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P4

  ..續本文上一頁微小苦亦極難堪忍,若嬌泰小,雖大痛苦

  亦能耐故。心持苦品之理者,謂若無苦,則于生死不希出離,故有能勸解脫之功德

  。又若遭痛苦,則摧矜高,故亦有除慢之功德。又若領納猛利苦受,則思彼苦從不

  善生。不欲彼苦之果,須止其因,故亦有于罪惡生羞恥之功德。以苦逼者,則希欲

  安樂,需彼安樂,須修善故,亦有于修善生歡喜之功德。比例自心,念他亦苦,于

  輪回者,知生悲憫。念此苦惱是希求處,而數數修心。彼複如雲:『若修不易成,

  ~P 788

  此事定非有,以是修小苦,大苦亦當忍。』執持安受苦意樂之甲胄,漸于小苦受之

  ,則安受苦力當愈增廣也。」

  其次,修安受苦忍,凡鎮心皆由受苦而生。苦果之來,分熟與未熟,如其已熟

  ,生鎮何益。如其未熟,則尚有治法,又何用鎮。凡夫受苦不能不鎮者,蓋不知苦

  爲教授,苦爲道用。尤其現在末法,苦事彌漫,倘不知苦教授與道用,則多退悔怯

  弱。將苦作爲道用,應先破除對苦不悅心理。入行論雲:「苦有治法,不應不悅,

  若無治法,不悅何益。」故有忍力者,身受大苦,視若無事,無忍力者,小苦亦不

  能堪,故不應懼苦,而須視苦爲教授,依苦爲道用。如無苦,則不厭生死,故苦有

  催促解脫功德。無苦易生驕矜,故苦有破除我慢功德。遇受猛利苦時,能知爲不善

  ,因生,則知止息不善。修集善因,故苦成道用。北洲人無受戒之根,即由現報無

  苦,故無受別解脫戒因,而爲八難之一。南洲人有苦,故能出離,人皆加贊,故苦

  之來,益人實大。凡病易醫,惟慢難醫。眼見世之驕慢者,及不信因果者,一經挫

  折或大病痛,便能平心自反,趨向善路,其誰勸之,皆苦勸之之力也。下士道備言

  ~P 789

  思叁途苦,中士道備言思生死苦,此處則就現受之苦而修。因苦回憶罪性,引生慚

  愧忏悔。因此希求安樂,引生善法欲樂。因苦推己及他,引生大慈悲心。故苦爲修

  行希求處,當于苦修忍。但能忍與否,當視其修習力如何。習而不能者,世無此事

  。能習忍小苦。即漸能忍大苦。又苦有由修法而生者,于此即當思,過去生中,爲

  小欲樂曾受大苦,結果自他皆無所利,今因自他義利,縱受諸苦,與諸佛菩薩同其

  道路,應生歡喜。反觀外道,尚忍五熱炙身等苦。世之業農、商,乃至爲盜竊,亦

  莫不備受諸苦。今我因修法之苦,是何等義利,如何不忍。如不因修法而生之苦,

  則必是過去惡業所生。及今人身如不成熟,則延至後世,或墮叁途,其苦更猛利而

  長遠。故現今苦熟,以小易大,應當稱幸。譬如死囚,易爲劓刖,甯不喜慰。且人

  生不過數十年,縱有諸苦,亦瞬息即過,因此得消夙業,故應安忍,生起悅心。又

  本生經佛昔修忍事業,可資參閱。依廣本有八處生苦,均應當忍:(一)、依止處

  。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于上所生諸苦應忍。(二)、世法處。衰、壞、

  盡、老、病、死等九種,于上所生諸苦應忍。(叁)、威儀處。行、住、坐、臥,

  初、後夜,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等,于上所生諸苦應忍。(四)、攝法處。如供事叁

  ~P 790

  寶、師長、學法、念誦、修定等,于上所生諸苦應忍。(五)、乞活處。出家人對

  于人間一切嬉戲、歌舞、經商等,盡壽摒除,于上所生諸苦應忍。(六)勤劬處。

  勤修善品,勤劬因緣所生諸苦應忍。(七)利有情處。如利衆十一事,如上所生諸

  苦應忍。(八)、現所作處。出家衆所有衣缽等事,在家衆無罪性所有營謀農、工

  、賈、仕等,所生諸苦應忍。(邪命生活不應忍。)總上諸忍,須數數修習。

  「修法思勝解忍之理者,信境謂叁寶,證境謂二無我,欲境謂佛菩薩之大力,

  取舍之境謂善行惡行之因及彼等果。修習境所得之義謂菩提,得彼之方便謂菩薩學

  處之道,聞思之境謂十二分教等之正法。于彼等須無類別而修勝解也。」

  再次,法思勝解忍,對于一法,依理依教,經思惟後,得決定知,不隨他轉,

  即爲法思勝解忍。(一)、住境,謂對叁寶功德。(二)、證境,謂人法二無我。

  (叁)樂境,謂諸佛菩薩大神力。(四)取舍境,謂諸妙行惡行因及果。(五)修

  習境,謂大菩提及得彼之方便。(六)聞思境,謂十二分教(包括一切佛法)。此

  言聞思當以十二分教之正法爲對境。對上諸境,均應不分類別,依教依理思惟而得

  ~P 791

  勝解。即聽一座經,亦包有苦忍及思勝解忍在內。又忍亦兼六度,如前當知。

  寅四、精進學處分叁 卯初、精進自性 卯二、精進差別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精進自性

