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五▪P3

  ..續本文上一頁

  

  甲、死來不預告,此項在念死法中,最爲重要。宗喀大師昔曾提出多項問題,

  以徵詢當時諸大修行者,答覆中有二問題:一、即修何法,能令無常深入有情心內

  。二、修死無常,爲諸經論所贊歎,爲最鋒利所緣者,其主要安在。第一代班禅羅

  桑卻吉降澤答:一爲念死九因,二爲死期無定。因凡夫心理,多執于不死之一面,

  而執年內不死之心尚輕,執月內不死者重,乃至執日內不死,則極堅固,怠惰推诿

  之念,即由是而起。欲捶碎此念,惟有思死無定期一法,良以死王之來,使人辄不

  及防,從不預先告知。假如死有定期,則尚可以預爲計劃,分若幹時期爲營務。若

  幹時爲修法。而無如死王每突如其來,決不予人以經營計劃之余地,而又不容人以

  推延斡旋于片刻,北洲人死時,尚有象徵可知,南洲則否。尤其意外之來,有如疾

  風暴雨,或食未咽而死,或語未終笑而死,恒令人無可提防。經雲:「明日與後世

  ,孰先孰後,渺不可知。」故今日即應勤修,不應更待明日,良以明日之日,是否

  尚爲我有,不可知也。又凡夫多謂少壯不致于死,當知少壯死者,耳聞目見,所在

  皆有,且有甫生即死。故由是推之,今年今月今日死王欲來,亦不可知。或謂今尚

  無病,可不致死,而不知暴疾死者,隨時隨地皆有之。無常集(聚經)雲:「幾多

  胎中死,幾多嬉時死,幾多行行去,幾多垂垂死,幾多少年亡,縱令依次老,無非

  同歸死。」總之,死王來時,不先告人,惟有修法,隨時准備以待之。

  

  〖八月十叁日講〗

  

  乙、死緣特多,活緣特少。死緣可分內外二種,屬于外者,災厄有八萬,魔害

  有叁百六十,如蠅逐臭,對于吾人伺機而發。吾人暫得無恙者,皆由過去善業及上

  師叁寶加持。屬于內者,疾病有四百二十種,詳白傘蓋經。四大種在身中,猶如四

  毒蛇貯于一袋,中有一強,余叁被噬。一大偏勝,立即成病。總上種種,無一非殘

  害我生命者。即就活緣而論,飲食醫藥,本爲滋養吾身,然偶或失調與稍有過量,

  則使益成損。如是吾人所遭遇內外諸緣,皆如仇敵伺釁,無一刻休。而尤可懼者,

  當劫火初起,梵天焚如,有如水中撒鹽,無所不遍,劫風所蕩,雖初二叁禅,皆成

  灰燼,劫終水火風災齊作,無一不化爲異物。我之資具與我之身軀,何者先盡,尚

  不可知。行者于上所述,多思,再于廣朗忍所引寶蔓論諸喻而谛思之,即可生起變

  動。

  

  丙、身命微弱,毫無保障。吾人生命,猶如水泡,毫無可恃。每見一刺之毒,

  可以危身,一蹶之失,足以殒命。任何勇力,任何權威,任何財富,任何健壯,無

  一可恃以傲死王者。若謂大多人皆無恙,我豈獨死。此不必遠引旁徵,即己所見所

  聞,死者亦自不少,不難自作證明。又當思世間一般具足威權智謀之國王大臣,孰

  不于公私事務,籌維備至,而壯志未酬,懷恨以死者,更不勝書。即如過去大德,

  亦有呼吸未停,已入無余涅槃者。又須知死王之來,如晴空霹雳,一閃即至。勿謂

  一息尚存,可以苟延。必須及時修法,先有准備,而後臨至死時,方無恐怖。

  

  〖八月十四日講〗

  

  (叁)第叁根本,思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

  

