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P8

  ..续本文上一页,汝为何类?答云:从天而降,众

  兽尊之,乘象而游,遇狐群,群惊鸣,染狐不觉应声而嗥,为群兽所觉,倾而毙之

  。故欲令前五度清净,如其次第直趋佛位,则当以智慧目光为导,否则如盲千百,

  无导岂能引至涅槃之城,由是知生慧为要。生慧之因,如世间医者亦可以药物使人

  生慧,但非正因。正因为清净经论(外道典籍,不为清净),与自己能力相称者(

  不相称则不能消融得其受用),依而闻思。藏中每于一法皆有广、中、略之分。如

  朗忍穷瓦(道次略论)为中,能受固善,不能则有功德四十颂,又加略焉,可以依

  ~P 818

  之而闻。闻而取修,则又有朗忍马扯,最易在心受持。于受持马扯与四十颂后,心

  有轮廓,再闻穷瓦。如欲更加广求,再闻钦波(广论)。由是推而广参帕青、伍马

  (中论),乃至诸大经论。故己力相称一语,是藏中古德相传教授法,此就劣慧钝

  根言。设遇上慧利根,则以宗喀大师为准,所谓先务广大求多闻。关于听闻,不问

  利根钝根,皆所必须。大德开示,闻,为入法之门。浅言之,能分别何者应取,何

  者应舍,皆由多闻。由闻生起闻慧,以所闻慧而深思磨练,乃生思慧。以所得思慧

  而修,乃生修慧。故闻多则思广,其修亦广,闻少者反是。如修菩提心,倘对于其

  性、其因、其量,皆无所知,如何能修。盖所谓净修者,依于思后决定不错之理趣

  ,不闻不思,如何得此。故云:「寡闻生盲不知修,无闻彼当何所思,故应精勤求

  多闻,因此思修慧广生。」慈尊云:「三轮诸分别,是名所知障,悭等诸分别,是

  名烦恼障。除慧无余因,能除此二障。闻为胜慧本,故闻为第一。」以三轮分别执

  实,许为所知障,是中观自续派说。应成派则以二相习气亦归入烦恼障。至悭等为

  烦恼障,各派皆同。总之,不问何障,均须无我胜慧始能破除。而闻为慧因,故闻

  ~P 819

  第一。由此可知,成佛之事,非任便就坐闭目而修即可得者。世间一切妄说可不烦

  言而破矣。集学论云:「应忍求多闻,次当住林薮,精勤修等引。」意谓凡学法皆

  应忍耐诸苦,而忍耐中应先求多闻,次乃依所闻而住林薮以修思慧。由思慧得决定

  后,乃勤修等引,一心而修。故欲所修无倒,即应先求所思无倒。欲所思无倒,即

  应先求所闻无倒。世人或不闻即住林薮,甚至即修等引,与上述程序相反。佛经亦

  有多闻住林薮,次修决定义。宗喀大师此论,依教依理以为证成。复引诸先德(噶

  丹派)修学成规。如先觉云:「先所闻法,令心总现,数数思惟,称量观察。若忘

  其法,专学持心,则无补益。」(若将所闻之法搁置一边,而欲观心之本来面目,

  是为忘其法执心)。上修者闻上(上修包明师、广闻二者。),中修者闻中,仅缘

  心修定者,即舍教持心派。萨迦大德恭嘎绛波谓:持心者,下等生畜生道,中等生

  声闻险处(刘衡如笔记,谓为化城),上等生无色界,故无补益。狮子问经云:「

