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此言世间礼敬,例如于亲族及为作利除害之人,而

  具戒者不因此关系而人亦礼敬之。又云:「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

  首礼拜得持供。」又云:「故具尸罗为胜种。」此言具戒能得三十二相等殊胜种姓

  。此虽通言三聚戒,然以律仪为首。布登尊者言:「初业有情以律仪为主,加行道

  以摄善法为主,登地者以饶益有情戒为主。」此与菩萨地说:「三种戒由律仪戒之

  ~P 773

  所摄持,令其和合。」之义相顺。在现观庄严论则谓,五地菩萨如欲圆满五地功德

  ,应于十恶业远离。据此,则律仪为首者,乃就戒言,非就守戒人言。故律仪清净

  者,虽不必菩萨戒亦清净,而坏律仪者,必坏菩萨戒。所谓坏与舍有别。如一比丘

  曾受菩萨戒。律仪有坏则余二亦衰,但尚非舍戒。别解脱以十不善为重,如犯十不

  善则其动机必系为我,此与受摄善法戒宣誓「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长」相违,故

  坏摄善法戒。又与受饶益有情戒宣誓「诸菩萨如何利生,我亦追随如何利生」相违

  ,故坏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所曾受五戒。即菩萨应防护之律仪戒。出家菩萨所曾

  受之比丘戒,即菩萨应防护之律仪戒。且律仪戒是后二戒之所依处。如余处所言。

  戒为一切功德基是也。或问:律仪戒是否声闻戒,答言是声闻戒共通学处。若起大

  乘慢,弃舍声闻律取舍等制,则未知菩萨戒学之扼要。

  又戒分遮、性两罪。如佛制,比丘发不过寸,偏袒右肩,及应受施等。如违,

  括遮罪。例如人以金钱赠我,我不受,在平常人为无罪,如受菩萨戒者不受,则违

  佛制,应与有情作施供和合因缘之制,而得遮罪。杀盗等为性罪,律仪戒最主要功

  ~P 774

  用在断性罪。十不善为性罪之最粗重者,故大小乘皆重断十不善,应时时防护此心

  ,不令稍萌。不可以心未萌动身口所作为无妨也。摄波罗密多论谓:「不应失此十

  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惟利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又云:「应汉善护

  身语意。」总之,佛说尸罗,意谓能护三业,故总说为五戒。又云:「此为摄尽尸

  罗本,故于此等应善修。」谓以十善戒为本,于其上再加所受别解脱戒,或菩萨戒

  ,或三昧耶戒,数数防护,即名守戒。具足六波罗密而修戒者,自住戒,亦令他住

  戒,是戒之施度。住戒时远离自利心,即戒之戒度。住戒时耐忍他害,是戒之忍度

  。乃至住戒时三轮性空,是戒之慧度。又具六殊胜者,住戒时以菩提心摄持,即人

  殊胜。住一戒时愿净一切戒,即物殊胜。余比施度类推。

  

  

  寅三、忍之学处分三 卯初、忍之自性 卯二、忍之差别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忍之自性

  「耐他损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胜解。彼相违品,谓镇恚

  、怯弱、不解、不乐也。此中忍度圆满者,但是灭自忿等,心串习圆满,非观待一

  切有情悉离暴恶也。」

  ~P 775

  忍之自性,即以耐他怨害、安受自苦、法思胜解三种忍,作为自性。此三种皆

  就心言,不为外物所驱使挠动。其违品亦三:(一)、即镇恚;(二)、即怯弱。

  (无勇猛力,不能耐苦。)(三)、不解正法,于正法不生欲乐。(如对于道次法

  、空性法无决心堪忍,即由先不解了此法。)忍度圆满,专就自心镇恚、怯弱、不

  解、不乐等违品修习,令除灭尽。然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而言。如入行论云:

  「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卯二、忍之差别

  「忍之差别者,谓他作损恼,皆不在念,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决心堪忍

  也。」

  他作损恼,自身受苦,心亦不动。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指修法所遭之

  苦。不动,谓心如木石然。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须知修忍之胜利,及不忍之过患也。初者,应思当来,

  无多怨敌,亲友不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身坏之后,当生天中也。如摄波罗密

  ~P 776

  论云:『于有将舍利他意,最妙对治说为忍,世间善乐诸圆满,于镇过中忍皆救。

  是具力者胜庄严,是断难行最胜力,是息害心野火雨,今后诸损忍能除,以胜士夫

  忍甲铠,暴恶众生语之箭,反成赞叹微妙花,亦成悦意名称□。』又云:『具德庄

  严饰相好,著色工巧亦忍是。』于此胜利,乃至未得猛利坚固决定,当修习之。次

  不忍之过患者,入行论云:『千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所有诸善行,一镇皆能坏

  。』此如马鸣菩萨所说而建立也明矣。文殊游戏经中则说为坏百劫积集之善也。所

  对境者,一说须于菩萨。一说于普遍之境。前者与入中论中:『何故以镇诸菩萨,

  百劫所积施戒善,以一刹那能摧坏。』所说同也。生镇之所依者,虽菩萨若镇犹坏

  善根,况非菩萨而镇菩萨哉!其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镇之原因,随实不实,皆

  如前说能坏善根,同入中论注中说也。总之坏善根者,不必须镇菩萨,如集学论引

  说一切有部律云:『□刍于发爪□堵坡,若净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礼,乃至金刚地

  基,尽其所压几许地之微尘,当受用千倍尔许转轮王位。』又云:『彼善根者,若

  于同梵行所,出生疮瘩,悉当坏尽。以是之故,若于株杌犹不起镇,况于具识之身

  ~P 777

  耶?』坏善根之义者,谓坏往昔诸善能速生之果,转令果久远,而先出生镇之果,

  以后遇缘,各各之果仍当出生。盖世间道,随以何法,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子,以烦