  或謂死既不能免,佛法究于人有何益。須知佛之益人者,非謂學法可以免死,

  謂其能依佛法者,臨死無追悔,而現安樂相,獲增上生也。不修法者則反是,臨死

  多痛苦,現種種惡相,因四大分離時,死者之識性內,自見前一刹那爲光明,後一

  刹那成黑暗,及各種怖畏險象現前,生大驚恐。修法者則無此顯現。此中亦可分叁

  因:

  

  甲、財物雖多,不能贖命,亦不能攜帶一二。而且財物愈多,死時之熱愛愈熾

  ,而所生之憂惱亦愈甚。憂惱愈甚,則識性之下墜亦愈深。經雲:「國王須舍河山

  去,下至乞丐亦須舍柴杖。」大善知識吞巴仲麥雲:「縱生黃金地,死不帶一厘,

  生能誦一偈,死可作資糧。」又如如意寶樹積經雲:「任積千金糧,死惟空腹去,

  任積千金衣,死惟赤身去,國王臨死時,苦與貧人等,死悟富貴資,無非誘惑具。

  」此財物之無益者如是。

  

  乙、眷屬雖衆,不能代死,亦不能挽救。不問老幼,死時無一能代,無一與偕

  。國王之于臣民,父母之于子女,莫不如是。諺曰:「人生如旅客,死時別傳舍,

  決無傳舍隨旅客而行者。」此親屬之無益又如是。且不特此,凡平時之一切貪愛財

  物,造諸惡業,無一非爲彼等而作,至果成熟時,彼等皆不能分擔其責,惟自承受

  。由是思之,是彼等之于我,不過爲嬉遊追逐伴侶,迨至死時,反成爲增加陷害之

  怨敵也。

  

  丙、俱生之骨肉,亦須舍去。自之身命骨肉,比之財物眷屬尤爲親切,瀕死亦

  無法自隨。藏諺曰:「死時識性與四大分離,如從酥油中拔毛。」謂如凍結之酥油

  中,一一而拔出其毛,其痛苦可想,且又不能留一毛而不拔,此就自身之痛苦言。

  其受著自身之尤甚者,死時以難舍故,則煩惱愈熾,墮落愈甚,此身軀爲死時之累

  者,又如是。

  

  複次,人生遇有遠行,每生無限憂苦,然彼尚有還期,而死則一去永複還。又

  如王命使遐荒,尚可攜帶財物伴侶,死則孓然長往于寥廓之邊寂,其痛苦又爲何如

  。俱舍謂,此時能自由攜隨者,惟福德資糧耳。故惟有依法積福,更惟有依無倒正

  法之朗忍,如法而修。

  

  二、修死相。此科爲道次所無,出于上師口授,亦非上師臆造,乃根據于經。教授

  國王經雲:「國王,如此喻死主,鞭身至死所,無人民財物,無依亦無怙。津竭四

  肢痛,入于地大時,便穢汙全身,立坐皆不能,息有出無入,親眷惟瞪視,財帛皆

  無用。試思此境時,僵臥不能動,醫藥百無靈,經咒亦無效。火大將分時,暖收呼

  吸絕,親眷前撫探,耳語屋之隅,商量善後事,自噤不能語。地大分離時,如山崩

  石裂。水大分離時,頓成焦渴形。火大分離時,則煩惱難當。風大分離時,頓隨風

  蕩卷。刹那成中有,此時身易名,人呼爲死屍,對之生厭畏,更于己名上,加新故

  亡人,親眷相棄舍。此種情與景,不定何時臨,今年今月中,甚或在眼前,試一思

  至此,非法何所恃。」上師加此一段,特具慈悲,使人驚心動魄,易生起變動。果

  生起變動,必坐臥不安,食飲忘味,于無意義語即不樂聞,是爲通達之相。以此時

  心情,正如死囚臨刑,劊子手舉刀先試,複舉立將砍下,甯能顧盼左右作閑談耶。

  宗喀大師雲:「能知暇滿大義利,則知悔作無意義事,能知難得此人身,則知悔作

  放逸事。能知死無常,則一切不利于死與法相違之事,絕不樂爲。」總之,有念死

  心,始能生起舍此世心,舍此世心功德甚多,昔有一格西,身染麻瘋,思惟離開人

  群,坐以待死,此心一生,其夜得吉夢,次日病愈,瘡痂盡脫。

  

