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至無慧。諸具懈怠者,無能利他。』又念住經亦雲:『唯一煩惱
本,何有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是無諸法。』如說應思。正生精進之違緣有二:
~P 795
一、雖見能修善法而不行。二、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初中複二:一、念後有暇而
作推緩。二、爲庸常事等所映蔽。初之對治者,當思已得人身,速當壞滅,死墮惡
趣,後難得此妙善之身。修此叁者,前已說訖。貪著庸常事之對治者,應思正法,
是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無義戲論及掉舉等諸散亂事者,是能失壞現世之大利,
及引發後世無義衆苦之所依,應斷滅之。第叁、怯弱複有叁:一、以所得佛之功德
無邊故,而念我不能得。二、以方便須舍手足等無量難行故,而念我不能行。叁、
以處所須于生死受無邊生故,而念于爾時被生死苦所損惱而怯弱也。初之對治者,
念昔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亦唯如我于道漸次上進而成佛。薄伽梵亦說,諸
較我極爲下劣者,亦當成佛,我若不舍精勤,何故不得,當思惟之。第二對治者,
念雖應施身等,然于生難行想時,亦可不即施,若至舍時如與果菜等,則無所難也
。第叁對治者,念以菩薩斷罪故,則苦果不生,以堅固通達生死無有自性如幻故,
則于心無苦。以身心增廣安樂,雖住世間無所厭事。如是思已,而斷怯弱也。」
其次,不精進過患,海慧問經謂:具懈怠者,距成佛時間極遙遠,自施度乃至
~P 796
慧度,空廢不成,利他事業亦不能作,故菩薩行于六度中,須具進度。于進度須先
具擐甲精進,菩薩行若不以精進爲助伴,多墮懈怠、怯弱、退墮諸過患。不特菩薩
,即常人不勤,亦百無一成。故月稱雲:「一切功德以精進爲母。」念住經亦雲:
「須知諸煩惱,根本爲懈怠。若有一懈怠,即無一切法。」吾人過去與釋迦尊同爲
衆生,釋迦因早發精進,其力且強,故已成佛,而我輩仍是衆生。彌勒發心在釋迦
前,而成佛在釋迦後,亦以釋迦精進力強故。故懈怠者,不能得出離。以懈怠者不
易生信,不但無清淨信,即初步信亦不易生。無信即不易生解,無解即不易起行。
自依師起乃至六度,每一法門皆詳示功德與過患。所以然者,爲生信故,信分清淨
信、決定信、堅固信。知功過兩方,即生決定信,由決定信乃生精進行。任何法門
,初、中、後,皆須精進。修精進應去二違緣:一、見雖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
不入,謂我何能此。二者皆指已知抉擇善法之人而言,不知擇善者,尚不足語此。
(一)見菩提可得,而推延懈怠,謂後時有暇能修。或貪著俗事,爲所覆蔽。初之
對治,須思已得之身當速壞滅,命終之後,當墮惡趣,如此人身極難再得,用此叁
者以除遣之。次之對治,應知正法,是能生現、未,無邊喜樂之因,其余犬馬聲色
~P 797
、嬉戲、消閑、非時睡眠等,悉在無義掉舉散亂數內,(除爲善法順緣而作無罪性
農商業以外,悉在無義掉舉散亂數內。精進系專爲善法及利生而言,故精進能出諸
牢獄。)坐失現前大利。雲何現前大利?謂現前善因能生後來大利也。爲此引發未
來無義衆苦,無依之處而斷除之。(二)、怯弱過患分叁:1.于應得怯弱(于果生
怯),謂成佛須永盡一切過,畢圓一切德,我何能此。2.于方便怯弱(于因生怯)
,謂施頭目等,我有不能。3.于所安住處怯弱(于時生怯),一中怯弱之心理,非
常人可生,必須于佛整個功德已了知者,始能生起。如大乘和尚謂,一心專注,見
本來面目,即爲證佛功德者,是僅證佛一分功德,則尚不能生此怯弱。假如聞全部
大乘教義,以其心樂于簡單故,必反認爲煩難,此即怯弱之表現。二中怯弱,如見
佛本生事,數數舍城邑妻子身命等,遂生退卻。叁、見佛須經無邊生死,處生死中
受無邊苦惱,遂生退卻。如念佛求往生者,亦是此類。初之對治,須念叁世諸佛,
其初亦唯如我爲具足煩惱之凡夫,以精進力,用聞思修,經地道諸果,漸次成佛。
又念佛爲實語者,曾說蚊虻等,能證菩提。如經謂:叁世諸佛非由先成佛而後現正
覺,皆由凡夫而成佛。入行論亦雲:「如來實語者,作此谛實說,所有蚊虻蜂,如
~P 798
是諸蟲蛆,彼發精進力,證無上菩提,況我生人中,如利與非利,不舍菩提行,何
不證菩提。」此謂凡屬有情,即有成佛之分,即有佛界佛姓,譬如有生即有死,故
不論微蟲,乃至鬼魔摧毀佛法者,皆有成佛功德。何況今得人身,具殊勝因緣,但
能不舍精進,斷無不成佛之理。如是思惟,將心壯起,便可對治。次之對治,須知