  善男子,汝欲伏四魔,应修慧度。欲慧发生,以闻为本。」宗喀大师关于闻与慧所

  引教义,根本即在此经。末法有情,几将闻思修分而为三。故噶当大德如前所说,

  以所闻明记于心,称量观察为修。霞惹瓦云:「吾人未成佛以前,均以闻思为主。

  ~P 820

  必成佛已,乃舍此药。」如不需闻思而唯取修之一分,则犯弃舍佛语过,且犯佛说

  法四十九年皆无益于有情,即有不利有情之佛,乃至轻法等过。又应当于所闻几许

  ,即思修几许,闻思增大,修亦增大,乃为善学。若舍闻思而修,则所修愈小。且

  愈修而慧愈减。故古德观人,见其愈修而慧愈减者,即知其未得修之扼要,是之谓

  下修。若能依所闻而思,则愈思愈获决定。了知必先有闻思而后有增慧。如是生起

  思慧已,纵遇邪友,谓善不善思惟,皆是分别,悉应舍弃者,即知佛与善知识绝无

  是说而不妄从。藏中有一种记载麻哈雅那故事:谓藏中嘎马那西那时,麻哈雅那(

  即摩诃衍那)亦在迎众中。嘎马欲试度麻哈可降服否,辩能胜否?即依印度相传凡

  有理智者均可降伏之测验法,以仗或谓以钵旋绕三匝,麻哈拳两掌作相合状。嘎马

  以为此人尚有理智,可依教依理依证而调伏。绕仗三匝者,示如何尚在三界。拳合

  两掌者,示有执者乃如是,而我否矣之意。故嘎马以为彼有理智可调伏也。如无慧

  而仅有信心,见哭则哭,见笑则笑。昔后藏有说法者,说萝卜苦,广说萝卜生,如

  何长,如何被切被煮,不觉声泪俱下,听者亦相随堕泪,无慧者亦如是。世有歌者

  ,且歌且笑,闻之者亦随之而笑,乃至于手舞足蹈,无慧亦如是。康藏有谓,凡从

  ~P 821

  生皆视如佛,各教派皆视如一。此类语表面似合,而在佛经则谓,于我法应善妙观

  察。菩萨地标示四依。于说法者皆生敬固可,而其所说法是否依教依理,则应观察

  。故有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之示。不依语者,不依语文美恶而惟观其义理如何

  ,方不致如湍水之东西随流也。有颂云:「道之根本应依师,依已如理受尸罗,师

  前常常求教授,所闻每日四座修,勤求忏罪与积福,如是成佛如操券。」又登巴助

  墨(宗喀承传者)修行语录亦云:「根本应如理依师,师教应当勤修持,除去此世

  一切著,此后应于宗喀法,常求心要勤闻修。复以忏积为助伴,成佛犹如在掌中,

  可喜胜此无复有。」此偈确为修行命脉。依师而不如理,地道诸果不能成。依师不

  能守戒,譬如佳壤,复投以沙砾。于此世安乐如不弃舍,任修何法,所得不过世间

  名闻利养而不入于道。修之根本,又应依具足大小显密要义之法,而复以闻思修并

  用。若不如此,则成佛之道无能迅速趋入而圆满。又须以忏积为靠背,以末法修行

  易生魔难故也。学慧而具足六度者,自住于慧,住他于慧,是为慧施。学存在不为

  自利,是慧戒。学慧而不惧苦,是为慧忍。学慧增进不已,是为慧进,一心学慧,

  ~P 822

  是为慧定。学慧而空三轮,通达无我,是为慧慧。

  

  

