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如是福報,爲對同梵行所而來。如對同梵行所而爲瘡患(即生鎮恚),則

  此福報即失!」因是之故,即對枯樹尚不應引起鎮心,何況對于有識之身。至壞善

  程度如何,依過去大德釋,謂前者壞先善,于應速感果功能,令善果緩遠,鎮果先

  生。然非謂後遇緣善果亦絕不生。例如恒人,以世間道行善,不能清淨煩惱種子。

  猶之以四力忏罪,僅能摧毀罪業感果功能,不能斷種。以斷種爲聖流以上事,聖流

  以下,無論四禅八定,均不能斷種。以此反證,則知鎮心僅能壞善根感果功能,不

  能壞其種子,以後遇緣,仍然可生。自宗則謂:前說推緩感果功能,固說不錯,唯

  種子遇緣複生一層,則不決定,例如凡夫以四力對治,雖不能斷除罪種,但種已清

  淨,以後遇緣,異熟亦不生。又如加行至頂位時,名不壞善涅槃,善根方面無有動

  搖,任何外緣不生邪見,但邪見種子仍未斷也。至忍位時,名不墮惡趣涅槃,任何

  

  

  

  ~P 781

  外緣不墮惡趣,但惡趣種子仍未斷也。由此可證明,種子有不定生果者,如豆麥種

  ,有遇水土等生苗芽,亦有不生者,在經教則謂決生因已壞故。如謂推緩異熟即爲

  壞義,則凡大力惡業亦可謂能壞善根之因,大力善業亦可謂爲能壞惡業之因;亦即

  大惡可壞一切善,大善亦可壞一切惡。以經言:業力強者先引果,先造者先引果,

  但就十惡論,僅鎮心邪見能壞善,余能壞善,經無明文。反之,大善能壞一切惡,

  經亦無明文。故以推緩異熟釋壞義爲不當。清辯論師謂:四力忏罪及鎮心邪見壞善

  根,如種子經火,後雖遇緣,亦不生芽。種子之生芽與否,全視種子生芽功能是否

  已壞,而壞法力又分上、中、下叁等。如以上等鎮心,將善根應感果功能完全摧毀

  ,譬如種子經火投沸,決不能生。如以下等鎮心,容可生果。中等亦可以此例知。

  四力忏罪亦然,如上等忏,異熟果不生,或仍感等流果,如見地獄火即脫,或感頭

  痛等。(如一刹那地獄境現前,一瞥旋即生天,而尚余頭疼之等流果,如前引佛事

  。)再鎮心、邪見,即壞善根,僅壞福德善根一分,不能壞空性善根,以空慧恰爲

  對治鎮心邪見之王也。如未能達空慧之人,則依承傳上師教授,除已將善根回向無

  ~P 782

  上菩提者不能壞外,其余善根皆可以壞。又四力忏罪,雖可使異熟清淨,然于生上

  道亦感遲緩。此則自宗所許,亦即菩薩戒中所說,根本罪雖可依特別法忏淨,但此

  生決不得初地之意。故忏淨雲者,只淨異熟而罪痕難淨,喻如原即健全者,與受傷

  而愈者之不同。一說鎮心邪見之壞善,壞異熟而不壞等流,此就鎮心重者言。一說

  壞等流而不壞異熟,此就邪見重者言。一說對受記加行道菩薩不起鎮,一劫即可證

  上位。若起鎮,雖不舍彼心中之道,而障其一劫得證上位。此言雖用四力忏悔,能

  淨異熟,而此一劫即能證上位之功,則非忏悔可以還原。總此可知,壞善根罪不必

  一切皆壞。以此理隱秘,而又與因果相關,至爲切要,須依佛經教正理,自善觀察

  。善觀察者,知四力能忏異熟,能得大利。不善觀察者,任作若幹善根,不提防間

  ,遂爲一鎮所壞,能得大害。故對此理,不能由一己之知識判斷。

  鎮心所感之果有顯與不顯之分,其不顯者,如感叁惡道不悅意異熟,或因遮止

  鎮心轉感人天悅意果,而鎮心痕迹尚有等流果存在。如雖生人衆,而眷屬離散、不

  和、不樂等,皆是其顯者。如入行論說,意不寂靜、不調柔、不正住,壞先所有安

  ~P 783

  樂。後不複得,不能安眠,無堅固穩定性,雖先有恩,反忘恩殺害,親友斷絕,雖

  施以財,亦不汝附等,皆鎮現前過患可見者。本生經亦雲:「忿火能壞妙容色,雖

  善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又入行論雲:「此生後世一

  切樂,皆由修忍,此生後世一切苦,皆由不忍。」此包顯與不顯二法而言。又雲:

  「無如鎮心惡。」即以鎮心能感苦異熟,同時又摧毀其他善業所感樂果故。又雲:

  「無難能如忍。」即以摧毀鎮心無過于忍,故一切難能之行無過于忍者,故結雲:

