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P11

  ..续本文上一页种智

  之法胜解堪忍,而忍他骂,为令上上增长故,发起欲乐之精进,以不杂下乘之心一

  境性,将彼之善,回向于圆满菩提之静虑。于诸能施所施受者等,有了知如幻之慧

  ,具六度而行之。」

  ~P 756

  于身心须生起摧毁身财受用之悭吝无余。但仅此亦尚不得为施度。以悭为贪之

  一分所摄,二乘人已尽断贪种,然不得为已满施度。是故不仅摧毁障施之悭心,即

  为施度,须以菩提心摄持,以一切身财受用至诚施他之意乐,乃为施度。此意乐又

  须具足二因乃能生起,初修执持过患,次修施舍胜利。如月灯经说:「身不洁净,

  命如悬瀑。身命二者皆业所自在,全无自主,此粗分无我义。妄如幻梦。假相应当

  灭除贪著。若不灭除。则由贪著所引,造大恶行而往恶趣。」又如修无边陀罗经云

  :「诸有情斗诤,根本为摄持,故于境断爱,断爱得总持。」由摄持与人争执,多

  造杀业,为短寿因(施舍为长寿因);且因此辗转入于恶趣。反之,观施舍胜利。

  如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灭。若以无常身,垢秽常流注,日常净菩提

  ,岂非获无价。」前四句示人须看穿身心无可贪著。常净菩提,即圆满佛位。意谓

  不执此身而能舍之,则可得常净菩提。不能则不得。若不于此努力。则无可努力处

  。阿黎功德军云:「施能,此生二世乐;不施,此生二世苦。」又云:「世财如流

  星。过眼即消失,吝财性无常,施财如地藏。」入行论云:「舍一切涅槃,我心修

  灭度,一切终顿舍,施诸有情胜。」又云:「施可获现究二乐。」意谓人天乐不外

  ~P 757

  由财位受用圆满所生,究竟乐由地道不退而生,此二皆由施得。集经论云:「由施

  遮止饿鬼趣,亦断一切贫乏因。」饿鬼因为悭吝,贫乏因亦然,惟施能遮止。其他

  经论所说尚多。

  如先修摄持过患,生起厌心,再阅经论所说施舍胜利。如心生欢喜。再为正修

  施舍。如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惜施。」此

  谓以身、受用、善根为所缘,思惟惠施一切有情,应无爱惜,于一切所有,破除我

  所爱,数数修习施心。现前虽无实物,然串习既惯,后有实物,自然能施。且即此

  仅仅修习施心,功德已无量。如宝□论云:「如所说福德,假若有色相,尽□伽沙

  数,世界难容纳。」此谓修施之心力与心量不同。其力为回向成办有情现究二利而

  行施。其量为缘无边有情而行施故。如内外有障。胜解未熟,大悲力弱。于有情方

  面虽不当真实施肉,但若不净修舍身意乐,则以后亦不能惠施身命。故集学论谓:

  「当从现在修习意乐。」依此论,若已将衣食等至心施与有情,若忘此心,为著自

  利而复受用,则为染犯。(由烦恼而犯)若无爱著而忘缘一切有情,若仅缘一二有

  情,则为非染犯。(无烦恼而犯)染犯忏较难。非染犯忏较易。若已施他,作他物

  ~P 758

  想,复为自利受用,成不与取,价满则犯他胜罪。(比丘、菩萨、别解脱戒。)若

  作他物想,为作他事而受用,则无犯。但上所云价满成他胜一层,尚不遽定。故释

  此者,有谓回向一切有情之物,一有情所得无几,价即不满,故无他胜罪。有谓回

  向一切有情之物,一一有情皆有全份,故有他胜罪。前者谓例如以一秤银,旆与一

  切众生,平均分配,每人不及毫□,取而用之,决不能满不与取之量,故无他胜,

  后者则谓供时并非划分,乃于一切有情各各皆有一秤,故有他胜。又有谓取用回向

  物,价满不成罪者。例如为一切人民办事。取而受用,不成罪。以为他作事。亦如

  为长官服务而食其俸,故不成罪。各执一词,故不遽定。但依自宗。于此则谓论之

  密意。系指回向人趣之物,他已了知,执为我有时,作他物想,而又为自利取之,

  其价若满,则有成他胜可能。但他胜亦只属菩萨比丘。又以心力观想成许多物,变

  化而施,则为菩萨具慧布施。此就贫苦比丘坐静修观而言,功德仍属无量。若有实

  物不施,专用观想,则不能破除悭吝,若观想与实物同时并施,则最殊胜。又实物

  布施,对境分十:(一)对亲应以无贪心施。(二)对仇应以无镇,具慈心施。(

  三)对中庸应以欢跃柔和心施。(四)对具戒功德有情,应以欢喜恭敬心施。(五

  ~P 759

  )对无功德有情,应以悲心施。(六)对卑位有情,应以无轻毁心施。(七)对尊

  位有情,应以无忌妒心施。(八)对等己有情,应以无较量心施。(九)及(十)