  「于攝善法,及作有情義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叁門之動業,廣如

  菩薩地中說。」

  精進自性,依菩薩地說,爲對于善法及利有情,歡喜勇悍所發叁門動業,亦即

  由歡喜勇悍心所催動而起之叁業,即稱精進。以心之所有法言,屬心所法。以善不

  善分,此屬善法。即心所對于善法歡喜勇悍所起之業,稱爲精進。

  

  

  寅四、精進學處分叁 卯初、精進自性 卯二、精進差別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精進自性

  「于攝善法,及作有情義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叁門之動業,廣如

  菩薩地中說。」

  精進自性,依菩薩地說,爲對于善法及利有情,歡喜勇悍所發叁門動業,亦即

  由歡喜勇悍心所催動而起之叁業,即稱精進。以心之所有法言,屬心所法。以善不

  善分,此屬善法。即心所對于善法歡喜勇悍所起之業,稱爲精進。

  卯二、精進差別

  「精進差別有叁:一、擐甲精進者,菩薩于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爲先導,

  而擐意樂之甲。以百千俱胝倍叁無數大劫,爲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獄,而能

  成佛,亦勇悍而爲,爲以圓滿菩提故,而行精進。如是住于精進,猶且不舍。況于

  短時小苦,則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著意樂之甲。二、攝善法精進者,爲修六度

  故,于彼應行。叁、饒益有情精進者,同前。」

  ~P 792

  精進差別,無著攝論稱五種:擐甲、加行、不退失、不疲厭、無止足。本論爲

  叁種:一、擐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包加行、不退、不疲、不止。)叁、饒益

  有情精進。雲何擐甲精進?謂菩薩于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擐意樂之甲。所

  謂甲者,即指意樂心力及勇悍心力。如何擐法,如謂菩薩爲出一切有情苦,以千大

  劫爲一晝夜,如是積百千俱胝倍數叁無數劫住地獄中,乃成正覺,亦不怯弱厭廢。

  又有經教所舉時間較此更長,謂以叁無數劫爲一晝夜,照此推算,以爲經時愈長,

  積資愈大,愈爲圓滿。世有欲求正覺,而又不願經此長時者,則有對于菩薩學處不

  願久學之過。如以此種心願力去修福資,所積福資亦必極淺。在秘特殊點,于自計

  方面,爲一有情經叁無數劫成佛而不退廢,其心力與上述無殊。而爲他方面計,則

  經一刹那而後成佛,亦有所不忍。能經如是長時大苦,尚不退怯,何況下此小苦。

  雲何加行之前須擐甲?譬如勇士上陣,先披铠甲,乃能中途無退,最後成功。菩薩

  于行六度之前,亦須著意樂铠甲,現在行人亦當如是。蓋事前如有爲一有情,經叁

  無數劫處地獄而後成佛之勇猛心,縱有小苦,絕不在意,而反能認爲助道,一面于

  善法亦不退墮。如修下士道,亦須具經叁大劫而成,亦不退怯之心。如欲朝修夕成

  ~P 793

  ,恰得其反。故擐甲、攝善、利生,叁種精進一貫,而以擐甲爲先。

  雲何攝善法精進,如于六度真實而行,即爲攝善法精進。

  雲何饒益有情精進?即對于利生十一事,不懈而作,名饒益有情精進,十一種

  利生事業甚廣,但如修菩提心者,于一座間即包攝善、利生二種精進,故二種有時

  可以相攝。如配合攝論所說之五種,凡對善法未入以前一段無厭爲加行精進。正入

  善時或生厭怠,則失無倦精進。已入善法而中途廢退,則失不退精進。善法已修而

  不更求進步,則失無厭足精進。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勤發精進之勝利者,莊嚴經論雲:『善法聚中精進勝。

  由依此故彼隨得,以精進後住勝樂,世、出世所攝成就。精進當得世受用,精進能

  具極清淨,精進超脫薩迦耶,精進成佛勝菩提。』攝度論亦雲:『若具無厭大精進

  ,不得不成悉皆無。』又雲:『非人于彼喜饒益,當得一切叁摩地、有果度諸日夜

  時,以功德聚不下墮,得勝人法之諸事,增長猶如青蓮花』。」

  ~P 794

  精進屬于心所有法,須由心念而生,非指外形如何進行即爲精進。故欲身心中

  發生此種精進心力,須先知精進勝利以引發之。莊嚴經論雲:「資糧善中進第一,

  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叁有財,精進能得

  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成佛勝菩提。」勝樂住,指得定。善清淨,指得下

  士道。越薩迦耶,指得中士道,末句指得上士道。又雲:「非人皆喜饒益彼,能得

  一切叁摩地,晝夜諸時不空度,功德資糧無劣力,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花極增

  長。」即謂精進不但自利,即他有情,如非人等亦必歡喜。昔佛爲聚善王子,經商

  ,船覆失寶,誓枯海水,以瓢挹海潑陸,藥叉感動,爲告龍王,遂還其寶,諸叁摩

  地(如勇猛摩地,金剛叁摩地等),皆由精進而得,又精進功德,在功德聚中,絕

  不劣于其他功德。又因精進所有功德聚絕不劣減。又精進能得過人之法,如佛威光

  神力等。又精進如青蓮花,由小而大,輾轉增上。(此花種子極小,能發堅固粗大

  之莖,及茂盛之花葉)。

  「不勤發之過患者,海慧問經雲:『具懈怠者,于菩提極遠而甚遠。諸具懈怠

  者,從無布施…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