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P2

  ..续本文上一页故。故是否缘空性之定慧

  ,就要就彼心是否通达二无我性随一而定。心未趣向真实境者,亦有无量乐明不分

  别之三摩地故。即未得真实见者,只要持心令不分别,现可成办,故未达空性者,

  生无分别定,全不相违。若由此门久持其心,由持心力,生风堪能,身心法尔发生

  ~P 839

  喜乐,故生喜乐,亦不相违。生喜乐已,由喜乐受明了之力,心亦明了。故不能安

  立一切乐明不分别定,皆是通达真实义者。以是当知通达空性之三摩地,固有乐明

  不分别,即心未趣向空性之三摩地,亦多有乐明不分别者,故当善辨此二之差别也

  。」

  行人于得身心轻安定后,依靠于定,舍离不住所缘而散于外境之心相,即于所

  善思惟法,三摩地所缘影像,分别观察、胜解。(先于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上安住,

  再以分别观察,生起观慧,于观慧上安住。影像者,定中所缘之境,如镜中影像,

  非有实境。)。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如心中观想一螺,螺即影像。乃至

  蕴、处、界影像,空性影像。空性有所缘,能显内心所显如所有性,清明澈了,即

  空性影像,如修阿字亦然)。所知义中(即俗谛所知义)、能正思择(思择俗谛)

  、最极思择(思择胜义)、周遍寻思(粗思)、周遍伺察(细察)、若忍、若乐、

  若觉、若见、若观。闻汉土以忍乐等均属中观,谓名异而义同。在藏土则加分别。

  即对于所生义真俗谛中,经过粗细观察后,生起无疑无怯(无所畏难)之心为忍;

  生起兴趣意乐为乐,于诸异门清晰分别为觉,心见胜境为见(生起能见功能),最

  ~P 840

  后对于观境生起耽著(藏文为信把),亦即对于所观正理不舍为观(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如谓诸名皆属一义,则以佛为证。佛于证得真实胜观时(佛常在胜观中,