施身命時,如身見尚熾有所困難,即不應實行。必舍身如舍菜果等,無所困難時,
始可實施。內道與外道之不同點,外道欲苦其身心以求安樂,內道則從安樂因,以
求安樂果之道,故內道爲安樂道。又凡具大悲心者,則覺六度可行,大悲心未生者
則覺六度難行。于此當思過去生中行諸難行,毫無樂果可得,而亦樂爲之。今行六
度,雖大悲未生,不免困難,而因此即有安樂果可得,如何不行。叁之對治,當知
菩薩度生,雖長處生死中,而以菩提心力能斷有罪性之苦流。又知生死性空,故心
中常樂,身無所苦,數數取無邊生,由身心安樂歡喜而取,無所恐怖,無所厭倦。
反之,如爲凡夫,以罪業取生,則一生之苦已足恐怖,已足厭倦。又菩薩受生,不
生淨土,多在濁世惡趣受生,身心仍安樂歡喜如故,譬如蓮花之生汙泥,不爲所染
~P 799
。頗師雲:菩薩因已斷罪流,又知生死輪回如幻,雖處餓鬼畜生中,不受餓鬼畜生
苦,以自如幻師觀于幻法故。凡怖畏生死者,以生死有苦故。今菩薩既無所苦,惟
有安樂,生死雖長,有何足畏。如是思修,怯弱即除。又于方便怯弱者,如謂菩薩
須積無量福德資糧,恐其難積,故生怯弱。當知菩薩積資不難,經謂菩薩發心,爲
一有情義利,長劫處地獄中而不厭,如是刹那發心,即積無量阿僧只劫之福。只要
此種教授不忘,雖在放逸,福等虛空。何故菩薩積福如是之易,因其發心爲一切有
情而願成佛,以是之故,雖爲一有情無量叁大阿僧只劫處于地獄,亦願修行菩薩學
處。此中含有叁種無邊:一、所爲有情無邊,二、所願佛果無邊,叁、所行時刻無
邊。故一念即種無邊功德。又複當知,無量叁大阿僧只劫功德,可以精進力超越之
。如本生經雲:佛昔以一腳繞噶吉如來,修行精進,未及周匝,遂超九劫。
「精進所依之順緣有四:一、勝解力者,修習業果,于取舍而生欲樂也。二、
堅固力者,于未觀察,任何不隨而轉,觀已起行,則至究竟。叁、歡喜力者,如嬰
兒戲,無辍無厭,而行精進。四、止息力者,以勤精進,身心疲勞,由暫止息,疲
勞得蘇,仍無間而行也。如此由滅違緣及依順緣,身心輕利,如風吹木棉,搖曳之
~P 800
中而行精進也。修學精進時,具足六度而行者,自住精進,亦安他于精進,是精進
之布施,余得同前。」
其次,精進順緣分四:(一)發勝解力,(二)發堅固力,(叁)發歡喜力,
(四)止息力。一、勝解力,所謂勝解力者,非五別境之勝解,亦即于布施、持戒
等之欲樂。此種欲樂,即爲精進心之基礎。例如對于六度四攝功德方面,思惟抉擇
,第一步生起功德勝利信念,次即生起決定行心,雖經他人或外力阻撓,亦不動搖
,是即勝解。對于六度等相違過患方面,照此類推。又信念與勝解有別,如對善因
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生起決定信,是爲信力。不爲外境所撓,是勝解力。二、堅
固力,亦稱我慢力,凡事先觀察而後起行,一經起行,即不退轉,必至究竟而後已
,始爲堅固力。雲何爲慢?慢者,本自尊之義,此乃假名爲慢,取其義而已。(一
)業慢,謂自修之道全不賴他。如知布施當行,雖有他人可助,亦願獨自擔當。此
心生已,即不爲外境所奪。(二)功能慢,見諸衆生爲煩惱所纏,自利且不能,更
何能利他,由悲心所激,今我能得因緣,則具足自他二利,故當努力。(叁)煩惱
~P 801
慢,念我不爲煩惱所轉,而能轉彼煩惱。世人凡作善業未至究竟,往往倩人作代,
今于初慢即預遮此過。于次慢自他利均願作,所以催起負責之心。末慢不爲惑轉,
即防怯弱。具是叁慢,故作必究竟。又作必先思者,即防不思而作,中途退辍,後
成等流習氣,無所成就。凡作一事能達究竟者,稱堅固力。叁、歡喜力,發願歡喜
,應先觀所作之因爲無過染之因,爲殊勝安樂之因,如是將心催起歡喜,作時如小
兒遊戲,終日無厭無疲。四、息止力,發起精進之後,如過勇猛,其進銳,其退速
。爲維持恒性,勞即轉息,無間仍發精進,如駝行徐步,是爲學精進之方便。
凡一切應取應舍之處,尤其菩薩學處應取應舍者,一一先善了知。既了知已,
于應舍者,用正知正念精進而舍,于應取者,精勤而取,如是即爲精進。故精進基
礎,即建立于教法應取應舍之上。于是先應多聞,于善法業果等生起聞慧,然後用
正知正念精勤取舍,乃能圓滿地道諸果。如專以念知注于一種所緣,充其量不過得
定而已,不能圓滿地道諸果也。故精進處所應無錯謬。應取應舍,如何用心?應舍
者,即應斷也,例如煩惱,用正知觀察,此爲貪、爲鎮,此乃布施違緣,此爲持戒
~P 802
違緣,乃至菩提心違緣,即應速起對治,將應斷方面以精進之力斷之。精進之所正
對治者,厥爲煩惱,以正知正念精勤觀察煩惱。如老將用兵,一面對正賊。一面防
旁賊,如忘失正知正念,即爲忘念。忘念一起,立即警覺,思念叁惡趣苦,複將正
念提起。如是斷盡學處違緣。…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