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P7

  ..续本文上一页宝如何能救,因三宝功德不

  同故,由是从心孔中生起诚敬皈依,譬如有人在后执刀临颈,从异常恐怖心中,深

  知前面三宝具救护功能,决能救我,如是发起皈依,心思口念,决得加持。故皈依

  ……云者,即具有希望力在内。心如是皈依,口自然随念,陈明祈祷,或不陈明,

  但心念诚敬,恳切而诵皈依文亦可。所谓皈依体者,亦即此恐怖与诚信希求依怙之

  心,如死囚希求一与己相识,有权能救之官长,身心立刻全体投付,即为合量之皈

  依。博多瓦云:「此等内心变动之皈依,不特在家人,即出家年老者,亦恐多未生

  起。」故皈依依量,内涵虽有多种,而以此种心境为主,即不论违缘顺缘,一心依

  靠三宝为心。又有因皈依与果皈依,知三宝确有能救护功德而皈依者,是因皈依,

  自己方面,为救解自他生死苦、三途苦,欲得三宝果位而皈依者,是果皈依。又认

  佛是皈依大师,是因皈依,法为正所皈依,是果皈依,僧为皈依助伴,是因皈依。

  

  〖九月十三日讲〗

  

  四、皈依胜利,如道次分八,即入佛子数等八种:(一)入佛子数,须照皈依

  量所说,内心变动已经生起,方为入佛子数。否则纵有修习禅定、空性、风息、脉

  络等成就,亦不得为佛子数,以所修虽为内法,而能修者未发至诚皈依故。据古德

  云:「内心变动之皈依,以寸香供诸佛,比修习风脉等,其功德为大」。(二)诸

  戒之本。此如耕者,先有田土,始有禾稼,禾长成谷,谷仍落于土。故一戒之得否

  ,与得后之生否,皆关于有无内心变动之至诚皈依。(三)昔劫诸障,得减轻微,

  或永消除,如天子变猪故事。至罪障永尽,全赖四力,四力之中,最要为依止力,

  因含有菩提心在内。但菩提心不易生起,至少总要皈依心生起,乃能说到依止力。

  昔康萨大师,每对于因病或事来求卜者,多半开示勤修皈依。又阿底峡最初到藏,

  一时人心均望开示深法,尊者辄以殷重修皈依,殷重修业果为教导,藏人因呼尊者

  为皈依喇嘛、业果喇嘛,尊者闻之欣然,以为此是藏地佛法将宏之缘起。(四)集

  广大福德。因所皈依境之功德力无量无边,故能皈依所感之福德力,亦无量无边。

  (五)人非人不能为灾。藏中许多大德开示,如至诚皈依,心生变动,即不须佩护

  身符咒,自无灾害。证以所闻所见,事实甚多。丁杰,佛在重庆遇空袭时,即一心

  念皈依。又口头皈依,亦能免非人之灾,昔有盗僧布者,被捕,僧以悲悯心予以三

  拳,心系念三宝,第一拳念皈依佛,二念皈依法,三念皈依僧,已,即释之。盗归

  卧于桥下,回思此事,幸皈依仅三,若多于此,将被打更多,因心思此事,不觉口

  亦随之而念,遇大力鬼至,诫其徒曰,此处有念三皈依者,勿过此桥。故凡至诚皈

  依者,除业熟外,绝不受灾,经有明文。(六)不堕恶趣。如前述天身变猪事。纵

  或堕于恶趣,亦速得出离,可以几事证之。昔印度有犯别解脱戒比丘,诵皈依不断

  ,死时堕入地狱,闻狱卒云,速缚速打,心怖,念皈依,甫受一系击,即舍报身,

  生三十三天。又播多瓦家乡捧波地方,有名贡波者,因家资中落,售般若经而食,

  后心生怖畏,依千佛名经忏悔。将死时,觉到一黑洞中,洞旋变为红铁炽然大地狱

  ,狱卒来捕云,此售经而食者,投之大釜,见釜中铁水沸腾,猛忆念千佛名号,见

  诸佛在空中来救,遂苏。(七)随愿皆得熟。热振寺附近,有染讼者,因短于言词

  ,恐不得直,每到案,辄向阿底峡像前供灯求加,讼卒得直。(八)速得成佛。因

  皈依不堕恶趣,多生善趣,常值三宝,闻法修行,故易成佛。颇邦喀大师云:「昼

  三夜三常诵皈依,其人绝对不堕恶趣。即属屠儿,临命终时,如有人教诵皈依,亦

  可此生不致遽堕恶趣。」以故能知皈依,即生善趣,经谓善趣即邻近解脱道,故可

  由此渐进而入于佛陀。复次,皈依佛之善根,为善根之最大者,前讲六加行时,曾

  说凡作善法,须具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否则虽作善法未必入于佛道。但能真诚皈依