  对自他富贫时,应离不知足,而以悲心施。(未登地菩萨有贫时,登地菩萨即无贫

  时。)

  又布施有三殊胜因:(一)布施要义想,为学圆满菩提故。(二)于物作殊胜

  想,藉布施缘起,速满施度故。(三)于有情作善知识想,藉彼来乞,满我施度故

  。又布施当断除者有八:(一)因果心,(二)嫉忌心,(三)镇忿心,(四)追

  悔心,(五)偏执心,(堕一心),(六)名利恭敬心,(七)望报心,(八)希

  求异殊果。无此诸心,为最善巧。但即不能如此,布施亦有功德。入中论云:「无

  悲具镇恼,如是而布施,功虽不唐捐,力微难增长。」又于求者,不应作延缓施,

  以菩萨须使众生生欢喜故,不应具烦恼而施,不应先许后短欠而施,不应违世出世

  法而施。不应数恩而施,(谓前屡施于汝,令彼生惭。)不应轻毁求者而施,不应

  仗势豪夺而施,(如国王强劫人之妻子以施人。若连城邑人民并施,则无犯。)不

  应强迫父母财物而施,不应为损害他有情方便而施。(谓以饵诱,令他有情遭损害

  之类,不应违戒不如理而施。不应俟徐徐积聚而施,应速来速施,否则生贪,障闻

  ~P 760

  思修。)应欢喜恭敬而施,使求者满意,施力益大。又对于施物,有应舍与不应舍

  之别。当视所舍物对于求者现究利害如何。现究皆利。应施。现虽不利。而究竟利

  ,应施。现利而究竟不利。不应施。现究均不利。不应施。又施肉物有就时门不应

  舍者。菩萨大悲成就,已证空性,施身肉时如斫莎拉树,无所痛苦。若在凡夫未证

  空性,则应观施缘是否助发大悲,非助发大悲则不应施。又对比丘非时食亦不应舍

  。又不能成就大义利不应施。又就求者门,有不应施者,魔天扰乱行人,来求身肉

  ,不应布施。外道为破内道故,来求经典,不应布施,狂者不如理求乞,不应布施

  。不饮酒食肉者,不应以酒肉布施,又有就物门,有不应施者:一、父母不应施,

  以非施物故。二、妻子不愿,或无意义,不应施。损害有情房屋田地不应施。有生

  命物存在之水或食物不应施。比丘之三衣不应施。三、恩本师特赐物不应施。又有

  就境不应施者,非密宗法器者,不应以密法施。又毒物、兵器、恶咒不应施。(如

  有利无害,亦可开许,如毒物可资疗病,兵器可资防护之类。)不论观想施,或实

  物施,总应如无著摄大乘论所说具足六胜利而行布施,云何六胜施:(一)所依正

  ~P 761

  学,(二)物正学,(三)要义正学,(四)回回向正学,五)无分别正学,(六

  )清净正学。云何所依正学?为依菩提心而施。云何物正学?即身、命、财,一切

  总施,如施一分,亦缘总意而施。云何要义?为圆满有情现究二利而施。云何回向

  正学?即以施果回向正等菩提。云何无分别正学?即三轮性空而施,云何清净正学

  ?即具足遮止二障而施。能具此六,即能成就施到彼岸。所谓到彼岸者。指离生死

  苦海而到圆满佛位之谓。由施可离生死海而到佛位。

  又菩萨行施度,即摄六度而修学。施之施度者,正行施时,将余一切回向于施

  。施之戒度者,正行施时,不忘戒学,远离垢罪。施之忍度者,正行施时,能忍他

  害。施之进度者,正行施时,增长施之善根,精进欲乐不懈。施之定度者,正行施

  时,以施善根不染二乘欲乐,一心回向正等菩提。施之慧度者,正行施时,知三轮

  体空。布施能具六度,其力甚大,总之,菩萨行施,最要远离声缘作意,(自私自

  利)对于一切种智之胜解,能忍他辱他骂,令其增长而发起精进欲乐,于不杂二乘

  心一境性,观察能施、所施、受者,皆无自性。又于身、财、善根,当行舍、护、

  净、长四法。如身,由思惟力练习能施之心,是为舍法。未到真实施身时,当行保

  ~P 762

  护,是为护法。对罪过加以净治,是为净法。念身由善业来,愈谨持戒,是为长法

  。又如财物受用,以思修习舍心,为舍。未遇殊胜有情,不忘施,为护。(过殊胜

  有情而施,亦非贪著不舍,此与速来速施,亦无冲突。)不由造罪邪命而来,为净

  。于布施行精进,即能使受用益增,为长。如善根,以三世善根施诸有情,为舍。

  不因恶业使善根唐捐,为护。以善根回向正等菩提,为净。随喜他善。为长。

  卷十一终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