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尤为殊胜。三昧地王经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严
,菩萨应缘彼,住心修正定。』言任何菩萨,心缘佛相,转入等引,即为菩萨修最
有意义等引法。如此所缘又有二:一、心中新起,如观空中现莲月日座佛相。二、
原有重光,观佛相本来现在吾前,以佛遍一切,常在众生前,有无等疑皆应屏除。
应想佛在头上、面前、手中,皆可生起。如是易于修信,且顺显乘,故应取第二类
而修。依照马车,先修加行法,想资粮田,收摄为上师即佛。自其心中分一佛身降
临顶上,或脐之前面,或眉间。分身佛相,不宜观大,大虽易显,但小则心易摄,
小如葫豆即可,而以心缘其上。如小而心模糊,则想大如拇指头或如拇指,或如拳
高矮。舍利弗问佛,以何因缘值遇诸佛,种诸善根。佛答:汝有一世为贫,远行迷
途,夜宿破庙,月照寺墙,上有画佛,心生欢喜,目注久视,常忆于心,由此感现
~P 878
生值遇真佛,种植善根。故若能如法于佛相为所缘而修,则所种善根更自不同。宗
喀大师于此指出以佛相为殊胜所缘,亦非其臆创,乃以三摩地王经等一切大经论为
根据,以佛相为所缘,一由见佛相,一由闻佛相。用绘塑像等于前,为见一类,或
时思想忆念,为闻一类,修见者,先求一善绘塑像,置前久视,令心中能忆。其大
小如前所述,作为心中缘念影像。修闻者,先观资粮田,收为上师即佛,相为释迦
,性为宗喀。放光如绳,随于面前,光端有像。如行者先有风病(即风息强盛粗大
),可观其降于脐前。如无风病(即风息调柔),可观想降于眉间。不论所观大小
,应观狮座、莲、月日轮全具。如缘念力强,则观八大狮座上,有可爱莲花,上有
透明月轮。佛顶髻发右旋,眉如新月,眼绀青,鼻端严,唇红,耳长,身端。色如
纯金,结跏趺坐等。否则,至少亦当具莲月日轮,面目耳鼻唇肤色,悉应观其相好
。右手伏魔印,左定印,上有钵。脚下千辐轮。并应观如生佛,极其活跃,以光明
为体性。颇邦喀大师谓,应观如金色镫与光辉映之状。如此能观之心清明了澈。三
衣为藏红花色。应想佛相,或于寂静中现微笑容,或作目视众生状。务观如生,离
~P 879
去绘塑等呆相。印度亦有一类置像于前,注目修定。此种用眼根修,易引昏沉,不
能得定。以修定当用意识,不用根门。又有一类,不用所缘,不作何念,以为修空
。此与前之目注所缘者,均名黑刚。萨迦般尊达谓,如此不用所缘而修大手印者,
多分入畜生道。在宗喀大师则谓,此种不用所缘,实即以无念为所缘,仍有所缘,
非纯无所缘者。因此亦有一部得定者。但由其以无念为缘,易落轻昏沉中,故多堕
畜生道。有情种类有种种差别,有缘相易得定者,亦有缘相不能注心者。或谓宗大
师不知缘心定,不知大师未尝不知,如第一代班禅曲吉绛称著述中,有「哈青」一
种,亦有谓寻无色无相光明莹洁心体,即以无色心体为所缘,由此亦易得定。此缘
是为一类有情不能缘相者,故开此门。但此亦不过仅为修定一种胜门,不能遂谓为
修空之究竟。总之,不论须所缘,或不须所缘,一心放下,不为外境所夺而修,易
堕昏沉。虽有少分因过去有定力习气,亦可得定,但多数堕畜道,即此少数得定者
,明虽无所缘,实即以无所缘为所缘而得。故不宜犯此险道,而仍以先寻所缘,观
察练习后,再住心其上而修,较为稳当。智军论师谓:「三摩地为意识所成。」即
谓意识如镜,所缘如镜中所现影像,即于如此所现影像上住持其心,始为正所缘境
~P 880
。故非用目注视,影像又分粗细二分,必先缘粗分,乃易持心,俟粗分明显坚固,
如观佛头、手、足、黄澄澄地,如观吉金然。如作怖,则想块然蓝陀陀的。既明,
乃再加若干部份,如眼现青莲色、白毫、螺纹等,逐渐而加细分,此心方能摄持。
修密者亦如此先粗后细。又所缘不宜多,凡未成一合量之定,切不可移易于不同种
类之所缘。多移易所缘而修止,恰为得止大障。马鸣菩萨云:「应为一所缘,坚固
其意志,若转多所缘,易为烦恼扰。」道炬云:「随于一所缘,令意住善境。」(
善心所缘,一心专注,剔除无记等。)又除前观佛相于前,为所缘外,有自身显现
为所缘一科,此种顺乎密法。仍先观资粮田于前,收摄为主尊,降临行人之首,复
放光分一分入自身,自身即变成本尊,作所缘而修。执持所缘之法,先用正念攀援
所缘而修想心、初想佛首,手身、脚、跏趺座、莲、月、日座之概略。复从莲、月
、日、想至佛首,上下反复作想,令其明显。此为对佛总相作意,如能住心,则为
初得所缘。以缘有难易,如难于缘细相,则先观佛相大如人身,如能明显,则渐观
