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P5

  ..续本文上一页,乃至无慧。诸具懈怠者,无能利他。』又念住经亦云:『唯一烦恼

  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如说应思。正生精进之违缘有二:

  ~P 795

  一、虽见能修善法而不行。二、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初中复二:一、念后有暇而

  作推缓。二、为庸常事等所映蔽。初之对治者,当思已得人身,速当坏灭,死堕恶

  趣,后难得此妙善之身。修此三者,前已说讫。贪著庸常事之对治者,应思正法,

  是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无义戏论及掉举等诸散乱事者,是能失坏现世之大利,

  及引发后世无义众苦之所依,应断灭之。第三、怯弱复有三:一、以所得佛之功德

  无边故,而念我不能得。二、以方便须舍手足等无量难行故,而念我不能行。三、

  以处所须于生死受无边生故,而念于尔时被生死苦所损恼而怯弱也。初之对治者,

  念昔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亦唯如我于道渐次上进而成佛。薄伽梵亦说,诸

  较我极为下劣者,亦当成佛,我若不舍精勤,何故不得,当思惟之。第二对治者,

  念虽应施身等,然于生难行想时,亦可不即施,若至舍时如与果菜等,则无所难也

  。第三对治者,念以菩萨断罪故,则苦果不生,以坚固通达生死无有自性如幻故,

  则于心无苦。以身心增广安乐,虽住世间无所厌事。如是思已,而断怯弱也。」

  其次,不精进过患,海慧问经谓:具懈怠者,距成佛时间极遥远,自施度乃至

  ~P 796

  慧度,空废不成,利他事业亦不能作,故菩萨行于六度中,须具进度。于进度须先

  具擐甲精进,菩萨行若不以精进为助伴,多堕懈怠、怯弱、退堕诸过患。不特菩萨

  ,即常人不勤,亦百无一成。故月称云:「一切功德以精进为母。」念住经亦云:

  「须知诸烦恼,根本为懈怠。若有一懈怠,即无一切法。」吾人过去与释迦尊同为

  众生,释迦因早发精进,其力且强,故已成佛,而我辈仍是众生。弥勒发心在释迦

  前,而成佛在释迦后,亦以释迦精进力强故。故懈怠者,不能得出离。以懈怠者不

  易生信,不但无清净信,即初步信亦不易生。无信即不易生解,无解即不易起行。

  自依师起乃至六度,每一法门皆详示功德与过患。所以然者,为生信故,信分清净

  信、决定信、坚固信。知功过两方,即生决定信,由决定信乃生精进行。任何法门

  ,初、中、后,皆须精进。修精进应去二违缘:一、见虽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

  不入,谓我何能此。二者皆指已知抉择善法之人而言,不知择善者,尚不足语此。

  (一)见菩提可得,而推延懈怠,谓后时有暇能修。或贪著俗事,为所覆蔽。初之

  对治,须思已得之身当速坏灭,命终之后,当堕恶趣,如此人身极难再得,用此三

  者以除遣之。次之对治,应知正法,是能生现、未,无边喜乐之因,其余犬马声色

  ~P 797

  、嬉戏、消闲、非时睡眠等,悉在无义掉举散乱数内,(除为善法顺缘而作无罪性

  农商业以外,悉在无义掉举散乱数内。精进系专为善法及利生而言,故精进能出诸

  牢狱。)坐失现前大利。云何现前大利?谓现前善因能生后来大利也。为此引发未

  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而断除之。(二)、怯弱过患分三:1.于应得怯弱(于果生

  怯),谓成佛须永尽一切过,毕圆一切德,我何能此。2.于方便怯弱(于因生怯)

