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叁▪P5

  ..續本文上一頁正釋修行次第

  「道次第論多依辨中邊論所說,由八斷行斷五過失修奢摩他。善知識拉梭瓦所

  傳之教授,更于彼上加聲聞地所說之六力,四作意,九住心。慈尊于莊嚴經論與辨

  中邊論中,亦說九種住心方便,及八種斷行。印度智者如獅子賢論師、蓮花戒論師

  、寂靜論師等,亦多隨順此論著有修定次第。此等于密教中亦當了知,如五過失等

  修定之過失及除過之方便,顯教較密宗說之尤詳也。」

  在道次論著中,以依辨中邊論斷五過、依八行、修止爲主幹。噶當諸師霞惹瓦

  ,博多瓦等,均有著述,而半依辨中邊論,斷五依八爲總訣。如依格西那索瓦所傳

  承,亦不外以斷五依八爲根本,而加聲聞地六力,四作意,九住而修。追隨彌勒莊

  嚴經論,辨中邊論之後,如獅子賢,蓮花戒,寂靜菩薩,及印度諸師著述,皆廣明

  斷五,依八,住九等法。此等法,即對于密乘叁摩地次第亦須知之。顯密不過所緣

  不同,要爲斷五,依八,所包括。但斷五過等方法,密不如顯乘之廣。故即修密者

  ,亦須多研顯教。宗喀大師,鑒于諸大經論所說修止方法,言簡意深,後世淺慧不

  ~P 863

  解,乃從諸大經論中尋出,作此顯明之論,以利後世,此論爲以前所無。克主傑亦

  雲:「過去修止者,不但斷五、依八、四作、九住,等法不知,即名亦未聞。」或

  惟觀阿字爲所緣而強修,不知離四、八、五、九等修止方法,任說有何妙訣,終不

  得止。自佛以至阿底峽,藏中大德霞惹瓦、博多瓦、零登錯諸大善知識所說修止次

  第,分二。

  午一、無過叁摩地修法 午二、引生住心之次第

  午一、無過叁摩地修法分叁 未一、心住所緣前應如何行 未二、心住所緣時應如

  何行 未叁、心住所緣後應如何行。

  欲得無過叁摩地,即須以八行斷五過。五過者:一、懈怠,二、忘失教授,叁

  、沈掉,四、不行,五、行。五過中以懈怠爲首,以半在住緣之前而起,故應先修

  。

  未一、心住所緣前應如何行

  「若不能滅除不樂修定,樂定障品之懈怠,初即不趣向修定,縱修一次,亦不

  能繼續,旋即退失,故滅除懈怠爲首要。若得身心喜樂之輕安,則能晝夜勤修善行

  ,無所厭倦,懈怠已滅,然引生輕安,必常精進修叁摩地。引發精進,複須于叁摩

  ~P 864

  地常有猛利之欲。此欲之因,須由見叁摩地之功德,引發堅固之信念,故當多思叁

  摩地之功德,修習信念也。如辨中邊論雲:『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

  欲,勤修依故。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深信功德,是欲之因,輕安是精進之果。此

  中所修叁摩地之功德,謂成就奢摩他已,身樂心喜現法樂住。由得身心輕安故,于

  善所緣心能隨願久住。由于邪境已息滅,散亂無主,故不生諸惡行,隨作何善,皆

  有強力。由此爲依,即能引生神通變化等功德。又由依彼,便能引生通達空性之毗

  缽舍那,速能斷除生死之根本等。由思何種功德能增修定之勇心,即當了知修習。

  若生此心,便能相續修定,定極易得。已得定者,若數數修,定則難失。」

  所謂心住所緣修者,即對于懈怠過患,用修習以除之。如于修定不生勇悍心,

  則樂住懈怠之心不能斷。故對于定不惟不樂于修習,反形怯弱。即偶得定力,亦不

  能久住而旋退失。故住緣之先,以滅除懈怠爲最要。凡心住所緣,應如流水不斷,

  始能迅生輕安。如何使心流不斷,應照印度摩木生火法,用硬軟二木相摩,善摩不

  斷,火即易生。不善者,木方發熱,因懈中辍,又須重摩,如是,即難有成。初習

  ~P 865

  定者,除食眠而外,應常住所緣,使心不斷流。依本宗,六月即可得定。至對治懈

  怠,最要爲身心生起輕安。已得輕安,雖晝夜習定亦不知倦,故拔懈根爲輕安。而

  生輕安須具其因,其因維何,即對叁摩地精進修習是也。精進之因,又須先有希求

  得定之悅樂。希求之因,又須先識叁摩地功德,對叁摩地生起堅決信心。故由信生

  求,由求生勤,由勤生樂,由樂斷懈。故經雲:「無信者如焦芽敗種。」信,分淨

  信,堅信,現得信。如信叁寶功德,即掃去過去不信等垢,故爲淨信。如信業果,

  心知其性決定,不生動搖,故爲堅信。如信叁摩地功德,使心轉動,生起欲得之心

  ,故爲現得信。希求心有二:一、不離希求,如願生生不離上師等。二、悅樂希求

  ,如對叁摩地發生極大興趣而起希求。此種希求即爲精進因,精進又爲輕安因,在

  辨中邊論呼爲精進四因果,不僅用于修定,于各種法門皆可安立。例如:對業果生

  起深信(因觀經教),則生起取舍希求心。由希求取舍心,生起取舍精進心,由精

  進取舍生起人天增上果,決定可得。又例如觀見叁寶功德,奪去不信之染汙而生起

  淨信心。即生起皈依希求心,由希求皈依心而生皈依精進心。由精進皈依心,而得

  叁寶加持果。如此生災害遠離,順緣具足,即是加持現象。信爲一切功德母,又須

  ~P 866

  視其猛利與否。信心猛利,則希求心亦猛利,精進心亦猛利,得果亦速。不利者反

  是。宗喀大師雲:「精進四因果,有修行之嘗試者,皆能知之。」中邊論雲:「即

  能依所依,及所因能果。」所依,欲也。能依,進也。所因,信也。能果,安也。

  簡言之,即信、欲、勤、安。根本滅除懈怠,固在得輕安,而最初思惟叁摩地功德

  生起欲樂,亦可以調伏懈怠之粗相。

  叁摩地功德:(一)、身心喜樂,現法樂住。(現在即可得樂而住。)(二)