  丑二、学行四摄成熟他有情

  「学行四摄,成熟他有情:一、布施者,如前说波罗密多学处时所说。二、爱

  语者,于所化机,宣说诸波罗密多。三、利行者,于如是宣说诸义,令其起行,或

  令正受。四、同事者,诸余安立于何义利,而自住于彼,与彼相顺修学也。庄严经

  论云,『施同示彼令受持,自亦随行之诸义,是即许为爱悦语,及为利行并同事。

  』何故于四摄而决定耶,为令徒眷于善修行,故于摄受中,首须令彼欢喜,此亦必

  待以财施已,于身饶益而后欢喜。如是喜已,为令入道,先须令彼知如何行,故亦

  须以爱语而为说法。由弃舍不知及疑惑已,为令无倒受持义故。若如是知已,以利

  行而令受善。苟自不修于他教诫行止,须如是作者。彼即诘云:汝且未行,何故教

  他,汝今犹须为他所教也,即不受教。若自修者,彼即念云:令我所行之善,彼自

  亦住彼行,若修此者,于我成就利益安乐,以是而新进修。诸已修者亦坚固不退。

  故于彼中须同事也。此是诸佛说为成办一切所化诸义利之微妙方便,故诸摄受徒眷

  者,须依于此。颂曰:『诸摄徒眷者,于此当善依,成办诸义利,善方便极赞。』

  ~P 823

  彼等于定动中,云何修习之法者,如阿底峡尊者云:『菩萨广大行,六波罗密等,

  出定之瑜伽,坚修资粮道。』受菩萨戒之初业菩萨,住资粮道者,无论定动所作,

  不越六度,六度有于定中修,有于后得中修习,谓静虑体奢摩他,及慧体毗钵舍那

  ,于定中修。前三度,及静虑般若之少分,于后得中修。精进者,通于定动之二。

  忍之一分,于甚深法决定思惟者,亦于定中修也。阿底峡尊者云:『于出定诸时,

  如幻等八喻,观诸法而修,定后修分别。学方便为主。于诸等引时,止观分平等,

  常应相续修。』如是希有难行,诸未修习,闻之心生忧恼者,当知诸菩萨,于最初

  亦未能受持,但由渐修为愿求之境,后则不待努力,任运而转,故于修习,最为切

  要。若见不能实行,即弃舍彼等净心之修习,则于清净之道极为迟缓。无边功德赞

  云:「若有闻已亦于世间生损害,然汝自亦长时未能身受行,诸行以汝串习后时成

  任运,故诸功德若不修义难增长。』是故诸受菩萨戒者,无不学行之方便。诸未以

  仪轨受持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若于所行增长勇悍而受律仪者,极为坚固,

  故应勉焉。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净修愿心及于菩萨行总修学之道次第竟。」

  上士道三大科:一、发心为入大乘之门,二、此心如何发之学法,三、发心已

  ~P 824

  如何学法。兹再将第一科补说,发心不外为利有情而愿成佛。发心有三大,即大心

  、大离、大证。不论为三大或无上菩提,其总要在利益有情。故仅发心尚为不足,

  必加学行。学行分二:一为自成熟,学行六度。一为成熟他,学行四摄。

  四摄中:一、施,亦如施度所说。二、爱语,于所化机,宣说诸度。三、利行

  ,于所说法,令诸有情依之净修。四、同事,于令有情所应行之事,自取同行。简

  言之,劝人学法为爱语,令人行法为利行,自亦行法为同事。庄严经论云:「施同

  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何故定为四摄?凡摄眷属令修

  善行,必先使欢喜,欲令欢喜,必先施之以财。有情所爱乐,首在身命,先以衣食

  住等饶益其身命,始生欢喜。既欢喜已,劝之以善,始能接受。根已熟者,令入究

  竟道;钝而未熟者,始令入现近利乐道,继令入究竟利乐道。现近利乐,指人天乐

  果,基为皈依三宝、明业果、知取舍,再加上八圆满之因,以增上之。究竟利乐,

  为出世乐果,其因为依出离心,勤持别解脱戒,再加上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令诸

  有情先知如何修法,故以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

  。既了知已,即以利行,令修善行。倘自不修,则对彼所说教诫行止,彼不信受,

  ~P 825

  反启讥难,谓汝不行,何教我行。若我自修者,彼便信受,谓所教我者,彼亦自行

  ,依之而行,定能益我。如是则能使未修者新修,已修者不退,是故有须于同事。

  总之,菩萨以成熟他有情为目的,安置他有情于地道诸果。欲安置他有情于地道诸

  果,必须先自安立于地道诸果。自成熟已,以财摄之使喜,以法开之使知,再令依

