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P11

  ..續本文上一頁種智

  之法勝解堪忍,而忍他罵,爲令上上增長故,發起欲樂之精進,以不雜下乘之心一

  境性,將彼之善,回向于圓滿菩提之靜慮。于諸能施所施受者等,有了知如幻之慧

  ,具六度而行之。」

  ~P 756

  于身心須生起摧毀身財受用之悭吝無余。但僅此亦尚不得爲施度。以悭爲貪之

  一分所攝,二乘人已盡斷貪種,然不得爲已滿施度。是故不僅摧毀障施之悭心,即

  爲施度,須以菩提心攝持,以一切身財受用至誠施他之意樂,乃爲施度。此意樂又

  須具足二因乃能生起,初修執持過患,次修施舍勝利。如月燈經說:「身不潔淨,

  命如懸瀑。身命二者皆業所自在,全無自主,此粗分無我義。妄如幻夢。假相應當

  滅除貪著。若不滅除。則由貪著所引,造大惡行而往惡趣。」又如修無邊陀羅經雲

  :「諸有情鬥诤,根本爲攝持,故于境斷愛,斷愛得總持。」由攝持與人爭執,多

  造殺業,爲短壽因(施舍爲長壽因);且因此輾轉入于惡趣。反之,觀施舍勝利。

  如集學論雲:「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滅。若以無常身,垢穢常流注,日常淨菩提

  ,豈非獲無價。」前四句示人須看穿身心無可貪著。常淨菩提,即圓滿佛位。意謂

  不執此身而能舍之,則可得常淨菩提。不能則不得。若不于此努力。則無可努力處

  。阿黎功德軍雲:「施能,此生二世樂;不施,此生二世苦。」又雲:「世財如流

  星。過眼即消失,吝財性無常,施財如地藏。」入行論雲:「舍一切涅槃,我心修

  滅度,一切終頓舍,施諸有情勝。」又雲:「施可獲現究二樂。」意謂人天樂不外

  ~P 757

  由財位受用圓滿所生,究竟樂由地道不退而生,此二皆由施得。集經論雲:「由施

  遮止餓鬼趣,亦斷一切貧乏因。」餓鬼因爲悭吝,貧乏因亦然,惟施能遮止。其他

  經論所說尚多。

  如先修攝持過患,生起厭心,再閱經論所說施舍勝利。如心生歡喜。再爲正修

  施舍。如入行論雲:「身及諸受用,叁世一切善,爲利諸有情,故當無惜施。」此

  謂以身、受用、善根爲所緣,思惟惠施一切有情,應無愛惜,于一切所有,破除我

  所愛,數數修習施心。現前雖無實物,然串習既慣,後有實物,自然能施。且即此

  僅僅修習施心,功德已無量。如寶□論雲:「如所說福德,假若有色相,盡□伽沙

  數,世界難容納。」此謂修施之心力與心量不同。其力爲回向成辦有情現究二利而

  行施。其量爲緣無邊有情而行施故。如內外有障。勝解未熟,大悲力弱。于有情方

  面雖不當真實施肉,但若不淨修舍身意樂,則以後亦不能惠施身命。故集學論謂:

  「當從現在修習意樂。」依此論,若已將衣食等至心施與有情,若忘此心,爲著自

  利而複受用,則爲染犯。(由煩惱而犯)若無愛著而忘緣一切有情,若僅緣一二有

  情,則爲非染犯。(無煩惱而犯)染犯忏較難。非染犯忏較易。若已施他,作他物

  ~P 758

  想,複爲自利受用,成不與取,價滿則犯他勝罪。(比丘、菩薩、別解脫戒。)若

  作他物想,爲作他事而受用,則無犯。但上所雲價滿成他勝一層,尚不遽定。故釋

  此者,有謂回向一切有情之物,一有情所得無幾,價即不滿,故無他勝罪。有謂回

  向一切有情之物,一一有情皆有全份,故有他勝罪。前者謂例如以一秤銀,旆與一

  切衆生,平均分配,每人不及毫□,取而用之,決不能滿不與取之量,故無他勝,

  後者則謂供時並非劃分,乃于一切有情各各皆有一秤,故有他勝。又有謂取用回向

  物,價滿不成罪者。例如爲一切人民辦事。取而受用,不成罪。以爲他作事。亦如

  爲長官服務而食其俸,故不成罪。各執一詞,故不遽定。但依自宗。于此則謂論之

  密意。系指回向人趣之物,他已了知,執爲我有時,作他物想,而又爲自利取之,

  其價若滿,則有成他勝可能。但他勝亦只屬菩薩比丘。又以心力觀想成許多物,變

  化而施,則爲菩薩具慧布施。此就貧苦比丘坐靜修觀而言,功德仍屬無量。若有實

  物不施,專用觀想,則不能破除悭吝,若觀想與實物同時並施,則最殊勝。又實物

  布施,對境分十:(一)對親應以無貪心施。(二)對仇應以無鎮,具慈心施。(

  叁)對中庸應以歡躍柔和心施。(四)對具戒功德有情,應以歡喜恭敬心施。(五

  ~P 759

  )對無功德有情,應以悲心施。(六)對卑位有情,應以無輕毀心施。(七)對尊

  位有情,應以無忌妒心施。(八)對等己有情,應以無較量心施。(九)及(十)

