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卷之十二

  寅二、戒之学处分三 卯初、戒之自性 卯二、戒之差别 卯三、于身心生起之

  法。

  寅二、戒之学处

  前于中士道讲三学时即已有戒度,何以此又重说。盖前说中士,以出离心摄受

  ,重在求解脱,故以别解脱戒为主。此则上士,须以菩提心摄受,对于其他一切有

  情断离能害之心,而以菩萨戒为主。至于下士道,则以轻现世重后世为主,故依业

  果取舍而行十善法戒,以求得暇满人身。故显教之三士道,皆以持戒辗转增上,趣

  入地道而得佛果。密宗亦以戒为主。总之,显密皆不能离戒。

  卯初、戒之自性

  「由遮止损他事,令意起厌离之思者,谓之戒。是以律仪戒为主,增上而作也

  。以彼思之串习,而成上上圆满戒波罗密多,非谓于外能令有情胥离损害之门。入

  行论云:『从得远离思,说戒到彼岸』。」

  广论谓: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除之心,即是尸罗;尸罗即防止

  ~P 766

  十恶业之律仪也。戒之总体。兼止恶、行善二分。此处所诠戒之自性,则专取防恶

  一分,以律仪戒为三聚根本故。戒波罗密者。即具足菩提心有情修习能断害他之心

  ,辗转增上,至于圆满,即为戒波罗密。非由安立诸外有情悉离损恼,始为戒波罗

  密多。否则现诸有情未离损恼,过去诸佛即有戒度未圆过。故戒波罗密圆满,乃就

  内心说,不应依外境说也。又戒波罗密多,有二层意义:(一)、「起落」,谓回

  头即到彼岸,即总断一切损害有情之恶心。(二)、「帕青」,青字,义谓向彼岸

  而行,即串习此能断之心至于上上圆满,二者皆称戒波罗密多。入行论云:「鱼等

  有何辜,驱彼令不杀,由得能断心,说为尸罗度。」尸罗为印度文,意谓得清凉。

  入中论释为此为不忍诸烦恼故。不生恶故。又由心中息忧悔火清凉。故名尸罗。藏

  文译为「楚称」,义为已得清凉。此处所谓戒。不仅指身语戒,尤以心中对于十恶

  业之能生忧悔断令清凉为主故。「楚称」,又有合理义,即合于十善法义。合于十

  善,乃能断离十不善忧恼火使清凉故。

  卯二、戒之差别

  「戒之差别有三:一、律仪戒者,若就发起作增上,是断十不善之十种远离;

