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释修行次第
「道次第论多依辨中边论所说,由八断行断五过失修奢摩他。善知识拉梭瓦所
传之教授,更于彼上加声闻地所说之六力,四作意,九住心。慈尊于庄严经论与辨
中边论中,亦说九种住心方便,及八种断行。印度智者如狮子贤论师、莲花戒论师
、寂静论师等,亦多随顺此论著有修定次第。此等于密教中亦当了知,如五过失等
修定之过失及除过之方便,显教较密宗说之尤详也。」
在道次论著中,以依辨中边论断五过、依八行、修止为主干。噶当诸师霞惹瓦
,博多瓦等,均有著述,而半依辨中边论,断五依八为总诀。如依格西那索瓦所传
承,亦不外以断五依八为根本,而加声闻地六力,四作意,九住而修。追随弥勒庄
严经论,辨中边论之后,如狮子贤,莲花戒,寂静菩萨,及印度诸师著述,皆广明
断五,依八,住九等法。此等法,即对于密乘三摩地次第亦须知之。显密不过所缘
不同,要为断五,依八,所包括。但断五过等方法,密不如显乘之广。故即修密者
,亦须多研显教。宗喀大师,鉴于诸大经论所说修止方法,言简意深,后世浅慧不
~P 863
解,乃从诸大经论中寻出,作此显明之论,以利后世,此论为以前所无。克主杰亦
云:「过去修止者,不但断五、依八、四作、九住,等法不知,即名亦未闻。」或
惟观阿字为所缘而强修,不知离四、八、五、九等修止方法,任说有何妙诀,终不
得止。自佛以至阿底峡,藏中大德霞惹瓦、博多瓦、零登错诸大善知识所说修止次
第,分二。
午一、无过三摩地修法 午二、引生住心之次第
午一、无过三摩地修法分三 未一、心住所缘前应如何行 未二、心住所缘时应如
何行 未三、心住所缘后应如何行。
欲得无过三摩地,即须以八行断五过。五过者:一、懈怠,二、忘失教授,三
、沉掉,四、不行,五、行。五过中以懈怠为首,以半在住缘之前而起,故应先修
。
未一、心住所缘前应如何行
「若不能灭除不乐修定,乐定障品之懈怠,初即不趣向修定,纵修一次,亦不
能继续,旋即退失,故灭除懈怠为首要。若得身心喜乐之轻安,则能昼夜勤修善行
,无所厌倦,懈怠已灭,然引生轻安,必常精进修三摩地。引发精进,复须于三摩
~P 864
地常有猛利之欲。此欲之因,须由见三摩地之功德,引发坚固之信念,故当多思三
摩地之功德,修习信念也。如辨中边论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谓
欲,勤修依故。能依谓勤,或名精进。深信功德,是欲之因,轻安是精进之果。此
中所修三摩地之功德,谓成就奢摩他已,身乐心喜现法乐住。由得身心轻安故,于
善所缘心能随愿久住。由于邪境已息灭,散乱无主,故不生诸恶行,随作何善,皆
有强力。由此为依,即能引生神通变化等功德。又由依彼,便能引生通达空性之毗
钵舍那,速能断除生死之根本等。由思何种功德能增修定之勇心,即当了知修习。
若生此心,便能相续修定,定极易得。已得定者,若数数修,定则难失。」
所谓心住所缘修者,即对于懈怠过患,用修习以除之。如于修定不生勇悍心,
则乐住懈怠之心不能断。故对于定不惟不乐于修习,反形怯弱。即偶得定力,亦不
能久住而旋退失。故住缘之先,以灭除懈怠为最要。凡心住所缘,应如流水不断,
始能迅生轻安。如何使心流不断,应照印度摩木生火法,用硬软二木相摩,善摩不
断,火即易生。不善者,木方发热,因懈中辍,又须重摩,如是,即难有成。初习
~P 865
定者,除食眠而外,应常住所缘,使心不断流。依本宗,六月即可得定。至对治懈
怠,最要为身心生起轻安。已得轻安,虽昼夜习定亦不知倦,故拔懈根为轻安。而
生轻安须具其因,其因维何,即对三摩地精进修习是也。精进之因,又须先有希求
得定之悦乐。希求之因,又须先识三摩地功德,对三摩地生起坚决信心。故由信生
求,由求生勤,由勤生乐,由乐断懈。故经云:「无信者如焦芽败种。」信,分净
信,坚信,现得信。如信三宝功德,即扫去过去不信等垢,故为净信。如信业果,
心知其性决定,不生动摇,故为坚信。如信三摩地功德,使心转动,生起欲得之心
,故为现得信。希求心有二:一、不离希求,如愿生生不离上师等。二、悦乐希求
,如对三摩地发生极大兴趣而起希求。此种希求即为精进因,精进又为轻安因,在
辨中边论呼为精进四因果,不仅用于修定,于各种法门皆可安立。例如:对业果生
起深信(因观经教),则生起取舍希求心。由希求取舍心,生起取舍精进心,由精
进取舍生起人天增上果,决定可得。又例如观见三宝功德,夺去不信之染污而生起
净信心。即生起皈依希求心,由希求皈依心而生皈依精进心。由精进皈依心,而得
三宝加持果。如此生灾害远离,顺缘具足,即是加持现象。信为一切功德母,又须
~P 866