  皆无上述五种行相)。有何粗细诸名境耶。如是所修,为毗钵舍那;如是修者,为

  善巧于毗钵舍那。以上说观之体,未说观之量。宗喀大师于此,又引无著说,以释

  思择、极思择、寻思、伺察等义。又引宝云经,奢摩他,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

  谓正观察。支那堪布以不思善恶为宗,以分别为缠缚,极不分别,即契真如,见此

  经所说与其宗旨不合,用脚踏蹴。大师因叹不仅支那堪布如是,藏土亦多持此义。

  实则支那堪布仅见深密,未见宝云等经所说。即庄严经论亦云:「应知诸法名,总

  集为止道,应知妙观道,思择诸法义。」意谓将一切法总集起来,于其上一心专注

  不移者,即止道。例如一切有为法,皆属无常,以无常总集一切法,对此无常义上

  ,一心专注不乱,即止道。观道者,于所缘无常境上,用智慧思择即是。一说,诸

  法总义上专注为止。再于止上以观慧作各别观察为观。彼论又云:「正住为所依(

  正住,即胜净定,以清净定为所依。)心安住于心(上心字为内心之心,次心字为

  于所缘上一心安住不散之心。),及善思择法(即善思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法。

  ~P 841

  )应知是止观。」

  总之,一心专注为止,于一心专注之止上,善思择诸法,即观,此皆谈观体也

  。再者,正住心,即九住心,依第九住心定力而生起普遍身心轻安(即欲心定),

  即为正住心。复于正住心后,内心摄持而修,所得乃为止,复于此止上善思择诸法

  ,所得为观,菩萨地中亦如是说。修次中编亦云:「外境散乱既止息已」云云。大

  师引如是经论,不嫌繁复,在注重使人了知何者为止观。昧者或以为空性即观,空

  性不须分别,即以为修观不须分别,而不知观为觉刚,须有观察也。止息外境散乱

  者,即屏绝外缘,于内所缘,恒常相续,任运而转者,即内摄所缘,使其相续安住

  。欢喜轻安之心者,即生起轻安,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如是奢摩他时思择真实,

  名毗钵舍那。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喜德巴阿□黎著)所说,及瑜伽所说,不论止

  观皆有缘于如所有及尽所有者。盖止观非就所缘判别,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

  通达空性之观(彼以息外境持心内住所缘为止。若更增上特别观察为观)。

  ~P 842

  在藏中过去则有以缘俗谛为止,缘胜义为观者。又有以心不分别而住,无了别

  明显之精者为止,有了别明显之精者为观。前说,前文已释其误,后说亦非。其所

  谓明显之精者,如修卓巴钦波者,息心,息心后忽然开朗,心境明洁,遂误为认识

  本来。但此不应理,以其与前诸经论所说悉相违故。经论止观皆缘真俗二谛,而此

  所说有显明了别之精者,不过仅缘俗谛心体而已,遽许为已得胜观,实则仅相当于

  本宗已得止相。至所谓无了别明显之精者,则恰相当于本宗未离细沉细掉有过之定

  。本宗于一心专注而有了别明显之精之止上,尚须再加观择,始名修观。彼宗何以

  有此错误,由彼不善解心为外境所夺一语,以为若用观察,则心有分别,即是为外

  境所夺,即是修行障碍,故专取安住修习一分,将观察修习得胜观前不可或少之一

  分置而不取,因而遂有此失。故就彼所说止观分别。不过仅就三摩地有沉无沉而分

  ,以有沉为止,无沉为观,实非真正止观分别。盖一切三摩地皆须决定定明二分,

  故皆须决离沉离掉,沉为明障,掉为定障,一切离沉三摩地定有明了之精。以是之

  故,是否缘空性之定慧,须就彼心通不通达二无我境之随一而明。于二无我任通一

  分,即为达空之定或慧。对于真实境,心未趣向者,亦有无量安乐、明了、无分别

  ~P 843

  之三摩地。如外道于四禅四空,亦有此境。彼虽未得通达胜义之见,但以任何亦不

  分别之心,亦能现前成就。故虽不解空性而生无分别之三摩地,亦无少许相违。就

  彼门中,久持其心,以持心力,风起堪能,身心法尔生乐,故生乐与定亦不相违。

  由乐受行相明显之力,于心生起明了之精,除自心生起明了而外,对于其余无分别

  之三摩地亦然。故不能以一切安住明了无分别之三摩地,而安立为通达真实也。然

  修此种定者,见无色心体,以为有空、有乐、有明、有无分别,遂认为已证空性,

  甚且以为已得无上瑜伽金刚后心,又入双运,实则不过得止,并未到胜观边境。再

  者,定之乐,仅轻安之乐,与密乘空乐不二之乐相悬殊,而误者遂以此传人,遂即

  此修双运。其教人亦先即教观,而舍弃皈依、发心等必由之道,各多有此类。颇邦

  喀大师常反复开示此失。通达空性之三摩地有乐、明、无分别;而不通达空性之三

  摩地,亦多有乐、明、无分别,此二者之别,必须了知。以上于止观胜利,止观体

  ,既了达轮廓,乃可言修。或问:应修止或修观。答:二者皆须修。

  丑四、双修之理由

  ~P 844

  「何故随修止观一种不为完足,必须双修耶?曰:譬如夜间燃灯观画,要灯明

  亮无风吹动,方能明见诸像。若灯不明,或有风动,则必不能明见诸色。如是观甚

  深义,亦须了解真实义之无倒智慧,与心安住于所缘而不动,方能明见真义。若但

  有心不散动之不分别定,而无通达真理之慧,则于三摩地任何薰修,终必不能通达

  真理。若仅有了解无我之见,而无心一境性之定,亦必不能明见真理,故须双修止

  观。如修次中篇云:『唯观离止,则瑜伽师心于境散乱,如风中烛,不坚稳住,不

  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又云:『由止力故,故无风烛,诸分别风不能动心

  ,由观力故,能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月灯经云:『由止力无动,由观故

  如山。』故正摄法经曰:『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修次初篇云:『心动

  如水,无止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实了知真实。故世尊说,由心住定

  ,乃能如实了知真实。』又成就奢摩他,非但能遮正观无我慧动之过,即修无常、

  业果、生死过患、慈悲、菩提心等,凡以观慧修观察时,散失所缘之过,皆能遮止

  ,各于所缘不散乱转。故随修何善,力皆强大。未得奢摩他前,多分散缘余境,故

  所修善力极微弱。入行论云:『诸人心散乱,常被烦恼□。』又云:『虽经长时修

  ~P 845

  ,念诵苦行等,佛说心散乱,所作无义利』。」

  何故单独修止或修观为不足,而二者必兼修。答:喻如夜间燃烛观画,若具足

  灯明,又无风动,则诸相朗晰能见,不具者反是。如是,若欲观察甚深空义,亦当

  具足对于真实义无倒之决定慧,及心于所缘(空性)如欲安住不动二者,始能明见

  真实。若虽有心不余荡安住无分别之三摩地,而无通达真实无倒之慧,则于三摩地

  任作几许修习,终不能通达其真实。反之,若仅有达空之见,而无坚固专注三摩地

  者,亦然。如布与绸,须赖浆糊始能粘合,观察空义谛,坚固不移之浆糊,即为定

  力。再言之,观空须先知障空之物为何,即我执是。我执譬如大树,断大树不仅须

  利刃,亦须有执刃不摇之坚固臂。有慧无定,何能断我执大树。无定之慧以观空性

  ,才观即摇。不仅观空性如是,即观死无常等,亦然,以慧虽能见空性,若无一心

  专注之定,瞥眼旋即消逝。亦如初修无常,虽偶一心动,然一转念,旋即如平常矣

  。修次中编云:「离止修观,则瑜伽者之心当于境散。犹如临风之烛,不能久住。

  」此处所谓离止之观,并非离止,不过谓无坚固专注之止,以言中观必有止故。无

  坚固之止以资助观力,则为沉掉散去,故对于空性不能生极明了之慧明。慧明者,

  ~P 846

  空慧之明相也。以是之故,止观二者之力应当相等,而依广论引大涅槃经云:「声

  闻不见如来种姓,以定强慧弱故。菩萨虽见而不明,以慧强定弱故。」(如来种姓

  ,分增上种姓,自性种姓,自性,谓如来藏,即自心法性,此处系指后者。)声闻

  不见如来…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