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P6

  ..續本文上一頁至應取方面,即從依師起乃至菩提心,以正知正念精

  勤修習。精進要著即在正知正念,經謂具足正知,不爲外境所亂。雲何不爲外境所

  亂?昔佛世有邊地王,遣人迎佛,務令迎至,不然亦須迎一高座弟子。佛觀機遣阿

  巴那尊者率五百比丘赴之。王遣諸種伎樂遠迎入宮,坐定,王問尊者見迎迓伎樂否

  ?答:不見。王不悅。尊者王意,欲釋其疑,請王提一將死獄囚,令滿持缽油,二

  卒持刀挾之過市,谕令油溢即斬。即過市,問囚何所見?答:無所見,惟一心視此

  油缽。尊者乃告王,我之不見伎樂,亦系如此。世間獄囚一念死尚不見外境,況吾

  輩行人。王悅。故心在正知正念,外境不能亂。如是滅違緣,依順緣,于時身心輕

  利(謂輕安利樂),如風吹木棉,此爲已得精進,而且是殊勝精進。凡作一事,心

  覺渾濁,身覺遲重,即是身心不清利之象。身心清利,全由精進力遍令身心入于善

  法之後,發生歡喜力之所引生。如世間人聞可喜境,身心立起鼓舞,即可比知。世

  ~P 803

  人身心于善法疲厭,不樂趣入,于惡法則極踴躍。修精進者應反其所行,對于善法

  日夜無倦。進度攝六度,如自精進亦安立他人于精進,即進之施度,余類推。

  

  

  寅五、靜慮學處分叁 卯初、靜慮自性 卯二、靜慮差別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靜慮自性

  「于隨一妙善所緣,心一境性,心正安住。」

  靜慮自性,即對于隨一妙善所緣一心安住之謂。

  卯二、靜慮差別

  ~E「差別者,從自性門,有世出世間之二。從品類門,有止與觀及止觀雙運之叁品

  。以作用之差別,有令現法身心安樂而住,及現證功德,與饒益有之靜慮。一、于

  何等引生起身心輕安之靜慮。二、成就神通解脫遍處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之靜

  慮。叁、以靜慮成辦十一種饒益之靜慮。」

  靜慮差別,從其自性言,分世間靜慮與出世間靜慮。世間靜慮,即四禅及叁界

  禅定,此屬凡夫靜慮。出世間靜慮,以空性爲所緣,此爲聖者靜慮。從其品類言,

  ~P 804

  分止觀及止觀雙運。從其作用言,分現法身心安樂靜慮、現證功德靜慮、饒益有情

  靜慮。止以定爲體,觀以慧爲體,二者固有分別,但從其品類言,即可將觀列于靜

  慮門中,以觀從定生故。前言靜慮自性分世間出世間,此二屬決定者。品類分止觀

  與雙運,此叁爲不決定,以禅定不包括在止觀內故。又作用所分之現法身心安樂與

  現證功德及饒益有情,叁者皆屬相順。如以初地菩薩言,所證禅定謂爲現法樂住固

  可,謂爲現證功德亦可,謂爲饒益有情亦無不可。現法樂住者,現前即可證得身心

  輕安之謂也。除無色界惟心輕安外,余皆身心輕安。現證功德者,成就神通,亦即

  由定所引生,此與外道共。至其成就遍處解脫,則不與外道共,以其心念力爲希求

  解脫,必入內道佛乘,始能有此。因此引生之定力,乃有遍處解脫功德。雲何遍處

  ?謂盡一切處無所不遍之意。修定時先緣一小境,純熟後,所緣之境即遍一切,如

  十遍處之青遍處等,先緣青色小境,繼乃遍一切皆青色。勝處者,謂如形(指大小

  言)、色等勝一切處。凡遍處勝處皆爲定力串習之作用也。饒益有情靜慮者,即對

  于饒益有情時一心不亂之謂。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P 805

  「生起之法,思惟修靜慮之勝利及不修之過患等,于下奢摩他時,當廣說。修

  學靜慮具六度之施者,自住靜慮,亦安他于彼是也。其余如前。」

  身心生起之法,從思惟修靜慮之勝利,與不修之過患而來。定攝六度者,即自

  修定,亦安置他于定,即定之施度,余類推。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康定安覺寺彌勒殿樓上續講

