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故是否緣空性之定慧
,就要就彼心是否通達二無我性隨一而定。心未趣向真實境者,亦有無量樂明不分
別之叁摩地故。即未得真實見者,只要持心令不分別,現可成辦,故未達空性者,
生無分別定,全不相違。若由此門久持其心,由持心力,生風堪能,身心法爾發生
~P 839
喜樂,故生喜樂,亦不相違。生喜樂已,由喜樂受明了之力,心亦明了。故不能安
立一切樂明不分別定,皆是通達真實義者。以是當知通達空性之叁摩地,固有樂明
不分別,即心未趣向空性之叁摩地,亦多有樂明不分別者,故當善辨此二之差別也
。」
行人于得身心輕安定後,依靠于定,舍離不住所緣而散于外境之心相,即于所
善思惟法,叁摩地所緣影像,分別觀察、勝解。(先于內叁摩地所緣影像上安住,
再以分別觀察,生起觀慧,于觀慧上安住。影像者,定中所緣之境,如鏡中影像,
非有實境。)。即于如是勝叁摩地所行影像,(如心中觀想一螺,螺即影像。乃至
蘊、處、界影像,空性影像。空性有所緣,能顯內心所顯如所有性,清明澈了,即
空性影像,如修阿字亦然)。所知義中(即俗谛所知義)、能正思擇(思擇俗谛)
、最極思擇(思擇勝義)、周遍尋思(粗思)、周遍伺察(細察)、若忍、若樂、
若覺、若見、若觀。聞漢土以忍樂等均屬中觀,謂名異而義同。在藏土則加分別。
即對于所生義真俗谛中,經過粗細觀察後,生起無疑無怯(無所畏難)之心爲忍;
生起興趣意樂爲樂,于諸異門清晰分別爲覺,心見勝境爲見(生起能見功能),最
~P 840
後對于觀境生起耽著(藏文爲信把),亦即對于所觀正理不舍爲觀(好之者不如樂
之者)。如謂諸名皆屬一義,則以佛爲證。佛于證得真實勝觀時(佛常在勝觀中,
皆無上述五種行相)。有何粗細諸名境耶。如是所修,爲毗缽舍那;如是修者,爲
善巧于毗缽舍那。以上說觀之體,未說觀之量。宗喀大師于此,又引無著說,以釋
思擇、極思擇、尋思、伺察等義。又引寶雲經,奢摩他,謂心一境性;毗缽舍那,
謂正觀察。支那堪布以不思善惡爲宗,以分別爲纏縛,極不分別,即契真如,見此
經所說與其宗旨不合,用腳踏蹴。大師因歎不僅支那堪布如是,藏土亦多持此義。
實則支那堪布僅見深密,未見寶雲等經所說。即莊嚴經論亦雲:「應知諸法名,總
集爲止道,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意謂將一切法總集起來,于其上一心專注
不移者,即止道。例如一切有爲法,皆屬無常,以無常總集一切法,對此無常義上
,一心專注不亂,即止道。觀道者,于所緣無常境上,用智慧思擇即是。一說,諸
法總義上專注爲止。再于止上以觀慧作各別觀察爲觀。彼論又雲:「正住爲所依(
正住,即勝淨定,以清淨定爲所依。)心安住于心(上心字爲內心之心,次心字爲
于所緣上一心安住不散之心。),及善思擇法(即善思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法。
~P 841
)應知是止觀。」
總之,一心專注爲止,于一心專注之止上,善思擇諸法,即觀,此皆談觀體也
。再者,正住心,即九住心,依第九住心定力而生起普遍身心輕安(即欲心定),
即爲正住心。複于正住心後,內心攝持而修,所得乃爲止,複于此止上善思擇諸法
,所得爲觀,菩薩地中亦如是說。修次中編亦雲:「外境散亂既止息已」雲雲。大
師引如是經論,不嫌繁複,在注重使人了知何者爲止觀。昧者或以爲空性即觀,空
性不須分別,即以爲修觀不須分別,而不知觀爲覺剛,須有觀察也。止息外境散亂
者,即屏絕外緣,于內所緣,恒常相續,任運而轉者,即內攝所緣,使其相續安住
。歡喜輕安之心者,即生起輕安,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如是奢摩他時思擇真實,
名毗缽舍那。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喜德巴阿□黎著)所說,及瑜伽所說,不論止
觀皆有緣于如所有及盡所有者。蓋止觀非就所緣判別,既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
通達空性之觀(彼以息外境持心內住所緣爲止。若更增上特別觀察爲觀)。
~P 842
在藏中過去則有以緣俗谛爲止,緣勝義爲觀者。又有以心不分別而住,無了別
明顯之精者爲止,有了別明顯之精者爲觀。前說,前文已釋其誤,後說亦非。其所
謂明顯之精者,如修卓巴欽波者,息心,息心後忽然開朗,心境明潔,遂誤爲認識
本來。但此不應理,以其與前諸經論所說悉相違故。經論止觀皆緣真俗二谛,而此
所說有顯明了別之精者,不過僅緣俗谛心體而已,遽許爲已得勝觀,實則僅相當于
本宗已得止相。至所謂無了別明顯之精者,則恰相當于本宗未離細沈細掉有過之定
