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言世間禮敬,例如于親族及爲作利除害之人,而
具戒者不因此關系而人亦禮敬之。又雲:「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
首禮拜得持供。」又雲:「故具屍羅爲勝種。」此言具戒能得叁十二相等殊勝種姓
。此雖通言叁聚戒,然以律儀爲首。布登尊者言:「初業有情以律儀爲主,加行道
以攝善法爲主,登地者以饒益有情戒爲主。」此與菩薩地說:「叁種戒由律儀戒之
~P 773
所攝持,令其和合。」之義相順。在現觀莊嚴論則謂,五地菩薩如欲圓滿五地功德
,應于十惡業遠離。據此,則律儀爲首者,乃就戒言,非就守戒人言。故律儀清淨
者,雖不必菩薩戒亦清淨,而壞律儀者,必壞菩薩戒。所謂壞與舍有別。如一比丘
曾受菩薩戒。律儀有壞則余二亦衰,但尚非舍戒。別解脫以十不善爲重,如犯十不
善則其動機必系爲我,此與受攝善法戒宣誓「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長」相違,故
壞攝善法戒。又與受饒益有情戒宣誓「諸菩薩如何利生,我亦追隨如何利生」相違
,故壞饒益有情戒。在家菩薩所曾受五戒。即菩薩應防護之律儀戒。出家菩薩所曾
受之比丘戒,即菩薩應防護之律儀戒。且律儀戒是後二戒之所依處。如余處所言。
戒爲一切功德基是也。或問:律儀戒是否聲聞戒,答言是聲聞戒共通學處。若起大
乘慢,棄舍聲聞律取舍等製,則未知菩薩戒學之扼要。
又戒分遮、性兩罪。如佛製,比丘發不過寸,偏袒右肩,及應受施等。如違,
括遮罪。例如人以金錢贈我,我不受,在平常人爲無罪,如受菩薩戒者不受,則違
佛製,應與有情作施供和合因緣之製,而得遮罪。殺盜等爲性罪,律儀戒最主要功
~P 774
用在斷性罪。十不善爲性罪之最粗重者,故大小乘皆重斷十不善,應時時防護此心
,不令稍萌。不可以心未萌動身口所作爲無妨也。攝波羅密多論謂:「不應失此十
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衆生,意樂殊勝定有果。」又雲:「應漢善護
身語意。」總之,佛說屍羅,意謂能護叁業,故總說爲五戒。又雲:「此爲攝盡屍
羅本,故于此等應善修。」謂以十善戒爲本,于其上再加所受別解脫戒,或菩薩戒
,或叁昧耶戒,數數防護,即名守戒。具足六波羅密而修戒者,自住戒,亦令他住
戒,是戒之施度。住戒時遠離自利心,即戒之戒度。住戒時耐忍他害,是戒之忍度
。乃至住戒時叁輪性空,是戒之慧度。又具六殊勝者,住戒時以菩提心攝持,即人
殊勝。住一戒時願淨一切戒,即物殊勝。余比施度類推。
寅叁、忍之學處分叁 卯初、忍之自性 卯二、忍之差別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卯初、忍之自性
「耐他損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勝解。彼相違品,謂鎮恚
、怯弱、不解、不樂也。此中忍度圓滿者,但是滅自忿等,心串習圓滿,非觀待一
切有情悉離暴惡也。」
~P 775
忍之自性,即以耐他怨害、安受自苦、法思勝解叁種忍,作爲自性。此叁種皆
就心言,不爲外物所驅使撓動。其違品亦叁:(一)、即鎮恚;(二)、即怯弱。
(無勇猛力,不能耐苦。)(叁)、不解正法,于正法不生欲樂。(如對于道次法
、空性法無決心堪忍,即由先不解了此法。)忍度圓滿,專就自心鎮恚、怯弱、不
解、不樂等違品修習,令除滅盡。然非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而言。如入行論雲:
「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惟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
卯二、忍之差別
「忍之差別者,謂他作損惱,皆不在念,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決心堪忍
也。」
他作損惱,自身受苦,心亦不動。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指修法所遭之
苦。不動,謂心如木石然。
卯叁、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須知修忍之勝利,及不忍之過患也。初者,應思當來,
無多怨敵,親友不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身壞之後,當生天中也。如攝波羅密
~P 776
論雲:『于有將舍利他意,最妙對治說爲忍,世間善樂諸圓滿,于鎮過中忍皆救。
是具力者勝莊嚴,是斷難行最勝力,是息害心野火雨,今後諸損忍能除,以勝士夫
忍甲铠,暴惡衆生語之箭,反成贊歎微妙花,亦成悅意名稱□。』又雲:『具德莊
嚴飾相好,著色工巧亦忍是。』于此勝利,乃至未得猛利堅固決定,當修習之。次
不忍之過患者,入行論雲:『千劫所積集,供養善逝等,所有諸善行,一鎮皆能壞