  「由是應精勤,依理而修忍。」依理二字,極爲重要,謂依理、依教、依方便多門

  ,思惟觀察而修。此外壞善根感粗重異熟者,尚有誹謗、邪見、謗正法、輕慢師長

  及菩薩等,詳見寂天集學論。

  「修耐怨害忍之理者,觀察彼能害之人,于不作害有無自在,以非有自在故爲

  損害。謂以宿習煩惱種子,及非理作意等因緣,而起欲作損惱,以是複起諸損之加

  行。由此于他發生苦故,然彼亦爲煩惱自在,如作僮仆,于自無主。被他勸使而作

  損害,故鎮不應理。譬如被魔所附者,隨彼自在而轉,雖遇來救解爲作饒益之人,

  彼反作損害而行打等。然皆念彼因魔力故,毫無自主,故如是作。于彼無少忿恚,

  ~P 784

  惟努力令其離魔。菩薩亦須如是作也。四百頌雲:『鎮亦鬼所持,醫不憤如是,能

  仁見煩惱,非屬煩惱人。』又如月稱阿□黎亦雲:『此非有情過,此乃煩惱咎,察

  已諸善巧,不忿諸有情。』複次,領受損害所生苦者,是受我往昔所集惡業之果,

  依于彼故,此業當盡。苦于彼修忍,則不新集于後受苦之因。苦鎮恚者,則彼業亦

  須受極大之苦焉。以是之故,如療重病之方便,須忍于針灸,爲除大苦而忍小苦,

  極應理也。」

  謗正法、邪見,尚可由聞法依師遮止,惟有對殊勝境師長等,或平常境,遮止

  鎮心比較爲難。故入行有叁種修忍法(比菩薩地詳):(一)修耐怨害忍,最易者

  爲觀察能作害者有無自性,經觀察後,則知彼能作害者,對于作與不作原無自在性

  ,一則作害由于鎮心,二則鎮心由于過去煩惱種子未除,境界爲其因緣,而生非理

  作意。種子、境界、非理作意,非緣和合,欲不作鎮怒加行,勢不可能。鎮怒既現

  行,或能失前安樂,或能生後苦惱,可見彼爲煩惱僮仆,無有自在。內外道之分即

  在判定自在。內道謂:凡有爲法由于緣生,須依他而起,故無自在。外道則于因緣

  法強謂有自在。如種水、土、諸緣和合,則苗芽非生不可,故爲無自在之生。如苗

  ~P 785

  芽不依水、土等緣能生,則必爲常生,或竟不生。即苗芽之生,爲水土諸緣所促使

  而生。鎮心之生亦複如是,由衆緣催促而生鎮心。加行損害諸事,又由鎮心爲緣催

  促而生,故能作害之有情實無有自在者,譬如國王失權,任其臣仆爲害于人。如作

  害有情能有自在,則其人必已離開煩惱而爲已得安樂之人。又如作害有情果有自在

  ,自在者,如欲之義,所欲必爲安樂。今不作安樂而所作不欲之損害,故決定其無

  有自在。譬如爲魔所使之有情,隨魔而轉,即對于爲彼作解脫饒益之人,亦施打害

  。如是則不惟不應生鎮,且應生憐,速爲之驅魔。菩薩對于作害有情亦複如是。四

  百頌雲:「雖忿由魔使,醫師不鎮怪,能仁見煩惱,非屬煩惱人。」月稱論師亦雲

