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若百頌雲:『見不見功
德,慧是其根本,由修此二故,當攝持智慧。』菩薩于乞者,雖施身肉,如取之于
藥樹,無慢怯等之分別者,蓋以智慧現證真實之故也。又以見叁有涅槃衰損之慧,
爲利他而修戒,令戒清淨,以慧通達不忍及忍之損益,令心調伏,不爲邪行苦楚所
奪。又以慧善知精進之事,于彼精進,趣道甚速。又安住真實義靜慮之殊勝喜樂,
以依道理之慧而成辦,故能清淨施等五度者,由般若而得自在也。顯現相違之二事
,以具慧故,成不違者。如菩薩若爲四洲之轉輪聖王,而不爲增上欲塵所轉者,是
具足慧忍之力。如是雖見悅意有情,慈心猛利,然不致滲合少許之貪著。雖于有情
之苦,有猛利恒常不忍之悲愍,然無憂逼,致力爲善不勇之懈怠,雖具歡喜無量,
然心于所緣,無散亂之躍動。雖常具平等大舍,然于衆生義利,刹那亦不棄舍者,
以具慧使然也。又于能爲彼等同等力之障礙,亦以慧而滅故。如贊所應贊雲:『不
舍于法性,而隨順世俗。』謂諸相縛,所執之事,雖微塵許亦不可得,而于得大決
~P 811
定之法性亦不須舍,然與內外因緣,出生別別之果,心得決定之俗谛,亦不相違,
而且隨順。故于諸無慧力者,最極乖違之事,而于具慧者不違且順。又如彼論雲:
『開許及遮止,佛語或一定,或時則不定,彼此亦無違。』謂大小乘及顯密二中,
開遮不同,有其多種,彼等以一補特伽羅受持二種,尋求無量經教之密意,無慧力
者雖成相違,然于善巧則不相違。亦是以慧而爲之也。」
于身心中生起智慧之法分二:一、思惟智慧如生,有何功德?二、如不生,有
何過患?初中如般若四百頌(龍樹造)雲:「見不見功德,以慧爲根本。」見,謂
現世功德;不見,謂二世功德。又見,爲現量功德,不見,爲比量功德。菩薩爲圓
滿地道諸果,必須智慧。再則前五度加波羅密多名,緣由具慧。故雲菩薩持諸度,
皆由持慧度,由此得度名,亦得智慧名。菩薩對乞肉者施身,如斷藥樹之枝,無自
矜自慢之心。如諸外道則必矜慢,謂唯我能施。又菩薩于施身,亦無自怯自弱之心
,謂我不能。其能完全無慢無鎮無怯而作清淨布施者,皆由于其智慧了達空性故。
施度如是,至戒亦然。由菩薩以智慧見叁有涅槃均爲衰損(涅槃衰損,指小乘言,
小乘雖斷生死流,而住于清淨寂滅等持,因此不能斷所知障,遍所知境,不能普利
~P 812
衆生。佛則爲無余涅槃,與彼不同)。而爲利他持戒,故戒能清淨。是戒之能淨,
亦由于慧。又菩薩由智慧了別忍與不忍之損益,始能調伏自心,不爲邪行苦楚所奪
,令忍堅固,此以忍言。又菩薩以智慧善知應精進之事。即如欲向地道諸果而進,
但不知進入地道諸果之事之基本何在,則不能速即進入。必須了達圓滿無倒之事基
,乃能迅速圓滿地道諸果,此則由于有慧,此以進言。又菩薩以智慧,依教依理了
別真實義谛而一心專注,乃能得真實空性定,而得殊勝安樂,此以定言,總之,欲
淨五度,均須由慧。
馬鳴菩薩雲:「以慧調劣象,反能得其用。唯勤多困苦,慧助得大益。」唯依
精進,事倍功半。若以慧助精進,能得大利。又凡見相違者,皆由無慧所致。如具
慧,則不見其相違而轉成道用。例如:四洲轉輪聖王,五欲塵福報,無慧則爲欲塵
所轉,不見清淨功德。如具慧,則不惟不爲欲塵所轉,而反以欲塵爲道用。蓋具慧
則見欲塵無自性、無意義、不可貪著,如臣于主,隨時谏诤,故不爲所轉。若具慧
更進一層,則能以欲塵爲成佛道用,故不見其相違。無慧則反是。又例如見一切有
情如獨子,生起猛利慈心,在不具慧者必生貪染;菩薩具慧,惟起悅意慈心而不貪
~P 813
染。蓋菩薩慈心常與清淨功德和合。又例如見一切有情痛苦,生起不可抑忍悲心。
在不具慧者,必淪于憂悲,乃至懈廢善法,例如見人病重,但知悲痛,而于醫藥培
福等,皆想不到。菩薩具慧則不如是,雖起恒常悲心,而不爲悲所困迫,懈廢善法
。以此見常人功德與煩惱俱,菩薩功德不與煩惱俱。又例如常人遇喜事,則心動而
入于散亂,得意忘形,藏語爲「耶耶播」,即躍動意。而在菩薩之喜無量,則其所
緣仍不亂。又例如菩薩雖具平等舍,而于有情義利刹那不舍。常人于中庸一境,雖
略具平等舍,但又如秦人之視越人肥瘠,不生拔苦與樂之心,不過亦不與之作損害
而已。菩薩于慈悲喜舍功德生起時,不生起同等力之障礙,如慈即不生同等力之貪
著,悲即不生同等力懈廢,喜即不生同等力散亂,舍即不生同等力漠視,所以然者
,皆由具慧,以慧滅障故。至如贊所應贊(麻底止渣阿□黎作)所謂:唯具慧,乃
能二谛圓融,不舍于法性,亦隨順世俗。則不僅功德與過失不相混,更能使法性與