  法修行。但自如不行,即等于自盗而欲禁人为盗也。再财施关键,为使所化机合于

  法器故。爱语关键,为使所化机于所说法生胜解故。利行关键,为使所化机,于已

  生之胜解法能受持不弃舍故。同事关键,为使所化机,于所受持法能恒久故。再爱

  语一分,不限于说法,凡欲使所化机生喜,舒颜平视,含笑先言,慰问四大调适否

  等,乃至世间积财等法,一切不与正法相违之语皆是。利行一分,亦不限于修法,

  如令如何积财等,不与正法相违者,亦可导之。同事一科,亦不限于正法,即如积

  财,亦须曾经亲历,乃不误人。过去诸佛成熟所化有情诸种义利,皆以四摄为微妙

  方便,如颂曰:「诸摄眷属者,当善依此理,能办一切义,赞为善方便。」又四摄

  总分为财施、法施,财施为初,余三属法。又如放朵马、烧烟、施身等,亦为财施

  法施二种,菩萨万行,总为六度四摄。又此于定中动中如何修,阿底峡尊者云:「

  ~P 826

  六波罗密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本,谓根本;后,谓后

  得)。初业菩萨,指初发菩提心者,受菩萨戒后,即应住资粮道。如何住法,六度

  皆应修,而于智度胜观,尤应勤修,即为入资粮道。勤修胜观而于空性有证,即为

  入加行道。证入空性后,不分定动,均真实见得空性;即为入见道位。真实见到空

  性,而于与空性相违品渐断,即入修道位。入修道后,对于六度不须再学,即入无

  学位。故自发心受戒后直至无学位(成佛),均须不离六度四摄。定中与动中,以

  六度四摄相互参杂而修。定中除布施外,其余定、戒、进、忍、慧均可修。施属动

  中修。住资粮道。六度均修,而慧度则分胜观空性与非胜观空性,资粮道仅能通达

  非胜观一分。又定慧二分在定中修,前三度及定慧二度之一分,在动中修。进度通

  于动定二位。忍度之一分,关于定思深法者,在定中修,其余忍耐诸苦在动中修。

  戒,除动中修外;无论比丘居士,入定时均不许失戒。尊者云:「起根本定时,遍

  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诸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

  观分平等。」意谓动中不但应与空慧相应,观诸法如幻,更应学菩萨六度诸方便行

  ~P 827

  。定中最殊胜,为止观双运,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应恒常修。观八喻,为如幻修

  法,止观双运为如空修法。八喻者:如幻、如梦、如水月、如像,如谷响、如影(

  阳□)如伪装(傀儡)、如寻香城等是。幻者,谓幻师以咒药力所幻出之象事等假

  相。梦,谓梦中所见假相;水中月,假相。谷中响,假相;镜中影,假相;阳□,

  假相;伪装,假相;海市蜃楼,假相;菩萨善用功,见一切法皆如八喻,相似实有

  ,而性无实有。如是六度等希有难行,诸未修习,心生忧恼。应知诸菩萨众,初亦

  未能,先由作为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自能任运而行。故初业者纵有所不能

  ,亦不应失愿。如见不能,并愿而舍,即无从进入清净道。如无边功德赞(印度阿

  □黎土却棒造)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久未能实行,然遵习其行,时至

  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次句谓:佛初亦长时未能实行。三句谓:佛

  能长时串习而成任运。故于受菩萨戒者,无不学行之方便。如未受行心者,亦当励

  力修欲学心。若于诸行勇乐修学,再受律仪,即为坚固。

  总之,菩萨于六度,皆应修学。止,摄于定度,观,摄于慧度。然不能说一切

  ~P 828

  止皆摄于定度,一切观皆摄于慧度,因止观乃内外道所共。此处所讲,特别指大乘

  不共功德之止观。应从下士道起,直至已受持菩提心之后,而修菩提行中之止观,

  故系大不共止观。否则一切外道所修之止观,亦皆摄于菩萨行中之禅定度胜空观矣

  。故虽真实菩提心未能生起,而至低限度于相似菩提心亦应能具,而后修止观为合

  量。别修后二度法,详下。

  卷十二终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