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子二、别学后二度分六 丑一、修止观之胜利 丑二、明止观能摄一切定 丑三、
止观自性 丑四、双修之理由 丑五、次第决定 丑六、各别学法。
凡菩萨均须学止观,所谓别学后二度者,止固属定度,观固属慧度,然不能谓
凡止皆定度,凡观皆慧度,以止观有内外道共者故。此处别学者,指大乘止观,乃
发菩提心后,学六度时所学。凡由受持菩提心门之止道,均属定度,由受持菩提心
门而修之胜观道,均属慧度。如此乃简别外小。此处所指菩提心,谓真实菩提心,
倘不能生起真实菩提心,亦须生起相似菩提心后而修止观,乃为大乘止观。
六科目皆有大意义,能明六科目之义,则于止观道已得轮廓,不知轮廓而修,
古德谓,只能获得止观假相。甲操杰有颂云:「诸佛菩萨诸教语,修定一切之语果
。并名未闻诸愚修,结果仅得假定相。」意谓修定必须与佛密意所在之定相合,乃
为清净定。佛之密意,须于佛说经教中求之,如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菩萨地,于
定尤详。然则依止诸经论皆可修止矣,奚取本论别说止观。当知末法众生惑重,见
~P 832
坚而杂,纵闻经论,以惑重见浊故,莫辨途径。为欲末法众生开卷即得津梁,而又
合于佛菩萨密意,故宗喀大师造此显明详确之论。
丑一、修止观之胜利
「学后二度即修止观,以止观即后二度所摄故。解深密经说、『大小乘世出世
间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问:止观岂非修所成之功德,说一切功德皆是彼二
之果,云何应理。曰:真实止观,如下所说是修所成之功德,非大小乘一切功德皆
是彼果。今将缘善所缘心一境性以上之三摩地,皆收入止品,简择如所有性,或尽
所有性之善慧,皆摄入观品,故密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亦不相违。又
解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言粗重者
,谓最能增长颠倒心之习气。相,谓贪著邪境,能长养前后习气者。慧度教授论说
:『前者是观所断,后者是止所断。』此等是已有止观名者之胜利,余未说止观名
者,凡说是静虑般若之胜利,当知皆是此二之胜利也。」
佛八万四千法门,不外教证二分,括之为三藏十二部。菩提道次第总摄三藏十
二部要义,而以戒定慧贯之。自依止上师起,至六度四摄止,不外为成佛加行道,
~P 833
成就菩萨行者,括之为戒学,止观括之为定慧二学。以见、行、修、论,自六度以
前为行,止为修,观为见。见、行、修三,如不清净,成就难期。清净之修,在离
沉掉。见之清净,在契中观。故颇邦喀大师造愿值宗喀教颂。为障定昏沉,愿依庄
严经论而修,成清净定,故愿宗喀修定教义等语。解深密经弥勒问品所谓声闻、菩
萨、佛、世出世一切善法,悉为止观之果。于此当问,止观为上界所修之法,如何
能包括大乘一切善法。如修慈悲心、菩提心等,无止观在内,不为止观所包,因菩
提心不须修定而属下界之法,出离心亦然,岂此亦须先修止观耶。推之下士道怖恶
趣等,亦须先修止观耶。又声闻、菩萨,均有欲心专注定,由欲心定为因,始有正
定,由正定始有胜观。断无先得止观始得欲心定果。如何大小乘世出世一切功德皆
为止观之果。答曰:正止观本属上界所修功德。大小乘一切功德虽非彼果,然凡与
止观相顺之一切功德,皆摄入在内。如修菩提心虽非正止观,而念佛法与念众生,
以观择而修,即观之相顺。观择之后,必得决定专注而修,即止之相顺。故凡善所
缘心一境性以上诸三摩地,皆摄入止中。凡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拣择慧之诸善法,
悉摄入观中。相顺止非定中之随顺定,乃指凡于善法一念之注,即为相顺止。凡于
~P 834
善法拣择而生之少许慧,即为相顺观。故止当包正止,及与止相顺之善果。观当包
胜观,及与观相顺之善果。由此知佛说三乘功德皆为修止观所得之果,固无过也。
三乘功德,不外思、专注二修。凡思择均属观,专注均属止。深密又云:「烦恼诸
众生,如修止与观,能解恶取缚,及诸相缠缚。」恶取缚者,谓颠倒境上辗转增上
功德住于心中之习气,即烦恼习气。此习障向上功德。相缚者,于颠倒境前后生起
之耽著,长养彼习气者,是即润长烦恼习气之烦恼,是为相缚。简言之,能除烦恼
及烦恼习气,均属止观。止断烦恼,观断烦恼习气。由能伏烦恼即名解脱烦恼,然
非真断也。
上来是已安立止观名之胜利。其虽未立止观名,而意义相同,但说为静虑智慧
之胜利者,亦即止观之胜利。盖静虑智慧固不能尽属止观,而在静虑之一心专注,
其相与止同,智慧之分别抉择,其相与观同故也。
丑二、明止观能摄一切定
「解深密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皆是止观所摄。』故求三摩地者,不能
广求无边差别,当善求三魔地总结之止观修法也。」
