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P6

  ..续本文上一页至应取方面,即从依师起乃至菩提心,以正知正念精

  勤修习。精进要著即在正知正念,经谓具足正知,不为外境所乱。云何不为外境所

  乱?昔佛世有边地王,遣人迎佛,务令迎至,不然亦须迎一高座弟子。佛观机遣阿

  巴那尊者率五百比丘赴之。王遣诸种伎乐远迎入宫,坐定,王问尊者见迎迓伎乐否

  ?答:不见。王不悦。尊者王意,欲释其疑,请王提一将死狱囚,令满持钵油,二

  卒持刀挟之过市,谕令油溢即斩。即过市,问囚何所见?答:无所见,惟一心视此

  油钵。尊者乃告王,我之不见伎乐,亦系如此。世间狱囚一念死尚不见外境,况吾

  辈行人。王悦。故心在正知正念,外境不能乱。如是灭违缘,依顺缘,于时身心轻

  利(谓轻安利乐),如风吹木棉,此为已得精进,而且是殊胜精进。凡作一事,心

  觉浑浊,身觉迟重,即是身心不清利之象。身心清利,全由精进力遍令身心入于善

  法之后,发生欢喜力之所引生。如世间人闻可喜境,身心立起鼓舞,即可比知。世

  ~P 803

  人身心于善法疲厌,不乐趣入,于恶法则极踊跃。修精进者应反其所行,对于善法

  日夜无倦。进度摄六度,如自精进亦安立他人于精进,即进之施度,余类推。

  

  

  寅五、静虑学处分三 卯初、静虑自性 卯二、静虑差别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静虑自性

  「于随一妙善所缘,心一境性,心正安住。」

  静虑自性,即对于随一妙善所缘一心安住之谓。

  卯二、静虑差别

  ~E「差别者,从自性门,有世出世间之二。从品类门,有止与观及止观双运之三品

  。以作用之差别,有令现法身心安乐而住,及现证功德,与饶益有之静虑。一、于

  何等引生起身心轻安之静虑。二、成就神通解脱遍处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之静

  虑。三、以静虑成办十一种饶益之静虑。」

  静虑差别,从其自性言,分世间静虑与出世间静虑。世间静虑,即四禅及三界

  禅定,此属凡夫静虑。出世间静虑,以空性为所缘,此为圣者静虑。从其品类言,

  ~P 804

  分止观及止观双运。从其作用言,分现法身心安乐静虑、现证功德静虑、饶益有情

  静虑。止以定为体,观以慧为体,二者固有分别,但从其品类言,即可将观列于静

  虑门中,以观从定生故。前言静虑自性分世间出世间,此二属决定者。品类分止观

  与双运,此三为不决定,以禅定不包括在止观内故。又作用所分之现法身心安乐与

  现证功德及饶益有情,三者皆属相顺。如以初地菩萨言,所证禅定谓为现法乐住固

  可,谓为现证功德亦可,谓为饶益有情亦无不可。现法乐住者,现前即可证得身心

  轻安之谓也。除无色界惟心轻安外,余皆身心轻安。现证功德者,成就神通,亦即

  由定所引生,此与外道共。至其成就遍处解脱,则不与外道共,以其心念力为希求

  解脱,必入内道佛乘,始能有此。因此引生之定力,乃有遍处解脱功德。云何遍处

  ?谓尽一切处无所不遍之意。修定时先缘一小境,纯熟后,所缘之境即遍一切,如

  十遍处之青遍处等,先缘青色小境,继乃遍一切皆青色。胜处者,谓如形(指大小

  言)、色等胜一切处。凡遍处胜处皆为定力串习之作用也。饶益有情静虑者,即对

  于饶益有情时一心不乱之谓。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P 805

  「生起之法,思惟修静虑之胜利及不修之过患等,于下奢摩他时,当广说。修

  学静虑具六度之施者,自住静虑,亦安他于彼是也。其余如前。」

  身心生起之法,从思惟修静虑之胜利,与不修之过患而来。定摄六度者,即自

  修定,亦安置他于定,即定之施度,余类推。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康定安觉寺弥勒殿楼上续讲