  若就自体作增上,乃断七不善身语之七种远离也。此菩萨地中说。菩萨身心之律仪

  ~P 767

  戒,即七众别解脱之意者,若是具别解脱律仪。具菩萨戒律仪者,则或在家或出家

  品之正别解脱律仪,及与彼身心共同所断律仪者,是律仪戒。若是不堪为别解脱律

  仪之身,具菩萨律仪戒者,则远离共别解脱之性罪,及远离随类制罪之远离律仪者

  ,是律仪戒也。菩萨身心之别解脱律仪者,虽是菩萨身心之戒律仪,然非菩萨之正

  律仪,其余者,有与菩萨律仪所依相顺也。二、摄善法戒者,缘于六度等善,于自

  身心,未生令生。已生令无衰退,展转向上增长也。三、饶益有情戒者,从戒门中

  ,于有情今后无罪之义利。如理而为之。」

  戒之差别,非谓其性体之差别。乃总说戒之差别分三:一、律仪戒。论曰:「

  律仪戒者,若就发起作增上,是断十不善之十种远离,若就自体作增上,乃断七不

  善身语之七种远离,此菩萨地说也。」藏文「柬比楚称」即律仪戒,义为防护。如

  专就律仪自性增上说,固为断七不善,就具律仪等起增上说,是断十不善。例如欲

  于身业之杀远离,必须于意业之镇远离,方能断杀之不善业。如是身语七业皆与意

  业之发起有关,故云断十不善。菩萨地所说菩萨身心之律仪戒,即具七众别解脱戒

  ~P 768

  之意,此处尚应善解,否则以菩萨律仪戒即作七众之别解脱戒矣。(广论于此引菩

  萨地文云:「菩萨戒即七众别解脱戒」)。若菩萨戒即七众别解脱戒,则犯大乘有

  情具菩萨戒者,应具随一七众别解脱戒之过。须知菩萨地此处所云者,谓菩萨能具

  七众别解脱戒者,则于己之菩萨戒支分愈益圆满,非谓一切菩萨必具七众别解脱也

  。例如非人,或北洲人,或天人等,即不堪受别解脱戒,然能受菩萨戒,故有具菩

  萨戒而不具别解脱戒者。论又云:「或在家出家众之正别解脱律仪与彼身心共同所

  断律仪,是律仪戒。其不堪受别解脱律仪之身,(如天、龙、非人等。)而具菩萨

  律仪者,其远离共别解脱之性罪,及远离随类制罪之律仪者,是律仪戒。」律仪戒

  ,即断除性罪遮罪,随其所应断之律仪也。又如居士戒尽形寿,死后即舍,而彼之

  菩萨戒,乃直至菩提亦不舍。故谓别解脱戒即菩萨戒。则有死后因舍别解脱戒,即

  舍菩萨律仪之过。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虽同属律仪戒防护戒而非别解脱律仪即菩萨

  律仪。又于比丘戒清净者,不能即说为菩萨律仪清净。如入中论云:「虽于比丘戒

  清净。若于法执有自性,如是则亦不能说,彼于菩萨戒清净。」故论又曰:「菩萨

  身心之别解脱律仪,虽是菩萨身心之戒律仪,然非菩萨之正律仪。但其余亦有与菩

  ~P 769

  萨律仪相顺者。」月居士云:「若以至诚大悲为动机;则身语二业,虽似有不善。

  然亦不能定为不善。」此谓菩萨以意为主,不必拘于身语。但凡夫无此堪能而欲妄

  效,则等于食毒,鲜不自害。

  二、摄善法戒。菩萨万行,总摄为三聚戒。凡防护二乘心,及不善业。与菩萨

  学处相违者,均摄于律仪戒。精勤于三学六度,未生令生,已生令长,均摄于摄善

  法戒。对他有情作饶益,下至一举手一投足。均摄于饶益有情戒。

  三、饶益有情戒。凡过去诸佛菩萨于诸有情所作利益。我皆追随愿作,即饶益

  有情戒体。都为十一事:(一)作助伴事业。此又分作益与去苦二种助伴。(二)

  胜解方便事业。如为他有情开示取舍方便。(三)作涅槃事业。如对父母说无常等

  理趣。使其厌离世间。趣向涅槃。(四)解救贫困事业。如施衣、食、财用等。(

  五)作居住事业。如施房舍、田地、奴仆等。(六)同意方便,即和合事业。谓以

  和合方便,而引他趣入正道。(七)护清净事业。即惩邪见事业。对具德者赞叹护

  持,对上品造恶者,权巧施以重惩,轻微者薄惩,令其畏惧而遮造恶之门。((八

  )(九)(十)三事,各本缺记。)(十一)显神通事业。此专对三昧耶有情而言

  ~P 770

  。祥见菩萨戒别释。

  卯三、于身心生起之法

  「于身心生起之法。戒清净者,由于行止。如制守持,而得自在。彼亦随顺猛

  利欲乐守护而坚固。于彼生起,须久修不守护之过患,及守护之胜利。于前中士时

  已说。复次,摄波罗密论云:『坏戒尚不能自利,利他有力如何成,是故利他善勤

  者,于兹缓漫不应理。』又云:『彼戒是得殊胜道,与诸悲性平等修,最胜净智之

  自性,名为离过胜庄严。悦意香薰遍三界。山家不违之涂香。虽形义同若具戒。彼

  于人中成殊胜。』谓依于此,则身心由上趣上,与诸禀性有悲之大萨□同等所学,

  得断一切恶行种子之净智。世间装饰之具,施于甚幼及甚老者,则不端严,反招讥

  笑。戒饰具者,老少中年,任谁具足,一切皆生欢喜,是为胜妙庄严之具也。余妙

  香者,但趣顺方,不趣逆方,是一方分。戒称之香者,则趣一切方所。诸除热恼之

  旃檀涂泥,于出家用之则相违。然救烦恼热之涂香者,于出家不违而且顺也。仅具

  出家相,虽形仪同,然若具戒财者,则较余为最胜也。又前论云:『虽不自赞不致

  力,聚所受用之承事。无须狠戾世皆敬,无功不行得自在,生无谈论之种姓,不作

  ~P 771

  饶益兰若者,虽先不识诸士夫,礼彼具戒之士夫,足下所履吉祥尘,以胜顶受天人

  礼,稽首获得皆持去。』当知说而思之。如是戒虽有三,而正以律仪戒。于别解脱

  之制罪,或与彼共同处以作行止,此在菩萨亦为首要。若护于彼,余亦成护,若不

  护彼,余亦不护。若坏菩萨律仪戒,是坏一切律仪。此摄抉择分中说也。是故若作

  是想,谓别解脱律仪是声闻戒,弃彼之行止诸制,而菩萨之学处须于余学者,是未

  知菩萨戒学之关要也。律仪戒者,为后二戒之根本依处。以多次说故。律仪戒之主

  要,亦是断诸性罪。摄诸性罪重大过患之关要者,是断十不善故。于彼虽仅等起心

  ,亦防护不令生起,当数数修之。摄波罗密论云:『善趣解脱安乐道,十善业道不

  应坏,住此思惟利众生,当有意乐胜果生。诸身口意当正护,总谓是戒佛所说,是

  摄无余戒根本,故于此告示当净修。』总之以彼为本,于自所受戒学,数数修学防

  护之心等,即戒之修持也。具足六波罗密而作者,自住于戒,亦安立他于彼者是施

  ,余者如上。」

  求戒生起,须对于戒不犯。清净即为生起。欲戒清净。须如戒进止,令至究竟

  。此又须对于守戒欲乐有猛利坚强之力。但此力须从久修不守戒过患,及守护胜利

  ~P 772

  而生。此二已详中士道中,应多阅读。中士重在解脱生死。解脱生死固由慧以破我

  执。但慧由定生,定由戒生,故戒为解脱生死之根本。如摄波罗密论谓:「毁戒无

  能自办力,岂有势力能利他。」又谓:「戒当与悲性平等而修。」意谓具戒者必有

  悲性,具悲性者必能守戒。故赞戒为离过庄严之具,遍薰三界(上中下)悦意之香

  (不违出家众之涂香)。凡行相同者,以具戒而为超胜。故依于戒,则能令身心在

  善业方面,辗转胜进。七圣财中,戒财为第一。前论又云:「未曾出言未力集,能

  摄所须诸资具。」此言具戒者,能任运得其所需。又云:「无怖世人悉敬礼。」此

  言具戒者,不须威权,人自敬畏。又云:「无功未集得自在。」言具戒者,不须世

  间功用,即可与自在天比拟。又云:「非可悦为诸亲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未相

  识诸众生,皆礼持戒胜士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