世俗和合。蓋由菩薩具慧,雖其心境常時安住于空性,而于有此因生此果之緣起法
不紊不違,常相隨順,反使緣起與性空,相得而益彰,亦即由慧于一切實有所緣,
了達無塵許之自性所致。其心雖得大決定而不棄舍,然與對于內外一切彼彼因生彼
~P 814
彼果所得定解,亦不違而隨順。
此種善巧安立二谛不違隨順功德,皆由具慧故。從中觀自續派以下,多見真俗
相違。一派認爲非有非無,作模棱之見;一派則認爲一切不應作意,住于空之一面
。皆由無慧,不能同時安立二谛。前論又雲:「若開若遮止,佛語或有定,或是不
決定,然皆不相違。」因佛語有開(許作)、有遮(不許作)、有應行(非作不可
)叁類。所謂有定或不定者,指遮中有開,或開中有遮而言。若不具慧,則不知其
實不相違。例如爲小乘人示以應速求自利之清淨涅槃,而爲大乘人則示以應速求利
他之無上菩提。又如爲顯乘則禁十不善爲密乘則或謂應受樂欲,應行不淨行,乃至
飲酒亦不爲犯。此四表面似違,而在成佛意義上,就成佛時間之不同,及所由之道
次第亦不同,應其各別所需,皆不相違。于此又當先知,佛語皆爲教授,凡一補特
伽羅,不問小乘法、大乘法,或顯或密,皆爲其成佛方便,皆應取學,不應謂何者
當學,何者不當學。不過須具慧者,乃能對于無量經論尋求密意聞思,依時節因緣
而開遮受持,不具慧者則反是。又尋求密意屬聞思,受持屬修。必具慧者乃能合聞
~P 815
思修以爲學。若謂佛語爲修而說,即專注于修,而認尋求經論密意爲徒資講辯,則
無慧一類也。又尋求經論密意,而不知何者先修、何者後修、具足次第、迅速成就
,而使聞思修枉費,則爲不善巧修學,亦爲無慧一類。又下、中、上每次第中,均
有其修學關鍵處所,自道炬論至本論而益顯,不知關鍵者,亦爲無慧一類。總括言
之,現竟二利皆須具慧,乃能成辦。
「次、慧不生之過患者。若離智慧,則施等五度及見,不成清淨。攝度論雲:
『若無智慧而求果,布施自性不成淨,利他舍施說爲勝,余是增財之加行。』又雲
:『不以明慧而除暗,彼不能具清淨戒,多以無慧諸戒等,以染慧成煩惱濁。』又
雲:『由邪慧過擾其心,不信解住忍功德,分別美惡持不善,如無功德王名稱。』
又雲:『于諸智者勝贊歎,較彼深細更無余,以欲過失不能障,意正無慧不可成。
』又雲:『于慧無勤心若執,彼見不成遍清淨。』其中王名稱者,謂無功德之王,
雖偶一次而起名聞,隨即失也。以是之故,須生智慧,彼因亦于清淨之經典,與心
之能力相稱而爲聽聞。攝度論雲:『寡聞盲漢不知修,無聞彼當何所思,故當勤聞
~P 816
從彼因,如思以修廣生慧。』至尊慈氏亦雲:『叁輪諸分別,許彼所知障。悭等諸
分別,許彼煩惱障。遠離彼諸障,除慧更無余,勝慧聞爲本,是故聞爲勝。』集學
論亦雲:『應忍當求聞,次應住林薮,當精進等引。』前賢亦雲:『須先聞諸法而
銘于心,數數思惟籌量分別。若將法忘已,純一執心,則于修學無有助伴。故上修
者由聞上,中修者聞亦中耳,有幾許修習,須如爾許了知法而漸次增大也。若如是
思惟決定了知堅固者,于惡友說一切善不善意樂皆是分別,悉應斷棄者,則念法中
未如是說,善知識亦不如是認許,便不隨彼口而轉矣。若無般若,僅有些微信心,
見哭而哭,見笑而笑,猶如流水,任決東西,隨彼所說,認爲實在而隨轉耳。』修
學慧時,具足六度者,自住慧已,安他于慧,是爲慧施,余者如前。」
二、慧不生之過患,無慧則五度不淨。如馬鳴菩薩攝度論說:「無慧而求果,
施體不能淨,利他爲勝施,余唯爲增財。」蓋無慧者爲求自利而施,故不淨,僅能
增財,無大意義,亦無大果。又雲:「無破□慧光,不能成淨戒,多由無慧故,屍
羅成染犯。」持戒最要爲開、遮、應行叁者,無慧則于叁者不能明辨,故持戒多所
違犯,而戒反爲煩惱濁染。又雲:「慧倒心濁亂;不信住忍德;不樂觀善惡,如無
~P 817
德名王。」慧倒,指見使等,由于邪見,其心濁亂,不信忍德,更不能分別善惡,
而執于不善一邊;本無功德而自以爲功德,則如無德而徒有虛名之王。又雲:「智
者所稱贊,無余甚深細,欲未障直道,無慧不能住。」道,指甚深道之空性,空性
爲一切智者所贊,最爲深細。無余,不能超越,不爲欲所障蔽,正直無倒,如是甚
深道,無慧不能住。又雲:「心不勤修慧,其見不能淨。」意謂如其心認爲慧不必
勤修者,則其見即不淨。昔有王偶誅一仇,爲人所贊,因此益喜殺,由疏及親,乃
至殺父,遂喪其名,由無慧故,不能辨善惡。又有注釋,無慧,則世間名聞亦不能
享。有狐誤墮染色池,乾後毛余色彩,衆獸怪問…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