  佛,纵有烦恼恶业,亦能入佛道。如法华经云:「对于如来像,或塑或雕者,有人

  以染心,一念而供养,以此善根力,终当成佛道。」又云:「或塔或舍利,对之合

  掌,或单掌,或头微俯,或躬微屈,心虽散乱,口称佛名,皆为成佛之因。」此以

  所依之境过大,故所种善根亦特殊。大悲白莲花经云:「如水土种子,日光风雨,

  因缘具足,唯以语敕(即咒),祝彼田中苗不生长,无有是处。世间凡夫,虽犹贪

  著世间福利,然以念三宝故,对境力大,纵以咒力咒彼不成佛道,亦不可能。」故

  皈依者,纵遇何缘,终当向成佛方向而去也。

  九月十四日讲

  

  五、皈依学处。如道次分各别学处、共同学处。各别学处中,又分应遮应行二

  分。皈依后虽自然有种种功德,但不依学处,亦将生出种种过失。如有怨仇者,奔

  投邻国之王,自可远避怨仇之加害,然对于彼国之王,如不念其恩,故违其令,则

  又将获罪焉。故对三宝方面,所有学处及业果,不可不知。

  

  别学处之应遮应行,亦如道次,慈再分析言之,皈依因、皈依境、皈依法,在

  座间修,皈依胜利,皈依学处,平时(下座)亦应思惟,以使不忘。

  

  (一)应遮学处。皈依佛,不皈依天神外道;皈依法;不损害有情;皈依僧,

  不与谤佛法者共住。此重在认识内外道之不同处,不如是,则犯知差别一条。天界

  中以遍若天为最高,乃世间道教所宗,以为彼能赏善罚恶。一般传说,遍若征服修

  罗,世间善法得以增长,然在内道视之,遍若之伏修罗,系以嗔慢为因,非如佛之

  降修罗,则纯用慈悲,故天神外道之不可皈依,即在彼颠倒错乱,以不善为善。彼

  谓修罗以大力,于虚空中建三大城,常为世害,经遍若征服,世界方安,不知彼等

  乃以骄慢嗔怒而为此,此属恶业,彼等反以为功德。皈依法之「法」字,印度文为

  达摩,意即引导,谓引导有情入于解脱道,故皈依法,即以不害有情为体。损害有

  情,即属非法,既皈依法,而复损害有情,即失皈依功德。佛昔授记「未来世,有

  多相似法出现,使有情心生忧恼,身受痛苦。」现在世间许多学说,自谓与佛法相

  似,学人应依理依量,持与龙树、无著所说,观其是否相合,否则恰犯皈依学处。

  古德云,现世最可怖者,为谟底外道,用相似语解释佛法。此种欺诳有情,比于以

  刀杀害有情,罪犹过之。苦树苦海,仅害其身,而邪见伴侣,则并害及身心。故皈

  僧后,戒与外道及邪见者共住,即在避免此种毒害之源。

  

  (二)应行学处。对佛像,即有残毁,亦当敬重。供时先将完好者置前,为防

  外人见时生轻毁心故。法典、残卷片纸,亦应尊重。又凡具僧相,皆应尊重。譬如

  纸花,虽旧犹堪作供,非同鲜花,一萎即卸。又如象死有牙,獐死有麝,与鹿豕不

  同。僧虽破戒,然有戒可破,尚具戒因,即此已胜外道群众。再则末法以后,佛法

  将灭,诸阿罗汉以三衣悉置塔中而入涅槃,彼时即僧相亦不可见矣。此时尚见僧相

  ,即属幸运,故当尊重。

  

  二,共同学处,即照朗忍昼三夜三常念皈依等六项,修时思死无常,死无定期

  ,死归何所,若堕恶趣,当如何受苦,而生怖畏,念惟三宝为能救护,至诚皈依。

  又当对于业果生起决定信,如前说死囚,见大力宰官能救己者,于此宰官之所说,

  应行应止,当敬慎唯命是从,如是始能得真实救护。又思如病者遇良医,真正得愈

  ,关系于良药。心信业果,不能无因而生,故须于业果理趣,审谛思惟。业果关系

  ,又非眼所能亲触,横遍世间,竖历永劫,须依教所开演,不紊不乱,依教依喻而

  后了达。喻如种佳则果佳,种劣则果劣。事,如善和尊者故事,及十万释种等事,

  皆须先了达。又苦乐本无常相,外道许苦乐之因为常、为自性,如大自在天等,如

  以常因而得无常果,则为不顺。如无因而有苦乐,则苦乐应成常有。若以不顺因果

  为合理,则日光亦当生黑暗矣。如是种种思惟,了达无余。主要仍以恐怖心生起,

  而后勤修是等学处。马车竟。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