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卷之六

  ~P 361

  八月二十七日讲

  庚二、明后世乐之方便分二

  辛初、皈依为入佛教之胜门 辛二、生决定信为诸善之根本

  宗喀大师特列此科判者,因佛道多门,而皈依为佛教之总门,内外道之判别即

  在此,学者须注意。

  辛初、皈依为入佛教之胜门分四

  壬初、依何者为皈依之因 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 壬三、皈依之法如何 壬四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

  能具此四,是为已得皈依。

  壬初、皈依之因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

  随业流转,不能自在。」

  皈依有种,有下士发心皈依,有中士发心皈依,上士发心皈依。又有依密依显

  ~P 362

  之皈依。此处就下士道说明下士共道之共通皈依,其因分二:一、怖畏。即为今世

  既不能久住,而随业流转,又不能自在,堕入三途,极为容易,回思自己,又复恶

  多善少,由此怖畏,生起皈依,此为第一因,亦即善念之初萌。

  「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蕈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

  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

  此偈,谓黑业多如昏夜之黑云,善业仅刹那之电光,趁此皈依,摄以佛力,可

  生少许福慧。二、信仰。

  「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入恶趣之理,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唯深

  信三宝能救。」

  如此之皈依,乃由信仰而生,以此为因,亦如因寒求衣,因雨求盖;因善业薄

  弱、恶业重大、怖三途苦,乃求三宝加持。欲求三宝加持,必须具有深切信仰,而

  后皈依乃能生起,此为第二因。

  「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殷重坚固

  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P 363

  如上所说之二因,若仅具有第一因,犹为不足,必有第二因始能坚固,否则多

  起邪皈依,而求救于天神外道等。但是二因虽具,若徒言说,对于三途苦况,与三

  宝救护功能,心中无真实感动、真实认识,则皈依之力亦属甚微。宗喀大师于此特

  别提出,使行人于此二因注意,知所励力,然后能得变动心境之皈依。

  八月二十八日讲

  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此中分二 一、应皈之境 二、可皈之相。

  初、正明其境云何应皈之境:

  「如(功德君)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

  一切功德。设若有心(智)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谓若自

  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

  比例类推。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

  此即指明唯佛为皈依境,因其恶净德圆,堪为皈依。行人如具足辩别善恶邪正

  皈依智慧,自能于佛生起无谄诳之皈依。法与僧,亦由此可以类推。月称菩萨皈依

  七十颂二语,含有应行应止之二义。应行者,佛法僧应皈依;应止者,佛法僧以外

  ~P 364

  不应皈依。

  次、明应可皈依之相:

  「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

  之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

  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

  以佛为断一切恶,证一切德者,法为断证之工具,僧为断证之助伴故,此为可

  皈之相,亦即可皈之因,其中有四:一、自离怖畏。二、能令他离怖畏,具足方便

  善巧。三、以大悲对一切有情,无冤亲憎爱。四、不重财供,唯重法供。(此一因

  见于广论,为略论所无。)凡自有恐怖者,绝不能救人,亦如自出污泥,始能救人

  于泥中。佛自断二障尽净,证得无怖畏果位,故云自离怖畏。然有人虽自离怖畏,

  而于令他离怖或不善巧,佛对于解脱方便,无所不具,且能于上中下有情,悉令离

  怖。又有虽自能离怖,且具足利他方便,然无大悲心,而心有偏党憎爱,仍不能使

  一切平等离怖,唯佛则无此过失。至于供养,不论有无厚薄,一体摄受,而尤以法

  供养重于财供。如经云:「以财供者,不如依教奉行者功德之大。」具此四种功德

  ~P 365

  ,始堪为皈依处,而佛皆兼之,迥非外道大自在天等所能比拟。大自在天等于业力

  因缘,生颠倒见,谬谓山河大地、一切有情,悉彼所造。以此邪见,不特身为凡夫

  ,死且不能免于恶趣,自未离怖,遑论对他使之离怖。至于大悲功德,更无论矣。

  由是之故,知唯一具救护功能者,除佛外无余。既知佛为唯一救护者,则佛所说一

  切经教,悉为正法,即应皈依。即声缘僧众,亦皆属助伴,故亦应皈依。彼声缘僧

  众,自离怖畏,其对有恩无恩,亦均能作利益,仅于大悲普摄未具,衡之四德固缺

  ,然对于成佛之法,能作饶益助伴及看守者,舍僧众莫属。此义在拉萨常与辩论及

  之。

  「(依戒经)摄抉择(分)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凡求)

