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净,观自变骷髅即得。应观何缘,视习执轻重而分。不净所缘,须
先观起不净境,住心其上。至于慈愍所缘,则不须先观境,但于亲、怨、中三境,
一心予乐,住于此予乐心上即得。缘起所缘,应安置于缘起性空理中,即对于一切
~P 870
法皆无自性,皆由众缘相依而有。多有释此缘起为十二有支。(依本宗应释为缘起
性空之义。一切有情不外三种缘起:现在、过去、未来。不依三世缘起而自成者,
实无其事。)于此理趣上一心安住即得。又有一种,即一切数取趣,不外在过去、
未来、现在三世缘起中,如不依三世缘起而有自性数取趣之生者,决定无有。三界
别所缘,十八界一一分别,则内心所不知者甚多。由不知甚多,则知我之所知远不
如其所不知,我慢自摧。其修法,即十八界愈分愈无边,住于无边理上即得。
界别所缘,广为六十二界、摄为十八界,再摄即地、水、火、风、空、识,称
为六界。从头至脚,一一分别,何者属水,何者属火等,最后至不能分别时,属于
无边际,方知自己所知极少,即于此总摄其心而住于定。向外分别属于观,向内收
摄为止。六界如以色无色括之,前五属色,后一属无色。即无色论为识,即识论,
有眼识耳识等,愈分愈多。又如空界亦有色摄,全身窍道乃至毛孔,皆属空界,空
何以属于有色,如鼻孔所现之黑洞洞,黑洞洞即其色。犹如天空,亦色所摄。(空
一显色),凡属空界,或明或暗,皆有色相可得。由此推之:地、水、火、风、内
~P 871
五根、外五尘、何者属水?何者属火?如此分析,则不知者甚多,而知识之小渺遂
显。又数息所缘,一呼一吸为一息,由一至十,不忘不错,可增至二十一次。如是
续行,则散乱心息,九节风用意与此同。数息要著为不缺,(呼不误吸、吸不误呼
。)不减,(次数不误)凡修定,太忧太乐时,皆不能住缘,过不能住缘时,即用
数息法治之。
三、善巧所缘,此善巧非对修者不明安立,乃对此法安立,谓修此法则得善巧
,中分五蕴、界、处、缘起、处非处。于我,我所不明,以五蕴为缘。于因不明,
以界为缘。于缘不明,以处十二有支为所缘。于业果不明,以处非处为所缘。观五
蕴,知无我,故为蕴善巧。云何观蕴知无我,试寻思,如有依蕴而能成立为人者,
则可谓自性生人,而实不然也。界善巧者,根尘识十八界,内五根,外五尘,加心
等七及法界,共为十八。如各有其自种不依缘而有者,无如是处。处善巧者,六根
为六识增上缘,六尘为六识之所缘缘,前念识为后念识之等无间缘。不问内根外尘
,不依缘而有之处所者无之。十二支善巧,依十二因缘为所缘,而观无常、苦、空
、无我。处非处所缘者。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为是处,反之为非处。
~P 872
四、净惑所缘分二:(一)、以上下地观为所缘。(二)、以无常等十六行相
为所缘。前者为暂伏烦恼现行所缘,后者为断烦恼根本所缘。例如初禅观二禅功德
,知寂。以二禅观初禅过失,知粗。缘四谛十六行相断惑,中观应成派谓:须依十
六行相细分而修,乃能断惑,但依粗分,尚不能。前文贪、镇、疑、慢、寻伺习重
者,以不净等为所缘而修,既能调伏其烦恼,又能得定,故为殊胜所缘。后文善巧
所缘,依之而修,能通达人无我。虽属于止,而与胜观相随顺,故为贤善所缘。(
以其一分得止,一分达无我,伏惑。)又贤善所缘所调伏,为总烦恼,与净行所缘
同为未得定而初得定者所修,净惑所缘为已得定所修,(即以十六行相细分为所缘
而修,由此可以净惑)。所谓净惑所缘成总烦恼对治者,意谓将此粗分烦恼调伏,
(厌下欣上、令烦恼顿息。)非谓三界烦恼皆总对治。如缘不净,不净观成,得止
,同时贪烦恼便伏。下地观上地,见其寂,上地观下地,见其粗,烦恼亦息。周遍
所缘,离前所缘,更无所有,以上四种所缘,为殊胜所缘。其他以阿字或木石等为
所缘,虽亦可得止,而不具备前述伏惑,顺无我等殊胜方便。缘木石等辈,由于不
~P 873
达妙三摩地之建立故。
戍二、明何人应缘何境
「若是贪欲增上,乃至寻思增上之人,则如颉隶伐多问经所说,如其次第当修
不净乃至出入息所缘,各别决定,若是等分行及薄尘行人,则于上说诸所缘中,随
何种即可于彼摄心,无须决定。其贪等五增上行者,谓往昔生中,于贪等五亦多修
习,故于下品贪等五境,亦生长时贪等。等分行者,谓往昔中生,于贪等五不曾修
习,然于彼等未见过患,故于彼境无有猛利长时贪等,然非不生。薄尘行者,谓往
昔生中于贪等五,不曾修习,见彼过患,故于众多上品可贪等境贪等徐起,于中下
境则全不生。又贪等五增上行者要长时修,等分行者非极长时,薄尘行者速证心住
