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種姓,爲中觀自續派說,倫敦傑即作是言。在自宗則許聲聞已見如來種姓

  ,特不能廣,否則我執未斷,不能解脫生死矣。總之,上文爲證明止觀力之不等,

  以意揣之,聲聞專注修行時長,觀察修行時短。菩薩觀察修行時長,專注修行時短

  。以二者不能離,不能說修時兩者有強弱,或隨于一者住時長短之別耳。惟無色界

  人則定強慧弱,是爲定義。又菩薩見如來種姓而不明顯,亦當解釋,菩薩定見法性

  。所謂不明顯者,指在定與出定不能使真俗圓融如一。在定修時偏真,出定時偏俗

  。所謂偏者,以定中專注真谛,則于俗谛別別觀察之力較弱,出定則反是。不能使

  在定與後得均能時見空性。惟佛不分在定與出定,于一時中雙見二谛,故稱唯佛爲

  能明見。修次又雲:「以止力故,如安靜無風之燭,諸尋思風(分別),不動于心

  。」意謂使心專注不動者,是止之力。又雲:「由勝觀故,斷一切惡見之網,除不

  堪毀。」意謂空性爲惡見網所障,須以勝觀爲利刃,乃能斷網。由在定修時,以勝

  ~P 847

  觀力別別觀察,生出空性決定之慧,即在後得,其力猶存。若有惡見,執自性者,

  雖欲毀其所生決定慧,亦必不能。修次中編引月燈叁昧經雲:「以止力無動,以觀

  故如山。」意謂由觀故生起決定慧,任何異說不能動搖,有如山然。至于正修勝觀

  時,緣空義谛而不余散亂者,則由以前修止串習力使然。譬如燈,其明亮一分,乃

  由油炷而來,不能謂僅由遮風之力。惟不搖一分,乃由遮風之力。修勝觀時,使能

  修之心與所緣黏合不散于余者,爲前時修止串習力,至于觀力,則由前時聞思修而

  來。以是義,謂初當以離沈掉無不平等之止,次以分別慧而觀察,乃能了達真實。

  如攝正法經所謂:「若心等引,乃能如實而知也。」修次初編:「心動如水,無止

  爲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即不能達真實義。」例如洗衣,以器盛水,乃去衣垢以

  水。若欲使與空性相違之汙垢相離,亦須以止爲器,使心水不動,再以分別慧觀察

  空性之相違,然後汙垢可去。

  障礙空性爲我執,我執爲生死根本,須用分別空性慧乃能斬斷。我執斷,生死

  亦斷。故出離生死須止觀。成佛亦須止觀。若止成就,非但遮修無我空慧之散亂,

  ~P 848

  即修無常、業果、生死過患、慈悲、菩提心等任何善法,力皆重大。依秘密教授,

  止未成者,修死無常一年,不如得止者一日之功。以未得止前,對所緣境力皆散亂

  。以散亂故,所修一切善行力皆微少。如修無常,對于無常不易生起感動之心。修

  業果,對于業果不易生起決定信心,推之菩提心亦然。以修菩提心等,定須有離沈

  掉不余散亂之力,乃能成就。而去沈掉散亂者,厥爲定力。入行論雲:「心散成人

  住于煩惱牙間,如入虎口,牙間之噬與不噬,則噬分爲多。散亂心入煩惱分爲多。

  」又謂:「持誦難行等,雖常時而行,心于余散亂,佛說無義利。」別說爲無大果

  ,亦非全無功德。又所謂無義利者,以得義利則煩惱力漸減,如心散亂,則不易與

  法相應,以無調伏煩惱之力,故對于心之義利即少,不僅持誦難行,推之聞法,閱

  經,如全爲此生名利恭敬著眼,心即散于此生名利恭敬之上,有何利益。所謂心有

  利益者,心自無始以來,強硬如角,我常爲其奴,無法牽挽。須具調柔之心,使爲

  我奴,而我自作主,乃爲有利益于心。總上所說,皆釋明何以必須修止之要義。藏

  文謂止之功德,爲于善堪能,即須此心調柔。心既調柔,則欲住何善即住何善。如

  以止修言,有止者,欲安住而修,此心即安住如山,以觀修言,欲觀察而修,此心

  ~P 849

  即如盆地,引水無所滯礙,決東則東,決西則西。但是得止者,不可貪著輕安,以

  爲滿足。須知得止,乃爲調此心使用于善,倘得止即足,譬如有良仆而不用,于主

  何益。又得止之心有如良馬,最爲調柔,堪以驅策致遠。心既得止,正應驅入種種

  善門。如即此而止,與良馬伏枥何異。故得止後,應赓即轉到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用分別慧而修觀。若得止後,不以空性爲所緣而修,而止于粗止,則極爲不可。如

