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P2

  ..续本文上一页列。有前二行,自入

  圣流。总上四依、三金刚、三德,是为十宝。

  

  六患之(四)失精进之过患。吾人修法,每多一曝十寒,即失精进之咎。昔贡

  巴瓦居室外有棘刺,屡破其衣,每出,谓当归砍之,比归,以念死故,未知能复出

  否,置之。入时,谓出当砍之,及出,以念死故,未知能复入否,置之。其精进如

  此,故心常坚固。

  

  (五)自谋不善之过患,分二:(1)为此生谋不善。多数沉醉名利,而名利

  卒为损己之利器。(2)为后世谋不善。以无念死心,则贪镇日炽,烦恼恶业愈增

  ,清净正法愈远,则必堕恶趣。博多瓦有贡磨(即水鸟)喻云:「水边有狼鼠,与

  贡磨相持,鼠啮鸟颈,鸟负鼠飞,鼠曰:我虽吮汝血,然已无法归故土矣。吾人为

  世事营谋,而被世事引入恶趣,远离福乡,亦复如是。」又有吞仓(即陷阱)喻云

  :「昔有欲至印度者,遍问途中高山、深谷,终日营营而作准备,独于门前吞仓而

  未觉察,迨至首途,即堕陷阱而死。」吾人学法,常问何为粗正知,何为细正知,

  何为般若、生次、圆次、风脉等秘决,而执于现世心之门前陷阱,反不过问,亦复

  如是。复有一种自甘暴弃,即自谓不能修法,甘于堕落,此理易明。

  

  (六)临死方悔。常人每多临死方生悔念,一生错误,一善未行,诸恶丛集,

  徒增恐怖,而追悔已不可及。颇公云:「西藏有门珠却渣,善巧营谋世间事务,其

  知识能力,人尽赞之,由是忙碌一生,孜孜不辍,至临死方悟。时自患热病,反卧

  日中,乡人诘之,谓病热胡反曝于日下,何昔之智,今之愚耶。却渣曰:我诚愚不

  可及,然误我至此者,皆由乡人称赞之所致,于不应作之世间事,不异竭尽智谋而

  为之,于出世善业,曾无丝毫作得也。」

  

  〖八月初十日讲〗

  

  第二、修之胜利,亦有六:(一)大意义,(二)大力量,(三)最初即有重

  要之胜利,(四)中间亦有最重要胜利,(五)最后所获之重大胜利,(六)死时

  善逝胜利。

  

  (一)意义大者,能修念死,则六度自然生起,刹那刹那皆涉有圆满大义。积

  资忏净,皆由于此心,杜三途门,入人天道,亦由于此心。(二)力量大者,念死

  之力,能摧毁烦恼恶行,如念怨敌与自皆无常,何必苦争,则镇心自然消灭。(三

  )初之重要胜利者,谓能劝导吾人入于法者,即最初之无常想。释迦牟尼弃国出家

  ,亦死无常之所劝导也。佛在世转*轮,即先说死无常。故劝人入道之法,无有逾

  于此者。(四)中间之重大胜利者,能使所修法,无论显密,身心有获,辗转增上

  而不退失,皆由此力。修密行者,以骨为饰,皮为垫,头颅为器者,亦无令无常相

  ,常现在前,使于甚深法生起精进,如风扇火,烈焰炽燃。(五)末后之重大胜利

  者,成就声闻独觉之法,不外二乘道果,亦不离念死为主。声闻乘中,如十二有支

  、四法印、十六无常等,总以证得无常,生起出离心而得解脱。大乘虽以菩提心为

  本,然菩提心之生起,亦由中士道于证得无常,悲众生苦而生。即以佛论,佛之大

  悲,归纳于法缘大悲及无缘大悲。法缘者,即见一切有情刹那生灭,以此为缘而生

  起大悲是也。证果后,亦须示现涅槃相而住于等持定中。二乘得果后,入无余涅槃

  ,亦须念死无常。无缘者,须具方便智慧二分圆满,此惟真实通达空性方有。(六

  )死时善逝胜利者,因知念死,于死后一切准备已齐,等于功成圆满。故上者死时

  心生欢喜,中者无苦无悔,以去则去耳,毫无所慊慊,下者亦无畏惧。昔隆多喇嘛

  入灭前,有云:「今晨我尚存,犹是龙锤叟,今夕我死后,乃为光明身。」隆多预

  知死期,且知示寂后,生北方天王天。吾人若能如彼,或生净土,或生兜率陀天,

  岂不远胜五浊恶世乎。有对于生净土事,谓无把握者,实则确有把握,只在出离心

  与大悲心,而此二心即根于念死,如依道次修行,即不愿生净土,亦必往生。昔恰

  卡瓦一生发愿,入地狱代有情受苦,临终见净土现前,强拂不去。谓侍者曰,我心

  坚因何不能如愿,侍者问之。答曰,我平昔发愿往地狱代众生受苦,今乃现净土相

  ,宁能敷我愿乎。佛昔为月王子时,遇罗刹,将食之而不惧。即以了知过患及功德

  故。念死胜利有如上六种,而不念过患,亦复有如前之六种,当双方思惟,则可生

  起决定。

  

  第三、正修念死法,分二:一、修念死九因,二、修死相。

  

  念死九因,九因总为三根本,即(一)决定死,(二)死期无定,(三)死时

  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在(一)决定死中有三因,即:甲、无论谁何,皆不免死;