。』此如馬鳴菩薩所說而建立也明矣。文殊遊戲經中則說爲壞百劫積集之善也。所
對境者,一說須于菩薩。一說于普遍之境。前者與入中論中:『何故以鎮諸菩薩,
百劫所積施戒善,以一刹那能摧壞。』所說同也。生鎮之所依者,雖菩薩若鎮猶壞
善根,況非菩薩而鎮菩薩哉!其境爲菩薩隨知不知,見可鎮之原因,隨實不實,皆
如前說能壞善根,同入中論注中說也。總之壞善根者,不必須鎮菩薩,如集學論引
說一切有部律雲:『□刍于發爪□堵坡,若淨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禮,乃至金剛地
基,盡其所壓幾許地之微塵,當受用千倍爾許轉輪王位。』又雲:『彼善根者,若
于同梵行所,出生瘡瘩,悉當壞盡。以是之故,若于株杌猶不起鎮,況于具識之身
~P 777
耶?』壞善根之義者,謂壞往昔諸善能速生之果,轉令果久遠,而先出生鎮之果,
以後遇緣,各各之果仍當出生。蓋世間道,隨以何法,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子,以煩
惱無有能斷之種子故也。此有類善巧者所說。然彼因相不爲決定。異生以四力對治
不善之清淨,雖非斷種,然其後遇緣,異熟亦不生故。又得加行道頂忍位時,雖未
斷邪見及惡趣因之不善種子,然縱遇緣,亦終不生邪見及惡趣故也。如雲:『業向
重處牽。』謂善不善業,以何先熟,余業則暫無熟之分位,僅依此理,不能建立爲
壞善不善,彼未說故。惟就異熟暫遠,不可以爲壞善根義,若不爾者,則一切具力
不善業,皆應說爲壞善根也。是故此中清辯阿□黎,如上所說,以四力而淨不善,
及以邪見鎮恚而壞善根二者,如種子壞,雖遇緣亦不生芽,後雖遇緣果亦無能生也
。彼亦如前,如說雖修四力忏罪而能清淨,然生上道則遲緩,亦不相違。故有一類
所許,謂雖壞出生、布施、持戒、受用及身圓滿之果,然不能壞修習施舍及斷心之
所作等流,後乃易生施戒之善根。又有一類則謂:雖壞出生內戒等之所作等流,同
類相續,而不壞出生身受用等圓滿。複有一類則如前所說,若不鎮記●菩薩,則以
一劫能行圓滿所證之道。倘生一鎮恚之意樂,雖不舍彼身心中已有之道,然以一劫
~P 778
行道則遲緩。總之如淨不善,無須令彼一切皆淨,其壞善根,亦不須令彼一切皆壞
,想當如是耳。雖然,此最切要,須唯佛之教及依彼之正理而觀察也。當善閱經教
以觀察之,如是感極猛利不悅意之異熟,及滅于他世出生極悅意之異熟果者,是非
現見之過患也。現法中過患者,意無領受寂靜調柔,壞先所有歡喜安樂,後不複得
,不能安眠,心不正住。若鎮增盛者,雖昔以恩而爲將護,亦皆忘恩而興殺害;雖
系親友,亦爲斷絕,縱以施攝亦不住等。此入行論所說也。又入行雲:『無罪惡如
鎮,無難能如忍,由是應殷勤,種種理修忍。』思惟勝利及過患,當從多門勵力,
修習堪忍,積集極苦異熟,與摧壞善根,二者之惡行,不定唯鎮。如誹謗因果之邪
見及謗正法,于菩薩師長等前,生起輕□我慢等。于集學論中,應當了知。」
思忍之勝利,無多怨敵,無多乖戾,具多喜樂,爲等流果。臨終無悔,又現見
果。(又稱隨順果)後生善趣爲異熟果,以上爲十地經所說。攝波羅密多雲:「若
有棄舍自他意,佛說忍爲勝對治。」以棄他心多由鎮恚故,惟忍能對治之。又雲:
「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以劫奪善事亦由鎮恚故,惟忍能救護。又
雲:「是具力者勝莊嚴。」以具力者報怨最易,能忍而不報,則得大衆贊歎,故爲
~P 779
莊嚴。又雲:「是難行者最勝力。」難行即息鎮,息鎮最難,惟忍爲能。又雲:「
能息害心野火流。」害心如曠野之火,惟忍能息。又雲:「現、後衆害由忍除。」
又雲:「諸勝士夫堪忍铠,惡人粗語箭難透。」具有忍力即勝士夫。又雲:「反成
贊歎微妙花,名稱花□極悅意。」名稱花□,即指能忍之名稱,能次第遠播之意。
又雲:「忍爲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此喻忍爲成就色身相好之工巧處。
以上略舉修忍之勝利,其他經教尚多。乃至未得堅固猛利意樂時,均宜多取修習。
不忍之過患,如入行論雲:「千劫所積供養善逝等一切善行,鎮悉能壞。」此
與馬鳴菩薩說同,意謂布施持戒諸善,刹那鎮心即可壞盡。曼殊遊戲經則謂:「一
鎮能壞百劫之善。」此種過患對境,一說對菩薩有情乃有如是罪力,一說總對一切
有情均有此力。但後說稍嫌過泛,以任對何境皆不生鎮,不易辦到,則將無一人能
有善根矣。前說與入中論相符。又以非菩薩鎮菩薩,則刹那能毀千劫善。菩薩鎮菩
薩,則刹那能壞百劫善。或釋菩薩分地、道、果,小力鎮大力,壞百劫善,或大力
鎮小力,壞百劫。或謂小力鎮大力,損百劫以上千劫以下。此就菩薩鎮菩薩言,尚
~P 780
且如此,則以非菩薩鎮菩薩,更無論矣。經謂如大海如恒沙等善根將得異熟,一鎮
即驅之使遠,即指此類。總之,不問對境爲菩薩與否,及所見過爲實與不實,鎮心
一起,均即壞善。但壞百劫千劫善根,其對境必爲菩薩。如經說:「比丘以清淨心
五體投地,禮一比丘爪發塔,如所覆地,下至金剛地基,盡其塵數,當受千倍轉輪
王福報…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