  叁摩地王經言:「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爲煩惱亂,如外道修定。」昔有外

  道曲把者,欲勝佛法,以佛雪山修定六年,己能入定十二年,得四禅至有頂天諸定

  神通,比出定,見鼠齧其發作窠,心怒,遂失定,又無福力以持之,遂入惡道。故

  止之功德尚不如戒之功德。先既說止功德,此處又降而下之者,蓋止之功德原不足

  過于贊歎,以內外道共故。如單得止體,不如單得戒體,以戒體可以解脫,定體不

  必入解脫。定必須良伴之觀,乃入解脫。如得止後,並皈依而不以爲伴,則皈依功

  德亦不能得,以外道有定不得皈依功德故。故得止後須善觀察。

  醜五、次第決定

  ~P 850

  「入行論雲:『當知具止觀,能斷諸煩惱,故應先求止。』此說當先修止,次

  依止修觀。若作是念,修次初篇雲,此所緣無定。此說奢摩他所緣無定。前文亦說

  奢摩他所緣通法與法性,故可先了解無我義,緣彼而修,則心不散亂之止與緣空性

  之觀,同時生起,何必先求止,次乃修觀耶。曰:此言觀前先修止者,非說生無我

  見,須先修止,以無止者亦能生正見故。即生轉變心力之見,亦不須止爲先,以雖

  無止,但以觀慧數數觀察而修,亦能生轉變心力之感觸,不相違故。若相違者,則

  修無常、生死過患、菩提心等,引生轉變心力之感觸,亦應依止,理相等故。若爾

  ,何爲觀前先修止耶。此言生觀者,是說未得修所成之異生。此除下說無上瑜伽部

  中以證空智修無我理之外,顯教與密教下叁部,若未以觀慧觀無我義而修觀察,則

  定不生修所成之毗缽舍那,故須修觀。若未成止之前,先求無我ぴ數數觀察彼

  義者,由先未成止故,唯依觀修,不能成止。若不觀察而修安住,依此雖能成止,

  然除修止法外仍無修觀法,後更須求修觀之法,故仍不出先求止已,次依彼修觀之

  次第也。此派若不以觀修引生輕安建立爲生觀者,則說先求止已次依彼修觀,全無

  正理。若不作如是次第而修,亦極非理。解深密經說:『要依先得奢摩他而修毗缽

  ~P 851

  舍那。』論雲依前而生後。說明六度中靜慮與般若之次第,即依增上定學引生增上

  慧學之次第,皆是先修奢摩他,後修毗缽舍那。中觀心論,入行論,修次叁篇,智

  稱論師,寂靜論師等,皆說先求止已後修觀故。雖有少數印度論師說不別求止,初

  以觀慧觀察,便能生觀,然相背諸大轍論教,非是智者所憑信處。此止觀次第,是

  約初生時說。後則亦可先修觀,後修止,次第無定也。」

  集論中說:「有先得觀未得止者,彼應依觀勤修寂止。」此義雲何,曰:彼非

  未得第一靜慮未到定所攝之止,乃未得第一靜慮根本定以上之止。彼複是說證四谛

  後,依彼進修第一靜慮以上之止。如本地分雲:「又以如實善知從苦至道,然未能

  得初靜慮等,于此無間住心,更不擇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總爲便于言說故

  ,說九住心通名爲止,思擇等四通名爲觀,然真實止觀如下所說,要生輕安,乃能

  安立。」

  止觀二者,何者應先修。依次第,定先修止。入行論雲:「當知具止觀,能斷

  諸煩惱。」故應先求止。意謂唯觀無止,不能斷諸煩惱也。

  或見修次有雲:「止觀所緣無定。」又上文亦言止觀所緣均有法及法性,遂疑

  ~P 852

  應先得觀後(空性),再以空性觀爲所緣而修止,則止觀並得,何必先求止。此疑

  由誤解得未得空性,爲止觀之判別所致。藏中過去行人,有由見而去認識修者,有

  由修而去認識見者。前緩後速,前爲漸法,後爲頓法。不知彼所謂修者,乃以離沈

  離掉,心能安住所緣,即爲已得修之道。及真得止,即認爲同時得觀。前說不須依

  先止後觀之次第者,即此一派,以爲緣空性修止,便能止觀同得。不知所謂觀前修

  止者,非謂引生正見,通達無我,須先修止,即欲正見內生強力感覺一心決定,亦

  必須先修止。以無止人,僅以觀慧數數思擇,亦能生起強力感覺,不相違悖,若相

  違,則修無常,生死過失,菩提心等,引生強力感覺,皆須依止,則太爲過。此種

  答法,緣于疑者心中含有幾時得勝觀,幾時達空性,得勝觀中即含有修止之意,亦

  即由修而認識見一派。故開其心而答以達空性不必以止爲先,眼見無止而能生正見

  者甚多,若必先得止而後生正見,則修無常生起感動等,亦必先止,于理太遠。若

  爾,則觀前修止爲何?于此標顯自宗。此中所謂生起之觀,是指修得而言。先未曾

  得今始生起之異生(初業有情)。彼中除密宗無上瑜伽之少分不共修外(不共處,

  在止觀同時),其余下叁部及顯教,均須觀前修止。因修勝觀者,先重觀修,以分

  ~P 853

  別慧別別觀察而修。不如是觀修,欲證勝境,必不生起。若于未得止之先,求達無

  我已,即于彼爲數數觀修,則因未依止,即止亦不能生。若不觀察而先用專注修法

  ,固可得止,但得止之後,仍須再求修觀,仍不越先止後觀次第。此中所謂觀,非

  指觀察慧引生輕安者,乃是先得止,依止緣無我而修觀,乃爲正理。總之,依觀修

  引生輕安,不應正理。依止修引生輕安,始應正理。蓋觀修以異門爲所緣,如蓮瓣

  交錯,不易引生輕安。止修則專注一緣,易生輕安,生輕安已,即緣異門如蓮瓣交

  錯而修,亦能引生輕安,以已生起即易再生故。要之,止與觀界限不易分。觀察慧

  不易引生輕安,而觀察複有輕安,亦易分。其關鍵在心調柔與否。以不調柔心而修

  觀察,不引輕安。以調柔心而修觀察,亦生輕安。故欲達觀察慧…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