  、由得身心輕安,于善所緣如欲而轉。(叁)、又由息滅于顛倒境散亂無主,則諸

  惡行皆不得生。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四)、又依于止,能引神通變化等法。(

  因定爲上界功德,一切世間法皆易于作。)(五)、尤其由依于止,能生如所有性

  勝觀,速斷生死根本。即密乘圓滿次第,亦由于修定功德。由多多思惟定功德,則

  于修定生起勇悍。勇悍既起,則內心益自勉于相續修定,定則易生。如屬已得定者

  ,因數數修習,亦愈保持不退。(以上進安等四果,對治五過中之懈怠。)未二、

  心住所緣時應如何行

  ~P 867

  此時入于正住所緣,其違品爲忘失教授,即忘失所緣教授。對治忘失,全持正

  知正念,故應將正知正念提起,何爲正住所緣,分二。

  申一、明心住之所緣 申二、心于所緣如何住

  申一又分二 酉一、總建立所緣 酉二、明此處之所緣

  酉一又分叁 戍一、正明所緣 戍二、何人應緣何境 戍叁、所緣異門

  戍初、正明所緣

  「世尊說有四種瑜伽所緣。初、周遍所緣有四,謂不分別與分別之二種所緣。

  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立事邊際性。由前二修法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而修,得轉依時,

  立所作成辦。二、淨行所緣有五:謂由前生中、多行貪欲、鎮恚、愚疑、我慢、尋

  思,其對治法,如其次第爲修不淨、慈悲、緣起、界別、出入息所緣。叁、善巧所

  緣亦有五:謂善巧蘊、界、處、十二緣起、處非處所緣。四、淨惑所緣有二:謂上

  下地之粗靜相與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也。其中淨行所緣,易滅貪等增上行者之貪等

  煩惱,依此易得妙叁摩地,故是殊勝所緣。善巧所緣,易破離彼諸法之人我,順生

  通達無我之毗缽舍那,故是賢善奢摩他所緣。淨惑所緣,能總對治煩惱,義利極大

  ~P 868

  。周遍所緣,非離前所緣而別有,故當依止具殊勝義之奢摩他所緣修叁摩地,若緣

  木石等修叁摩地,顯是不知叁摩地所緣之建立也。」

  所緣分四種:一、周遍所緣。周遍止觀之境分四:(一)無分別,(二)有分

  別,(叁)事邊際,(四)成所作。(一)與(二)依心安立,(叁)依境安立,

  包如所有,盡所有。(四)依果安立。又無分別屬于止之所緣,有分別屬于觀之所

  緣。當一心專注所緣時,心不須分別,故稱無分別。當用觀時,心須分別尋伺,故

  稱有分別。又有謂:心住所緣時,其心對于其余不起分別,故稱無分別。修觀時,

  對于所緣用心觀察,通達其爲性空,故稱有分別。事邊際者,以盡所有性言,異門

  甚多,然攝之爲五蘊。一切有爲法不在五蘊內者無有,故稱邊際。決定了知有爲法

  無有出五蘊邊際者,于此心住不移,即爲有爲法所緣事邊際。又如一切有爲法攝之

  爲色與無色,包括無余,心得決定,專注不移,亦稱事邊際。又有爲與無爲,攝之

  爲十八界,包括無余,心得決定,專注不移,亦稱事邊際。總之,一切有爲法覺無

  邊際而攝之爲五蘊等,包括無遺,心得最後收攝之決定,即爲事邊際。又以如所有

  性言,不問法無我或人無我,經任何觀察之後,發現無自性理之最後歸結點所在,

  覺其包括無遺,心得決定,專注不移,稱爲如所有性事邊際所緣。(四)成所作所

  ~P 869

  緣,即已得止者之所緣。又依于有分別、無分別、盡所有、如所有、爲所緣而修,

  由未得輕安之心轉變而爲已得輕安。成就此轉變而得輕安之所作,即成所作所緣。

  有分別,無分別中,各有如所有、盡所有。如所有,盡所有中,亦各有有分別與無

  分別。故周遍所緣包括極廣,可謂遍一切所知境。

  二、淨行所緣有五:(一)、不淨所緣,對治貪習重者。(二)、慈心所緣,

  對治鎮習重者。(叁)、緣起所緣,對治愚疑習重者。(四)、界別所緣,對治我

  慢習重者。(五)、數息所緣,對治散亂習重者。不淨又分內外,貪著內身者。用

  內不淨:緣毛、發、痰、唾、血、肉、髒穢叁十六種,由此修定,則可除內貪。有

  貪著外相者,用外不淨:緣念色、形、觸等,色有青、瘀、黑、紅,觀屍體變化,

  如此可除色貪。形,有屍體分散者,觀之可除形貪。觸之轉變,另有專書,閱之可

  明。又有內外…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