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种姓,为中观自续派说,伦敦杰即作是言。在自宗则许声闻已见如来种姓

  ,特不能广,否则我执未断,不能解脱生死矣。总之,上文为证明止观力之不等,

  以意揣之,声闻专注修行时长,观察修行时短。菩萨观察修行时长,专注修行时短

  。以二者不能离,不能说修时两者有强弱,或随于一者住时长短之别耳。惟无色界

  人则定强慧弱,是为定义。又菩萨见如来种姓而不明显,亦当解释,菩萨定见法性

  。所谓不明显者,指在定与出定不能使真俗圆融如一。在定修时偏真,出定时偏俗

  。所谓偏者,以定中专注真谛,则于俗谛别别观察之力较弱,出定则反是。不能使

  在定与后得均能时见空性。惟佛不分在定与出定,于一时中双见二谛,故称唯佛为

  能明见。修次又云:「以止力故,如安静无风之烛,诸寻思风(分别),不动于心

  。」意谓使心专注不动者,是止之力。又云:「由胜观故,断一切恶见之网,除不

  堪毁。」意谓空性为恶见网所障,须以胜观为利刃,乃能断网。由在定修时,以胜

  ~P 847

  观力别别观察,生出空性决定之慧,即在后得,其力犹存。若有恶见,执自性者,

  虽欲毁其所生决定慧,亦必不能。修次中编引月灯三昧经云:「以止力无动,以观

  故如山。」意谓由观故生起决定慧,任何异说不能动摇,有如山然。至于正修胜观

  时,缘空义谛而不余散乱者,则由以前修止串习力使然。譬如灯,其明亮一分,乃

  由油炷而来,不能谓仅由遮风之力。惟不摇一分,乃由遮风之力。修胜观时,使能

  修之心与所缘黏合不散于余者,为前时修止串习力,至于观力,则由前时闻思修而

  来。以是义,谓初当以离沉掉无不平等之止,次以分别慧而观察,乃能了达真实。

  如摄正法经所谓:「若心等引,乃能如实而知也。」修次初编:「心动如水,无止

  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即不能达真实义。」例如洗衣,以器盛水,乃去衣垢以

  水。若欲使与空性相违之污垢相离,亦须以止为器,使心水不动,再以分别慧观察

  空性之相违,然后污垢可去。

  障碍空性为我执,我执为生死根本,须用分别空性慧乃能斩断。我执断,生死

  亦断。故出离生死须止观。成佛亦须止观。若止成就,非但遮修无我空慧之散乱,

  ~P 848

  即修无常、业果、生死过患、慈悲、菩提心等任何善法,力皆重大。依秘密教授,

  止未成者,修死无常一年,不如得止者一日之功。以未得止前,对所缘境力皆散乱

  。以散乱故,所修一切善行力皆微少。如修无常,对于无常不易生起感动之心。修

  业果,对于业果不易生起决定信心,推之菩提心亦然。以修菩提心等,定须有离沉

  掉不余散乱之力,乃能成就。而去沉掉散乱者,厥为定力。入行论云:「心散成人

  住于烦恼牙间,如入虎口,牙间之噬与不噬,则噬分为多。散乱心入烦恼分为多。

  」又谓:「持诵难行等,虽常时而行,心于余散乱,佛说无义利。」别说为无大果

  ,亦非全无功德。又所谓无义利者,以得义利则烦恼力渐减,如心散乱,则不易与

  法相应,以无调伏烦恼之力,故对于心之义利即少,不仅持诵难行,推之闻法,阅

  经,如全为此生名利恭敬著眼,心即散于此生名利恭敬之上,有何利益。所谓心有

  利益者,心自无始以来,强硬如角,我常为其奴,无法牵挽。须具调柔之心,使为

  我奴,而我自作主,乃为有利益于心。总上所说,皆释明何以必须修止之要义。藏

  文谓止之功德,为于善堪能,即须此心调柔。心既调柔,则欲住何善即住何善。如

  以止修言,有止者,欲安住而修,此心即安住如山,以观修言,欲观察而修,此心

  ~P 849

  即如盆地,引水无所滞碍,决东则东,决西则西。但是得止者,不可贪著轻安,以

  为满足。须知得止,乃为调此心使用于善,倘得止即足,譬如有良仆而不用,于主

  何益。又得止之心有如良马,最为调柔,堪以驱策致远。心既得止,正应驱入种种

  善门。如即此而止,与良马伏枥何异。故得止后,应赓即转到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用分别慧而修观。若得止后,不以空性为所缘而修,而止于粗止,则极为不可。如