。」
贪甚者,应缘不净,以贪习甚,如不先习贪,则任修何缘皆不能住,故贪决定
应缘不净。如缘不净,既可息贪,且可住缘得定。推之镇缘慈,疑缘界别等亦然,
此等所缘,皆为决定所缘。如属等分行者,则于前述净行所缘,善巧所缘,任择其
一为所缘,皆可。贪等增上行者,由于前世串习所致,对于微小可贪等五境,亦起
恒常猛利贪等。等分行者,过去于贪等少串习,但亦未能观其过失,猛利贪等虽不
~P 874
起,然亦非不生贪等。薄尘行者,过去不但未串习,且能观其过患,于增上众多可
贪等境,贪等暂起,而于中下境则不生。如五种烦恼均强者,则视其何者最强,从
其最强者择其对治所缘而修。若五者之强相等,则以观缘起(非十二支)性空,为
所缘而修最妙。缘起性空,包括净惑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之功用。烦恼强者
,即依此所缘,亦须久修乃可得止。等分不须久时。薄尘行者,更易成住心。
酉二、明此处之所缘
「问:此处当依何种所缘修奢摩他耶。曰:总如前说诸人所缘各别决定,寻思
增上行者修息,尤为切要。又修次中下二篇,依于现在诸佛现住三摩地经与三摩地
王经说缘佛身修三摩地,觉贤论师亦说,缘佛身修三摩地。如道炬论释中所引缘佛
身像持心,即随念佛故,能生无边福德,若彼佛身明显坚固,可作礼敬、供养、发
愿等,修福忏罪之田,故缘彼最胜。又临命终时,有不失念佛等功德。若修密宗,
于本尊瑜伽尤为殊胜。有如是等众多利益也。如三摩地王经云:『佛身如金色,相
好最端严,菩萨应于彼,住心修正定。』此复有新观想者与于原有令重光显之二法
。后法易生信心,且顺共乘,故当如彼修。先求持心之所缘境,谓当觅一若画若铸
~P 875
工最精妙之大师像,数数瞻视,善取其相,令心中现。或由师长晓喻,思所闻义,
令意中现,以此为所缘境,然不应作绘铸等像想,当令现为真实佛像。有说将佛像
置于面前,用目注视而修者,智军论师善为破斥,极其应理,以三摩地非由根识而
修,要由意识中修。故三摩地之亲所缘境,即是意识亲境,要于彼境摄持心故,及
说是缘前述真境之形像或总义故。又身像之粗细二分,有说先缘粗分,待彼坚固之
后,再缘细分。自心亦觉粗分易于现起,故当先以粗分作所缘境。尤于真奢摩他未
修成之前,不可多换异类所缘。若多换异类所缘修三摩地,反成修止之最大障碍故
。如圣勇论师云:『应于一所缘,坚固其意志,若转多所缘,意为烦恼扰。』道炬
论亦云:『随于一所缘,令意住善境。』如是初得摄心所缘之量,谓先渐观想头部
、双手、身躯、二足,令其明显,次于身之总体作意思惟,若粗支分于心现起,纵
无光明,亦应知足于彼持心。若不于彼知足持心,欲求明显,更数观想,纵使所缘
略为明显,非但不得坚固妙三摩地,反成得定之障碍。又彼所缘,虽不甚显,但于
粗分持心,亦能速得妙三摩地。次令明显,极易成故。此本智军论师教授,极为重
~P 876
要。又缘总身时,若身一分明显,即缘彼分。若不明显,仍缘总身。若欲修黄色,
而现红色等颜色不定,若欲修坐像,而现立像等形状不定,或欲修一尊,而现二尊
等数量不定,或欲修大像,而现小像等形量不定,则不可随转。唯应以根本所缘为
所缘境也。若修密咒,本尊瑜伽,本尊形相,必须明显,相未显时,以多方便修令
显现,此中佛像若太难现,可于前说随一所缘,或于真实见上摄持其心修三摩地,
以此主要在修止故。」
在修次中,第一、缘空性,第二、摄一切法于五蕴为所缘,第三、缘佛相。初
者,将佛说三藏十二部一切教义,依三种理由摄入空性。云何三种理由:(一)、
以三藏十二部义安置于空性(广论十四卷上八页)。如一切有为法摄于无常,其最
终皆为引众生趋向空性之方便。(二)、以三藏十二部临近于空性。盖一切教义皆
为第一义谛,虽未见空性而已临近空性。(三)、以三藏十二部教义实得空性,即
依义而修已见空性。此处指缘佛相。觉贤论师分:向内所缘,向外所缘。内缘分缘
全身及依身法。依缘身又分二:缘身为天神像,即生次所缘。缘骨锁骨仗等,均密
宗所缘。缘身法又分五:缘息,即修风,缘细相,缘空点,缘光支,缘喜乐,均属
~P 877
满次。向外所缘分平庸与殊胜。殊胜分二:即佛身、语。(平庸、如木石及无色之
心。)故缘无色心体为所缘,非殊胜所缘。以上见道炬论释中。以佛身为所缘,乃
殊胜所缘。缘佛者,随时缘念于佛,由此能种广大福。如佛相能明显坚固,可作礼
供发愿积资之田,及悔除防护净障之田,即临命终时,随念佛相不失功德,不随恶
趣。如以密咒修本尊瑜伽…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