得中修。精進者,通于定動之二。
忍之一分,于甚深法決定思惟者,亦于定中修也。阿底峽尊者雲:『于出定諸時,
如幻等八喻,觀諸法而修,定後修分別。學方便爲主。于諸等引時,止觀分平等,
常應相續修。』如是希有難行,諸未修習,聞之心生憂惱者,當知諸菩薩,于最初
亦未能受持,但由漸修爲願求之境,後則不待努力,任運而轉,故于修習,最爲切
要。若見不能實行,即棄舍彼等淨心之修習,則于清淨之道極爲遲緩。無邊功德贊
雲:「若有聞已亦于世間生損害,然汝自亦長時未能身受行,諸行以汝串習後時成
任運,故諸功德若不修義難增長。』是故諸受菩薩戒者,無不學行之方便。諸未以
儀軌受持行心者,亦當勵力修欲學心。若于所行增長勇悍而受律儀者,極爲堅固,
故應勉焉。已釋上士道次第中淨修願心及于菩薩行總修學之道次第竟。」
上士道叁大科:一、發心爲入大乘之門,二、此心如何發之學法,叁、發心已
~P 824
如何學法。茲再將第一科補說,發心不外爲利有情而願成佛。發心有叁大,即大心
、大離、大證。不論爲叁大或無上菩提,其總要在利益有情。故僅發心尚爲不足,
必加學行。學行分二:一爲自成熟,學行六度。一爲成熟他,學行四攝。
四攝中:一、施,亦如施度所說。二、愛語,于所化機,宣說諸度。叁、利行
,于所說法,令諸有情依之淨修。四、同事,于令有情所應行之事,自取同行。簡
言之,勸人學法爲愛語,令人行法爲利行,自亦行法爲同事。莊嚴經論雲:「施同
示勸學,自亦隨順轉,是爲愛樂語,利行及同事。」何故定爲四攝?凡攝眷屬令修
善行,必先使歡喜,欲令歡喜,必先施之以財。有情所愛樂,首在身命,先以衣食
住等饒益其身命,始生歡喜。既歡喜已,勸之以善,始能接受。根已熟者,令入究
竟道;鈍而未熟者,始令入現近利樂道,繼令入究竟利樂道。現近利樂,指人天樂
果,基爲皈依叁寶、明業果、知取舍,再加上八圓滿之因,以增上之。究竟利樂,
爲出世樂果,其因爲依出離心,勤持別解脫戒,再加上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令諸
有情先知如何修法,故以愛語宣說正法,除其無知,斷其疑惑,令其無倒受持法義
。既了知已,即以利行,令修善行。倘自不修,則對彼所說教誡行止,彼不信受,
~P 825
反啓譏難,謂汝不行,何教我行。若我自修者,彼便信受,謂所教我者,彼亦自行
,依之而行,定能益我。如是則能使未修者新修,已修者不退,是故有須于同事。
總之,菩薩以成熟他有情爲目的,安置他有情于地道諸果。欲安置他有情于地道諸
果,必須先自安立于地道諸果。自成熟已,以財攝之使喜,以法開之使知,再令依
法修行。但自如不行,即等于自盜而欲禁人爲盜也。再財施關鍵,爲使所化機合于
法器故。愛語關鍵,爲使所化機于所說法生勝解故。利行關鍵,爲使所化機,于已
生之勝解法能受持不棄舍故。同事關鍵,爲使所化機,于所受持法能恒久故。再愛
語一分,不限于說法,凡欲使所化機生喜,舒顔平視,含笑先言,慰問四大調適否
等,乃至世間積財等法,一切不與正法相違之語皆是。利行一分,亦不限于修法,
如令如何積財等,不與正法相違者,亦可導之。同事一科,亦不限于正法,即如積
財,亦須曾經親曆,乃不誤人。過去諸佛成熟所化有情諸種義利,皆以四攝爲微妙
方便,如頌曰:「諸攝眷屬者,當善依此理,能辦一切義,贊爲善方便。」又四攝
總分爲財施、法施,財施爲初,余叁屬法。又如放朵馬、燒煙、施身等,亦爲財施
法施二種,菩薩萬行,總爲六度四攝。又此于定中動中如何修,阿底峽尊者雲:「
~P 826
六波羅密等,菩薩廣大行,由本後瑜伽,堅修資糧道。」(本,謂根本;後,謂後
得)。初業菩薩,指初發菩提心者,受菩薩戒後,即應住資糧道。如何住法,六度
皆應修,而于智度勝觀,尤應勤修,即爲入資糧道。勤修勝觀而于空性有證,即爲
入加行道。證入空性後,不分定動,均真實見得空性;即爲入見道位。真實見到空
性,而于與空性相違品漸斷,即入修道位。入修道後,對于六度不須再學,即入無
學位。故自發心受戒後直至無學位(成佛),均須不離六度四攝。定中與動中,以
六度四攝相互參雜而修。定中除布施外,其余定、戒、進、忍、慧均可修。施屬動
中修。住資糧道。六度均修,而慧度則分勝觀空性與非勝觀空性,資糧道僅能通達
非勝觀一分。又定慧二分在定中修,前叁度及定慧二度之一分,在動中修。進度通
于動定二位。忍度之一分,關于定思深法者,在定中修,其余忍耐諸苦在動中修。
戒,除動中修外;無論比丘居士,入定時均不許失戒。尊者雲:「起根本定時,遍
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諸分別,應正學方便。于根本定時,應恒常修習,止
觀分平等。」意謂動中不但應與空慧相應,觀諸法如幻,更應學菩薩六度諸方便行
~P 827
。定中最殊勝,爲止觀雙運,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應恒常修。觀八喻,爲如幻修
法,止觀雙運爲如空修法。八喻者:如幻、如夢、如水月、如像,如谷響、如影(
陽□)如僞裝(傀儡)、如尋香城等是。幻者,謂幻師以咒藥力所幻出之象事等假
相。夢,謂夢中所見假相;水中月,假相。谷中響,假相;鏡中影,假相;陽□,
假相;僞裝,假相;海市蜃樓,假相;菩薩善用功,見一切法皆如八喻,相似實有
,而性無實有。如是六度等希有難行,諸未修習,心生憂惱。應知諸菩薩衆,初亦
未能,先由作爲願境,漸次修習,久習之後,自能任運而行。故初業者縱有所不能
,亦不應失願。如見不能,並願而舍,即無從進入清淨道。如無邊功德贊(印度阿
□黎土卻棒造)雲:「若由聞何法,令世間生怖,久未能實行,然遵習其行,時至
任運轉。是故諸功德,不修難增長。」次句謂:佛初亦長時未能實行。叁句謂:佛
能長時串習而成任運。故于受菩薩戒者,無不學行之方便。如未受行心者,亦當勵
力修欲學心。若于諸行勇樂修學,再受律儀,即爲堅固。
總之,菩薩于六度,皆應修學。止,攝于定度,觀,攝于慧度。然不能說一切
~P 828
止皆攝于定度,一切觀皆攝于慧度,因止觀乃內外道所共。此處所講,特別指大乘
不共功德之止觀。應從下士道起,直至已受持菩提心之後,而修菩提行中之止觀,
故系大不共止觀。否則一切外道所修之止觀,亦皆攝于菩薩行中之禅定度勝空觀矣
。故雖真實菩提心未能生起,而至低限度于相似菩提心亦應能具,而後修止觀爲合
量。別修後二度法,詳下。
卷十二終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