~P 835
止观摄一切三摩地:(一)止观如树之根本,其他三摩地如枝叶,故说止观摄
一切定。(二)以一切定皆属止观类而说止观摄一切定。(三)以止观为主,以其
他一切定为从,而说止观摄一切定。如是三说,皆为有理,究孰为是。(一)为广
本说,但如照此说,则一切定皆以止观为根本而生。然如一念奔注之欲心定,亦包
在一切定中,岂此欲心定亦须先有止观而后生耶,似不应理。当知广本之枝喻,意
在指出一切以止观为关要。如枝叶以根本为关要,非谓一切定由止观生,如根本之
生枝叶然。亦即一切定修习扼要处,悉包括于止观扼要处。亦即一切定之专注、思
择二种修法,悉包括于止观专注、思择二法中。欲修定者,虽不能明了分别无边,
然于一切定总根之修法,能善研求,即能通一切。
丑三、止观自性分三 寅一、奢摩他自性 寅二、毗钵舍那自性
寅一、奢摩他自性
「如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
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
奢摩他。』义谓令心不散,相续安住,故心能任运住于所缘,若时引生身心轻安之
喜乐,此三摩地即成奢摩他。此由内摄其心,令不散乱,即能引生,不待通达诸法
~P 836
真理也。」
宗喀大师举深密,立定名数语,即包括全部修定法。但如不经解释,纵有习者
,亦难依此数语,便能修定。经云独处空闲者,是择修处。云于如是善思惟法作意
思惟者,即修定相。云起身心轻安者,即修定果。再细言之,独者,无人来往相扰
。空闲,非但指地,亦指安静心境言。处者,住于如是无人相扰地上,内心空阔闲
静,如是而处,收摄散乱。内心安住已,然后将前已经善思惟无所犹豫之法,作为
所缘法,而于如是所缘上,作意思惟后,即于此所缘上能思惟之心,内心相续,离
沉离掉,如水不断,由如是思惟法门而住。复由多次安住故,生起身轻安及心轻安
,是名三摩地。其义不论所缘为何,于所缘上住心,不散于所缘之外,能任运而住
,何时生起身心轻安喜乐,彼时即名为止。此则唯令其心于境不散,内心摄持,即
能生起,无须了达空性。凡得定者,内心亦不起分别,或有于此即认为证空性者,
如支那堪布所谓,心于任何境不起分别,即为修习空性,是以修定为修空性矣。修
定正规,定依所缘。有不依所缘者,不以心为所缘,亦不以非心为缘,一切不作意
~P 837
,顿遮分别疑虑之念,内心自能得住,空境自生,不为外境所夺,如水之澄,亦不
住于空境,如是修者,在支那堪布亦自认为修定。剀切言之,此不但非空性,亦非
是定,乃是一种相似定。必如深密,以善思惟法为所缘而修,乃为正定。故知修止
,定须先依所缘。不依所缘一法,在康藏所谓大手印、大圆满者,亦有此失。萨迦
大德班尊降宅云:「现之修大手印者,与汉土万应散相似,如此修者,危害三分,
错误四分,此说非佛说也。」其错与否,是佛说与否,姑不具论,特引于此,闻者
幸留意焉。又以心为所缘者,心本无色,忽见心之无色,遂自以为了达空性。故论
特举内心摄持即能生起,不须了达真如为言。
寅二、毗钵舍那自性
「解深密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惟法
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
,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
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毗钵舍那。』正思择,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
所有性。寻思谓粗寻思,伺察谓细伺察。宝云经云:奢摩他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
~P 838
谓正观察。弥勒菩萨云:应知寂止道,总集诸法名。应知妙观道,思择诸法义。又
云:正住为所依,为令心住故,及善择法故,是名为止观。此说依止正定,令心安
住,为奢摩他,善择法慧,为毗钵舍那。菩萨地中亦如是说。修次中篇云:『止息
外境散乱已,于内所缘恒任运转,若时安住欢喜与轻安俱心,名奢摩他。若住奢摩
他,思择真实,名毗钵舍那。』慧度教授论中亦如是说。如瑜伽论及慧度教授论说
,止观各有缘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二种,故止观不由所缘而分。既有缘空性之奢摩
他,亦有未达空性之毗钵舍那。由能止心向外境转令住内所缘,即名为止。由增上
观照,故名胜观。有谓心不分别而住,无明了力者名止,有明了力者名观,此不应
理,与前引经论皆相违故。又彼仅是三摩地有无沉没之差别故。一切奢摩他之三摩
地,皆须远离沉没,凡离沉没之三摩地,内心定有明了分…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