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P4

  ..续本文上一页微小苦亦极难堪忍,若娇泰小,虽大痛苦

  亦能耐故。心持苦品之理者,谓若无苦,则于生死不希出离,故有能劝解脱之功德

  。又若遭痛苦,则摧矜高,故亦有除慢之功德。又若领纳猛利苦受,则思彼苦从不

  善生。不欲彼苦之果,须止其因,故亦有于罪恶生羞耻之功德。以苦逼者,则希欲

  安乐,需彼安乐,须修善故,亦有于修善生欢喜之功德。比例自心,念他亦苦,于

  轮回者,知生悲悯。念此苦恼是希求处,而数数修心。彼复如云:『若修不易成,

  ~P 788

  此事定非有,以是修小苦,大苦亦当忍。』执持安受苦意乐之甲胄,渐于小苦受之

  ,则安受苦力当愈增广也。」

  其次,修安受苦忍,凡镇心皆由受苦而生。苦果之来,分熟与未熟,如其已熟

  ,生镇何益。如其未熟,则尚有治法,又何用镇。凡夫受苦不能不镇者,盖不知苦

  为教授,苦为道用。尤其现在末法,苦事弥漫,倘不知苦教授与道用,则多退悔怯

  弱。将苦作为道用,应先破除对苦不悦心理。入行论云:「苦有治法,不应不悦,

  若无治法,不悦何益。」故有忍力者,身受大苦,视若无事,无忍力者,小苦亦不

  能堪,故不应惧苦,而须视苦为教授,依苦为道用。如无苦,则不厌生死,故苦有

  催促解脱功德。无苦易生骄矜,故苦有破除我慢功德。遇受猛利苦时,能知为不善

  ,因生,则知止息不善。修集善因,故苦成道用。北洲人无受戒之根,即由现报无

  苦,故无受别解脱戒因,而为八难之一。南洲人有苦,故能出离,人皆加赞,故苦

  之来,益人实大。凡病易医,惟慢难医。眼见世之骄慢者,及不信因果者,一经挫

  折或大病痛,便能平心自反,趋向善路,其谁劝之,皆苦劝之之力也。下士道备言

  ~P 789

  思三途苦,中士道备言思生死苦,此处则就现受之苦而修。因苦回忆罪性,引生惭

  愧忏悔。因此希求安乐,引生善法欲乐。因苦推己及他,引生大慈悲心。故苦为修

  行希求处,当于苦修忍。但能忍与否,当视其修习力如何。习而不能者,世无此事

  。能习忍小苦。即渐能忍大苦。又苦有由修法而生者,于此即当思,过去生中,为

  小欲乐曾受大苦,结果自他皆无所利,今因自他义利,纵受诸苦,与诸佛菩萨同其

  道路,应生欢喜。反观外道,尚忍五热炙身等苦。世之业农、商,乃至为盗窃,亦

  莫不备受诸苦。今我因修法之苦,是何等义利,如何不忍。如不因修法而生之苦,

  则必是过去恶业所生。及今人身如不成熟,则延至后世,或堕三途,其苦更猛利而

  长远。故现今苦熟,以小易大,应当称幸。譬如死囚,易为劓刖,宁不喜慰。且人

  生不过数十年,纵有诸苦,亦瞬息即过,因此得消夙业,故应安忍,生起悦心。又

  本生经佛昔修忍事业,可资参阅。依广本有八处生苦,均应当忍:(一)、依止处

  。如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于上所生诸苦应忍。(二)、世法处。衰、坏、

  尽、老、病、死等九种,于上所生诸苦应忍。(三)、威仪处。行、住、坐、卧,

  初、后夜,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等,于上所生诸苦应忍。(四)、摄法处。如供事三

  ~P 790

  宝、师长、学法、念诵、修定等,于上所生诸苦应忍。(五)、乞活处。出家人对

  于人间一切嬉戏、歌舞、经商等,尽寿摒除,于上所生诸苦应忍。(六)勤劬处。

  勤修善品,勤劬因缘所生诸苦应忍。(七)利有情处。如利众十一事,如上所生诸

  苦应忍。(八)、现所作处。出家众所有衣钵等事,在家众无罪性所有营谋农、工

  、贾、仕等,所生诸苦应忍。(邪命生活不应忍。)总上诸忍,须数数修习。

  「修法思胜解忍之理者,信境谓三宝,证境谓二无我,欲境谓佛菩萨之大力,

  取舍之境谓善行恶行之因及彼等果。修习境所得之义谓菩提,得彼之方便谓菩萨学

  处之道,闻思之境谓十二分教等之正法。于彼等须无类别而修胜解也。」

  再次,法思胜解忍,对于一法,依理依教,经思惟后,得决定知,不随他转,

  即为法思胜解忍。(一)、住境,谓对三宝功德。(二)、证境,谓人法二无我。

  (三)乐境,谓诸佛菩萨大神力。(四)取舍境,谓诸妙行恶行因及果。(五)修

  习境,谓大菩提及得彼之方便。(六)闻思境,谓十二分教(包括一切佛法)。此

  言闻思当以十二分教之正法为对境。对上诸境,均应不分类别,依教依理思惟而得

  ~P 791

  胜解。即听一座经,亦包有苦忍及思胜解忍在内。又忍亦兼六度,如前当知。

  寅四、精进学处分三 卯初、精进自性 卯二、精进差别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精进自性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广如