  ,谓施头目等,我有不能。3.于所安住处怯弱(于时生怯),一中怯弱之心理,非

  常人可生,必须于佛整个功德已了知者,始能生起。如大乘和尚谓,一心专注,见

  本来面目,即为证佛功德者,是仅证佛一分功德,则尚不能生此怯弱。假如闻全部

  大乘教义,以其心乐于简单故,必反认为烦难,此即怯弱之表现。二中怯弱,如见

  佛本生事,数数舍城邑妻子身命等,遂生退却。三、见佛须经无边生死,处生死中

  受无边苦恼,遂生退却。如念佛求往生者,亦是此类。初之对治,须念三世诸佛,

  其初亦唯如我为具足烦恼之凡夫,以精进力,用闻思修,经地道诸果,渐次成佛。

  又念佛为实语者,曾说蚊虻等,能证菩提。如经谓:三世诸佛非由先成佛而后现正

  觉,皆由凡夫而成佛。入行论亦云:「如来实语者,作此谛实说,所有蚊虻蜂,如

  ~P 798

  是诸虫蛆,彼发精进力,证无上菩提,况我生人中,如利与非利,不舍菩提行,何

  不证菩提。」此谓凡属有情,即有成佛之分,即有佛界佛姓,譬如有生即有死,故

  不论微虫,乃至鬼魔摧毁佛法者,皆有成佛功德。何况今得人身,具殊胜因缘,但

  能不舍精进,断无不成佛之理。如是思惟,将心壮起,便可对治。次之对治,须知

  施身命时,如身见尚炽有所困难,即不应实行。必舍身如舍菜果等,无所困难时,

  始可实施。内道与外道之不同点,外道欲苦其身心以求安乐,内道则从安乐因,以

  求安乐果之道,故内道为安乐道。又凡具大悲心者,则觉六度可行,大悲心未生者

  则觉六度难行。于此当思过去生中行诸难行,毫无乐果可得,而亦乐为之。今行六

  度,虽大悲未生,不免困难,而因此即有安乐果可得,如何不行。三之对治,当知

  菩萨度生,虽长处生死中,而以菩提心力能断有罪性之苦流。又知生死性空,故心

  中常乐,身无所苦,数数取无边生,由身心安乐欢喜而取,无所恐怖,无所厌倦。

  反之,如为凡夫,以罪业取生,则一生之苦已足恐怖,已足厌倦。又菩萨受生,不

  生净土,多在浊世恶趣受生,身心仍安乐欢喜如故,譬如莲花之生污泥,不为所染

  ~P 799

  。颇师云:菩萨因已断罪流,又知生死轮回如幻,虽处饿鬼畜生中,不受饿鬼畜生

  苦,以自如幻师观于幻法故。凡怖畏生死者,以生死有苦故。今菩萨既无所苦,惟

  有安乐,生死虽长,有何足畏。如是思修,怯弱即除。又于方便怯弱者,如谓菩萨

  须积无量福德资粮,恐其难积,故生怯弱。当知菩萨积资不难,经谓菩萨发心,为

  一有情义利,长劫处地狱中而不厌,如是刹那发心,即积无量阿僧只劫之福。只要

  此种教授不忘,虽在放逸,福等虚空。何故菩萨积福如是之易,因其发心为一切有

  情而愿成佛,以是之故,虽为一有情无量三大阿僧只劫处于地狱,亦愿修行菩萨学

  处。此中含有三种无边:一、所为有情无边,二、所愿佛果无边,三、所行时刻无

  边。故一念即种无边功德。又复当知,无量三大阿僧只劫功德,可以精进力超越之

  。如本生经云:佛昔以一脚绕噶吉如来,修行精进,未及周匝,遂超九劫。

  「精进所依之顺缘有四:一、胜解力者,修习业果,于取舍而生欲乐也。二、

  坚固力者,于未观察,任何不随而转,观已起行,则至究竟。三、欢喜力者,如婴

  儿戏,无辍无厌,而行精进。四、止息力者,以勤精进,身心疲劳,由暂止息,疲

  劳得苏,仍无间而行也。如此由灭违缘及依顺缘,身心轻利,如风吹木棉,摇曳之

  ~P 800

  中而行精进也。修学精进时,具足六度而行者,自住精进,亦安他于精进,是精进

  之布施,余得同前。」

  其次,精进顺缘分四:(一)发胜解力,(二)发坚固力,(三)发欢喜力,

  (四)止息力。一、胜解力,所谓胜解力者,非五别境之胜解,亦即于布施、持戒

  等之欲乐。此种欲乐,即为精进心之基础。例如对于六度四摄功德方面,思惟抉择

  ,第一步生起功德胜利信念,次即生起决定行心,虽经他人或外力阻挠,亦不动摇

  ,是即胜解。对于六度等相违过患方面,照此类推。又信念与胜解有别,如对善因

  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生起决定信,是为信力。不为外境所挠,是胜解力。二、坚

  固力,亦称我慢力,凡事先观察而后起行,一经起行,即不退转,必至究竟而后已

  ,始为坚固力。云何为慢?慢者,本自尊之义,此乃假名为慢,取其义而已。(一

  )业慢,谓自修之道全不赖他。如知布施当行,虽有他人可助,亦愿独自担当。此

  心生已,即不为外境所夺。(二)功能慢,见诸众生为烦恼所缠,自利且不能,更

  何能利他,由悲心所激,今我能得因缘,则具足自他二利,故当努力。(三)烦恼

  ~P 801

  慢,念我不为烦恼所转,而能转彼烦恼。世人凡作善业未至究竟,往往倩人作代,

  今于初慢即预遮此过。于次慢自他利均愿作,所以催起负责之心。末慢不为惑转,

  即防怯弱。具是三慢,故作必究竟。又作必先思者,即防不思而作,中途退辍,后

  成等流习气,无所成就。凡作一事能达究竟者,称坚固力。三、欢喜力,发愿欢喜

  ,应先观所作之因为无过染之因,为殊胜安乐之因,如是将心催起欢喜,作时如小

  儿游戏,终日无厌无疲。四、息止力,发起精进之后,如过勇猛,其进锐,其退速

  。为维持恒性,劳即转息,无间仍发精进,如驼行徐步,是为学精进之方便。

  凡一切应取应舍之处,尤其菩萨学处应取应舍者,一一先善了知。既了知已,

  于应舍者,用正知正念精进而舍,于应取者,精勤而取,如是即为精进。故精进基

  础,即建立于教法应取应舍之上。于是先应多闻,于善法业果等生起闻慧,然后用

  正知正念精勤取舍,乃能圆满地道诸果。如专以念知注于一种所缘,充其量不过得

  定而已,不能圆满地道诸果也。故精进处所应无错谬。应取应舍,如何用心?应舍

  者,即应断也,例如烦恼,用正知观察,此为贪、为镇,此乃布施违缘,此为持戒

  ~P 802

  违缘,乃至菩提心违缘,即应速起对治,将应断方面以精进之力断之。精进之所正

  对治者,厥为烦恼,以正知正念精勤观察烦恼。如老将用兵,一面对正贼。一面防

  旁贼,如忘失正知正念,即为忘念。忘念一起,立即警觉,思念三恶趣苦,复将正

  念提起。如是断尽学处违缘。…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