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般若百颂云:『见不见功
德,慧是其根本,由修此二故,当摄持智慧。』菩萨于乞者,虽施身肉,如取之于
药树,无慢怯等之分别者,盖以智慧现证真实之故也。又以见三有涅槃衰损之慧,
为利他而修戒,令戒清净,以慧通达不忍及忍之损益,令心调伏,不为邪行苦楚所
夺。又以慧善知精进之事,于彼精进,趣道甚速。又安住真实义静虑之殊胜喜乐,
以依道理之慧而成办,故能清净施等五度者,由般若而得自在也。显现相违之二事
,以具慧故,成不违者。如菩萨若为四洲之转轮圣王,而不为增上欲尘所转者,是
具足慧忍之力。如是虽见悦意有情,慈心猛利,然不致渗合少许之贪著。虽于有情
之苦,有猛利恒常不忍之悲愍,然无忧逼,致力为善不勇之懈怠,虽具欢喜无量,
然心于所缘,无散乱之跃动。虽常具平等大舍,然于众生义利,刹那亦不弃舍者,
以具慧使然也。又于能为彼等同等力之障碍,亦以慧而灭故。如赞所应赞云:『不
舍于法性,而随顺世俗。』谓诸相缚,所执之事,虽微尘许亦不可得,而于得大决
~P 811
定之法性亦不须舍,然与内外因缘,出生别别之果,心得决定之俗谛,亦不相违,
而且随顺。故于诸无慧力者,最极乖违之事,而于具慧者不违且顺。又如彼论云:
『开许及遮止,佛语或一定,或时则不定,彼此亦无违。』谓大小乘及显密二中,
开遮不同,有其多种,彼等以一补特伽罗受持二种,寻求无量经教之密意,无慧力
者虽成相违,然于善巧则不相违。亦是以慧而为之也。」
于身心中生起智慧之法分二:一、思惟智慧如生,有何功德?二、如不生,有
何过患?初中如般若四百颂(龙树造)云:「见不见功德,以慧为根本。」见,谓
现世功德;不见,谓二世功德。又见,为现量功德,不见,为比量功德。菩萨为圆
满地道诸果,必须智慧。再则前五度加波罗密多名,缘由具慧。故云菩萨持诸度,
皆由持慧度,由此得度名,亦得智慧名。菩萨对乞肉者施身,如断药树之枝,无自
矜自慢之心。如诸外道则必矜慢,谓唯我能施。又菩萨于施身,亦无自怯自弱之心
,谓我不能。其能完全无慢无镇无怯而作清净布施者,皆由于其智慧了达空性故。
施度如是,至戒亦然。由菩萨以智慧见三有涅槃均为衰损(涅槃衰损,指小乘言,
小乘虽断生死流,而住于清净寂灭等持,因此不能断所知障,遍所知境,不能普利
~P 812
众生。佛则为无余涅槃,与彼不同)。而为利他持戒,故戒能清净。是戒之能净,
亦由于慧。又菩萨由智慧了别忍与不忍之损益,始能调伏自心,不为邪行苦楚所夺
,令忍坚固,此以忍言。又菩萨以智慧善知应精进之事。即如欲向地道诸果而进,
但不知进入地道诸果之事之基本何在,则不能速即进入。必须了达圆满无倒之事基
,乃能迅速圆满地道诸果,此则由于有慧,此以进言。又菩萨以智慧,依教依理了
别真实义谛而一心专注,乃能得真实空性定,而得殊胜安乐,此以定言,总之,欲
净五度,均须由慧。
马鸣菩萨云:「以慧调劣象,反能得其用。唯勤多困苦,慧助得大益。」唯依
精进,事倍功半。若以慧助精进,能得大利。又凡见相违者,皆由无慧所致。如具
慧,则不见其相违而转成道用。例如:四洲转轮圣王,五欲尘福报,无慧则为欲尘
所转,不见清净功德。如具慧,则不惟不为欲尘所转,而反以欲尘为道用。盖具慧
则见欲尘无自性、无意义、不可贪著,如臣于主,随时谏诤,故不为所转。若具慧
更进一层,则能以欲尘为成佛道用,故不见其相违。无慧则反是。又例如见一切有
情如独子,生起猛利慈心,在不具慧者必生贪染;菩萨具慧,惟起悦意慈心而不贪
~P 813
染。盖菩萨慈心常与清净功德和合。又例如见一切有情痛苦,生起不可抑忍悲心。
在不具慧者,必沦于忧悲,乃至懈废善法,例如见人病重,但知悲痛,而于医药培
福等,皆想不到。菩萨具慧则不如是,虽起恒常悲心,而不为悲所困迫,懈废善法
。以此见常人功德与烦恼俱,菩萨功德不与烦恼俱。又例如常人遇喜事,则心动而
入于散乱,得意忘形,藏语为「耶耶播」,即跃动意。而在菩萨之喜无量,则其所
缘仍不乱。又例如菩萨虽具平等舍,而于有情义利刹那不舍。常人于中庸一境,虽
略具平等舍,但又如秦人之视越人肥瘠,不生拔苦与乐之心,不过亦不与之作损害
而已。菩萨于慈悲喜舍功德生起时,不生起同等力之障碍,如慈即不生同等力之贪
著,悲即不生同等力懈废,喜即不生同等力散乱,舍即不生同等力漠视,所以然者
,皆由具慧,以慧灭障故。至如赞所应赞(麻底止渣阿□黎作)所谓:唯具慧,乃
能二谛圆融,不舍于法性,亦随顺世俗。则不仅功德与过失不相混,更能使法性与