。本宗于一心專注而有了別明顯之精之止上,尚須再加觀擇,始名修觀。彼宗何以
有此錯誤,由彼不善解心爲外境所奪一語,以爲若用觀察,則心有分別,即是爲外
境所奪,即是修行障礙,故專取安住修習一分,將觀察修習得勝觀前不可或少之一
分置而不取,因而遂有此失。故就彼所說止觀分別。不過僅就叁摩地有沈無沈而分
,以有沈爲止,無沈爲觀,實非真正止觀分別。蓋一切叁摩地皆須決定定明二分,
故皆須決離沈離掉,沈爲明障,掉爲定障,一切離沈叁摩地定有明了之精。以是之
故,是否緣空性之定慧,須就彼心通不通達二無我境之隨一而明。于二無我任通一
分,即爲達空之定或慧。對于真實境,心未趣向者,亦有無量安樂、明了、無分別
~P 843
之叁摩地。如外道于四禅四空,亦有此境。彼雖未得通達勝義之見,但以任何亦不
分別之心,亦能現前成就。故雖不解空性而生無分別之叁摩地,亦無少許相違。就
彼門中,久持其心,以持心力,風起堪能,身心法爾生樂,故生樂與定亦不相違。
由樂受行相明顯之力,于心生起明了之精,除自心生起明了而外,對于其余無分別
之叁摩地亦然。故不能以一切安住明了無分別之叁摩地,而安立爲通達真實也。然
修此種定者,見無色心體,以爲有空、有樂、有明、有無分別,遂認爲已證空性,
甚且以爲已得無上瑜伽金剛後心,又入雙運,實則不過得止,並未到勝觀邊境。再
者,定之樂,僅輕安之樂,與密乘空樂不二之樂相懸殊,而誤者遂以此傳人,遂即
此修雙運。其教人亦先即教觀,而舍棄皈依、發心等必由之道,各多有此類。頗邦
喀大師常反複開示此失。通達空性之叁摩地有樂、明、無分別;而不通達空性之叁
摩地,亦多有樂、明、無分別,此二者之別,必須了知。以上于止觀勝利,止觀體
,既了達輪廓,乃可言修。或問:應修止或修觀。答:二者皆須修。
醜四、雙修之理由
~P 844
「何故隨修止觀一種不爲完足,必須雙修耶?曰:譬如夜間燃燈觀畫,要燈明
亮無風吹動,方能明見諸像。若燈不明,或有風動,則必不能明見諸色。如是觀甚
深義,亦須了解真實義之無倒智慧,與心安住于所緣而不動,方能明見真義。若但
有心不散動之不分別定,而無通達真理之慧,則于叁摩地任何薰修,終必不能通達
真理。若僅有了解無我之見,而無心一境性之定,亦必不能明見真理,故須雙修止
觀。如修次中篇雲:『唯觀離止,則瑜伽師心于境散亂,如風中燭,不堅穩住,不
生明了智慧光明,故當雙修。』又雲:『由止力故,故無風燭,諸分別風不能動心
,由觀力故,能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爲他破』。月燈經雲:『由止力無動,由觀故
如山。』故正攝法經曰:『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修次初篇雲:『心動
如水,無止爲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實了知真實。故世尊說,由心住定
,乃能如實了知真實。』又成就奢摩他,非但能遮正觀無我慧動之過,即修無常、
業果、生死過患、慈悲、菩提心等,凡以觀慧修觀察時,散失所緣之過,皆能遮止
,各于所緣不散亂轉。故隨修何善,力皆強大。未得奢摩他前,多分散緣余境,故
所修善力極微弱。入行論雲:『諸人心散亂,常被煩惱□。』又雲:『雖經長時修
~P 845
,念誦苦行等,佛說心散亂,所作無義利』。」
何故單獨修止或修觀爲不足,而二者必兼修。答:喻如夜間燃燭觀畫,若具足
燈明,又無風動,則諸相朗晰能見,不具者反是。如是,若欲觀察甚深空義,亦當
具足對于真實義無倒之決定慧,及心于所緣(空性)如欲安住不動二者,始能明見
真實。若雖有心不余蕩安住無分別之叁摩地,而無通達真實無倒之慧,則于叁摩地
任作幾許修習,終不能通達其真實。反之,若僅有達空之見,而無堅固專注叁摩地
者,亦然。如布與綢,須賴漿糊始能粘合,觀察空義谛,堅固不移之漿糊,即爲定
力。再言之,觀空須先知障空之物爲何,即我執是。我執譬如大樹,斷大樹不僅須
利刃,亦須有執刃不搖之堅固臂。有慧無定,何能斷我執大樹。無定之慧以觀空性
,才觀即搖。不僅觀空性如是,即觀死無常等,亦然,以慧雖能見空性,若無一心
專注之定,瞥眼旋即消逝。亦如初修無常,雖偶一心動,然一轉念,旋即如平常矣
。修次中編雲:「離止修觀,則瑜伽者之心當于境散。猶如臨風之燭,不能久住。
」此處所謂離止之觀,並非離止,不過謂無堅固專注之止,以言中觀必有止故。無
堅固之止以資助觀力,則爲沈掉散去,故對于空性不能生極明了之慧明。慧明者,
~P 846
空慧之明相也。以是之故,止觀二者之力應當相等,而依廣論引大涅槃經雲:「聲
聞不見如來種姓,以定強慧弱故。菩薩雖見而不明,以慧強定弱故。」(如來種姓
,分增上種姓,自性種姓,自性,謂如來藏,即自心法性,此處系指後者。)聲聞
不見如來…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