视其猛利与否。信心猛利,则希求心亦猛利,精进心亦猛利,得果亦速。不利者反
是。宗喀大师云:「精进四因果,有修行之尝试者,皆能知之。」中边论云:「即
能依所依,及所因能果。」所依,欲也。能依,进也。所因,信也。能果,安也。
简言之,即信、欲、勤、安。根本灭除懈怠,固在得轻安,而最初思惟三摩地功德
生起欲乐,亦可以调伏懈怠之粗相。
三摩地功德:(一)、身心喜乐,现法乐住。(现在即可得乐而住。)(二)
、由得身心轻安,于善所缘如欲而转。(三)、又由息灭于颠倒境散乱无主,则诸
恶行皆不得生。随所修善,皆有强力。(四)、又依于止,能引神通变化等法。(
因定为上界功德,一切世间法皆易于作。)(五)、尤其由依于止,能生如所有性
胜观,速断生死根本。即密乘圆满次第,亦由于修定功德。由多多思惟定功德,则
于修定生起勇悍。勇悍既起,则内心益自勉于相续修定,定则易生。如属已得定者
,因数数修习,亦愈保持不退。(以上进安等四果,对治五过中之懈怠。)未二、
心住所缘时应如何行
~P 867
此时入于正住所缘,其违品为忘失教授,即忘失所缘教授。对治忘失,全持正
知正念,故应将正知正念提起,何为正住所缘,分二。
申一、明心住之所缘 申二、心于所缘如何住
申一又分二 酉一、总建立所缘 酉二、明此处之所缘
酉一又分三 戍一、正明所缘 戍二、何人应缘何境 戍三、所缘异门
戍初、正明所缘
「世尊说有四种瑜伽所缘。初、周遍所缘有四,谓不分别与分别之二种所缘。
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立事边际性。由前二修法缘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而修,得转依时,
立所作成办。二、净行所缘有五:谓由前生中、多行贪欲、镇恚、愚疑、我慢、寻
思,其对治法,如其次第为修不净、慈悲、缘起、界别、出入息所缘。三、善巧所
缘亦有五:谓善巧蕴、界、处、十二缘起、处非处所缘。四、净惑所缘有二:谓上
下地之粗静相与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也。其中净行所缘,易灭贪等增上行者之贪等
烦恼,依此易得妙三摩地,故是殊胜所缘。善巧所缘,易破离彼诸法之人我,顺生
通达无我之毗钵舍那,故是贤善奢摩他所缘。净惑所缘,能总对治烦恼,义利极大
~P 868
。周遍所缘,非离前所缘而别有,故当依止具殊胜义之奢摩他所缘修三摩地,若缘
木石等修三摩地,显是不知三摩地所缘之建立也。」
所缘分四种:一、周遍所缘。周遍止观之境分四:(一)无分别,(二)有分
别,(三)事边际,(四)成所作。(一)与(二)依心安立,(三)依境安立,
包如所有,尽所有。(四)依果安立。又无分别属于止之所缘,有分别属于观之所
缘。当一心专注所缘时,心不须分别,故称无分别。当用观时,心须分别寻伺,故
称有分别。又有谓:心住所缘时,其心对于其余不起分别,故称无分别。修观时,
对于所缘用心观察,通达其为性空,故称有分别。事边际者,以尽所有性言,异门
甚多,然摄之为五蕴。一切有为法不在五蕴内者无有,故称边际。决定了知有为法
无有出五蕴边际者,于此心住不移,即为有为法所缘事边际。又如一切有为法摄之
为色与无色,包括无余,心得决定,专注不移,亦称事边际。又有为与无为,摄之
为十八界,包括无余,心得决定,专注不移,亦称事边际。总之,一切有为法觉无
边际而摄之为五蕴等,包括无遗,心得最后收摄之决定,即为事边际。又以如所有
性言,不问法无我或人无我,经任何观察之后,发现无自性理之最后归结点所在,
觉其包括无遗,心得决定,专注不移,称为如所有性事边际所缘。(四)成所作所
~P 869
缘,即已得止者之所缘。又依于有分别、无分别、尽所有、如所有、为所缘而修,
由未得轻安之心转变而为已得轻安。成就此转变而得轻安之所作,即成所作所缘。
有分别,无分别中,各有如所有、尽所有。如所有,尽所有中,亦各有有分别与无
分别。故周遍所缘包括极广,可谓遍一切所知境。
二、净行所缘有五:(一)、不净所缘,对治贪习重者。(二)、慈心所缘,
对治镇习重者。(三)、缘起所缘,对治愚疑习重者。(四)、界别所缘,对治我
慢习重者。(五)、数息所缘,对治散乱习重者。不净又分内外,贪著内身者。用
内不净:缘毛、发、痰、唾、血、肉、脏秽三十六种,由此修定,则可除内贪。有
贪著外相者,用外不净:缘念色、形、触等,色有青、瘀、黑、红,观尸体变化,
如此可除色贪。形,有尸体分散者,观之可除形贪。触之转变,另有专书,阅之可
明。又有内外…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