  因有新听众,故重为开示全书轮廓,及应如何发心云。

  寂天云:一言一行,须先提撕,如理观察。据此,说经听经之先,应观察发心

  。如为名闻利养而说而听,则为世间发心。此种发心应予停止。而易为菩提发心。

  即攀缘一切如母众生,欲乐而不能得,不欲苦而不能离,因此发起予一切如母乐之

  慈心,拔一切如母苦之悲心,而又发起负荷此担之增上心。复念三世诸佛皆由修一

  切善法,而后圆满此责,故发追踪三世诸佛修一切善法之心而来听法。如是发心,

  乃为合量。要而言之,为一切如母利乐,发心成佛而来听经,乃为合量。

  发心既已合量,所听为何法,乃总集三藏十二部精华,依于龙树、无著二大轨

  ~P 806

  则,由阿底峡传至宗喀,宗喀所著道次。其重要点,约言之,学法不外成佛。成佛

  不问显密,均须大乘法。大乘法约之为方便与智慧,尤其殊胜方便与智慧。殊胜方

  便得报身,殊胜智慧得法身。殊胜智慧,须登地功德上所证空慧,为殊胜智慧。殊

  胜方便。自一举手动足之善,乃至菩提心,皆称方便,而菩提心乃为殊胜方便。菩

  提心属有为法,须有因有缘乃生,又须任运油然生起,乃为真实菩提心。真实菩提

  心之因为大悲心,对于任一有情微苦,皆如慈母之于独子油然不忍,而后合于大悲

  之量。合量大悲又因于观苦,必依下中士道观六道苦,自心不忍,生起出离心。推

  之一切有情,生起不忍而欲拔其苦之心,做到合量乃为真实大悲心。由真实大悲得

  真实菩提心,由真实菩提心证入空慧。是为方便与智慧不离,如鸟二翼,由是以密

  乘成佛,此乃成佛之正道路,余则为曲。总之,欲成佛最要为道次。若问宗喀大师

  未作道次之前,过去诸佛如何而成。于此当善解道次,以成佛必须经下、中、上三

  士道次,而冠以菩提,则为不共之义。任何人不外下中上三根,道次即具三根之法

  。下根由下士道次入,中根由中士道次入,非宗喀大师所创。宗喀大师于其语录曾

  言,三士道为三藏十二部精髓。又言,道次为任何士夫入道密诀。眼见世人多欲学

  ~P 807

  佛,而苦不得其道,或问如何速得成佛,答以无上密。无上密固速,但凡夫心小如

  针孔,如何能入。故求不背迅速成佛正道,而又有次第可入,厥为方便与慧不离之

  三士道法。所谓三士,非截然而分,须以智慧善观自根。如已合于上士,即由上士

  道入。如其未能,则须退由中士道入。一入下士道,决定能入中士道,一入中士道

  ,决定能入上士道。譬如同赴拉萨,不过各人起脚处不同耳。道次科目分四大干:

  (一)明法源无染,释作者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释法重要。(三)如何说

  听。(四)引导弟子正教授。第四干包括全文。其中开为:一、依师为入道根本,

  次、开示下士道法、中士道法、上士道法。上士法中复分三科:一、发心为入大乘

  之门,二、此心如何发法,三、发心已,学行法。其中又分三:一、学处之相。六

  度二、方便与慧,随学其一,不能成佛。三、学处次第。三中又分为六度、四摄(

  于大乘六波罗密、金刚两乘,发心受戒已,为自为他而修度摄。)

  

  

  寅六、智慧学处分三 卯初、智慧自性 卯二、智慧差别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智慧自性

  ~P 808

  「总言慧者,于所观境,事物或法,能具拣择,此通于五明处善巧之慧也。」

  智慧自性,总说谓对于一切事物,善差别思惟,亦即对一切法,善能差别其功

  德过失,此种心所有法,即智慧体相。此间依菩萨地,善巧五明学处,为智慧相。

  再详言之,对于三性法,依教依理分别思惟,对于为功德,为过失,最后生起决定

  心,为智慧体性。在推度中未决定时,不得为智慧。菩萨地所谓,善巧五明学处,

  通于凡夫与菩萨智慧。

  卯二、智慧差别

  「慧差别中,有通达胜义、通达世俗,及通达有情义利之三慧。一、通达胜义

  者,无我之真实义,由总义门而为比度,及由现证门而为量度也。二、通达世俗者

  ,即通五明处善巧之慧也。三、通达有情义利者,即了解有情现后无罪义利,如何

  修行之理也。」

  智慧差别分三:一、通达胜义慧,二、通达世俗慧,三、通达利益有情慧。一

  、须见解清净离去过染,二、即世间慧,三、谓通达如何始决定利益有情之清净慧

  。慧之差别,固不止此三者,此不过为观待菩萨学处而说,故说此三。一切智慧,

  ~P 809

  胜义世俗包尽,何故复说利益有情智慧?以菩萨以利益有情为重,故于真俗二慧中

  开出此一。(一)何谓通达胜义慧?谓通达二无我真实空慧。虽未实见二无我,然

  由总义门而得比量,如见烟知火。或不仅得比量,而由现证门而得现量,如就掌观

  纹。所谓总义门非即二非我,不过为二无我之总义,如虽不识其人,而就人之总义

  上亦可比知。(二)何谓通达世俗慧?简言之,为通达五明之慧。此亦就菩萨说,

  否则不止此。菩萨为调伏众生,应通达世俗慧,故须通五明。庄严经论作如是说,

  因菩萨不仅当于等持中通达胜义,亦当于后得中通达世俗,双具二谛智慧。除庄严

  经论所说外,菩萨为调伏外道众,故须因明声明二者,以决其疑而折服之,引入正

  法。为摄受内道众,故须工巧医方明二者,使其欢悦。为通达胜义,故须内明。又

  佛果为一切种智,菩萨为顺一切种智,而种其因,故须五明。但此就菩萨有情说,

  若于内明之一切经教未能闻思修,而竞竞于声、工、医等明,不过得世间名闻利养

  而已。人生无常,为彼荒废,无大意义。以菩提道次为开示人生大意义,即属善法

  ,亦须衡其轻重。(三)何谓通达利益有情智慧?利益有情,所以为成佛时成就报

  身。故必须先能通达何者为对有情之最大义利,就最大义利而行,乃能培植最大福

  ~P 810

  德,以成报身。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生起之法,应思惟慧生不生之功德及过患。初者,…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