  因有新聽衆,故重爲開示全書輪廓,及應如何發心雲。

  寂天雲:一言一行,須先提撕,如理觀察。據此,說經聽經之先,應觀察發心

  。如爲名聞利養而說而聽,則爲世間發心。此種發心應予停止。而易爲菩提發心。

  即攀緣一切如母衆生,欲樂而不能得,不欲苦而不能離,因此發起予一切如母樂之

  慈心,拔一切如母苦之悲心,而又發起負荷此擔之增上心。複念叁世諸佛皆由修一

  切善法,而後圓滿此責,故發追蹤叁世諸佛修一切善法之心而來聽法。如是發心,

  乃爲合量。要而言之,爲一切如母利樂,發心成佛而來聽經,乃爲合量。

  發心既已合量,所聽爲何法,乃總集叁藏十二部精華,依于龍樹、無著二大軌

  ~P 806

  則,由阿底峽傳至宗喀,宗喀所著道次。其重要點,約言之,學法不外成佛。成佛

  不問顯密,均須大乘法。大乘法約之爲方便與智慧,尤其殊勝方便與智慧。殊勝方

  便得報身,殊勝智慧得法身。殊勝智慧,須登地功德上所證空慧,爲殊勝智慧。殊

  勝方便。自一舉手動足之善,乃至菩提心,皆稱方便,而菩提心乃爲殊勝方便。菩

  提心屬有爲法,須有因有緣乃生,又須任運油然生起,乃爲真實菩提心。真實菩提

  心之因爲大悲心,對于任一有情微苦,皆如慈母之于獨子油然不忍,而後合于大悲

  之量。合量大悲又因于觀苦,必依下中士道觀六道苦,自心不忍,生起出離心。推

  之一切有情,生起不忍而欲拔其苦之心,做到合量乃爲真實大悲心。由真實大悲得

  真實菩提心,由真實菩提心證入空慧。是爲方便與智慧不離,如鳥二翼,由是以密

  乘成佛,此乃成佛之正道路,余則爲曲。總之,欲成佛最要爲道次。若問宗喀大師

  未作道次之前,過去諸佛如何而成。于此當善解道次,以成佛必須經下、中、上叁

  士道次,而冠以菩提,則爲不共之義。任何人不外下中上叁根,道次即具叁根之法

  。下根由下士道次入,中根由中士道次入,非宗喀大師所創。宗喀大師于其語錄曾

  言,叁士道爲叁藏十二部精髓。又言,道次爲任何士夫入道密訣。眼見世人多欲學

  ~P 807

  佛,而苦不得其道,或問如何速得成佛,答以無上密。無上密固速,但凡夫心小如

  針孔,如何能入。故求不背迅速成佛正道,而又有次第可入,厥爲方便與慧不離之

  叁士道法。所謂叁士,非截然而分,須以智慧善觀自根。如已合于上士,即由上士

  道入。如其未能,則須退由中士道入。一入下士道,決定能入中士道,一入中士道

  ,決定能入上士道。譬如同赴拉薩,不過各人起腳處不同耳。道次科目分四大幹:

  (一)明法源無染,釋作者重要。(二)爲于教授生敬,釋法重要。(叁)如何說

  聽。(四)引導弟子正教授。第四幹包括全文。其中開爲:一、依師爲入道根本,

  次、開示下士道法、中士道法、上士道法。上士法中複分叁科:一、發心爲入大乘

  之門,二、此心如何發法,叁、發心已,學行法。其中又分叁:一、學處之相。六

  度二、方便與慧,隨學其一,不能成佛。叁、學處次第。叁中又分爲六度、四攝(

  于大乘六波羅密、金剛兩乘,發心受戒已,爲自爲他而修度攝。)

  

  

  寅六、智慧學處分叁 卯初、智慧自性 卯二、智慧差別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智慧自性

  ~P 808

  「總言慧者,于所觀境,事物或法,能具揀擇,此通于五明處善巧之慧也。」

  智慧自性,總說謂對于一切事物,善差別思惟,亦即對一切法,善能差別其功

  德過失,此種心所有法,即智慧體相。此間依菩薩地,善巧五明學處,爲智慧相。

  再詳言之,對于叁性法,依教依理分別思惟,對于爲功德,爲過失,最後生起決定

  心,爲智慧體性。在推度中未決定時,不得爲智慧。菩薩地所謂,善巧五明學處,

  通于凡夫與菩薩智慧。

  卯二、智慧差別

  「慧差別中,有通達勝義、通達世俗,及通達有情義利之叁慧。一、通達勝義

  者,無我之真實義,由總義門而爲比度,及由現證門而爲量度也。二、通達世俗者

  ,即通五明處善巧之慧也。叁、通達有情義利者,即了解有情現後無罪義利,如何

  修行之理也。」

  智慧差別分叁:一、通達勝義慧,二、通達世俗慧,叁、通達利益有情慧。一

  、須見解清淨離去過染,二、即世間慧,叁、謂通達如何始決定利益有情之清淨慧

  。慧之差別,固不止此叁者,此不過爲觀待菩薩學處而說,故說此叁。一切智慧,

  ~P 809

  勝義世俗包盡,何故複說利益有情智慧?以菩薩以利益有情爲重,故于真俗二慧中

  開出此一。(一)何謂通達勝義慧?謂通達二無我真實空慧。雖未實見二無我,然

  由總義門而得比量,如見煙知火。或不僅得比量,而由現證門而得現量,如就掌觀

  紋。所謂總義門非即二非我,不過爲二無我之總義,如雖不識其人,而就人之總義

  上亦可比知。(二)何謂通達世俗慧?簡言之,爲通達五明之慧。此亦就菩薩說,

  否則不止此。菩薩爲調伏衆生,應通達世俗慧,故須通五明。莊嚴經論作如是說,

  因菩薩不僅當于等持中通達勝義,亦當于後得中通達世俗,雙具二谛智慧。除莊嚴

  經論所說外,菩薩爲調伏外道衆,故須因明聲明二者,以決其疑而折服之,引入正

  法。爲攝受內道衆,故須工巧醫方明二者,使其歡悅。爲通達勝義,故須內明。又

  佛果爲一切種智,菩薩爲順一切種智,而種其因,故須五明。但此就菩薩有情說,

  若于內明之一切經教未能聞思修,而競競于聲、工、醫等明,不過得世間名聞利養

  而已。人生無常,爲彼荒廢,無大意義。以菩提道次爲開示人生大意義,即屬善法

  ,亦須衡其輕重。(叁)何謂通達利益有情智慧?利益有情,所以爲成佛時成就報

  身。故必須先能通達何者爲對有情之最大義利,就最大義利而行,乃能培植最大福

  ~P 810

  德,以成報身。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生起之法,應思惟慧生不生之功德及過患。初者,…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