  乙、寿命有限,惟减无增;丙、无修法暇,而死王必来。第(二)死无定期中有三

  因:甲、即死王之来,不先预告;乙、一切无非死缘;丙、身命毫无保障。第(三

  )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中,亦有三因:甲、财帛无益,乙、眷属无益,丙、自

  之身躯亦当诿弃。

  

  (一)修第一根本中三因:

  

  甲、决定死,任谁难免:依经说,声缘尚般涅槃。佛之相好金刚身,亦现示无

  常相,况此血肉如沫之身如何能长住。又复当知,初学人,如不依九因思惟,总用

  必死一念(藏中谓之估修),此心不易生起。譬如思念仇人,必从其作仇因缘上思

  惟,而后仇恨之心乃炽。佛涅槃时,在扎钦城畔,诸天职罗汉不忍见,先同舍利弗

  圆寂者八万人,同目犍连圆寂者七万人,同维摩圆寂者五百人。如罗【目+侯】罗

  、迦叶等,则以神通奔往他方佛土,经彼土佛劝导,始返聆佛之最后训示。佛举袈

  裟示云:此后我身不可见,所可见者,惟此衣耳。乃说,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

  此为佛最后一语。佛灭度后,迦叶三次结集佛语。初结集时有五百阿罗汉,悉在会

  后圆寂;中会结集时七百人,现无存者;末结集时,罗汉、菩萨与般智达,一万七

  千人,至今亦无一存。推之龙树、无著、得若巴、驽若巴等诸大善知识,至今仅有

  其姓名流传,乃至藏中松贞贡波、宗喀巴诸大师,虽代有传承,学人仰之如生,实

  则均已入寂。再推之曾经眼见之父母亲眷,无不次第而死,世界上长住不死之人,

  不唯未见,抑且未闻。即就现存者而论,极其寿量不过百年,仍必归于死。如是一

  切悉在死路上趋走,自身亦在其列,如何能出例外,故绝无犹豫,决定必死。依此

  反复思惟,逼使此心自然恳定,获得通达。如无常集云:「空中、海中、山中,一

  切悉无逃死处,初劫、中劫、末劫,一切悉无不死时,任汝所受为何身,所住为何

  处,所值任为何时,死王来时,无可避免。且任财力、神通、药力、咒力,皆属无

  效。」经云:「具足五通仙人,能飞极远刹土,欲越死城,则不可能。」世间论力

  ,以象为大,而狮又过之,狮爪所扑,象即难动。然狮至死时,其爪亦无所用其力

  。财力,以转轮王为最,而转轮王无不死者,死时共殊胜财宝,亦无能为力。咒力

  ,以丈松仙人为最,咒地可变成水,一切所欲,皆可应咒而成,而死时,其咒亦无

  产。药力,以大海童子为王,然彼自身及其父母,亦无一能用药力得免于死者。故

  死主若来,即佛亲来加持,金刚手亲来加持,药师亲来加持,仍然无益。即密法中

  修长寿法等,亦不过遮止非时死之一切灾厄而已。真正死时到临,长寿佛降临亦属

  无益。故死主之来,如四面铁山相合,无可逃避。

  

  〖八月十一日讲〗

  

  乙、寿命有限,惟减无增。例如六十为量,六十以外无可加,六十以内惟见日

  减。譬如积水,断其来源,则日趋于涸,寿命亦复如是。非如衣食财物之消耗,尚

  有可谋增益者。兼之自作夭寿因缘甚多,如经云:「一日二万一千息,减一呼吸少

  一息。」息息消灭,正如死囚赴刑场,步步逼近。近死之囚,纵与以美衣、美食,

  良药,必无所贪恋。行人亦然,真能念死,则一切名利,亦必无所贪恋。七世达赖

  格桑降错有云:「命无刹那住,如驰趋死前,世人不知此,时觉我在住。」再切实

  言之,自有生之初,即已趣死,加以惑业从而催迫,奔死益速,一日之长,甫晨忽

  午,甫午忽昏,人寿遄迈,亦复与俱。东日一出,西影即萌,日轮随升,影亦随长

  ,卒至日没,影遍虚空。人寿亦然,初生即有死影相随,年华鼎盛之时,亦即死影

  增长之候,直至寿终,死影遍布,而一般常情,非至日落西山,犹谓天尚早也。行

  者思至此,再以朗忍所举之织布、屠牲、牧牛、秋云、空电、观剧、瀑流等喻,连

  类思惟,务令于死生起决定。

  

  丙、无修法暇,而死王必来。修此可分少壮老三期:少时蒙昧,不知修法;壮

  时为衣食忙碌,不得修法;衰老虽知,死期将届,颓唐渐臻,复不能修法。先德有

  云:「少时心在父母,壮时心系妻室,老则心忧儿孙,一生之中,卒无暇时及法。

  」登伯注麦(黄教近代大德,著述甚富。)云:「未知未知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

  年,不能不能又二十年,一生传记,如是而已。」凡人前二十年皆在梦胧胧中过,

  中二十年则营营扰扰不休,后二十年,则病病痛痛相寻。不知不觉混此一生。常人

  亦间有壮年知欲修者,然多以生活尚未安定,诿俟异日,迨至衣食既足,又诿俟其

  坚固。于是造屋既成,复思严饰,自无冻馁,又念儿孙,求田问舍,终无己时,犹

  如老人髭须,旋剃旋长,迨至临死,尚不得修。又一般修法人,心恒外驰,多与法

  不相应,即以念六字大明咒而论,念百遍中,其心清净不散乱者,不过三五遍耳。

  故应思修法时既无多,光阴如驶,能于上三因切实思惟,即不难生起决定。

  

  (二)第二根本死期无定中三因: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