  對自他富貧時,應離不知足,而以悲心施。(未登地菩薩有貧時,登地菩薩即無貧

  時。)

  又布施有叁殊勝因:(一)布施要義想,爲學圓滿菩提故。(二)于物作殊勝

  想,藉布施緣起,速滿施度故。(叁)于有情作善知識想,藉彼來乞,滿我施度故

  。又布施當斷除者有八:(一)因果心,(二)嫉忌心,(叁)鎮忿心,(四)追

  悔心,(五)偏執心,(墮一心),(六)名利恭敬心,(七)望報心,(八)希

  求異殊果。無此諸心,爲最善巧。但即不能如此,布施亦有功德。入中論雲:「無

  悲具鎮惱,如是而布施,功雖不唐捐,力微難增長。」又于求者,不應作延緩施,

  以菩薩須使衆生生歡喜故,不應具煩惱而施,不應先許後短欠而施,不應違世出世

  法而施。不應數恩而施,(謂前屢施于汝,令彼生慚。)不應輕毀求者而施,不應

  仗勢豪奪而施,(如國王強劫人之妻子以施人。若連城邑人民並施,則無犯。)不

  應強迫父母財物而施,不應爲損害他有情方便而施。(謂以餌誘,令他有情遭損害

  之類,不應違戒不如理而施。不應俟徐徐積聚而施,應速來速施,否則生貪,障聞

  ~P 760

  思修。)應歡喜恭敬而施,使求者滿意,施力益大。又對于施物,有應舍與不應舍

  之別。當視所舍物對于求者現究利害如何。現究皆利。應施。現雖不利。而究竟利

  ,應施。現利而究竟不利。不應施。現究均不利。不應施。又施肉物有就時門不應

  舍者。菩薩大悲成就,已證空性,施身肉時如斫莎拉樹,無所痛苦。若在凡夫未證

  空性,則應觀施緣是否助發大悲,非助發大悲則不應施。又對比丘非時食亦不應舍

  。又不能成就大義利不應施。又就求者門,有不應施者,魔天擾亂行人,來求身肉

  ,不應布施。外道爲破內道故,來求經典,不應布施,狂者不如理求乞,不應布施

  。不飲酒食肉者,不應以酒肉布施,又有就物門,有不應施者:一、父母不應施,

  以非施物故。二、妻子不願,或無意義,不應施。損害有情房屋田地不應施。有生

  命物存在之水或食物不應施。比丘之叁衣不應施。叁、恩本師特賜物不應施。又有

  就境不應施者,非密宗法器者,不應以密法施。又毒物、兵器、惡咒不應施。(如

  有利無害,亦可開許,如毒物可資療病,兵器可資防護之類。)不論觀想施,或實

  物施,總應如無著攝大乘論所說具足六勝利而行布施,雲何六勝施:(一)所依正

  ~P 761

  學,(二)物正學,(叁)要義正學,(四)回回向正學,五)無分別正學,(六

  )清淨正學。雲何所依正學?爲依菩提心而施。雲何物正學?即身、命、財,一切

  總施,如施一分,亦緣總意而施。雲何要義?爲圓滿有情現究二利而施。雲何回向

  正學?即以施果回向正等菩提。雲何無分別正學?即叁輪性空而施,雲何清淨正學

  ?即具足遮止二障而施。能具此六,即能成就施到彼岸。所謂到彼岸者。指離生死

  苦海而到圓滿佛位之謂。由施可離生死海而到佛位。

  又菩薩行施度,即攝六度而修學。施之施度者,正行施時,將余一切回向于施

  。施之戒度者,正行施時,不忘戒學,遠離垢罪。施之忍度者,正行施時,能忍他

  害。施之進度者,正行施時,增長施之善根,精進欲樂不懈。施之定度者,正行施

  時,以施善根不染二乘欲樂,一心回向正等菩提。施之慧度者,正行施時,知叁輪

  體空。布施能具六度,其力甚大,總之,菩薩行施,最要遠離聲緣作意,(自私自

  利)對于一切種智之勝解,能忍他辱他罵,令其增長而發起精進欲樂,于不雜二乘

  心一境性,觀察能施、所施、受者,皆無自性。又于身、財、善根,當行舍、護、

  淨、長四法。如身,由思惟力練習能施之心,是爲舍法。未到真實施身時,當行保

  ~P 762

  護,是爲護法。對罪過加以淨治,是爲淨法。念身由善業來,愈謹持戒,是爲長法

  。又如財物受用,以思修習舍心,爲舍。未遇殊勝有情,不忘施,爲護。(過殊勝

  有情而施,亦非貪著不舍,此與速來速施,亦無沖突。)不由造罪邪命而來,爲淨

  。于布施行精進,即能使受用益增,爲長。如善根,以叁世善根施諸有情,爲舍。

  不因惡業使善根唐捐,爲護。以善根回向正等菩提,爲淨。隨喜他善。爲長。

  卷十一終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