如一肘、半肘、如拳、如拇、如拇头,此为前文所说细粗二者,何者先缘之法。缘
佛粗相,虽不具足光明微细之相,但能缘其概略,有黄澄澄之相,亦须心生喜足,
~P 881
执持不散。如不以为足而务观其细相,则所缘力不能持。应就概略执持不散之后,
稍加明显。如已稍明,又须喜足,于此上住心。复再加明显,复生喜足,于上住心
。能如此逐步持心,则细相之明显自至。如舍此法而先求细相明显,纵使明分可以
稍增,而住分反失,有此障碍,其由粗分摄心而生喜足者,易得三摩地,即欲求所
缘之明分亦易得。以上为智军论师教授中所出。宗喀著述,凡法皆求上契佛典,中
契菩萨论,下契过去大德教授。如此所得之果,乃为过去大德,菩萨,乃至于佛,
所曾得之果。又初得所缘之量时,对于总相持心,若身支分明显,即缘身支分。若
复不明,即仍回缘总相。尔时若欲修黄而现红不定,修大而现小不定,修立而现坐
不定,修一而现二不定,则不可随之而转,即用正知,将不定之相拨开而回住原观
所缘。若修密乘,本尊瑜伽,则须极其明显。如本尊未明显,即应多求明显方便,
务令生起。至前述初得所缘,不论观相于前,或观身变现,不能显现,则取净行所
缘,善巧所缘,观察无自性见,住于空性决定见上而摄持其心,是为由见去认识修
,仍以成止为主。
~P 882
以上讲心于何种认识所缘大科竟。
申二、心于所缘如何住分三 酉一、立无过规 酉二、破有过规 酉三、时量。
酉一、立无过规
「此中所修之三摩地,要具二种殊胜,谓心具极明显分之力,及具专注所缘之
无分别住分。有于此上加安乐为三者。有更加澄净为四者。然澄净有二:一、能缘
心之澄净,较净玻璃器中满注净水置日光下,尤为澄净。二、境之澄净,如柱等境
相细至极微似亦能数。此二皆由断尽微细沉没极明显分之所引生,故离初分,不须
别说。适悦行相之喜乐受,是此处所修三摩地之果德,初静虑未到定所摄之三摩地
中,犹不得生,故此不说。沉没能障如是明显,掉举能障无分别住,故沉掉为修清
净三摩地之最大障碍也。若不认识粗细沉掉及除沉掉修净定法,尚不能生正奢摩他
,况云毗钵舍那。故求三摩地之智者,应当善巧彼理也。沉掉是修止之违缘,正明
违缘与破除之法,俱如后说。此唯当说修止顺缘引生三摩地之理。此中之三摩地,
谓心专住所缘之住分,复是相续住于所缘,此须令心专住所缘不散乱之方便,及散
未散乱如实了知之二事。初即正念,次即正知。如庄严经论释云『念与正知,是能
~P 883
安住。一、于所缘,令心不散。二、心已散能正了知。』若失正念,忘失所缘,于
此无间便失所缘,故不忘所缘之念为根本。由此念故令心安住所缘之理,谓如前说
观慧所缘,若能现起,最低限度,即应令心用力摄持,使心策举,不新观察。如集
论云:『云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此说念具三种差别:一
、境之差别,谓未曾习境,念即不生,故云于串习事。此处即令现起先所决定之所
缘境相。二、行相差别,谓心不忘,此处即不忘所缘境也。不忘之理,非因他问,
或自观察,仅能忆念师长所教之所缘如此。是要心住所缘,一类记念不少散乱,倘
少散乱其念便失,故心住所缘后,当念如是已住所缘,将护此心势力相续不断,次
即不复重新思察,是为修念最重要处。三、作用差别,谓于所缘令心不散,如是谓
心令住所缘如调象喻,谓如一牢树或柱,用多坚索系缚野象,若依象师所教而作者
善。若不依作,即用利钩数数治罚而令调伏。心如未调之象,用正念索系于前说之
所缘坚柱。若不安住者,当以正知钩击,渐得自在。如中观心论云:『意象不正行
,于所缘坚柱,当以念索缚,慧钩渐调伏。』修次中篇亦云:『以念知索,于所缘
柱,系意狂象。』此说以念修三摩地。又说正念如索,能于所缘相续系心。故三摩
~P 884
地之主要修法,即修正念法。正念,即是坚定行相之心。故修三摩地者,若无坚定
行相明了之定解力,心纵明净,不能引生有力之正念,不能灭除细微沉没,其三摩
地必有过失。即不缘佛像等其他所缘,唯修不分别心,亦必念云:心当于境全不分
别,次即令心不流不散。令心不散,与不忘所缘之正念义同。故仍未出修念之法。
如是修者,亦是修有定解力之念也。」
初为本宗所标举宗旨,否则将来所得,是否即其所求之定,尚不可知。无过规
者,应具足明分殊胜与具足住分殊胜。且明又须具足精分,住须具足坚分,乃为二
种殊胜。此处明分与前文所说不同。前文指所缘明显,此处指三摩地心识明显。仅
于所缘明显而能住心,尚不得为无过三摩地。必于明显所缘之上住心坚固,而能住
之心又复精明,乃为无过之定。自宗…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