  菩萨地中说。」

  精进自性,依菩萨地说,为对于善法及利有情,欢喜勇悍所发三门动业,亦即

  由欢喜勇悍心所催动而起之三业,即称精进。以心之所有法言,属心所法。以善不

  善分,此属善法。即心所对于善法欢喜勇悍所起之业,称为精进。

  

  

  寅四、精进学处分三 卯初、精进自性 卯二、精进差别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精进自性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广如

  菩萨地中说。」

  精进自性,依菩萨地说,为对于善法及利有情,欢喜勇悍所发三门动业,亦即

  由欢喜勇悍心所催动而起之三业,即称精进。以心之所有法言,属心所法。以善不

  善分,此属善法。即心所对于善法欢喜勇悍所起之业,称为精进。

  卯二、精进差别

  「精进差别有三:一、擐甲精进者,菩萨于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为先导,

  而擐意乐之甲。以百千俱胝倍三无数大劫,为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狱,而能

  成佛,亦勇悍而为,为以圆满菩提故,而行精进。如是住于精进,犹且不舍。况于

  短时小苦,则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著意乐之甲。二、摄善法精进者,为修六度

  故,于彼应行。三、饶益有情精进者,同前。」

  ~P 792

  精进差别,无著摄论称五种:擐甲、加行、不退失、不疲厌、无止足。本论为

  三种: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包加行、不退、不疲、不止。)三、饶益

  有情精进。云何擐甲精进?谓菩萨于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擐意乐之甲。所

  谓甲者,即指意乐心力及勇悍心力。如何擐法,如谓菩萨为出一切有情苦,以千大

  劫为一昼夜,如是积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住地狱中,乃成正觉,亦不怯弱厌废。

  又有经教所举时间较此更长,谓以三无数劫为一昼夜,照此推算,以为经时愈长,

  积资愈大,愈为圆满。世有欲求正觉,而又不愿经此长时者,则有对于菩萨学处不

  愿久学之过。如以此种心愿力去修福资,所积福资亦必极浅。在秘特殊点,于自计

  方面,为一有情经三无数劫成佛而不退废,其心力与上述无殊。而为他方面计,则

  经一刹那而后成佛,亦有所不忍。能经如是长时大苦,尚不退怯,何况下此小苦。

  云何加行之前须擐甲?譬如勇士上阵,先披铠甲,乃能中途无退,最后成功。菩萨

  于行六度之前,亦须著意乐铠甲,现在行人亦当如是。盖事前如有为一有情,经三

  无数劫处地狱而后成佛之勇猛心,纵有小苦,绝不在意,而反能认为助道,一面于

  善法亦不退堕。如修下士道,亦须具经三大劫而成,亦不退怯之心。如欲朝修夕成

  ~P 793

  ,恰得其反。故擐甲、摄善、利生,三种精进一贯,而以擐甲为先。

  云何摄善法精进,如于六度真实而行,即为摄善法精进。

  云何饶益有情精进?即对于利生十一事,不懈而作,名饶益有情精进,十一种

  利生事业甚广,但如修菩提心者,于一座间即包摄善、利生二种精进,故二种有时

  可以相摄。如配合摄论所说之五种,凡对善法未入以前一段无厌为加行精进。正入

  善时或生厌怠,则失无倦精进。已入善法而中途废退,则失不退精进。善法已修而

  不更求进步,则失无厌足精进。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勤发精进之胜利者,庄严经论云:『善法聚中精进胜。

  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后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

  具极清净,精进超脱萨迦耶,精进成佛胜菩提。』摄度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

  ,不得不成悉皆无。』又云:『非人于彼喜饶益,当得一切三摩地、有果度诸日夜

  时,以功德聚不下堕,得胜人法之诸事,增长犹如青莲花』。」

  ~P 794

  精进属于心所有法,须由心念而生,非指外形如何进行即为精进。故欲身心中

  发生此种精进心力,须先知精进胜利以引发之。庄严经论云:「资粮善中进第一,

  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得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

  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成佛胜菩提。」胜乐住,指得定。善清净,指得下

  士道。越萨迦耶,指得中士道,末句指得上士道。又云:「非人皆喜饶益彼,能得

  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度,功德资粮无劣力,获得诸义过人法,如青莲花极增

  长。」即谓精进不但自利,即他有情,如非人等亦必欢喜。昔佛为聚善王子,经商

  ,船覆失宝,誓枯海水,以瓢挹海泼陆,药叉感动,为告龙王,遂还其宝,诸三摩

  地(如勇猛摩地,金刚三摩地等),皆由精进而得,又精进功德,在功德聚中,绝

  不劣于其他功德。又因精进所有功德聚绝不劣减。又精进能得过人之法,如佛威光

  神力等。又精进如青莲花,由小而大,辗转增上。(此花种子极小,能发坚固粗大

  之茎,及茂盛之花叶)。

  「不勤发之过患者,海慧问经云:『具懈怠者,于菩提极远而甚远。诸具懈怠

  者,从无布施…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