  三摩地王经言:「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昔有外

  道曲把者,欲胜佛法,以佛雪山修定六年,己能入定十二年,得四禅至有顶天诸定

  神通,比出定,见鼠啮其发作窠,心怒,遂失定,又无福力以持之,遂入恶道。故

  止之功德尚不如戒之功德。先既说止功德,此处又降而下之者,盖止之功德原不足

  过于赞叹,以内外道共故。如单得止体,不如单得戒体,以戒体可以解脱,定体不

  必入解脱。定必须良伴之观,乃入解脱。如得止后,并皈依而不以为伴,则皈依功

  德亦不能得,以外道有定不得皈依功德故。故得止后须善观察。

  丑五、次第决定

  ~P 850

  「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断诸烦恼,故应先求止。』此说当先修止,次

  依止修观。若作是念,修次初篇云,此所缘无定。此说奢摩他所缘无定。前文亦说

  奢摩他所缘通法与法性,故可先了解无我义,缘彼而修,则心不散乱之止与缘空性

  之观,同时生起,何必先求止,次乃修观耶。曰:此言观前先修止者,非说生无我

  见,须先修止,以无止者亦能生正见故。即生转变心力之见,亦不须止为先,以虽

  无止,但以观慧数数观察而修,亦能生转变心力之感触,不相违故。若相违者,则

  修无常、生死过患、菩提心等,引生转变心力之感触,亦应依止,理相等故。若尔

  ,何为观前先修止耶。此言生观者,是说未得修所成之异生。此除下说无上瑜伽部

  中以证空智修无我理之外,显教与密教下三部,若未以观慧观无我义而修观察,则

  定不生修所成之毗钵舍那,故须修观。若未成止之前,先求无我ぴ数数观察彼

  义者,由先未成止故,唯依观修,不能成止。若不观察而修安住,依此虽能成止,

  然除修止法外仍无修观法,后更须求修观之法,故仍不出先求止已,次依彼修观之

  次第也。此派若不以观修引生轻安建立为生观者,则说先求止已次依彼修观,全无

  正理。若不作如是次第而修,亦极非理。解深密经说:『要依先得奢摩他而修毗钵

  ~P 851

  舍那。』论云依前而生后。说明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次第,即依增上定学引生增上

  慧学之次第,皆是先修奢摩他,后修毗钵舍那。中观心论,入行论,修次三篇,智

  称论师,寂静论师等,皆说先求止已后修观故。虽有少数印度论师说不别求止,初

  以观慧观察,便能生观,然相背诸大辙论教,非是智者所凭信处。此止观次第,是

  约初生时说。后则亦可先修观,后修止,次第无定也。」

  集论中说:「有先得观未得止者,彼应依观勤修寂止。」此义云何,曰:彼非

  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乃未得第一静虑根本定以上之止。彼复是说证四谛

  后,依彼进修第一静虑以上之止。如本地分云:「又以如实善知从苦至道,然未能

  得初静虑等,于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总为便于言说故

  ,说九住心通名为止,思择等四通名为观,然真实止观如下所说,要生轻安,乃能

  安立。」

  止观二者,何者应先修。依次第,定先修止。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断

  诸烦恼。」故应先求止。意谓唯观无止,不能断诸烦恼也。

  或见修次有云:「止观所缘无定。」又上文亦言止观所缘均有法及法性,遂疑

  ~P 852

  应先得观后(空性),再以空性观为所缘而修止,则止观并得,何必先求止。此疑

  由误解得未得空性,为止观之判别所致。藏中过去行人,有由见而去认识修者,有

  由修而去认识见者。前缓后速,前为渐法,后为顿法。不知彼所谓修者,乃以离沉

  离掉,心能安住所缘,即为已得修之道。及真得止,即认为同时得观。前说不须依

  先止后观之次第者,即此一派,以为缘空性修止,便能止观同得。不知所谓观前修

  止者,非谓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即欲正见内生强力感觉一心决定,亦

  必须先修止。以无止人,仅以观慧数数思择,亦能生起强力感觉,不相违悖,若相

  违,则修无常,生死过失,菩提心等,引生强力感觉,皆须依止,则太为过。此种

  答法,缘于疑者心中含有几时得胜观,几时达空性,得胜观中即含有修止之意,亦

  即由修而认识见一派。故开其心而答以达空性不必以止为先,眼见无止而能生正见

  者甚多,若必先得止而后生正见,则修无常生起感动等,亦必先止,于理太远。若

  尔,则观前修止为何?于此标显自宗。此中所谓生起之观,是指修得而言。先未曾

  得今始生起之异生(初业有情)。彼中除密宗无上瑜伽之少分不共修外(不共处,

  在止观同时),其余下三部及显教,均须观前修止。因修胜观者,先重观修,以分

  ~P 853

  别慧别别观察而修。不如是观修,欲证胜境,必不生起。若于未得止之先,求达无

  我已,即于彼为数数观修,则因未依止,即止亦不能生。若不观察而先用专注修法

  ,固可得止,但得止之后,仍须再求修观,仍不越先止后观次第。此中所谓观,非

  指观察慧引生轻安者,乃是先得止,依止缘无我而修观,乃为正理。总之,依观修

  引生轻安,不应正理。依止修引生轻安,始应正理。盖观修以异门为所缘,如莲瓣

  交错,不易引生轻安。止修则专注一缘,易生轻安,生轻安已,即缘异门如莲瓣交

  错而修,亦能引生轻安,以已生起即易再生故。要之,止与观界限不易分。观察慧

  不易引生轻安,而观察复有轻安,亦易分。其关键在心调柔与否。以不调柔心而修

  观察,不引轻安。以调柔心而修观察,亦生轻安。故欲达观察慧…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