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是福报,为对同梵行所而来。如对同梵行所而为疮患(即生镇恚),则

  此福报即失!」因是之故,即对枯树尚不应引起镇心,何况对于有识之身。至坏善

  程度如何,依过去大德释,谓前者坏先善,于应速感果功能,令善果缓远,镇果先

  生。然非谓后遇缘善果亦绝不生。例如恒人,以世间道行善,不能清净烦恼种子。

  犹之以四力忏罪,仅能摧毁罪业感果功能,不能断种。以断种为圣流以上事,圣流

  以下,无论四禅八定,均不能断种。以此反证,则知镇心仅能坏善根感果功能,不

  能坏其种子,以后遇缘,仍然可生。自宗则谓:前说推缓感果功能,固说不错,唯

  种子遇缘复生一层,则不决定,例如凡夫以四力对治,虽不能断除罪种,但种已清

  净,以后遇缘,异熟亦不生。又如加行至顶位时,名不坏善涅槃,善根方面无有动

  摇,任何外缘不生邪见,但邪见种子仍未断也。至忍位时,名不堕恶趣涅槃,任何

  

  

  

  ~P 781

  外缘不堕恶趣,但恶趣种子仍未断也。由此可证明,种子有不定生果者,如豆麦种

  ,有遇水土等生苗芽,亦有不生者,在经教则谓决生因已坏故。如谓推缓异熟即为

  坏义,则凡大力恶业亦可谓能坏善根之因,大力善业亦可谓为能坏恶业之因;亦即

  大恶可坏一切善,大善亦可坏一切恶。以经言:业力强者先引果,先造者先引果,

  但就十恶论,仅镇心邪见能坏善,余能坏善,经无明文。反之,大善能坏一切恶,

  经亦无明文。故以推缓异熟释坏义为不当。清辩论师谓:四力忏罪及镇心邪见坏善

  根,如种子经火,后虽遇缘,亦不生芽。种子之生芽与否,全视种子生芽功能是否

  已坏,而坏法力又分上、中、下三等。如以上等镇心,将善根应感果功能完全摧毁

  ,譬如种子经火投沸,决不能生。如以下等镇心,容可生果。中等亦可以此例知。

  四力忏罪亦然,如上等忏,异熟果不生,或仍感等流果,如见地狱火即脱,或感头

  痛等。(如一刹那地狱境现前,一瞥旋即生天,而尚余头疼之等流果,如前引佛事

  。)再镇心、邪见,即坏善根,仅坏福德善根一分,不能坏空性善根,以空慧恰为

  对治镇心邪见之王也。如未能达空慧之人,则依承传上师教授,除已将善根回向无

  ~P 782

  上菩提者不能坏外,其余善根皆可以坏。又四力忏罪,虽可使异熟清净,然于生上

  道亦感迟缓。此则自宗所许,亦即菩萨戒中所说,根本罪虽可依特别法忏净,但此

  生决不得初地之意。故忏净云者,只净异熟而罪痕难净,喻如原即健全者,与受伤

  而愈者之不同。一说镇心邪见之坏善,坏异熟而不坏等流,此就镇心重者言。一说

  坏等流而不坏异熟,此就邪见重者言。一说对受记加行道菩萨不起镇,一劫即可证

  上位。若起镇,虽不舍彼心中之道,而障其一劫得证上位。此言虽用四力忏悔,能

  净异熟,而此一劫即能证上位之功,则非忏悔可以还原。总此可知,坏善根罪不必

  一切皆坏。以此理隐秘,而又与因果相关,至为切要,须依佛经教正理,自善观察

  。善观察者,知四力能忏异熟,能得大利。不善观察者,任作若干善根,不提防间

  ,遂为一镇所坏,能得大害。故对此理,不能由一己之知识判断。

  镇心所感之果有显与不显之分,其不显者,如感三恶道不悦意异熟,或因遮止

  镇心转感人天悦意果,而镇心痕迹尚有等流果存在。如虽生人众,而眷属离散、不

  和、不乐等,皆是其显者。如入行论说,意不寂静、不调柔、不正住,坏先所有安

  ~P 783

  乐。后不复得,不能安眠,无坚固稳定性,虽先有恩,反忘恩杀害,亲友断绝,虽

  施以财,亦不汝附等,皆镇现前过患可见者。本生经亦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

  善庄严亦无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又入行论云:「此生后世一

  切乐,皆由修忍,此生后世一切苦,皆由不忍。」此包显与不显二法而言。又云:

  「无如镇心恶。」即以镇心能感苦异熟,同时又摧毁其他善业所感乐果故。又云:

  「无难能如忍。」即以摧毁镇心无过于忍,故一切难能之行无过于忍者,故结云:

  「由是应精勤,依理而修忍。」依理二字,极为重要,谓依理、依教、依方便多门

  ,思惟观察而修。此外坏善根感粗重异熟者,尚有诽谤、邪见、谤正法、轻慢师长

  及菩萨等,详见寂天集学论。

  「修耐怨害忍之理者,观察彼能害之人,于不作害有无自在,以非有自在故为

  损害。谓以宿习烦恼种子,及非理作意等因缘,而起欲作损恼,以是复起诸损之加

  行。由此于他发生苦故,然彼亦为烦恼自在,如作僮仆,于自无主。被他劝使而作

  损害,故镇不应理。譬如被魔所附者,随彼自在而转,虽遇来救解为作饶益之人,

  彼反作损害而行打等。然皆念彼因魔力故,毫无自主,故如是作。于彼无少忿恚,

  ~P 784

  惟努力令其离魔。菩萨亦须如是作也。四百颂云:『镇亦鬼所持,医不愤如是,能

  仁见烦恼,非属烦恼人。』又如月称阿□黎亦云:『此非有情过,此乃烦恼咎,察

  已诸善巧,不忿诸有情。』复次,领受损害所生苦者,是受我往昔所集恶业之果,

  依于彼故,此业当尽。苦于彼修忍,则不新集于后受苦之因。苦镇恚者,则彼业亦

  须受极大之苦焉。以是之故,如疗重病之方便,须忍于针灸,为除大苦而忍小苦,

  极应理也。」

  谤正法、邪见,尚可由闻法依师遮止,惟有对殊胜境师长等,或平常境,遮止

  镇心比较为难。故入行有三种修忍法(比菩萨地详):(一)修耐怨害忍,最易者

  为观察能作害者有无自性,经观察后,则知彼能作害者,对于作与不作原无自在性

  ,一则作害由于镇心,二则镇心由于过去烦恼种子未除,境界为其因缘,而生非理

  作意。种子、境界、非理作意,非缘和合,欲不作镇怒加行,势不可能。镇怒既现

  行,或能失前安乐,或能生后苦恼,可见彼为烦恼僮仆,无有自在。内外道之分即

  在判定自在。内道谓:凡有为法由于缘生,须依他而起,故无自在。外道则于因缘

  法强谓有自在。如种水、土、诸缘和合,则苗芽非生不可,故为无自在之生。如苗

  ~P 785

  芽不依水、土等缘能生,则必为常生,或竟不生。即苗芽之生,为水土诸缘所促使

  而生。镇心之生亦复如是,由众缘催促而生镇心。加行损害诸事,又由镇心为缘催

  促而生,故能作害之有情实无有自在者,譬如国王失权,任其臣仆为害于人。如作

  害有情能有自在,则其人必已离开烦恼而为已得安乐之人。又如作害有情果有自在

  ,自在者,如欲之义,所欲必为安乐。今不作安乐而所作不欲之损害,故决定其无

  有自在。譬如为魔所使之有情,随魔而转,即对于为彼作解脱饶益之人,亦施打害

  。如是则不惟不应生镇,且应生怜,速为之驱魔。菩萨对于作害有情亦复如是。四

  百颂云:「虽忿由魔使,医师不镇怪,能仁见烦恼,非属烦恼人。」月称论师亦云

  :「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镇诸有情。」以上为修耐害忍依理

  之最殊胜者。经教又谓:「设若能自立,如何时自害,观此不应镇,一切如魔事。

  」又对真实作害事物不应生镇,如刀仗等。又对作害之因,不应起镇,如作害之因

  为镇,以镇因为过去业力,故不应对之起镇。又对作害自性不应起镇,如火以烧热

  为自性,不应镇烧热。又对作害偶然性不应起镇,如天气雨□乍变,不应镇雨□。

  又对正当作害时修忍之法,如身受仗苦,则观有身无仗,有仗无身,皆不生苦。若

  ~P 786

  身仗皆无,则彼为害之有情虽欲苦我,其道无从。且非独彼有情有过,自身亦有过

  。又思现前小苦不忍,是否更苦。以此沮抑镇心。又当观我对作害者,曾否作害,

  如先害彼,彼来报复,则不应镇。或今生虽未害彼,推之前生则难保无害彼之事,

  今彼加害,亦非无因,故应忍受。又当思一切乐皆由善因生,一切苦皆由恶因生,

  今既受苦,则夙因可尽,于此能忍,则后因不起,倘不能忍,则重起恶因,后当益

  受大苦。又复当思,彼作害之人,由我夙业驱使害我,今既害我,彼又造恶,当堕

  三途。是则由我害他,非他害我,于他应悯,于我应忏。以上为入行论所说。又当

  于彼作有恩想,彼不自顾善根,自念安乐,而来怒我,为我消业,宁不可感。又寂

  天谓:一切称誉,徒空悦耳,于财无益,于寿无用,于此生后世利益均不能有助,

  徒增我慢,使作非理,如忌妒有德,轻傲卑下等。今有人讥毁于我,即是摧我虚誉

  上种种过患,救我三途之苦,应当感激,不应生镇。又凡粗恶语之来,于我身心无

  损。霞惹瓦云:「如康龙巴师弟三人,向之作任何恶语,如向土木,无有差别,故

  极安乐。后人耳根薄弱,故少安乐。」凡夫于名誉恭敬,恒生执著,讥毁之来,无

  ~P 787

  异摧我执著,故不应镇。又凡讥毁打骂之来,应认为系除苦方便。譬如重病,尚忍

  针灸之苦,今彼之损我,即系除我重罪,不应错认或误会。又常人心理,于怨敌之

  衰损生喜,顺则生镇,此恰与大乘法相反。昔有坐穴修梵行者,闻其怨敌有衰损事

  ,呼僮煮茗称快。一大德闻之,叹曰:如此岂得谓修梵行者。盖大乘人视一切有情

  如母,誓为除一切衰损,安置于涅槃城,故闻仇衰称快,过患极大。藏中修学求加

  持之愿文,有对他富饶生喜一条,即为防止此过。故于仇怨衰损,应生悲悯,于其

  富饶应生欢喜。如其不能,应求加持,修耐他害忍。因此不过一时之快意,犯最易

  ,罪亦重。入行论于此言之颇详,应多参阅。

  「修安受苦忍之理者,彼已生苦,若有治法,则不须意不喜悦。若不可治者,

  虽不欢喜,亦无益而有过。倘太娇惯,虽…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