  :「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鎮諸有情。」以上爲修耐害忍依理

  之最殊勝者。經教又謂:「設若能自立,如何時自害,觀此不應鎮,一切如魔事。

  」又對真實作害事物不應生鎮,如刀仗等。又對作害之因,不應起鎮,如作害之因

  爲鎮,以鎮因爲過去業力,故不應對之起鎮。又對作害自性不應起鎮,如火以燒熱

  爲自性,不應鎮燒熱。又對作害偶然性不應起鎮,如天氣雨□乍變,不應鎮雨□。

  又對正當作害時修忍之法,如身受仗苦,則觀有身無仗,有仗無身,皆不生苦。若

  ~P 786

  身仗皆無,則彼爲害之有情雖欲苦我,其道無從。且非獨彼有情有過,自身亦有過

  。又思現前小苦不忍,是否更苦。以此沮抑鎮心。又當觀我對作害者,曾否作害,

  如先害彼,彼來報複,則不應鎮。或今生雖未害彼,推之前生則難保無害彼之事,

  今彼加害,亦非無因,故應忍受。又當思一切樂皆由善因生,一切苦皆由惡因生,

  今既受苦,則夙因可盡,于此能忍,則後因不起,倘不能忍,則重起惡因,後當益

  受大苦。又複當思,彼作害之人,由我夙業驅使害我,今既害我,彼又造惡,當墮

  叁途。是則由我害他,非他害我,于他應憫,于我應忏。以上爲入行論所說。又當

  于彼作有恩想,彼不自顧善根,自念安樂,而來怒我,爲我消業,甯不可感。又寂

  天謂:一切稱譽,徒空悅耳,于財無益,于壽無用,于此生後世利益均不能有助,

  徒增我慢,使作非理,如忌妒有德,輕傲卑下等。今有人譏毀于我,即是摧我虛譽

  上種種過患,救我叁途之苦,應當感激,不應生鎮。又凡粗惡語之來,于我身心無

  損。霞惹瓦雲:「如康龍巴師弟叁人,向之作任何惡語,如向土木,無有差別,故

  極安樂。後人耳根薄弱,故少安樂。」凡夫于名譽恭敬,恒生執著,譏毀之來,無

  ~P 787

  異摧我執著,故不應鎮。又凡譏毀打罵之來,應認爲系除苦方便。譬如重病,尚忍

  針灸之苦,今彼之損我,即系除我重罪,不應錯認或誤會。又常人心理,于怨敵之

  衰損生喜,順則生鎮,此恰與大乘法相反。昔有坐穴修梵行者,聞其怨敵有衰損事

  ,呼僮煮茗稱快。一大德聞之,歎曰:如此豈得謂修梵行者。蓋大乘人視一切有情

  如母,誓爲除一切衰損,安置于涅槃城,故聞仇衰稱快,過患極大。藏中修學求加

  持之願文,有對他富饒生喜一條,即爲防止此過。故于仇怨衰損,應生悲憫,于其

  富饒應生歡喜。如其不能,應求加持,修耐他害忍。因此不過一時之快意,犯最易

  ,罪亦重。入行論于此言之頗詳,應多參閱。

  「修安受苦忍之理者,彼已生苦,若有治法,則不須意不喜悅。若不可治者,

  雖不歡喜,亦無益而有過。倘太嬌慣,雖…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