  恼无有能断之种子故也。此有类善巧者所说。然彼因相不为决定。异生以四力对治

  不善之清净,虽非断种,然其后遇缘,异熟亦不生故。又得加行道顶忍位时,虽未

  断邪见及恶趣因之不善种子,然纵遇缘,亦终不生邪见及恶趣故也。如云:『业向

  重处牵。』谓善不善业,以何先熟,余业则暂无熟之分位,仅依此理,不能建立为

  坏善不善,彼未说故。惟就异熟暂远,不可以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则一切具力

  不善业,皆应说为坏善根也。是故此中清辩阿□黎,如上所说,以四力而净不善,

  及以邪见镇恚而坏善根二者,如种子坏,虽遇缘亦不生芽,后虽遇缘果亦无能生也

  。彼亦如前,如说虽修四力忏罪而能清净,然生上道则迟缓,亦不相违。故有一类

  所许,谓虽坏出生、布施、持戒、受用及身圆满之果,然不能坏修习施舍及断心之

  所作等流,后乃易生施戒之善根。又有一类则谓:虽坏出生内戒等之所作等流,同

  类相续,而不坏出生身受用等圆满。复有一类则如前所说,若不镇记●菩萨,则以

  一劫能行圆满所证之道。倘生一镇恚之意乐,虽不舍彼身心中已有之道,然以一劫

  ~P 778

  行道则迟缓。总之如净不善,无须令彼一切皆净,其坏善根,亦不须令彼一切皆坏

  ,想当如是耳。虽然,此最切要,须唯佛之教及依彼之正理而观察也。当善阅经教

  以观察之,如是感极猛利不悦意之异熟,及灭于他世出生极悦意之异熟果者,是非

  现见之过患也。现法中过患者,意无领受寂静调柔,坏先所有欢喜安乐,后不复得

  ,不能安眠,心不正住。若镇增盛者,虽昔以恩而为将护,亦皆忘恩而兴杀害;虽

  系亲友,亦为断绝,纵以施摄亦不住等。此入行论所说也。又入行云:『无罪恶如

  镇,无难能如忍,由是应殷勤,种种理修忍。』思惟胜利及过患,当从多门励力,

  修习堪忍,积集极苦异熟,与摧坏善根,二者之恶行,不定唯镇。如诽谤因果之邪

  见及谤正法,于菩萨师长等前,生起轻□我慢等。于集学论中,应当了知。」

  思忍之胜利,无多怨敌,无多乖戾,具多喜乐,为等流果。临终无悔,又现见

  果。(又称随顺果)后生善趣为异熟果,以上为十地经所说。摄波罗密多云:「若

  有弃舍自他意,佛说忍为胜对治。」以弃他心多由镇恚故,惟忍能对治之。又云:

  「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以劫夺善事亦由镇恚故,惟忍能救护。又

  云:「是具力者胜庄严。」以具力者报怨最易,能忍而不报,则得大众赞叹,故为

  ~P 779

  庄严。又云:「是难行者最胜力。」难行即息镇,息镇最难,惟忍为能。又云:「

  能息害心野火流。」害心如旷野之火,惟忍能息。又云:「现、后众害由忍除。」

  又云:「诸胜士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具有忍力即胜士夫。又云:「反成

  赞叹微妙花,名称花□极悦意。」名称花□,即指能忍之名称,能次第远播之意。

  又云:「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此喻忍为成就色身相好之工巧处。

  以上略举修忍之胜利,其他经教尚多。乃至未得坚固猛利意乐时,均宜多取修习。

  不忍之过患,如入行论云:「千劫所积供养善逝等一切善行,镇悉能坏。」此

  与马鸣菩萨说同,意谓布施持戒诸善,刹那镇心即可坏尽。曼殊游戏经则谓:「一

  镇能坏百劫之善。」此种过患对境,一说对菩萨有情乃有如是罪力,一说总对一切

  有情均有此力。但后说稍嫌过泛,以任对何境皆不生镇,不易办到,则将无一人能

  有善根矣。前说与入中论相符。又以非菩萨镇菩萨,则刹那能毁千劫善。菩萨镇菩

  萨,则刹那能坏百劫善。或释菩萨分地、道、果,小力镇大力,坏百劫善,或大力

  镇小力,坏百劫。或谓小力镇大力,损百劫以上千劫以下。此就菩萨镇菩萨言,尚

  ~P 780

  且如此,则以非菩萨镇菩萨,更无论矣。经谓如大海如恒沙等善根将得异熟,一镇

  即驱之使远,即指此类。总之,不问对境为菩萨与否,及所见过为实与不实,镇心

  一起,均即坏善。但坏百劫千劫善根,其对境必为菩萨。如经说:「比丘以清净心

  五体投地,礼一比丘爪发塔,如所覆地,下至金刚地基,尽其尘数,当受千倍转轮

  王福报…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