  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

  能以决定心发起真切皈依,希求救怙,决无不得其救护者。故皈依分内外二因

  :外因,为三宝功德,决无欺诳。内因,为行人决定认识与真切信仰之心力。

  「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故二因中,不在外因方面,唯在内因方面。内因不具,外因虽长在目前,仍不

  ~P 366

  免于流转。藏语常云:佛钩不能引无环之锤。即此谓也。

  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分四

  癸初、知功德 癸二、知差别 癸三、自誓愿受 癸四、不说有余皈依处

  癸初、知功德分三 子初、佛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三、僧功德

  子初、佛功德分四 丑初、身功德 丑二语功德 丑三、意功德 丑四、事业功德

  丑初、身功德

  「念佛相好、如(阿□黎麻的止遮所造)譬喻赞(相好赞)云:『佛身相庄严

  ,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

  三十二相,十地菩萨、转轮圣王、辟支佛皆有之,唯莹洁不及佛身,故此偈特

  以秋空星严为比。

  「『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

  圆满,彼以满月虽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

  豫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莹玉)齿端姝(素),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应

  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

  ~P 367

  佛指纹为轮相,高出于掌。

  「『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以手为安慰生死恐怖人。)能仁游行时,双

  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

  佛足有吉祥纹如莲。

  「略赞如是,当忆念之。」

  谓应照此思惟,佛身相好,皆由三大阿僧只劫福德资粮之所成。据入行论说,

  一毛孔功德胜过五全世间福德(包转轮王、声缘功德在内。)总全身毛孔功德百万

  倍之,不及一相好功德。白毫相以下,共有三十相好,总功德之百万倍,方及白毫

  相功德。肉顶相功德,又过白毫相功德百千万倍。故佛相令观者无厌足,如观澄海

  ,能涤除烦热,心生清净。佛足掌平,凡所经行,不伤虫蚁。如有虫类为佛足所加

  ,其后命尽,即可脱离傍生苦,生诸天上,其事可引证者甚多。声缘功德,能现十

  八种神通变化。初地菩萨身功德,能见百佛,到百世界闻法度生。递至十地,能见

  百千万亿佛,化身三千世界,闻法度生。然皆须先作意,佛则任运度生。

  ~P 368

  八月二十九日讲

  丑二、语功德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名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

  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

  念之。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

  一音各答覆,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法

  轮。』」

  佛以一圆音,能答解各世界有情同时异义之问难,使尽得满所欲闻,随类得解

  。如佛说无常,在问无常者,固知其答己之问。而在问出离心者,亦能解其所问之

  疑。乃至各别国土,各别方言,异类旁生,一切语言,闻佛之音,无不了解通达,

  即如谛者品(为宝积经中之一品),本为加持牟底外道而说,其余闻者,亦皆得满

  意。了义经谓具足理论之语,例如佛在灵鹫山说般若时,一音说法,随听者心量,

  分广中略,即由当时闻法根器利钝不同。利根者,摄炎八千颂,即通达无余;中根

  者,摄为二万五千颂;下根者,则须尽大般若,始能了解。但在末世,则又反比,

  ~P 369

  利根者,须广为开示,钝根则总略而说。广论引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

  闻此等,极如美言音,如月注甘露,息贪如雨云,拔镇如金翅,破疑如日光,摧慢

  如金刚,见谛故无欺,无倒故随顺,善缀故易解。」故闻佛语,随类皆得满足欢喜

  ,思时能除烦恼,普被三根,同得利益。

  丑三、意功德者

  「有智德非德二种,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

  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

  ,智狭而莫能遍也。」

  悲智二者,皆属佛之意功德。佛之智遍一切境,是为智德。佛为一切众生,令

  得解脱,是为悲德。智德中凡如所有性,藏文为如所观性,亦即真谛。尽所有性,

  藏文为如所得性,即俗谛。二者皆为心所知之境。藏德有谓如所有性,非所知境者

  ,其说根据入行论,真谛非心所行境。心所行境,乃俗谛。但此不能截然分真俗谛

  为二。倘真谛若非所知境,佛智即不能遍知。若谓遍知专指…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