  〖八月十五日講〗

  

  總上,初依六加行,至叁事求加。觀想頂上上師即佛,爲宗喀大師。心現釋迦

  金剛持相,向之啓請。繼思念死九因,及死相。次第思惟,如心生感動則已。否則

  供曼遮,複向上師啓請,務令心動而後下座。或于此先將全部道次概念一遍,而後

  下座。下座後,一切衣食住行,亦須貫注于死無常,使心與之相應,逐類思惟,例

  如著衣,則念死一臨時,衣無美惡皆無受用,余可類推。更可隨各地習俗死時情形

  ,而谛思之。所閱經典,亦須與無常法相順者,以資參證。能如是行,則煩惱雖起

  ,可立遮止。

  

  馬車竟。

  

  

  辛二、思後世二趣苦樂如何

  「如是決定速死,此生無暇,不能久住,死後複非斷滅而複受生,所受之生,

  不能出乎苦樂二趣,彼亦非能自主,當爲業所自在之故,以任白黑業之所牽引而受

  生焉。如是想念,我若生于惡趣,我將如何,則宜思惡趣之苦也。

  人之死後,心念如流水,無有斷滅。原心念所安立之我,亦隨之而無斷滅。無

  斷滅必有所之,所之不外苦樂二趣。但此時自心毫不能作主,惟一受業力支配,業

  力引心,如以指引水,白業力大,則引心入樂趣,黑業力大,則引入惡趣。寶□論

  雲:「由惡業生苦,惡業重者,特別感叁途苦。由善業生樂,善業大者,特別引人

  天樂。」叁界生死,種性無滅。阿羅漢入涅槃,依唯識派說,謂最後身滅時,心亦

  隨滅。然彼系根據無著五地品,非佛究竟義。依華嚴經說,虛空無盡,聲緣菩薩,

  乃至于佛,願力亦無盡。生死煩惱雖盡,而願(心行)無盡。如聲緣身心果滅,則

  何能轉入菩薩乘,以至佛道。即佛入涅槃,心亦不滅,滅則不複能度生。故無論依

  于大小叁乘,均須知死後心無斷滅。衆生死後,必然受生,受生全由業力支配。如

  ~P 326

  何支配,則須視吾人平時所行之善惡二業,孰大孰小以爲衡。試省個人一生,于善

  惡二法,發起現前之喜愛究爲如何,如以恒情論,因過去惡業習染,駕輕就熟,不

  待教導而流于惡業者多,藏文「覺默吝瓦」,義即爲不待教導而生。細察吾人身心

  ,凡屬于含貪鎮疑念,往往不待教而能,反之于善念,雖勵力亦不能生起,故對于

  善舉,率皆漠然,于此可證明喜心愛心所在,多偏于惡法無疑。惡業力強,則死後

  定入惡趣,欲不趣入,即當生前早爲准備。

  「如龍猛雲:『鎮日須憶念,極寒熱地獄,亦當念饑渴,逼迫諸鬼趣,多愚苦

  傍生,當視當憶念,斷惡修樂因,難得贍部身,得時于惡因,當勵力斷盡。』(『

  當日日憶念叁途,如地獄之寒熱,餓鬼之饑渴,畜生之鞭撻等苦,而斷除其因。尤

  其得南洲身者,須勵力將惡趣因斷盡,方可。』)彼中總于流轉,特于惡趣之苦而

  修習之,最爲重要。(雲何重要…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