世俗和合。盖由菩萨具慧,虽其心境常时安住于空性,而于有此因生此果之缘起法
不紊不违,常相随顺,反使缘起与性空,相得而益彰,亦即由慧于一切实有所缘,
了达无尘许之自性所致。其心虽得大决定而不弃舍,然与对于内外一切彼彼因生彼
~P 814
彼果所得定解,亦不违而随顺。
此种善巧安立二谛不违随顺功德,皆由具慧故。从中观自续派以下,多见真俗
相违。一派认为非有非无,作模棱之见;一派则认为一切不应作意,住于空之一面
。皆由无慧,不能同时安立二谛。前论又云:「若开若遮止,佛语或有定,或是不
决定,然皆不相违。」因佛语有开(许作)、有遮(不许作)、有应行(非作不可
)三类。所谓有定或不定者,指遮中有开,或开中有遮而言。若不具慧,则不知其
实不相违。例如为小乘人示以应速求自利之清净涅槃,而为大乘人则示以应速求利
他之无上菩提。又如为显乘则禁十不善为密乘则或谓应受乐欲,应行不净行,乃至
饮酒亦不为犯。此四表面似违,而在成佛意义上,就成佛时间之不同,及所由之道
次第亦不同,应其各别所需,皆不相违。于此又当先知,佛语皆为教授,凡一补特
伽罗,不问小乘法、大乘法,或显或密,皆为其成佛方便,皆应取学,不应谓何者
当学,何者不当学。不过须具慧者,乃能对于无量经论寻求密意闻思,依时节因缘
而开遮受持,不具慧者则反是。又寻求密意属闻思,受持属修。必具慧者乃能合闻
~P 815
思修以为学。若谓佛语为修而说,即专注于修,而认寻求经论密意为徒资讲辩,则
无慧一类也。又寻求经论密意,而不知何者先修、何者后修、具足次第、迅速成就
,而使闻思修枉费,则为不善巧修学,亦为无慧一类。又下、中、上每次第中,均
有其修学关键处所,自道炬论至本论而益显,不知关键者,亦为无慧一类。总括言
之,现竟二利皆须具慧,乃能成办。
「次、慧不生之过患者。若离智慧,则施等五度及见,不成清净。摄度论云:
『若无智慧而求果,布施自性不成净,利他舍施说为胜,余是增财之加行。』又云
:『不以明慧而除暗,彼不能具清净戒,多以无慧诸戒等,以染慧成烦恼浊。』又
云:『由邪慧过扰其心,不信解住忍功德,分别美恶持不善,如无功德王名称。』
又云:『于诸智者胜赞叹,较彼深细更无余,以欲过失不能障,意正无慧不可成。
』又云:『于慧无勤心若执,彼见不成遍清净。』其中王名称者,谓无功德之王,
虽偶一次而起名闻,随即失也。以是之故,须生智慧,彼因亦于清净之经典,与心
之能力相称而为听闻。摄度论云:『寡闻盲汉不知修,无闻彼当何所思,故当勤闻
~P 816
从彼因,如思以修广生慧。』至尊慈氏亦云:『三轮诸分别,许彼所知障。悭等诸
分别,许彼烦恼障。远离彼诸障,除慧更无余,胜慧闻为本,是故闻为胜。』集学
论亦云:『应忍当求闻,次应住林薮,当精进等引。』前贤亦云:『须先闻诸法而
铭于心,数数思惟筹量分别。若将法忘已,纯一执心,则于修学无有助伴。故上修
者由闻上,中修者闻亦中耳,有几许修习,须如尔许了知法而渐次增大也。若如是
思惟决定了知坚固者,于恶友说一切善不善意乐皆是分别,悉应断弃者,则念法中
未如是说,善知识亦不如是认许,便不随彼口而转矣。若无般若,仅有些微信心,
见哭而哭,见笑而笑,犹如流水,任决东西,随彼所说,认为实在而随转耳。』修
学慧时,具足六度者,自住慧已,安他于慧,是为慧施,余者如前。」
二、慧不生之过患,无慧则五度不净。如马鸣菩萨摄度论说:「无慧而求果,
施体不能净,利他为胜施,余唯为增财。」盖无慧者为求自利而施,故不净,仅能
增财,无大意义,亦无大果。又云:「无破□慧光,不能成净戒,多由无慧故,尸
罗成染犯。」持戒最要为开、遮、应行三者,无慧则于三者不能明辨,故持戒多所
违犯,而戒反为烦恼浊染。又云:「慧倒心浊乱;不信住忍德;不乐观善恶,如无
~P 817
德名王。」慧倒,指见使等,由于邪见,其心浊乱,不信忍德,更不能分别善恶,
而执于不善一边;本无功德而自以为功德,则如无德而徒有虚名之王。又云:「智
者所称赞,无余甚深细,欲未障直道,无慧不能住。」道,指甚深道之空性,空性
为一切智者所赞,最为深细。无余,不能超越,不为欲所障蔽,正直无倒,如是甚
深道,无慧不能住。又云:「心不勤修慧,其见不能净。」意谓如其心认为慧不必
勤修者,则其见即不净。昔有王偶诛一仇,为人所赞,因此益喜杀,由疏及亲,乃
至杀父,遂丧其名,由无慧故,不能辨善恶。又有注释,无慧,则世间名闻亦不能
享。有狐误堕染色池,乾后毛余色彩,众兽怪问…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